2025年11月10日星期一

1999 元的 moto Air 手机,为什么比 iPhone Air 更香?

今年手机圈最火的词,非「Air」莫属。

体验过苹果和三星的轻薄工艺,也尝试过华为的大屏手机,没想到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确是一款来自小厂、热度不算太高的 moto X70 Air。

体验了这四台「Air」之后,我们发现,虽然看起来都是「轻薄」,但这家厂商对怎么做一台「Air/Edge」,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结果就是,这四台手机呈现出相当迥异的形态。

moto X70 Air:价格就是必杀技

「轻薄」似乎生来就与「高端」挂钩,但 moto 用一台中端机,交出了我心中最理想的 Air 答卷。

moto X70 Air 的官方售价本身只有 2599 元,而渠道价格叠加国补更是低至 1999 元,闲鱼上甚至还有 1800 元左右的未拆封新机。

高通骁龙 7 Gen 4 芯片和 5000 像素超广角+主摄的配置,只能说「够用就行」,亮点当然全部集中在机身和手感上。

moto X70 Air 厚度 5.9 毫米,凭借塑料机身将重量压缩到 160 克以下——要知道,这是一款 6.7 寸的大屏手机,保留了双卡双待的 SIM 卡槽,电池还直接堆到了 4800mAh。

▲ moto 官方也是对 X70 Air 的尺寸和重量相当满意

塑料机身出现在苹果和三星的旗舰手机上难免违和,对于中端的 moto X70 Air 来说就很合理。质感虽然略逊钛金属和玻璃,但结果是 moto X70 Air 又轻又大的手感,磨砂质感的背板也算舒服。

我始终觉得,「第二台手机」才是当下 Air 手机最适合的位置,而 moto X70 Air 就是一台不错的备用机。

特别是这个 159 克的机身和 6 毫米的厚度,揣兜里几乎无感,简直是双持的理想状态。

▲ 左:iPhone Air,右:moto X70 Air

轻薄的机身和高通骁龙 7 Gen 4,让 moto X70 Air 日常使用比较容易温热,虽然总体比较流畅,但掉帧难以避免,打游戏这些重度场景就更不建议了。

作为一台机身厚度 6 毫米的超薄手机,moto X70 Air 搭载了一块惊人的 4800mAh 电池,远超苹果和三星,正常使用能坚持一天半左右。

moto X70 Air 搭载的是 MyUI 8 系统,这是一个类原生 Android UI,本体化和功能上自然不如国产 Android,但却有独特的可玩性。

比如说,这或许是你能找到可以多开微信数量最多的手机——足足能开 6 个微信。

即使是不支持多开的应用,也能强制开启,同样能创建 5 个分身,加上本体一共 6 个应用。对于一些需要用到多个账号的职业来说,moto X70 Air 确实是一台工作神器。

这两年的 moto 手机,在全球中端市场竞争中走出了一条相对特殊的路线:把那些原本高端的手机形态,做成更多人买起来无压力的低价中端机,小折叠是这样,超薄手机亦如此,属实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了。

moto X70 Air 也带来一个思考:与其追求高端旗舰定位,超薄的「Air」形态或许更适合中端价位。

在外观普遍同质化的中端市场中,一台更轻薄、更有辨识度的手机本身就能成为选择理由,况且超薄机身在配置上难以做到「全顶配」,反而与中端「用料不必堆满」的产品定位更加契合。

华为 Mate 70 Air:大屏 > 轻薄

华为对 Air 的理解,是最特别的。

Mate 70 Air 没有和 iPhone Air 一样追求极致轻薄,反而把屏幕做成了 7 英寸这种少见的尺寸。

因此,即使 Mate 70 Air 厚 6.6 毫米,重量也去到了 208 克,在圆弧过渡和大屏幕的形态下,一上手也能给人一种「轻薄」的错觉。

比起各家的 Air 机型,其实 Mate 70 Air 更像是一台「小平板」,例如今年年中的华为的 MatePad mini。

18.8:9 的长宽比,让 Mate 70 Air 看文件更轻松;对手写笔的支持,使其也具备了批阅的能力,总而言之,它是一台非常适合商务场景的手机。

是的,对比定位相似的 MatePad mini,Mate 70 Air 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还是一台能单手掌握和放进口袋的手机,而不是不太好携带,也不方便通话的平板电脑。

▲ MatePad mini

即使冠以「Mate」这个经典的旗舰品牌,Mate 70 Air 本质上也是一台偏中端定位的机器。

华为的目的和 moto 很类似:非常适合作为用户的第二台手机,非常适合那些经常需要走动的商务人士。

没有追求极致轻薄的机身,让 Mate 70 Air 可以塞下超广角 + 主摄 + 红枫的满配影像配置,加上对标 Mate 70 系列的机身质感,其实 Mate 70 Air 也完全适合充当一台主力机,甚至因为有「超大屏」这个卖点,以及国补后 3699 元的售价,Mate 70 Air 比 Mate 70 标准版更值得推荐。

上面提到的这两台国产 Air,都靠特别的定位和定价,取得了不俗的产品竞争力。

而下面两台海外的轻薄旗舰,就显得有点尴尬了。

iPhone Air:苹果的刀法

在我的想象中,苹果是这样做一台 iPhone Air 的:

苹果的工程师手上有一台 iPhone 17 的主板和一堆组件,面前放着一个极致轻薄的模具,工程师们拿起一把雕刻刀,把这些组件削到更小,并砍去一些零件,最终成功将这些元器件塞进 iPhone Air 这个仅有 5.6 毫米的机身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苹果明显将「电池」这个组件放在了很高的优先级,尽量不去削减——消费电子技术都在进步,但续航和体验仍被电池绑架。

而 SIM 卡槽、超广角摄像头和一个扬声器,只能成为被砍去的牺牲品。

保住了用户手机使用的最下限之后,iPhone Air 就能靠轻盈如一块纯粹屏幕的手感,瞬间让人上瘾。

我非常推荐大家到线下去亲自用手去感受一下 iPhone Air ,在用过厚重如大黑砖的传统手机后,这台只有 165 克的 iPhone 会首先让你怀疑它的真实性,然后让你爱不释手。

不过摸摸就好了,如果真的要购买,最好还是先三思。

虽然 iPhone Air 尽力保住了一台手机体验的下限,但像双扬声器这样非常基础的配置缺失,确实是无可回避的痛点。

散热依旧是所有超薄机型无法回避的痛点,iPhone Air 也不例外,即使A19 Pro 处理器相比 iPhone 17 Pro 系列砍了核心,但整体的能耗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使用过程中相对更容易发热。

这么多的妥协之下,iPhone Air 更应该作为用户的「第二台手机」,但高达 8000 元的售价,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都不是备用机的最佳选项。

苹果明显也从未没将 iPhone Air 视作「销量担当」,就像是国产折叠手机,重点更多是「刷存在感」、「秀肌肉」,是苹果技术的一块试验田。

如果你对手感有着非常极致的要求,或者十分欣赏苹果的工艺设计,抑或是单纯已经厌烦了形态毫无惊喜的传统手机,那 iPhone Air 就是当下唯一一台最适合你的手机,并且没有太多代餐。

这样的用户群体,终究只是少数。

目前有消息称,苹果已经在开发 iPhone Air 的迭代产品,考虑新增一颗超广角镜头,进一步补齐短板。但我想,可能传闻已久、同时继承了不少 iPhone Air 优点的折叠屏 iPhone,才是更值得购入的产品。

三星 Galaxy S25 Edge:器小易盈

虽然三星 Galaxy S25 Edge 没有用「Air」这个名字,但它超轻薄的定位,当然也能和 iPhone Air 归类到一起。

事实上,S25 Edge 整个产品,都给人一种「对着 iPhone Air 打」的感觉。

如果说 iPhone Air 是刀法的艺术,舍小保大的哲学,那 S25 Edge 就是「既要又要」,机身要和 iPhone 一样薄,配置还要压一头。

但「器小易盈」的道理不用多说大家也明白,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不做取舍地塞配置,S25 Edge 有很好看的纸面参数,但实际体验却弱不少:3900mAh 的电池明明更大,续航却只能和 iPhone Air 持平;高通骁龙 8 至尊版性能释放比较保守,发热情况却比 iPhone Air 更明显。

不过,S25 Edge 的 2 亿像素主摄和 1200 万像素的超广角都是属于「有比没有好」的配置,其他 Air 都只能望其项背。

作为一台主打「超薄」设计的手机,S25 Edge 给人一种打磨不足的感觉——它的装甲铝边框几乎是直上直下的,没有任何圆弧过渡,机身配重也做得不够优秀,导致握在手里不仅触觉上更厚重,也让人很难忽视掉边框的存在。

鉴于今年三星大折叠 Galaxy Z Fold 7 瘦身成功,S25 Edge 很大概率同样是三星利用相同的技术做出了一台试水的产品。

韩媒 NewsPim 爆料,三星已经决定终止 Edge 系列,S26 Edge 会被「S26 Plus」取代。

▲ 三星 Galaxy S26、S26 Plus 和 S26 Ultra,图源:Sonny Dickson

在三星和苹果相继折戟后,明年还不会有这么多 Air 手机要打上一个问号。小米手机总裁卢伟冰前段时间也在微博上也谈到了 Air,肯定了探索价值,但不看好销量,暗示小米可能不会跟进。

像是三星 Galaxy S25 Edge 和 iPhone Air 这样的高端旗舰,在闲鱼这样的二手市场以低价出售,或许才是他们最诱人的样子。

一台 4000 元不到的三星 Galaxy S25 Edge,或者 4500 元左右不能插卡的 iPhone Air,我想愿意买来把玩一下的人也会更多。

我依然相信「Air」这个轻薄形态蕴含的潜力,但苹果和三星的思考,似乎只到把手机「做薄」为止,没有看到真正的难点——

什么样的轻薄手机,才是人们真正愿意购买并长期使用的?

至于 moto 的「Air」中端机和华为的「Air」是不是正确答案,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oFkTN2r
via IFTTT

努比亚 Z80 Ultra 体验:更新超大底三摄,可能是影像性能最强的游戏手机

最近,努比亚带来了他们影像旗舰系列的升级款 nubia Z80 Ultra。

这一代再次把影像和性能点满,招牌的 35mm 主摄下换了新一代传感器,超广角镜头也迎来升级,还有增加拍照操控感的摄影套装。

机身搭载了最新的高通骁龙处理器和新屏幕,游戏操控感有提升。续航部分换上现在旗舰主流的 7000mAh 级的大电池,升级有线快充的同时给到了无线充电,定价从 4999 元起售。

先看看影像部分,Z80 Ultra 后置搭载的是「超广+ 35mm 主摄+潜望长焦」的标准三摄系统。35mm 主摄内用了 5000 万像素 1/1.3 英寸 DCG HDR 的光影大师 990 传感器,镜头光圈为 F1.7,支持光学防抖。

超广角采用了 5000 万像素 1/1.55 英寸的传感器,用上了非球面超高透镜片的 7P 镜头光圈 F 1.8,等效 18mm 的焦段。

潜望式长焦用的 6400 万像素 1/2 英寸传感器,内置光学防抖。高像素的传感器,方便用户在长焦拍摄中裁切。拍到更远的地方也有光学防抖,拍演唱会就更方便了。长焦还附带了最近对焦距离为 15cm 的长焦微距拍摄,拍摄静物的时候能够拥有一个更舒服的视角。

三个摄像头都支持 4K 120fps 视频拍摄,镜头上面都有蓝玻璃旋涂 IR 滤光片。手机侧边附带了专属的快门按钮,拿起手机长按就能直接开启相机,方便街拍。

说到街拍,努比亚这一代也有推出专用的摄影套装。

摄影套装内附带了有钛色铝合金边框和科技纳米皮整合的手机壳做基础,下侧可以添加用磁吸和卡扣固定的牛皮手柄,增加横向拍摄时的握持感。外壳上侧能添加 Neo Bar 智能相机控制条。

套装内包含了挂绳和替换的快门按钮,让装了摄影套装的 Z80 Ultra 更像一台仿旁轴相机。

控制条通过无线的方式和手机连接,装上之后能够给手机增加一组拨杆和实体快门、左右各一的拨盘,还有一个方便用户固定麦克风或补光灯的冷靴。套装内还有一个单独的冷靴,用户不用 Neo Bar 的时候能直接装到保护壳上面。

镜头的位置有卡口设计,可以转接专用的镜头之外,套装内附带了一个滤镜口径为 67mm 的转接环,用户可以把相机上用的 ND、CPL 等滤镜安装到手机上。

性能方面,努比亚 Z80 Ultra 搭载了第五代高通骁龙至尊版移动平台,搭配 LPDDR5X + UFS 4.1 储存组合,安兔兔跑分成绩为 3910368。

机身内置了红魔 CUBE 擎天游戏引擎,有 AI 超级稳帧 4.0、AI 超分超帧等功能,像是《暗区突围》支持 90Hz 全地图光追、《三角洲行动》和《英雄联盟》 144Hz,这些都支持。

机身侧边的实体按键支持半按、全按、连点、抬起等动作映射,用户可以透过游戏助手设置对镜键位,提升游戏操控感。

屏幕升级的部分,也有提升游戏操控部分。

Z80 Ultra 搭载了一块 6.85 英寸 2688 x 1216 144Hz 京东方天空全面屏,屏幕采用 X10 发光材质,支持 2000nits 的局部峰值亮度,有 100% DCI-P3、10.7 亿色和 ZREAL 帧享超高清认证的显示支持,并且有和高通联合调校超清视觉引擎,保证在各个亮度下的显示表现。

游戏的部分,这块屏幕支持 144Hz 显示刷新率和 3000Hz 瞬时触控采样率。努比亚对这一代的触控技术进行升级优化,提升了屏幕触控的响应速度,提升触控的稳定性和精度,减少漏触的几率。

电池方面,Z80 Ultra 搭载了 7200mAh 第四代南海电池,支持 90W 快充同时也不上了 80W 无线充电和无线反向充电的支持。

我们也用 AI 小电拼进行测试,Z80 Ultra 接入后实测功率也有 77-78W,0-100 充满只需要 50-51 分钟,和官方快充相比差别不是特别大,在充电器的选择压力上不多。

外观部分,Z80 Ultra 延续了努比亚 Z 系列方正的设计风格,机身支持 IP68 & IP方块化的 DECO 设计分成了上下两侧,上侧放置主摄、超广和环形补光灯,下侧是潜望式长焦和 nubia 标志。

机身主要有三款配色,分别是魅影黑、凝光白和常驻的特别款「星空典藏版」,这次还新增了和洛天依联名的「洛天依限定版」。

限定版以红色为主调,DECO 下侧的位置有洛天依专属 LOGO,机内还附带了专属开机、解锁、充电动画和壁纸。限定版还会以限定礼盒发售,包装内包含了手机、摆件、保护壳、充电套装、定制卡针和充电套装。

最后看看售价,Z80 Ultra 有三个储存版本可选:

·12GB+512GB:4999 元,有魅影黑和凝光白可选
·16GB+512GB:5299 元(魅影黑和凝光白),5599 元(星空典藏版)
·16GB+1TB:5699 元(魅影黑和凝光白),5999 元(星空典藏版)
·摄影师套装:699 元

「买吧,不贵。」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Iax05pm
via IFTTT

2025年11月9日星期日

标准版的存在感之战!「荣米OV」四大金刚标准版横评

发布会和新品接连来袭的十月终于结束,是时候来盘一盘今年各家的新机了。

有意思的是,比起过往两年,今年的「标准版」有点集体哑火的感觉,热度和话题度都要小很多。

同样的,标准版也是一个非常「纠结」的产品。各家的 Pro 版是平衡的水桶机,配置管够,但「标准版」很不「标准」,各家都在 4400 元这个价位各显神通,想要做出差异。

而既然标准版去到了 4500 元左右的价位段,要买就真要好好挑一挑了。

今年的标准版四大金刚:小米 17、vivo X300、OPPO Find X9,荣耀 Magic 8,我都拿来用了用,进行了各项主要功能的详细对比。

至于我选了哪一台?看到最后见分晓。

标准版,应该是怎么样的?

小米 17 和荣耀 Magic 8 采用了高通骁龙 8 Elite Gen 5 处理器,而 OPPO Find X9 和 vivo X300 依旧选择联发科阵营,搭载天玑 9500 处理器。

即使都是最新的旗舰级产品,落实到跑分上,还是会有所区别:

很明显,天玑 9500 的两台手机在 CPU 单核/多核分数都离骁龙 8 Elite Gen 5 还有距离,但 GPU 能力相近甚至反超。

但不管是日常的使用场景,还是高负载游戏,其实两种芯片之间的差距没有跑分明显,而更基础的流畅系统动效,其实更看重优化而不单是性能。

在手机的尺寸上,四台手机也很有默契的分成了两个阵营:

  • 6.3 英寸小屏旗舰:小米 17(191 克);vivo X300(190 克)
  • 6.6 英寸:OPPO Find X9(203 克);荣耀 Magic 8(205 克)

小屏旗舰的握持更出色,却在续航与散热上妥协。这背后,正是尺寸之争所映照出的两种理念:是主动与 Pro 划清界限,还是尽力靠近,只在细节上区分。

vivo X300 vs 小米 17

这两台手机给人带来的感觉非常类似:都是将小屏旗舰设定为标准版,和 Pro 版是完全不同的两台手机;但它们实现的方式,以及带来的效果非常不同。

虽然 vivo 的大圆形 Deco 设计此前总被吐槽没意思,但今年其他两家设计改弦更张,vivo X300 的设计反而有了传承感。

并且,今年 vivo X300 大 Deco 的设计颇为巧妙,背板通过一个斜坡式设计一直延伸到镜头,很大程度弱化了模组的存在感,甚至给人一种凸起不是很大的错觉,比去年 X200 Pro mini 还要好看不少。

6.3 英寸的机身,直屏机身中框的圆润过渡,加上细腻的磨砂背板,190 克的重量控制,为 vivo X300 带来相当优秀的手感。

今年 vivo X 系列影像主打 2 亿像素,X300 Pro 是 2 亿像素长焦, X300 则是 2 亿像素主摄,更像是方向的选择,不是配置的取舍,完全符合「Pro mini」这个被优化掉的后缀。

不过 vivo X300 还是在一些周边配置上进行了妥协,其中最扣分的就是这块屏幕。户外情况下,vivo X300 的屏幕亮度会明显低于另外三台手机,看不清拍摄照片的细节。

▲ 左:小米 17,右:vivo X300

另一个短板则是 vivo X300 的电池容量,6040mAh 是今年最小的电池,虽然也能妥妥用一天,但同尺寸的小米 17 已经做到了 7000mAh 级别,日常使用会比前者多出 2 小时不到的续航时间。

而小米 17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优秀的手感:6.3 英寸的尺寸,191 克的重量,加上中框圆滑的过渡和合理的重量分布,小米 17 就是今年标准版手机中手感最好的一台。

但小米 17 和 小米 17 Pro 在功能、设计上都有明显差距,价格却只差了 500 元,很明显小米的策略就是将小米 17 做成一个价格锚点,销量主力还是 Pro。并且今年小米 17、小米 17 Pro、小米 17 Pro Max 配置有明显层级,小米 17 给人相对强烈的「减配」感。

一言蔽之:小米 17 给人感觉不像旗舰的标准版,反而和 REDMI K90 更像同一桌的产品,和这个同样不够「旗舰感」的新背板设计相呼应。

OPPO Find X9 vs 荣耀 Magic 8

这两台手机也是一个对照组,它们的产品思路都比较接近传统的标准版:先做出一台「水桶」的大杯手机,然后保留其中的核心体验,删改其他配置。

OPPO Find X9 的外观设计和尺寸和 Pro 版本几乎一模一样,6.78 英寸的后者只比 6.6 英寸的前者略大一圈。

▲ 左:OPPO Find X9,右:OPPO Find X9 Pro

这也是「线下机」品牌 OPPO 一贯策略——故意将中杯和大杯做得很「相似」,一眼分不出差别,差距聚焦在内在的配置上。

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日常使用这两台手机不会有太大差距,因为 ColorOS 优秀的体验,决定了 OPPO Find X9 和 X9 Pro 都能享有第一梯队的流畅。

如果说系统保住了手机体验的下限,那么影像就决定了其上限,这也是 OPPO Find X9 和 Pro 版的区分所在,前者没有 2 亿像素长焦和 5000 万前置摄像头。

荣耀 Magic 8 系列则是「上个版本」思路的产品:标准版和 Pro 两者共享类似的设计语言,不过 Pro 版采用四边微曲屏,而标准版则是直屏设计,并且在整台手机的质感上做出差异。

和 OPPO 类似,荣耀 Magic 8 比 Pro 版同样缺少了 2 亿像素长焦,主摄配置也略微缩水。

放到线下卖场,OPPO 的两台手机可能乍一看区别不大,但荣耀的两台手机,你一眼就能看出高低。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只有荣耀的标准版用上了 Pro 级别的超声波指纹,而今年四家全部标配,结果荣耀 Magic 8 反而一下子成为指纹解锁能力的吊车尾——一些其他家秒解的轻触姿势,在 Magic 8 上总是无法解锁,必须要加大力度重按。

流畅是基本,AI 更实用

AIOS 这个概念在 2023 年底开始兴起,直到今天,很难说有哪家已经能靠 AI 功能卖新机,但荣耀和 OPPO 两家的系统 AI 功能,虽然还没到「旦用难回」,也足够实用。

vivo X300(OriginOS 6) vs 小米 17(澎湃 OS 3)

继续用这两台手机进行比较的原因很简单:一个进步明显,一个有点退步。

在小米 17 上,澎湃 OS 3 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系统流畅度和动画细腻感都有明显提升,使用过程中也没有遇到卡死或闪退等严重问题。

只是鉴于去年小米 15 高开低走的表现,小米 17 能不能保持优秀现状还是需要打一个问号。

流畅性和稳定性的问题得到解决,澎湃 OS 3 的优点就更加明显。国内 Android 定制系统中,没有比澎湃更多花样的,特别是锁屏美化上,样式和玩法相对更丰富。

以及,澎湃 OS 3 没有采用太多「玻璃」设计,虽然一些通知提示界面很「果味」,但总体上还是保留了较多小米自己的风格。

OriginOS 6 在加入了光感设计后,整个系统动效更丰富了,但设计有些「失焦」——

控制中心是「固态玻璃」、文件夹是「磨砂玻璃」、系统图标又继承了之前 OriginOS 的「扁平设计」……虽然运行很流畅动效很丰富,但就有也有点失去秩序的混沌感。

除此之外,在使用 X300 的这段时间里,我还在相机、微信、淘宝等大型应用的使用过程中,遇到过应用卡死的问题。

如果说「小米」和「橘子」系统是立足当下,那么下面这两位选手就是在「战未来」了。

OPPO Find X9(ColorOS 16)vs 荣耀 Magic 8(MagicOS 10)

把荣耀 MagicOS 10 和「尖子生」OPPO ColorOS 16 对比,其实有点不太公平。

MagicOS 10 的流畅和动效体验打磨得很优秀,不过它身上有很多没处理好的细节问题,叠加起来就会让人觉得它用着不太顺手。

就用锁屏举例,我收到一条通知想要在锁屏双击打开,没想到默认弹出的解锁方式居然不是指纹而是密码,我要再额外在屏幕点击下方按钮才能呼出指纹识别,几次下来就让我有点恼火。

而 ColorOS 恰恰相反,不仅流畅度是一如既往的优秀,更在「易用性」上有不少巧思,一些痒点功能的累积,会让你觉得这个系统就是比其他家更好用。

拿一个非常细节的功能举例——虽然各家现在都已经「上岛」,但 OPPO 是目前除了 iPhone 之外唯一一个支持麦当劳 App 实时活动的系统。

打开第三方 App 的链接,只有 OPPO 会弹窗询问你要不要用小窗打开,而不是直接跳转。

MagicOS 10 和 ColorOS 16 都有一个共同贯穿系统的主题—— AI。你能很明显感知到,两个系统都有很多强调实用性的 AI 能力。

这一点首先体现在 OPPO Find X9 和荣耀 Magic 8 的「按钮」上:前者的侧边辅助按钮可以「一键闪记」,而后者配备了标准版唯一一个「拍摄按钮」,不仅能启动相机,还能可以呼出 YOYO 视频通话,或者用 YOYO 记忆记录屏幕内容。

上面提到了 ColorOS 16 更丰富的「流体云」应用支持,其实更强的能力是「主动上岛」:按下侧边按钮,AI 「一键闪记」能够识别屏幕的取餐码或者排队号,自动生成一个常驻「流体云」的卡片,特别适合小程序,不过文字信息的准确度还可以提高。

除了以前的可以记录小红书、聊天记录,「一键闪记」现在还能用来记账、摘录长视频——虽然摘录的准确度有点一般,不过也属于生成式 AI 比较实用和创造性的应用,更主要是能提供很强烈的情绪价值。

荣耀 Magic 8 和 MagicOS 10 给我最大惊喜的是「YOYO 建议」,它是这类 AI 自动推荐桌面小组件中最有用也最实用的一个:早上起床建议你穿什么衣服,靠近地铁站会自动推送地铁乘车码,靠近丰巢柜会自动推荐取件码……目前还是无代餐的独特功能。

前几个版本的 YOYO 助手已经能打车、购物,这些场景更多是炫技,我更喜欢实用的「智能比价」功能,能够快速调起淘宝、京东、拼多多的识图功能,直接快速货比三家。

不过 AI 速记功能「YOYO 记忆」已经比 OPPO 落后太多,文字基本不概括,也缺少视频解析能力,本质没和传统的「截图」拉开太大差距。

就算 AI 体验再优秀,我还是不认为当下能够成为购买一台手机的决定性因素,至少比起好用的系统、出片的镜头、耐用的电池来说,AI 的实用价值,在当下还不够显性,也不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参考重点。

风格叙事的影像

国产 Android 旗舰之间的横评,离不开影像。标准版囿于成本,配置上不能给太多,影像体验其实差距都没那么大,更多是场景不同的表现,以及一些特别配置和功能带来的情绪价值。

vivo X300 vs OPPO Find X9

作为这两年影像方面的尖子生,vivo X300 和 OPPO Find X9 的标准版影像虽然不及 Pro,但对比另外两家,都有独特的配置和功能。

凭借 Pro 版都没有的 2 亿像素主摄,vivo X300 在影像方面天生比其他对手多了一个诱人的甜蜜点。在 2 亿像素加持下,vivo X300 主摄解析力会强很多,画面细节会更丰富,适合用在一些画面复杂的场景,后期的空间也会更大。

没有 2 亿像素的日常场景,vivo X300 的主摄表现也相对优秀,但夜景容易出现泛白的情况。OPPO Find X9 的优势场景恰好就是光线比较复杂的夜景,是四台手机中观感最舒适的,平衡了明暗对比和细节呈现。

而面对阴天灰蒙蒙的人像场景,OPPO Find X9 的色彩表现要相对更舒服,并且虚化也很到位,相比较下 vivo X300 则更以光感还原为主。

vivo X300 长焦镜头没有 2 亿像素,表现也是今年旗舰标准版中的优秀水平,但和去年 X200 Pro mini 拉不开太大差距。相比较下,OPPO 的长焦解析力略显捉襟见肘 ,一些成片不用放大看也能感知到细节缺失。

而且 Find X9 这个长焦镜头并不支持微距拍摄,如果和被摄物体距离太近会跟下图样张一样无法对焦,比其他的标准版直接少了一个拍摄的场景。

没有 2 亿像素这种绝对的「硬菜」,但哈苏加持的 OPPO Find X9 能够以更风格化的效果出片,这也是你能买到最便宜的哈苏大师和 XPAN 「手机」。

与 realme 和理光的联名类似,手机摄影上参数叙事开始弱化,能「四两拨千斤」的风格化叙事逐渐被重视,这也是 OPPO Find X9 影像能提供的独特价值。

我还想提一提 vivo X300 全新的自拍镜头,不仅 5000 万像素提升,「真实」美颜效果出来的皮肤质感相对更细腻,不会出现过度锐化;「透亮」则进一步磨皮,带来更均匀的皮肤颜色,总体都是强调真实观感为主。

▲ 左边:「真实」效果;右边:「透亮」效果

而 OPPO Find X9 还是比较传统的美颜策略,磨皮效果有点超过,而且五官变形更严重,是四台手机中模特小姐姐最不满意的。

▲ 左边:自然模式;右边:经典模式

而 OPPO Find X9 还是比较传统的美颜策略,磨皮效果有点超过,而且五官变形更严重,是四台手机中模特小姐姐最不满意的。

▲ 左边:自然模式;右边:经典模式

小米 17 vs 荣耀 Magic 8

这两台手机的影像能力都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差强人意,没用错的那个意思。

有徕卡加持的小米 17 色调上会更有质感,不管是主摄还是长焦,白天拍景拍人都能很好出片;作为唯一一家没有联名的旗舰,荣耀 Magic 8 的影像效果总体无功无过,画面总体会透亮一点。

不过到了晚上,小米 17 面对高光会有点乏力,很容易出现高光溢出的情况,暗处的细节也容易丢失,而荣耀 Magic 8 则会处理得更舒适。

小米 17 虽然没有主打真实感的美颜效果,但它的默认智能美颜方案也会注意保留肌肤纹理,并且小米 17 的影调和色彩也是最具有质感的。

▲ 左:无美颜直出;右:开启「智能美颜」

相比之下,荣耀 Magic 8 自拍则无功无过,自然模式较好地平衡了皮肤纹理和磨皮效果,总体颜色比较透亮。

▲ 左:自然模式;右:经典模式

在摄影玩法上,小米和荣耀也要逊于 OPPO 和 vivo,动态照片停留在最基础,人文街拍、自动构图完全没有。

买旗舰手机标准版,到底在买些什么?

如果要给这四台手机排名,我的选择是:

  1. vivo X300
  2. OPPO Find X9
  3. 小米 17
  4. 荣耀 Magic 8

我当然最推荐 vivo X300,因为它很好平衡了手感、系统、影像这些能力,还带有一些作为甜蜜点的配置,我相信它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但实际上,这四台手机之间的差距远比文章呈现的要少很多,无非是在影像、系统、参数配置上各有千秋。

平衡,就是我眼中一台标准版应有的「标准」。

今年最受好评的标准版 iPhone 17 就是这样一台手机:补齐了高刷的短板之后,它成为了适合大多数人去买的那台 iPhone,和更昂贵的 iPhone 17 Pro 多出长焦镜头、散热等等更专业级的功能,二者在价格和区分度都做得很好。

很关键的是,你会感觉 iPhone 17 和 iPhone 17 Pro 是两个产品,他们之间会有相似相同的功能,但你能明显感觉出是两个团队做出的产品。

虽然这几年国产 Android 手机的高端产品线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大家看到 OPPO Find、小米数字、vivo X 最便宜的入门机型,总感觉买起来性价比和配置两头不顾。

如果换个思路,标准版处在了价格和配置的甜蜜点,影像、质感、配置、调校和使用年限上都看齐大杯,细节体验会和中端旗舰有差距。

未来,在国补、渠道价加成下,标准版价格进一步下探 4000 元档位,是更好的入手时机。

在我眼中,更适合标准版的群体,是那些初入大学校园或者职场的新大学生/白领,标准版能带来足够的品牌和情绪价值,却又不用为那些更进阶的参数花费额外的费用。

如何把「标准版」做成「旗舰体验」的底线,而不是「阉割版」,则是未来厂商高端化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IXojgtO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