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0日星期四

MIUI 12 提供的「隐私面具」有用吗?

4 月 27 日,MIUI 12 大版本更新一经推出就备受好评。除了整体全新设计的动画效果外,MIUI12 在隐私保护方面的策略同样受到极高关注。

在 MIUI 12 的内测版本中设置界面新增了一项名为「隐私保护」的新设置项,MIUI 12 发布时所说的权限管理和隐私保护功能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发布会上,负责人金凡特别强调了一项保护功能,如果说「照明弹」和「拦截网」都还是用户和单个 App 之间的数据博弈,而「隐私面具」则对数据的保护要更加底层。

OAID 是怎么来的

尽管在发布会上被当作隐私保护的三大功能之一,但虚拟 ID 功能的入口却并不明显。要通过设置——隐私保护——管理——特殊应用权限——虚拟身份管理才能找到。

什么是「隐私面具」?小米将其解释为虚拟 ID ,而更准确的叫法叫 OAID(匿名设备标识符)。它的作用是用一个虚拟的 ID 身份代替以前惯用的 IMEI 成为设备识别标识。

对于 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 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我们比 OAID 更熟悉,每台手机都有唯一的 IMEI 码,这个码有点类似我们的身份证,有了这个码就能证明这台手机的身份。以前很多手机的测试程序都需要提交 IMEI 码来识别设备的身份才能进行。

唯一性也代表着风险,就像我们的身份证丢失的话就有泄漏隐私信息和被盗用的风险,而 IMEI 码如果被应用和广告商获取,他们就能根据这个是设备识别码来将行为与具体的用户关联起来。

关联起来有什么用?当然是更精准地推送广告了。

既然 IMEI 的唯一且不可变更的特性有风险,将被虚拟且可变更的 OAID 逐渐取代,那 OAID 这个标准是如何来的?这就要讲到移动安全联盟 MSA。

移动安全联盟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华为、vivo、OPPO、小米等参与其中的,以移动设备安全性为目标的联盟。其中华为和 vivo 是副理事长单位,小米、OPPO、魅族等是理事单位。

2018 年 12 月,移动安全联盟发布了《移动智能终端补充设备标识规范》,OAID 的标准由小米受命起草,联盟所有成员都参与了制定,另外联盟大部分成员都是依照标准自己做的工程实现,同样标准不同厂家不同的实现方式也可以保证一定的安全性。

另外讲一句,其实原生的 Android Q 在隐私保护方面的提升也很大,Android Q 开始将禁止非系统应用访问用户不可更改的 ID,包括 IMEI 码、SN 号、USB 序列号等。系统 WiFi Mac 地址默认是随机生成的,不再是固定的 Mac 地址,防止用户隐私被追踪。这些功能的变更会涉及到比如数据上报、用户画像、推荐和广告等多项业务。

至于国内由于各种 UI 鱼龙混杂,魔改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单独做一套标准也无可厚非。

OAID 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个性化广告追踪的实现依赖于用户画像的准确性,什么是用户画像呢:

用户画像又称用户角色,作为一种勾画目标用户、联系用户诉求与设计方向的有效工具,用户画像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以最为浅显和贴近生活的话语将用户的属性、行为与期待的数据转化联结起来。作为实际用户的虚拟代表,用户画像所形成的用户角色并不是脱离产品和市场之外所构建出来的,形成的用户角色需要有代表性能代表产品的主要受众和目标群体。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显然,用户画像越准确,越利于应用和广告商「收割」用户。我们不是经常会见到通过无数小的信息组成一幅画的艺术表达形式么,其实这个就可以看做是用户画像的可视化表达。

在你的画像之下全部都是你做过什么,喜欢什么等无数的私人数据,这些数据越多,你的用户画像就越像你本人,你的思维模式和个人喜好都能通过用户画像的方式体现出来。

那其中就有一个关键问题了,用户画像要想准确,一定要知道用户干过什么,如果用户的行为都在一个黑盒中进行,完全不透明的话,用户画像就无从谈起。

或者在海量的行为数据中无法将每一条数据归到特定的人下,那即便获得了数据也是无用数据,用户画像也是不准确的。

Tweak Library

还记得前面 IMEI 身份证的作用吗,通过这个唯一的设备识别符就能够证明这些数据都来自于哪里,即便用户更换应用的账号,比如注册新的微博、微信账号,只要这个唯一的设备标识符还在就没有问题。

而用 OAID 代替 IMEI 就是将这个唯一的,不会变更的设备识别符用可变更重置的虚拟 ID 代替。

就像谍战片中一个人用了几个虚拟身份,即便用这个身份做了一些事,但却无法和你的真实身份联系起来,也就达到了反追踪的效果。

▲ iOS 也具备类似功能

不过 OAID 并不能减少你被推送的广告数量,因为它本质上减少的是「个性化」而不是绝对数量,毕竟推送内容都是广撒网的形式,并不需要认识你是谁。

但 OAID 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你被应用「监控」的感觉。在我们使用手机等设备的时候经常会感觉到为什么这些应用的推送信息过于的「善解人意」,甚至准确到让人恐怖程度,感觉自己已经被手机和应用监控。

和朋友在聊天应用提到的内容和商品,转眼间就被淘宝和知乎推荐的相关的商品和话题,我相信不少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

▲ All About Vision

其实上就在我昨天就又体验了一把。明明刚在微博看到介绍视力矫正手术的几种类型,转头知乎就给我推送了关于后悔做全飞秒视力矫正手术的话题。

在看到那篇科普之前我只知道最传统的角膜激光手术,而通过那篇科普介绍才知道了全飞秒、半飞秒和人工晶体植入等不同类型的手术,这样的「巧合」未免也太巧合了点。

尽管无法肯定到底是真的巧合,还是应用通过读取剪贴板或者其它什么形式获取了我看过什么内容,但凡碰上一次这样的情况都会让自己心里非常不舒服。

而且随着你用设备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些个性化推送还会越来越精准。

Breakingviews

从个人隐私方面来说,这种精准的推送肯定会让用户感到自己的个人隐私非常不安全,虽说都说大数据下无隐私,互联网就是用隐私换便利等说法,但以往的情况是用户没的选择,不给手机识别码权限不让用,推送信息不分类一刀切,要么收不到要么带广告。

另一方面这也会逐渐形成一个信息茧房,应用只推送你感兴趣的,相信的内容,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强化用户的固有认知,减少吸收新知识和想法的途径,完全不利于个人思维方式的成长。

尽管 OAID 并不能减少广告商向你推送的广告总量,但我个人还是强烈推荐 iPhone 和支持该功能的设备打开这个限制,让广告商无法精准追踪你的个人习惯。

OAID 都谁支持

那有用户可能担心如果应用不认你这个 OAID 的标准,还是执意获取 IMEI 怎么办。根据小米公司互联网安全业务主管, 微博 @MIUI 大王 在微博所说:

OAID 的标准是小米起草的,其实在 MIUI 10 时就已经支持 OAID 获取,目前小米设备已经 90% 支持,去年开始小米已经推动 App 适配 OAID,目前主流的 App 已经适配。

而在 MIUI 12 上则是默认禁止了第三方 App 去获取设备 IMEI,即便获取了也是空值。就像之前我们在 MIUI 12 版中体验到的「空白通行证」这个功能,它会默认给试图获取 IMEI 的应用返回一个空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像之前不给权限应用就退出的情况如今已经不会出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信部在去年 11 月 4 日宣布启动 App 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工作,特别列出了八类问题,其中包括:

  1. 私自收集个人信息:即 APP 未明确告知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获得用户同意前,收集用户个人信息。
  2. 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即 APP 收集个人信息,非服务所必需或无合理应用场景,超范围或超频次收集个人信息,如通讯录、位置、身份证、人脸等。
  3. 私自共享给第三方用户信息:即 APP 未经用户同意与其他应用共享、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如设备识别信息、商品浏览记录、搜索使用习惯、常用软件应用列表等。
  4. 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即 APP 未向用户告知,或未以显著方式标示,将收集到的用户搜索、浏览记录、使用习惯等个人信息,用于定向推送或精准营销,且未提供关闭该功能的选项。
  5. 不给权限不让用:即 APP 安装和运行时,向用户索取与当前服务场景无关的权限,用户拒绝授权后,应用退出或关闭。
  6. 频繁申请权限:即 APP 在用户明确拒绝权限申请后,频繁申请开启通讯录、定位、短信、录音、相机等与当前服务场景无关的权限,骚扰用户。
  7. 过度索取权限:即 APP 在用户未使用相关功能或服务时,提前申请开启通讯录、定位、短信、录音、相机等权限,或超出其业务功能或服务外,申请通讯录、定位、短信、录音、相机等权限。
  8. 为用户账号注销设置障碍:即 APP 未向用户提供账号注销服务,或为注销服务设置不合理的障碍。

并且工信部很快就分批次给出问题应用名单进行点名批评,实际上主流的应用目前即便你不给予识别码权限也不会闪退了,但是仍然会像狗屁膏药一样不时的通过弹窗的形式来提醒。

比如在这两天对微博的实际体验中,如果不给设备识别码和定位权限仍然可以使用,但是一天要弹窗好几次「提醒」你去授予权限。可见工信部的批评虽然解决了最大的问题,但弹窗问题并没有完全按照规范来整改。而 OAID 则是在更底层的方面再多上了一重保险。

既然 OAID 这个功能这么好,那么现在都哪些产品能用这个功能呢?除了 MIUI 12 之外,iPhone 用户可以通过设置—隐私—广告—限制广告追踪,打开这个功能开关来限制广告追踪。

另外根据资料,现今覆盖的 Android 厂商操作系统包括:

小米 MIUI 10.2 及以上

vivo FuntouchOS 9 及以上

华为 EMUI 10.0 及以上

OPPO Color OS 7.0 及以上

Lenovo ZUI 11.4 及以上

华硕 Android Q

MIUI 12 对隐私保护的激进做法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本质上还是整个 Android 应用生态长期对用户隐私数据的单方面剥削,致使用户早已积累了大量的不满,并通过 MIUI 12 这个契机释放了出来。

这终归是一件好事,越多讨论隐私保护,就越能认识到个人隐私的重要性,而应用对个人隐私的获取不应是近乎无限制的,让用户和应用商以及广告商站在天平的两端,而不是强势地位对弱势地位的数据剥削,才能让这个生态走向更加平衡的未来。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Ymn6Xj
via IFTTT

世界上最后一个深海实验室,隐藏了人类未来的秘密

如果世界末日来了,人类站在荒废的土地上,仓皇奔往未来的逃生门,我们应该往哪去?

有人说,是太空。有人说,是海洋。

现在有一个地方,正把两者结合起来——Aquarius Reef Base 深海实验室

这个处于海底 18 米的实验室,不仅让人们体验着真实的海洋生活,也正成为人类太空飞行的绝佳模拟地,未来,它甚至会成为每个人「逃离」地球前的训练场。

地球上最后一个深海实验室

为了挖掘海洋空间的潜力,1957 年以来,我们已经建立过 65 个水下实验室,但因维系成本太高,大多都萧条关闭。

现在,只有 Aquarius Reef Base 还坚挺着,成了世界上最后一个正在运行的深海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 1986 年建成,位于佛罗里达礁岛国家海洋保护区,起先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拥有,后来几度转手,现由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管理。

它包含了一个 1400 立方英尺的栖息地和实验室,四处都配备着摄像头和传感器,记录实验室内外的行动和危险。

在它的 U 形任务控制台里,装有五个监视监视器,它们就像是实验室的「眼睛」和「耳朵」。

就像科幻电影里展示的那样,这个控制台能联系、协调 6 至 10 人的船员,操作、维护外部系统,并给基地提供动力支持。

在深海完全隔离的 24 小时后,人体内就会充满氮气。所以当人们执行完海底任务,想要去到海面时,实验室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减压室。

人们在里面可以吸氧,并且在舱室内缓慢降压 17 小时,避免受到减压病的困扰

这种病是人们潜水时的一个死敌 ,在几十米的水下,人们如果不溶解体内的惰性气体,它们就会在关节和身体组织中形成气泡,甚至危及生命。

▲ 减压室。图片来自:Susan Karlin

实验室上方还有一个罐子般的大型容器,它能承受超正常压力 2.5 倍的气压,将食物、电脑和其他设备送到实验室中给你。

海面上,还有一个直径 33 英尺的浮筒,它能通过电缆、软管、绳子,为实验室提供空气、电力、高速互联网和电话服务。

实验室内,卧室里有六个床位,浴室里有淋浴器、水池,厨房里有微波炉、电冰箱,工作室里有电脑和潜水装置。

住在里面,就跟住在一个具有高科技感的房间差不多,这也为人们未来在海洋生活做出了领先的尝试和探索。

该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 Ellen Prager 表示,室内环境让人轻松自如:

放心,它绝不会让你患上幽闭恐惧症。

此前,这个实验室主要用于海洋环境研究,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同时,也训练专业潜水员,完善海军潜水技术。

知名的海洋探险家 Jacques Cousteau 曾创造过水下探险时长一个月的记录,而在这个实验室中,他的孙子 Fabien Cousteau 在水下度过了 31 天,一举击败了祖父的成绩。

Cousteau 表示,在那 31 天内,他和他的团队收集到了海洋里长达两年的数据。

▲Fabien Cousteau. 图片来自:Megayacht News

看到这里,这样一个充满科技感的地方,有没有让你想起宇宙空间站?

是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想到了。

2001 年开始,它就成为了 NASA 极端环境任务行动计划(NEEMO)的所在地。

如何在海底做一个「太空训练生」?

可以说,当你进入这个实验室,就会如同置身外太空了。

十几年来,NASA 每年都会派数名宇航员、工程师、科学家进入这个实验室,并让他们在里面生活和工作。

宇航员们要在此接受模拟月球和太空环境的训练,为人类未来登陆其它行星做准备。

毕竟水下环境,提供了和太空类似的物理约束条件:缺氧、重力失衡、突发危险状况……

他们面对的是与太空类似的任务和挑战——在水下的极端环境中,宇航员将模拟太空行走,评估未来太空任务中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技术,并排除障碍、收集数据。实验室内的宇航员们,则要进行一系列太空装置的测试。

一般他们会在里面待三周左右。在这不长不短的时间内,他们却要经历和身处太空一样,完全隔离起来的,巨大的生理压力和心理压力。

2004 年,宇航员 Coleman 参与了 NEEMO 7 计划,在海底实验室度过了 11 天,他们要完成的挑战是:在远离医院或医生的太空环境,宇航员要如何处理一次远距离危险医疗事故。

他们在实验室内对模拟患者做了一次远程机器人外科手术。

医生远程指导 Coleman 进行胆囊手术和阑尾切除术的开刀,而团队的另一个成员则通过虚拟控制技术,来操控机器人并即时诊断。

▲ NEEMO 7 成员

2006 年,宇航员 Kopra 在 NEEMO 11 计划中,测试了零重力下工作的太空套装,这个套装计划用来在月球上行走和工作。

他在这个海底实验室呆了 7 天,反馈了太空服在极端环境下的工程数据,包括它的移动性、灵巧性、导航性、视觉效果等。

「这是人类太空飞行的绝佳模拟」,他说道。后来,他顺利抵达了 2009 年和 2015 年的国际空间站。

▲ NEEMO 11 成员

长江后浪推前浪,2019 年的 NEEMO 23 计划,挑战难度更复杂了。

宇航员开始首次在水下测试便携式扫描电子显微镜,通过增强现实设备跟踪环境、模拟了月球着陆,还测试了太空锻炼机、运输昏迷的宇航员。

他们还要测试月球疏散系统,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这些宇航员的水下行动要戴着 32 磅的重型头盔,60 磅的潜水装备,脖子和背部再施加 20 磅的额外重量,只为模拟月球上遇到的巨大压力。

▲ NEEMO 11 成员

近年来,NEEMO 的任务已经解决了未来我们探索太空要面临的诸多挑战,从科学技术,到心理健康层面。

海洋和太空一样,他们必须得在限定的条件下、紧凑的时间内,完成大量密集的挑战性工作。

他们要随时拿起相机拍照和录像,要环顾四周看看有没有同伴需要帮助,并和他们进行简洁而高效的沟通,还要把数据快速发送到地面,并面对实验室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冷却系统极易出现的毛病……

我们有一个时间表,每分钟就有一个新的安排,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除此之外,休息时间里,也要经历狭小空间和其他成员生活的诸多矛盾。

Coleman 说道。这或许也是我们未来的的太空生活中,每个人都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日常。

▲ 图片来自:Wiki

不过他们的空间虽然颇小,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浪漫时刻。

「我们几乎每晚都熬夜。」宇航员 Coleman 说道,「有时候,我在吃晚餐,或者在工作时,可以在窗外看到一个新宇宙」。

各种生物会游过,有时会有大石斑鱼也往里看,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它们慢慢开始认为,我们成了他们世界的一部分。

海洋,让我们越来越接近太空

无论从环境相似度、实验成本、测试难度、便捷度来讲,海洋,都是人类在去往太空前的绝佳「训练场」。

尽管海洋里的训练并非真正的太空探索,但是,它也让人们离太空生活更近了一步。

NASA 已经在海底进行过大量的模拟太空测试。

它们利用最先进的水下导航技术和工具,在海底开拓复杂的任务,这些工具被精心编排,用来模仿火星的探测轨迹;

它们在海底试验新的通信技术和时间轴统计法,发现这些技术在人类接近太空中的小行星时,将会非常地有用;

▲锚定小行星表面概念图. 图片来自:NASA

它们在海底让人们进行日常对话和活动,以清晰挖掘内部和外部空间探索的紧密相似之处;

在 Aquarius Reef Base 深海实验室中,它们参与实验室的珊瑚修复项目,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同时,也收集了用于海洋生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样本,这些成果,同样可以利用于其他星球的样本研究。

▲ 清洁珊瑚树。图片来自:Torian Richardson

自 1993 年以来,这个深海实验室已经执行了 117 次任务,近 100 名宇航员参与了训练。

一届又一届的 NEEMO 计划过去,我们在海洋中的测试,开始从宇航员的专业探索,慢慢延伸到与长期太空旅行有关的一系列研究。

NEEMO 19 计划中,宇航员们已经在用大量智能设备、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自己身体的变化、睡眠质量、心理状况等。

尽管实验室也经历了多次飓风、潜水员死亡、水下发电机起火,甚至面临资金不足的倒闭风波,它依然坚持了下来。

▲实验室运营经理 Roger Garcia 和研究副总监 Tom Potts. 图片来自:Susan Karlin

最近,它们也在探索新的收入来源,包括将其开放给大型海洋教育团体,建立自己的深海实验室学院,将实验室中的科研转化为国家认可的课程,让更多教师、学生、普通人都能实地考察和学习等等。

疫情期间,它们关闭了通道,疫情过后,马上就会再次对外开放。

越来越多公众的参与、学科之间跨界的合作、海洋与太空之间剥丝抽茧的探索,都将更大地激发未来先锋技术的发展。

宇航员 Coleman 说道

有人认为我们的太空生活只与太空有关,但实际上,它们全都与地球有关。

如果地球有一天消失,从那一天往回看——

深海实验室这些最接近未来的起点,大概就是我们最终的墓志铭。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SnK90h
via IFTTT

华硕灵珑 Ⅱ 体验:它如何解决当前笔记本设计的矛盾?

说起来年前的时候,准备采访某家 PC 大厂的总设计师,然而因为疫情原因耽误了,其中我很好奇的一点是,在当下的时间档口里,笔记本设计如何去平衡矛盾?

其实一直以来,笔记本设计就有点儿像「螺蛳壳里做道场」,因为大众消费者对于笔记本的需求是既要轻又要续航,既要薄又要接口全,既要屏占比高又要摄像头高清位置好,除此之外隐私保护要好,机身质感要上佳,防护级别要高,性能要强,价格也不能太贵,毕竟钱要用在买旗舰手机。

这个时候,有的笔记本产品经理就会把消费者拉过来,说「来,你来设计这样的笔记本」,当然,也有产品经理会去考虑,如何尽量满足这些消费者矛盾的需求。

14 英寸,990 克

在谈今天要体验的华硕灵珑 Ⅱ 之前,我想说下之前我体验过的两款笔记本,一款是戴尔的灵越 7590 ,它因为用到了镁合金材质,所以在塞进了标压处理器和中端显卡之后,15.6 英寸的机身重量只有 1.59 千克;另一款是 VAIO SX12,它为了易用性在 12 英寸的机身上安装了全系接口,并把重量控制在了 1KG 之内。

这两款笔记本的启示是在不锈钢和铝合金之外,也有其他材料可以用在笔记本机身上,而且 1KG 之内的重量控制不仅仅是主观感觉上的轻更是实际体验上的无负担。

所以,相比于设计有舍有得的初代灵珑,采用了十代酷睿的灵珑 Ⅱ,就显得相当成熟了,也印证了标题和开头的提问,它是真的在考虑如何去解决设计和需求上的各种矛盾。

相较于铝合金或者不锈钢,灵珑 Ⅱ 采用到的镁锂合金在保证了强度的情况下比重更低,也就降低了整个机身的重量,这也使得灵珑 Ⅱ 在保证了 14 英寸尺寸的同时,也把重量控制在了 1KG 以内:33Wh 电池版本 870 克,66Wh 电池版本 990 克。

在同尺寸的笔记本里面,基本上找不出比它更轻的了。如果再加个限定,比如通过了军规 MIL-STD-810G 可靠度测试的 14 英寸笔记本中,它毫无疑问是最轻。于是乎有趣的现象发生了,iPad Pro 配上键盘越来越重,Windows 笔记本越来越轻,大家都在寻找一个轻薄和生产力之间的平衡点。

采用了镁锂合金之后,灵珑 Ⅱ 的机身质感就呈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首先就是它几乎没什么金属感了,这种感觉是镁合金设备的独有特征,Surface Book 2 和戴尔灵越 7590 的机身亦是如此。

和 Surface Book 2 的银,戴尔灵越 7590 的棕灰不同,灵珑 Ⅱ 的颜色是近乎黑色的深蓝,深蓝之中带着彩色,算是笔记本里面的「五彩斑斓的黑」:在一些光线角度下,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黑色里面有闪光的彩色点存在。

而在触摸感觉上,灵珑 Ⅱ 摸起来有点儿像细细打磨后的岩石表面,也算是呼应了「华硕品质,坚若磐石」,描述起来就是一直「细腻的粗糙感」,听起来很矛盾,但实际上就是这么微妙。另外,从硬度上来讲,镁锂合金是不如铝合金和不锈钢的,所以在按压 A 面或者 D 面中心点的时候,就能感觉到类似于塑料外壳的形变。

窄边框的传承,接口和摄像头的回归

在初代灵珑笔记本上,为了轻薄和窄边框,华硕做了不少的取舍,首先就是它没有摄像头,同时仅保留了 2 个 USB Type-C 接口。

曾经我一度以为电脑前置摄像头是可有可无的配置,但是如今视频会议需求的暴涨,让曾经砍掉摄像头的大胆行为显得鲁莽,至于接口的问题更是老生常谈了,我的意见是,啥接口都可以砍,USB Type-A 给我留一个就行。

所以到了灵珑 Ⅱ,可能设计师也是知道了之前的做法有些激进,于是接口就全乎了不少,同时摄像头也加回来了。

除了把两个 USB Type-C 接口升级到了雷电 3 接口之外,华硕还加了一个 USB 3.2 Gen 2 Type-A 接口,以及用得较多的 HDMI 接口,至于 Mini RJ45 网线接口一般用不上,加上就加上吧。整体来说,现在的接口算是比较够用了,商务人士出差也不需要随身携带转接小尾巴了。

前代灵珑的窄边框让它有着极高的屏占比,这一次灵珑 Ⅱ 的屏占比依旧很高,达到了 94%,加上底部小翘跟的设计,让这款笔记本的四边边框都显得很窄。小翘跟在隐藏了底部边框的同时,也能托起键盘区,让打字更舒适,也算是一个人体工程学设计。

因为供应链技术的进步,现在摄像头的组件也越来越小,小小的窄边框额头也能容得下去了。并且,这次不光是摄像头的回归,在灵珑 Ⅱ 上,红外摄像头也加了进去,这意味着它就有了解锁更为方便流畅的 Windows Hello 人脸识别功能,我们现在解锁只需要打开笔记本,电脑自动会被唤醒,然后自动进行人脸识别,识别完成后就自动进入桌面。

作为一款商务本,安全和隐私的要求会更高,因此加上了摄像头之后,一个可拨动的摄像头盖也随之到来,不需要视频的时候完全可以把摄像头盖住,以防万一。

一些体验细节

在笔记本厂商里面,华硕其实是挺喜欢自己搞点儿探索的厂商,比如他们是最早一批搞分体式二合一笔记本的,最近又在鼓捣双屏笔记本等等。

在灵珑 Ⅱ 上,也把之前用过好多次的触控板数字键盘搬过来了,以方便数字的输入。

因为我作为一个码字民工并没有那么多的数字输入需求,所以一般情况下这个触控板数字键盘倒还真用不上,不过既然灵珑 Ⅱ 面向的是商务人士,那就可能有分分钟百万生意的大佬,这部分人群应该对数字更敏感。

至于触控板数字键盘在我这块的作用,基本上相当于在被窝里给姑娘看夜光手表:你看,它能亮起来哦!

说到触控板,就还是来提一下触控板的体验,打个比方的话,MacBook Pro 的触控板是满分 100,Surface Book 2 触控板体验是 90 的话,那么灵珑 Ⅱ 的触控板体验大概就是 79,在 Windows 笔记本阵营里面算中上,从 Surface Book 2 转过来用它也不会用得抓狂,但是会感觉有一档的差距。

再就是键盘,如果说 MacBook Pro 蝶式键盘的体验是 50 分不及格,Surface Book 2 是 85 分良好的话,那么灵珑 Ⅱ 键盘的体验也是 79 分的样子,特点是轻和利落。

在屏幕开合角度上,灵珑 Ⅱ 支持 180 度平躺,这样设计有 2 个好处,一是极大地避免了屏幕转轴断裂的风险;二是笔记本放在膝盖上使用的时候,更大的屏幕开合角度能提供更舒适的视角。

有些配置我们看不到,不过灵珑 Ⅱ 倒也没有减配,比如前面用到了成本更高的雷电 3 接口,而不是普通的 Type-C,再比如在麦克风和扬声器上,它也做到了 Windows 笔记本里的中上水准。扬声器来自哈曼卡顿,单元体积不大,但是声音比较干净,同时屏幕上沿内置 4 个麦克风,拾音效果和噪音过滤效果不错,配合起来就有着很好的视频会议体验。

WiFi 6 的支持和通过军规 MIL-STD-810G 就属于锦上添花的配置,前者需要路由器的支持,一旦配对上,网络体验会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办公室环境下;至于后者则能让笔记本更契合商务人士多变的办公环境,防尘防水溅能力会强一些。

几个数据

前面几个部分谈了不少主观感受上的东西,这里就是纯客观的数据了。

跑性能这块还是老朋友 PCMARK 10,使用了英特尔十代酷睿 i7-10510U 的灵珑 Ⅱ 得分为 3164 分,码字民工写稿,创业者写做 PPT,大学生打《英雄联盟》,设计师 PS 修图都不在话下,至于 4K 视频剪辑之类的,建议出门左转 ROG。

硬盘速度这块成绩也算中等往上一点,比不了 MacBook Pro 那些,但也还过得去。

接着就是散热这块,镁合金材质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导热非常快,所以在前面跑 PCMARK 10 的时候,CPU 全速情况下除了风扇呼呼响之外,出风口附近摸起来也是烫手的,最高温度有 47 摄氏度,偏高一点。日常使用的话肯定不会到这种程度,另外在室温 25 度情况下轻度使用,机身最高温度 35 度,腕托和键盘区域温度 也在舒适的范围。

最后就是续航,66Wh 电池容量配合 14 英寸的机身的话不算小,使得灵珑 Ⅱ 的续航表现不会差,实测在 WiFi 条件下 50% 亮度下 Chrome 浏览器观看 1080P 视频一小时的耗电量为 12%,8 小时出头的高清流媒体视频观看时间是可以保证的,这个成绩也意味着带着它,续航能满足一整个工作日的轻办公需求。

回到标题所说的那个问题,灵珑 Ⅱ 其实并不是那种特点非常鲜明的产品,在某一个点相当突出绝无敌手,但却是一款深谙中庸之道的产品,许多体验层面上都是业界中上水平,也不去在看不见的地方搞阉割。最终的结果就是,它是一款想要平衡各种矛盾的产品:超轻却不损失续航,挺薄但接口够用还通过军规,屏占比够高也带来了人脸识别,雷电 3 和 WiFi 6 兼顾…

 

在命运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喷了过多农药的白菜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成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的梦想。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5l6ikV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