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30日星期日

苹果的人工智能应用,跟 ChatGPT 不太一样

苹果的 XR 混合现实设备,其中一个主要的功能便是围绕着健身 Fitness+ 服务展开。

它会借助虚拟空间,让你在任何地点沉浸在「健身房」当中,当然,还少不了一个虚拟教练。

此前,我们只认为这位「虚拟教练」可能只提供标准的动作示范,但在苹果的计划里,「他」可能还会被赋予更多的「智慧」。

据悉,苹果为了扩展 Apple Watch 的健康宇宙,苹果拟将人工智能引入到健康功能当中。

推出一个 AI 健康教练,借助于 Apple Watch 所记录的数据,借助于算法,来制定用户的锻炼计划,改善饮食习惯和睡眠质量,以保持或者改善健康状态。

这应该是近期,AI 与苹果走得最近的一则消息,但苹果的 AI 健康教练与当下热门的生成式 AI,例如 ChatGPT、bing、Bard 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AI 健康教练」更像是一个功能,而非是类似于 ChatGPT 这种引发全新赛道的趋势。

苹果一直没有切入到硅谷抢做生成式 AI 的热潮里,反而仿佛画地为牢,不参与竞争,显得颇有些不同。

Siri 不是人工智能,苹果的人工智能藏在细枝末节

十二年前,苹果首次向公众展示了 Siri,并随着 iPhone 4s 一同推向市场。

后续,Siri 被扩展到 Mac、iPad、HomePod、Apple Watch 甚至是 AirPods 等所有的苹果智能设备里。

Siri 生来高光,被定义为「智能语音助手」,它可以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回答用户的问题,控制设备和执行任务。

也引领了智能手机标配语音助手的潮流,三星的 Bixby、小米的小爱同学、OPPO 的小欧等等。

同样,Siri 也被大众所熟知,认为它就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雏形。

只是,十二年的进化过程中,苹果很少对其进行深度升级,多是围绕着功能点补全。

如今,它依然保持着 2011 年的那般纯真,当遇到难题时,也同样会坦诚的回答道「我不是很清楚,这是我在互联网上找到的答案」。

在 2023 年生成式 AI 满天飞的今天,Siri 的「纯真」与能说会道的 ChatGPT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仿佛,苹果并不想发展人工智能,只想卖手机和电脑,但事实真的如此?

其实 Siri 并不应该称之为人工智能,Siri 只是个答案数据库类型的语音助手。

当用户唤起它,并发出一连串指令,它的数据模型会优先在本体处理,快速查看 是否是一个简单的本地请求(像是调整音量、设定闹钟等),利用已知的信息迅速完成。

否则,再去云端查询更大的数据库,给你一个答案,或者没有查询到,就甩出一个网页搜索(大概率的情况)。

而 ChatGPT 并没有先本地再云端的流程,根据问题直接访问微软的 Azure 云计算中心,利用庞大的算力和相应模型进行推算,无论理解与否,都会「生成出」回答。

从这里来看,Siri 和 ChatGPT 展示了两个倾向,苹果倾向于将技术部署在本地,优先调用本地算力解决。而 ChatGPT 则完全依靠于网络,以及数据中心的庞大算力。

苹果的 AI 也是如此,它藏在苹果产品许许多多的功能里,属于那种没人会留意,但却大幅改善了用户体验。

像是你按下快门,iPhone 会一连拍下多张照片,再根据相应的模型算法,利用图像识别挑选一张效果最好的作为最终成像。

又或者,Apple Pencil 在 iPad 上书写时,能够媲美真实的纸笔体验。里面就用到了笔触追踪与手掌识别,在保证笔触实时响应的同时,也不会因为手掌接触屏幕而误触。

以及,FaceID 安全性与效率的兼顾,它能够适应用户面容的变化,不会因为眼镜、胡须遮挡而影响识别效率。

甚至在当下的 iOS 当中,也支持口罩解锁,仅用半张脸就完成了与之前相同的安全等级。

▲ A15 仿生芯片和 A14 仿生芯片的剖析图,神经计算引擎集中在左下角

从这些功能到苹果多设备、平台的协同、互联等特性,方方面面都有苹果的 Neural Engine(神经引擎)参与,也是苹果 AI 所呈现的方式。

与生成式 AI 不同,苹果 AI 注重的是,如何提升终端用户的体验。

Siri 有没有可能变成类 ChatGPT?

ChatGPT 推出后不久,接入官方 API 的网页版套壳 App 也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够嵌入系统,或者还未能落实到终端的应用、交互。

这也是此前认为 ChatGPT、新 bing 等生成式 AI 还停留在古早的对话框交互当中。

真正的人机交互,或者说终端服务还未酝酿出来。

OpenAI CEO Sam Altman 在麻省理工的演讲里曾表示,「大型模型时代已经到头了,我们需要用新的思路和方法,让 AIGC 取得新的进展。」

▲ OpenAI CEO Sam Altman 图片来自:wired

在揭示 AIGC 行业发展趋势的同时,也暗示新入局的科技公司,「你们已经落伍了」。

这对于错过 AIGC 第一波浪潮的苹果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契机,没必要再利用资源去训练自己的语言模型,而应当考虑,如何把生成式 AI 嵌入到自己的生态当中。

不重复造轮子,不如考虑造一辆车。

而「年久失修」的 Siri,能否把大语言模型嫁接到 Siri 上,让他变成一个 Smart Siri,让其成为能够控制一个 Apple ID 下,苹果所有生态设备的一个智能管家(类似于 Javis),进而带来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形式。

只是,让 Siri 重获新生,可能并没有预期的,把大语言模型融合进 Siri 原本的算法那般简单。

把 Siri 变成类 ChatGPT,由于二者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几乎需要重构 Siri 整个数据库,无异于推到再来,重新构建,可能需要重组团队,以及耗费不少资源来重新与硬件系统对接。

▲ 由 TPU v4 组成的 Google 机器学习中心 图片来自:Google

另外,我们之前也报道过,AIGC 每次询问生成,都要耗费不少的云算力。

目前 OpenAI 的 ChatGPT 几乎吃掉了微软 Azure 云计算中心的算力资源,甚至还有些吃紧。

苹果的云计算中心规模不大,在全球的规模远不及微软、甲骨文这些对外提供云服务业务的传统大公司。苹果云服务多是自我满足,为自己的 iCloud、App Store 等业务提供支持。

倘若把 AIGC 一股脑的引入到 iPhone、iPad、Mac 当中,苹果所需要的算力将会是个天文数字。

即便苹果有算力支持,按照此前的推算,GPT-4 每千个提示词的成本高达 12 美分,加上苹果全球仅 iPhone 用户就突破十亿,运行的成本极其高昂。

不论是从客观条件,还是苹果主观意愿上,苹果很难直接将类 ChatGPT 技术引入到 Siri,并直接部署到生态当中。

苹果仍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切入点,这个时机可能是生成式 AI 的成本大降,或者说是从一个小功能入手,利用 AIGC 提升用户的体验。

而从苹果一贯对 AI 的态度来看,后者更可能是苹果的最终做法。

对于 AI,苹果看重的是「效率」和「隐私」

除了时机,还有两个公司战略和策略上的不同,让苹果与生成式 AI 保持着冷静。

▲ John Giannandrea 图片来自:TechCrunch

2020 年,苹果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战略高级副总裁 John Giannandrea 以及产品营销副总裁 Bob Borchers 在 Arstechnica 关于苹果 AI 相关业务的采访里,他们都坚定的表达了苹果 AI 战略的两个要点。

一是效率,二是隐私。

效率指的是,在本地执行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模型,响应更快,与性能更好。

隐私顾名思义就是隐私保护。

在这篇接近万字的采访当中,这两个关键策略,被 John Giannandrea 反复的提及,可见苹果对于 AI 技术有着几乎偏执而严苛的追求。

现在回头看,苹果这两个坚持,也促使苹果在造芯事业上,会把 A 系列、M 系列 Apple Neural Engine 的优先级提到 CPU、GPU 之前,已经成为每代芯片着重升级的核心。

有意思的是,每代苹果 A 系列、M 系列芯片发布时,苹果会公布 CPU、GPU、统一内存等一系列相关规格和架构信息。

但唯独到了 Neural Engine 这里,只有一个笼统的数据,更像是一个黑盒子,仿佛神经引擎才是所有芯片里最大的秘密。

另外,这两位高管也认为苹果自 iPhone X 起,芯片里就包括的神经引擎,是实现本地机内处理 AI 算法的一个先决条件。

为此,苹果将许多机器学习的算法尽可能缩小规模,以便部署到本地。甚至也强调,把算法模型做小,才是真本事。

部署到本地,可以能够快速的本地调用模型算法,响应无延迟。另外就是不需要上传用户数据,规避了「隐私」问题。

像是跟踪 Apple Pencil 笔触、图像识别等 AI 参与的功能当中,由于算法模型训练的足够好,不需要上传云,进行协助运算,本地就能处理完成。

而类似于 ChatGPT 生成式 AI,完全依赖于网络,即便推出了好几个月,服务仍然不够稳定,时不时的会出错。

这对苹果这种追求用户体验的公司来说,不允许有如此不稳定的状况发生。

隐私保护,已经是苹果近年以来的一则战略,尽管面对非议,并会减少相关收益,苹果依旧在 iOS 14.5 上推出了苹果应用追踪透明度框架(App 反追踪,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简称 ATT),站在了用户这边。

苹果的一些 AI 模型算法不需要联网,而有些则需要收集部分数据进行训练(像是 Siri),为此苹果会事先声明,并在收集过程中去除敏感信息(像是 Apple ID 等)。

当下流行的生成式 AI 则与苹果谨慎的态度有些不同,他们几乎是抓取了许多互联网内容进行算法参数训练,并以此为基础生成。

而当他们推出相关产品,像是微软 Copilot、Midjourney、Stability AI,也受到了许多网站和机构的侵权法律诉讼,声称这些公司非法刮取优版权的内容进行创作,有违版权法。

▲ Midjourney 生成的蒙娜丽莎

虽然对于版权的争论还未有结果,但如此有非议的训练过程,其实有违于苹果对数据隐私保护的一大追求。

AIGC 目前无法部署到本地,并且联网很难保证比较完美的提供服务,另外存在着数据隐私问题。

AIGC 的主流技术几乎与苹果在 AI 追求上背道而驰,也解释了苹果没有及时切入,和对生成式 AI 发表相应的产品或者声明。

对于 AI,我们认知的可能是 Siri,但对于苹果本身来说,其实是 Neural Engine 成为 A 系列芯片独立模块开始,苹果就把精力着重在本地化 AI 上,目的也很纯粹,没有想用 AI 改变世界,就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

苹果并非是一个纯粹的 AI 公司,云数据中心仅为自己软件业务,造芯也是为了硬件,苹果技术行业的扩展都是为了产品服务,说到底他就是一家产品驱动的公司。

其战略、策略、技术布局等等都是围绕着核心产品服务。像是接下来推出的 XR 设备,苹果正在拓展视觉识别上的 AI 团队,并没有去追逐硅谷的热点。

苹果很明确自己的优劣势,没有一味的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是以一种很稳定的发展策略去布局。

另外,苹果总会在新技术新趋势下,观察许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切入,对于生成式 AI,苹果或许也会以一种我们都没有预想的方向发展,并让我们眼界大开。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1wkNXrq
via IFTTT

不想挤牙膏,苹果准备在 3nm M3 芯片上「翻身」

苹果 M2 芯片的这代 MacBook,生来就很是坎坷。

在 M2 芯片研发过程中,原本是赶上台积电 3nm 工艺的「早班车」N3,也就是第一代 3nm。

但 N3 的良率、工艺水准加上成本,都未能达到理想状态,在 2022 年下半年台积电试产之后,包括苹果在内、高通、AMD 都取消订单,并未真正投入量产。

连苹果这种财大气粗的甲方都没能认可 N3,可见台积电第一代 3nm 的确没有任何性价比。

随着 M2 再次选择了台积电第二代 5nm 工艺,纵使苹果更换了新架构,并且增加了 GPU 的核心数,但最终理论表现上只有微小的提升。

并且,比较致命的是,MacBook 全系(Air、Pro)的丐版 SSD 都存在着降速,且加内存和存储仍然需要花费大几千,M2 这代综合产品口碑并不如 M1。

另外也有一个客观原因,随着居家办公逐步成为历史,曾经对 PC 透支的需求反噬,在年初 PC 市场有着一定程度的萎缩。

其中,苹果的 Mac 甚至失去了接近 40% 的市场份额。

主客观原因之下,苹果也向台积电发去停止生产 M2 的请求,并砍了一部分芯片订单。

同时,或许是因为 M2 不太理想的迭代,也让苹果并没有对 Mac 产品线进行调整。

而是进行了一次常规的芯片迭代,甚至是没有为 M2 Pro、M2 Max 举行发布会,像是 iMac、Mac Pro 等产品线也缺阵。

似乎对于苹果,一切的爆发,都是在等 M3。

3nm 的 M3,会是救世主?

大概在去年年底,M3 芯片就有跑分消息曝出。

从分数上来看,M3 基础款芯片,在 Geekbench 跑分上要比 M2 Max 还要强,并且效能也只是基础款的水准。

在此基础上的 M3 Pro、M3 Max 可能会有着更「可怕」的能效比。

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了台积电第二代 3nm 工艺(N3E)变得成熟,一扫 N3 的阴霾。

▲ 负责生产 3nm 芯片的晶圆十八厂 图片来自:台积电

不过,鉴于此前大部分厂商都砍掉了 N3 的订单,让台积电此前巨额投入打了水漂,此时也影响到了自身 5nm、7nm 的产能和布局。

为了让 N3E 顺利转型和量产,台积电针对 N3E 做了一点微小的调整。

相对于初始的计划,N3E 会使用更少的 EUV 光刻层,从 25 层缩减到 21 层,降低了投产难度。

成本下降,不过相关晶体管密度会比 N3 少 8%,仍然要比 N5 高 60%。

转换到具体的能效表现上,台积电表示,N3E 相较于 N5 会有 18% 的性能提升,和 32% 的效能提升。

简单来说,台积电提供了缩水版的 N3E,降低了工艺复杂度,进而让成本更低,更务实了。

按照苹果以往的 M 芯片的升级策略,晶体管数的多少就直接代表了其性能的优劣。

更多的晶体管数目,并且不排除苹果在 M3 中,一改 8 核心(4+4)CPU 的配置,为其增加更多的核心,比如与 M1 Pro 类似,很有可能让其性能得到一个明显的提升。

另外,对于 GPU 而言,得益于 N3E,不排除苹果加入光追特性,与主流芯片保持一致。

▲ Arm 2022 年 GPU 架构光线追踪演示 Demo(动图有压缩),注意看光影的变化 图片来自:Arm

对了,采用 N3E 的 A17 不排除也要加入光追,毕竟光追已经是高通、联发科旗舰芯片的主流配置。

此前,苹果高管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明确表示会把 Mac 游戏做起来,依靠强大的硬件和开发平台吸引开发者,如此来说,光追必不可少。

对于台积电来说,一个新的制程节点往往在第二代就达到一个「甜点位」。

5nm 的 N4、N4P 就有着较为明显的能效提升,并且随着产线投入,制造成本控制的也更佳。

在台积电的 3nm 工艺计划中,也有着多代的版本,调整后的 N3E 暂时还无法断定是否为甜点位,但它却可能是当下台积电最现实投产的工艺。

而对于苹果而言,基于 N3E 的 M3,也可能更像是一次大版本的芯片迭代,也更值得升级。

当然了,苹果如果改掉丐版 SSD 降速,那就更好了。

搭载 M3 芯片,Mac 就能一扫前耻?

不同于 Intel、AMD、英伟达,苹果的 M 芯片并不外供,属于罕见的自产自销。

也就意味着,M 系列芯片就是为了 Mac、MacBook 等产品服务,最终的目的就是卖出更多的电脑。

前文所言,M2 的 MacBook 之所以存在感不强,有主观也有客观原因。

但 M3 系列的 Mac 能否「一扫前耻」也存在着主客观因素。

主观上,M2 系列中的 Mac 新系列也只有 MacBook Air,重新的设计风格,好看与否另说,但没有延续「楔形」经典设计,加上完全的被动散热,让它本身就存在着一些争议。

以及,苹果保留了 M1 MacBook Air 和旧模具的 M2 MacBook Pro 13 两款产品,为了区隔,悄悄提升了 M2 MacBook Air 的起售价。

正开始悄悄打破 Air 原本偏向入门,Pro 是专业级的一个价格区分,定位需要重新梳理。

另外,或许是因为 M2 系列芯片的提升不够,苹果也没有对 iMac、Mac Studio 以及 Mac Pro 的更迭。

之前一直在传闻的 MacBook Air 15,认为会在 WWDC 上发布,这个节点它也只能搭载 M2 芯片。

▲ MacBook Air 15 尺寸应该与 MacBook Pro 16 类似,但边框更宽

它最大的卖点其实就是 15 英寸,定位有些类似于 iPhone 14 Plus,适合普通需求的性能,配合更大的屏幕,创造出一个「务实」的需求。

许多分析师认为,MacBook Air 15 的出现其实是有着两方面的用意。一是为了试探市场需求,二是清空 M2 的库存。

M2 芯片,有一种被临时拉出来撑场子,只做过渡用的产品,准确的说,其实可以称它为 M1.5。

▲ 至今还未推出 M 芯片 Mac Pro,仿佛在等 M3

M3 的强势,可能会让苹果重新梳理产品线,iMac、Mac Pro 这类市场细分需求,也会被重新容纳到 M3 阵容当中,它或许更像是一次全产品线的迭代。

客观上,其实也是竞争对手的觉悟(这里指的是 Intel)。

在 M1 发布之前,Intel 在 14nm 上有点走火入魔,对于处理器的创新不足,有些许摆烂躺平的意味。

即便 AMD 在 CPU 市场上给出了有相当竞争力的产品,Intel 仍然不为所动。

直到苹果 M1 的出现,大小核心的运用,以及极致的能效比,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笔记本电脑,原来不插电真的能用一整天。

M1 给大众带来了一种有深刻认知的技术「飞跃」。

加上苹果的影响力,冲击到了 Intel 的软肋,也让 Intel 幡然醒悟。

Intel 在 12、13 代产品中也引入了大小核心,加入了多媒体格式的硬解,Intel 12、13 代 CPU 几乎夺回了高性能 CPU 的关注度。

基于 Arm 的 M 芯片优势在于能效比,高性能上其实不如 x86,加上 M2 芯片本来就没有按照 3nm 的规划投产,最终没能推出 M 芯片的 Mac Pro ,也有如此的考虑。

即便 M3 的确达到了台积电 N3E 理想状态,但实际当中也很难让大众体会到类似 M1 的一次技术飞跃。

对于大众而言,Mac 产品线的调整细分,要比强势的芯片,或许才是促进 Mac 销量的胜负手。

M3 的加持,会让这代产品有着更长的寿命,也会吸引更多旧时代的 Intel Mac 用户更新。

苹果产品营销副总裁 Bob Borchers 在采访中表示,苹果接下来业务增长的重点,以及目标在于,用 M 芯片规律持续的更新,来逐步取代老用户手里的旧 Intel Mac。

相对于扩展其他业务来说,这种换机需求,会是 Mac 业务持续增长的最大潜力,没有之一。

全新工艺制程的 M3 芯片,以及重新梳理过的 Mac 系列,就是苹果打算换掉老用户手里旧设备的双重策略。

3nm 工艺,对于 M3 芯片来说,它确实是一个决定因素。但对于苹果想要的提振销量来说,它只是其中一个小方面,更重要的实则还是苹果如何定义不同的 Mac 产品。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rxBEtHo
via IFTTT

2023年4月29日星期六

那些不在「五一」出游的「笔记本旅客」,找到了新的快乐秘诀

终于等到「五一」放假!

从这段时间的酒店涨价、车票售罄新闻来看,这个「终于」真是名副其实日盼夜盼盼出来的。

然而,也有很多喜欢旅行的人没有选择加入热门假期的出行大军,而是将旅行融入到生活日常里。

数字游民的生活太极端,远程工作的灵活度就刚刚好。

疫情催生并留下的远程办公和混合办公模式,让一群人成为了「笔记本旅客(laptop lugger)」—— 他们会带着笔记本电脑轮番更换城市生活,反正在哪都能线上接入工作;又或者,出差后在当地多留几天,因为公司允许几天线上办公。

Airbnb 是其中一家比较早发现这个趋势的公司,其 CEO Brian Chesky 总结说:

旅行、生活和工作再次被混在一起。

早在 2021 年,Airbnb 就发现了在平台上选长住的用户(大于等于 28 天算长住)飙升到占总比 28%。到了 2022 年第一季度,这仍是增长最强的类目。

这种新的旅行方式并没有因疫情消退而离开,它成了 《德勤 2023 年旅游业展望》报告上的其中一个重要旅行趋势,并且在影响着旅游行业和城市发展。

酒店设计变得更考虑远程工作者的需求,不仅要有工作空间,更要照顾好休闲需求。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 CEO Scott Kirby 则称混合办公模式将「永久性」地为航司带来改变

但作为一个在放年假和春节假期时都赶过稿的人,带着电脑出门旅行听着就像个噩梦,心中不禁问一句:这真的不是「出差」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去探索这种生活方式背后的魅力和启示。

带着工作去旅行,一种「恢复生活」的锻炼

先要说明的是,「笔记本旅客」的「工作旅行(workcation)」并不能替代理应完全放松、回归生活的真正假期,但它却是很好的「恢复生活」锻炼。

24 岁的 Murphy Studebaker 和三个工程师朋友,结伴在户外运动圣地亚利桑那州的佩吉市 「工作旅行」了一段时间

只要没有特殊会议,他们每天下午四点就收工,一起去徒步或者划独木舟。

▲ 亚利桑那州佩吉市的景区

Studebaker 发现自己工作效率一下就提升了:

在洛杉矶的时候,我会用尽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节奏也不那么紧凑,因为我知道就算我提早完成了工作也没啥意义。

但当人身在佩吉,处处散发出来的新鲜感让她巴不得每天超快完成工作,赶紧出门冒险看景。

▲ 日剧《重启人生》总结的「提早收工秘诀」

虽然有个朋友时不时会突然被工作召唤,大家有时候徒步可能得有心理准备,随时得回去干活,但整体来说,大家都过得很开心。

《大西洋月刊》的 Gloria Liu 指出,当我们要求工作和生活完全分离时,有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将工作设为了生活「优先项」:

我不愿意将工作带到假期,我不会在忙碌时出远门旅游。

这些日子里,我一直很忙,所以我都不出远门了。

即便在疫情前,我都好久没离开美国了,随着我活动的地理范围缩小了,我感觉生活也缩水了。

而「工作旅行」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扭转这种心态。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也许都不会成为亿万富翁商界大亨,我们可以从工作中获得价值感,但工作依旧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为自己争取想要生活的一种手段,它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全部。

然而,在这个过劳时代里,我们的疲惫经常像个恶性循环:我们越累越完成不了工作,越完成不了工作越没有生活,越没有生活越失去创意和活力,只能陷在无限延长的工作时间里。

新城市的新鲜感,重新提醒了人们工作以外还有好多有趣的等着你,在那个特殊语境下,我们重新将工作定义为「你在不去玩耍时要完成的事情」,而不再是「我能去玩耍的前提条件」。

不过,能有这种生活模式的,毕竟还是少数人。

甚至,很多有条件能过这种生活的人,都还得偷偷背着老板去做「工作旅行」(这也因此被称为「hush trip」,aka「不能说的旅行」)。

全球旅游教练社区 The Travel Coach Network 创始人 Sahara Rose DeVore 解释说

远程办公员工得藏着掖着,因为他们不确定公司会怎样看待他们。

人力资源部会批准他们在其他地方远程办公吗?他们的晋升机会会受影响吗?

但她也认为公司应该拥抱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 —— 员工的精神状态和整体健康都能有改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卖点。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高级讲师 Homa Bahrami 直言,工作的本质就是过载,但我们都需要「迷你假期」,而「工作旅行」就是一种很好模式:

你仍然需要(全身心放松的)假期,但去考虑每天的恢复也很重要,无论是每小时休息五分钟,还是在周末的夜晚放松一下。

现实是,看完了这篇文章,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也没法立即过上「工作旅行」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过去以工作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并试着把「工作旅行」的心态融入日常。

在地寻找新鲜,设下一个快乐的 deadline,带自己走出恶性循环。

带着这个念头,我终于在「五一」假期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加了会班)完成了这篇稿子。

题图和配图来自 Unsplash 和 imdb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NxEoJ0Z
via IFTTT

2023年4月28日星期五

中国跑车,不都是笑话

最近看到友媒发表高论《中国超跑,都是笑话》,不禁惊诧,每个字都让我惊诧。中国什么时候有超跑了?什么时候又成笑话了?而且无一例外,「都」是笑话?

要知道中国最大的笑话中国男足,还出了几个亚洲足球先生呢,难道中国超跑连中国男足都不如?

后面看了文章才知道,这篇文章钦定了一款名叫哪吒 GT 的电动车来当「中国超跑」,然后让它代表目前的中国超跑接受审判:不是针对你,而是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关键是,哪吒 GT 也没说自己是超跑啊,这属于是被虚空索敌了。

而且由于《中国超跑,都是笑话》的高论还属于 AOE 全图伤害,不仅定点攻击了几乎不存在的中国超跑,还攻击了中国跑车。

本来我想用兰博基尼从造拖拉机到造超跑的故事来鼓励一下中国的跑车事业,但实事求是地说,这种鼓励好像网贷,我很难笃定,中国未来会出一个像兰博基尼这样的超跑品牌。

但亲民一些的中国跑车,我觉得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别被吓到,跑车并不高贵

首先需要明白一个概念:超跑一定是跑车,但跑车不一定就是超跑。

跑车是 Sports Car 的翻译,强调运动性,而非阶层性,并不算昂贵的思域 Type R,斯巴鲁 BRZ,马自达 MX-5 这些都可以算作跑车,甚至《头文字 D》里面的那辆 AE86 也可以是跑车,当然,更多人把它当做买菜车,或者运菜车。

另一方面,卖千万人民币级别的布加迪,柯尼赛格也是跑车,正如米其林有人均数千上万的,也有人均几十块的那样,跑车是个丰俭由人的概念,不是用来划分阶层,圈地自萌的概念。

实在不好意思,由于兰博基尼的故事太知名,我不得不拿出来再讲一遍——兰博基尼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超跑品牌之一,并非诞生即拥有培育顶级超跑的土壤和制造底蕴。

创始人费鲁吉欧·兰博基尼正式创立兰博基尼汽车公司前,曾是二战期间的一名空军机械师,费鲁吉欧·兰博基尼在二战后专注于利用战后军用物资生产拖拉机,把拖拉机生产作为主营业务,创立了最初的兰博基尼公司。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兰博基尼拖拉机凭借出色的机械素质在农用机械领域闯出了名声,从这以后兰博基尼公司一举成为了意大利时下最出色的农用机械制造商。

从品牌起源上来看,兰博基尼同样没有培育超跑的土壤和情怀底蕴,只是凭借费鲁吉欧·兰博基尼对超跑强烈的热爱与偏执,带领着兰博基尼从农用机械制造领域勇敢地跨界到超跑制造领域,最终做出了辉煌成绩。

以及那个被很多知晓的八卦,费鲁吉欧·兰博基尼向法拉利老板分享自己驾驶法拉利跑车时候遇到的问题,然后被对方羞辱:你一个造拖拉机的,懂个屁的跑车。最终费鲁吉欧·兰博基尼气愤之下决定造跑车和法拉利竞争。

说了这么多兰博基尼英勇的跨界史,无非只是想证明看起来高高在上的超跑品牌同样需要从零开始,用热情与技术浇筑成伟大,而相对「大众」的跑车车型也一样。

当然,我并不认为中国未来短时间内会有科尼赛格或者兰博基尼,以及劳斯莱斯如此份量的超豪华汽车品牌,就像中国没有出爱马仕、LV 这样品牌的土壤一样,一个擅长大规模工业化,并且强调成本和效率的国家,对于手工活儿并不擅长,但造几辆人民大众开得起的跑车,倒不难。

跑车的「小众」本就不该和有钱有权的阶级性捆绑在一起,特别是在纯电化冲击如此猛烈的当下,纯电车型为国内厂商提供了技术上「弯道超车」的机会,让「小众」的阶级性枷锁松动了。

硬币有正有反,事物有好有坏。就像原文笔者备至推崇的蔚来 EP9,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 A 面,在国内新势力崛起的同时,我们也该看到国产厂商正在合围起来无限逼近传统豪华「BBA」客单价的 B 面。

鉴于跑车其实是个门槛并不高的品类,我觉得我们既然已经有好多个客单价和 BBA 相仿的国产品牌,那么做几款入门级别的跑车,或者中端跑车,好像不是什么难事。

相比把「小众」挂在嘴边的圈地自萌者,敢于打破「小众」向大众解放跑车体验的厂商其实不值得被 AOE 到。

在借助纯电架构灵巧地绕开传统燃油三大件的技术壁垒后,国内汽车厂商也有了新的造车培土以及生产平价跑车的底气。国内纯电化进程开始后,我们已经不止一次见证了新能源汽车野蛮生长。

理想曾经也是那个国内纯电中大型 SUV 的「开拓者」。在凭借理想 ONE 打出市场声量后,迅速跟上了理想 L9/L8 的组合拳,打破了国内中大型 SUV 市场久久未变的格局。

在 2023 年 3 月的一份「中国市场中大型 SUV 终端零售数据」中可以发现,L8/L9 压制了宝马 X5 以及奔驰 GLS ,理想在中大型的车型市场已经拥有足够份量的话语权。

同理,哪吒 GT 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各个方向探索尝试的一个缩影,确实它很多地方和原教旨意义上的跑车大相径庭,不能完全放进那个框定好的跑车模子,不过哪怕是形态上有点像,加速性能也可以,麋鹿测试成绩还不错,那也是进步。毕竟它也自称是科技电跑,并且只卖十多万,还要啥自行车儿。

笑话当真,就不是笑话了

国产跑车闹出的笑话的确不少,往远了说有上不了台面的赛麟,往近了说也有认为的「设计之耻」零跑 S01 。

笑话虽然不少,但好像也有开始你以为是笑话,但讲着讲着可以当真的例子,也一样有人在「笑话」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抱着重新出发的决心做得更好。

还记得被全网热议的「年轻人第一台 AMG」传祺影豹吗?

它刚开始出现在大众面前时,有人是这么评价的:停着看起来很运动,开起来则一点也不运动。

官方宣称 6 秒开外的零百加速性能,体感实测甚至只能开出 8 秒开外;将仿碳纤维的塑料片武装到后视镜;上市之初全网路过必啐一口「鬼火少年」,一时是车圈的热梗。

就是这样一台含梗量超标的「笑话」性能车,在今年正式推出了第二款产品——影豹 R。

影豹 R 对比初代影豹,将 1.5 T 的发动机升级成为 2.0 T,最大输出功率 195 kW,最大马力已经达到了 265 匹。除此以外,广汽传祺换掉了在初代表现不佳的湿式离合,更换爱信 8 AT 变速箱,影豹 R 与初代已然不是同一台车了。

拿有说服力的赛道成绩来说话,影豹 R 以及 1’51’58 的成绩打破了同级浙赛圈速记录。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影豹变得更好的决心。传祺影豹就是那个从「笑话」中汲取力量,再将笑话讲成现实的行动者。

一些实际驾驶过这款车的媒体也表示,它甚至能够和车圈有名的思域 Tpye-R 一较高下。

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广汽还和奥迪御用改装厂 ABT 合作,推出了 ABT 改装版本,运动性能预计会更强。并且,这还是在普遍大家认为中国纯油车失去追赶希望,只有电车才可以弯道超车的情况下。

除了广汽传祺为影豹做出的卓越努力,另一个有着非凡成长性的车企是全面告别燃油时代的比亚迪。彼时正处在燃油时代比亚迪,频频交出了一些雷人的「特色设计」,被多人吐槽的比亚迪 S8 就是这个时期的尴尬产物。

但在步入新能源时代后比亚迪的成长性是惊人的,除了推出了 DM-i/DM-p 当家动力结构技术拿下了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最高销量。

在品牌冲高的路上,比亚迪再度「卷土重来」。

这个月刚刚结束的上海车展,比亚迪高端旗舰线车型仰望 U8 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对标奔驰大 G 和揽胜的定位给仰望 U8 带来了足够的讨论度。 不仅是车展展台人流络绎不绝,还引来了国外一众豪华品牌高管的围观。

曾经被俯视的国产汽车品牌,如今已经获得了被重视的资格。

两年时间,像影豹这样的国内平价小跑车同样拥有着这份难能可贵的成长性。

「都是笑话」,其实还有例外,并且这种例外会越来越多。

「国产」早已经不是原罪了

在进口与国产之间放下双标很重要。如果零百加速六七秒的入门跑车可以是跑车,那为什么能跑进 4 秒的电车,不能说自己是电跑?

总不能我说性能,你说操控,我说操控,你说文化,我说文化,你说因为你是国产所以算不得跑车吧?

「吴京:贱不贱呐.gif」

把话讲明白,「《中国超跑,都是笑话》」的高论终究还是将矛盾的目标转移到了「国产」的字眼头上,再带着偏见对其斥以双标的语言暴力罢了。

正如马斯克一边说哎呀 AI 是魔鬼要小心魔鬼,又一边偷偷屯显卡那样,嘴炮不重要,做了什么才重要。如果仰望 U8 能够对标大 G 和揽胜,那是不是也可以期待一下 U9?如果 500W 以内最好 SUV 和它的兄弟们合起来,在中国能摸到特斯拉和 BBA 销量的档位,那中国跑车能站起来,是个大概率事件。

我们还可以列举更多关于中国汽车工业值得期待,并且现在就有成绩的例子,比如 2023 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首次突破百万,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这次上海车展,中国汽车品牌展现的整体实力,已经让外国车企和外国媒体感到震惊;国产品牌汽车销量趋势继续向上,而合资品牌的销量已经难以逆转地持续下跌等等等。

当然,如开头所说,我并不认为中国未来会有柯尼塞格或者兰博基尼,以及劳斯莱斯这样的汽车品牌,就像中国没有出爱马仕、LV 这样品牌的土壤一样,一个擅长大规模工业化,并且强调成本和效率的国家,对于手工活儿并不擅长,但造几辆人民大众开得起的跑车,倒不难。

最后,再强调一下:跑车,真的不是个高贵高冷,冰清玉洁的东西。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yt5Q3Ye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