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星期三

25 万的奔驰纯电 CLA,没有千匹马力,但它有机械门把手

25.9 万元起——奔驰用这个预售价,把全新的纯电 CLA 扔进了中国市场最拥挤、也最惨烈的价格区间。

一方面,奔驰为这台车准备的数据相当亮眼,CLTC 续航 866 公里、低至 10.9 千瓦时的百公里电耗、源于 EQXX 概念车的能效技术,以及一套远超国标的安全标准。听起来很能打。

但另一方面,一些看得见的短板也同样刺眼。

在几乎全员加入「零百 5 秒俱乐部」的时代,CLA 300L 那 200kW 的功率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坐进车内,设计感虽然在线,但属于「A 级车」的用料等级,还是暴露了奔驰那套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国产新势力们「入门即顶配」的慷慨形成了鲜明对比。

所以,纯电 CLA 到底是一台怎样的车?它在哪些地方做了妥协,又在哪些地方展现了奔驰的偏执?它究竟想卖给谁?

奔驰的偏执,在看不见的地方

我们先来看看 CLA 拿高分的地方。

在一个人人都在谈论零百加速和算力的时代,奔驰似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能效」这个相对传统的领域。CLA 的核心亮点,不是它跑得多快,而是它解决了电动车最根本的续航焦虑,尤其是在高速

10.9 千瓦时的百公里电耗,背后首先是空气动力学——圆润的身材给纯电 CLA 带来了 0.21Cd 的风阻系数。有意思的是,它在中汽研测出来的成绩是 0.205Cd,但奔驰选择了对外公布一个更稳妥的数字,和海外市场统一。

其次是纯电 CLA 的驱动系统。800V 平台和碳化硅只是基础,CLA 真正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搭载了一台为能效而专门设计的两档变速箱。当车辆高速巡航时,系统会自动切换到一个更经济的高速档位。

它有用吗?奔驰用一场真实的测试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进行了一次从北京到上海的挑战,总里程 1204 公里。这不是在封闭测试场里匀速跑,而是在真实的高速公路上,顶着恶劣天气,并且 90% 的路段开启了 L2 辅助驾驶。

最终的结果是:全程平均时速接近 100km/h,中途只充了一次电,抵达上海时,还剩下接近 80 公里的续航

这比任何 CLTC 工况续航都更有说服力。

如果说能效是奔驰为 CLA 打造的「长板」,那么安全,就是它试图捍卫的底线。

在电动车时代,当所有人都在谈论电池安全时,奔驰的思路显然更深了一层,它不仅关心电池,它关心的是整套「电安全」体系,以及那些在燃油车时代就积累下来的、对真实事故的深刻理解。

我们来看几个细节。

  1. 碰撞后的高压断电:国标的要求是 5 秒内,高压电要降到 60V 以下。奔驰的标准是 2 秒内,电压必须归零;
  2. 电池的热失控:行业通行的标准是热失控后 5 分钟内不起火。而 CLA 的标准是,在单个电芯发生热失控后,实测 24 小时内无起火、无爆炸现象;
  3. 电磁安全(EMC):这是一个用户几乎无法感知的领域。国标要求是 30 V/m 的抗干扰场强,奔驰的标准是 70-140 V/m,是国标的 4 倍左右。而且,它已经满足了要到 2026 年才生效的新国标。

这套逻辑同样体现在被动安全上。

CLA 标配了 11 个安全气囊,这不稀奇。稀奇的是它背后的控制逻辑。奔驰的工程师基于对连续碰撞事故的研究,设计了「分区智能引爆」。它只会引爆碰撞侧的气囊,而把另一侧完好的气囊预留下来,以应对可能的「第二次碰撞」。

还有一个很关键,近期也很热门的细节。

在这样一个所有功能都追求集成化、电子化的时代,奔驰 CLA 的所有车门,都保留了最原始的机械拉线开锁结构。它的存在,就是为了防止在最极端的事故中(比如整车断电、车身变形),电子门锁全部失效时,救援人员或乘员还有最后一种打开车门的方式。

这些价值无法在配置表上被清晰地罗列出来,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

最后再来说说辅助驾驶。我们必须承认,纯电 CLA 是目前奔驰辅助驾驶能力最强的车型。它搭载了城区和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这是奔驰与 Momenta 深度合作的成果。

这套系统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人机共驾」。而它的实际体验,确实体现了这种理念。它最大的特点是「顺滑」。当你开启辅助驾驶,但又想主动介入时,方向盘绝对不会和你较劲,而是非常平顺地让你接管。在你结束介入后,系统又会无感地重新接管。

这种体验,是一种驾驶员与系统之间的默契,一套不打扰、不炫技,但始终在线的辅助。

不过,这套系统也恰恰是 CLA 矛盾点最集中的地方。所谓「人机共驾」究竟是一种层级更高的理念,还是一种为系统能力不足所找的「说辞」?

奔驰的短板,在看得见的地方

坦率地说,纯电 CLA 目前的城区辅助驾驶水平,只相当于国产新势力车型在去年刚用上端到端大模型时的水平——能用,但还不够好用。像是「记忆泊车」这类在新势力车型上已经开始普及的高阶功能,CLA 上都是缺失的。

「人机共驾」的顺滑体验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给 CLA 拉来印象分,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套系统的能力上限瞒不住人。

不只是辅助驾驶,动力也是纯电 CLA 的一个小短板。

我们这辆 CLA 300L 车型,最大功率 200kW(约 268 马力)。这个数字单独看并不算低,但一旦放进它 25 万这个位置,问题就来了。在这个价位的主流产品,零百加速「5 秒俱乐部」都快成了标配,即便是特斯拉 Model 3 后轮驱动版,电机功率也有 220kW。

你说纯电 CLA 的 200kW 够用吗?肯定够用。但在简中互联网这个舆论场里,动力参数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家车企的「诚意」。当你的「诚意」明显不如人时,消费者很难有耐心去听你解释能效有多好。

而在驾驶质感上,奔驰作为一家百年车企,在底盘调教、转向手感、行驶高级感上理应能够做到压倒性的优势,然而,这种优势很难在一辆入门车型中体现,隔壁友商的双腔空悬和可变阻尼减振,很大程度上抹平了调校上的差距。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造型。

CLA 的设计是过关的,甚至可以说是出彩的。奔驰的「骨相美」在这台车上体现得很充分,车身线条流畅且有力。

内饰的设计,也体现了奔驰设计的巧思,比如那个灵感源自人体坐姿的座椅调节按键。三联屏在视觉效果和流畅度上也没什么可挑剔的。

问题出在了材质上。纯电 CLA 依然严格遵守着奔驰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它是一台「A 级」车,所以它就不应该用上「C 级」的材料。结果就是,在这台预售价 25.9 万的车里,你依然能看到、摸到大面积的塑料件。

这种做法再一次与国产新势力们的「慷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价位,国产新势力们所营造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物料豪华」。而奔驰提供的,是一种需要你细品的「设计豪华」。在中国消费者的期待面前,奔驰这种基于等级制度的「精打细算」,显得既不合时宜,也缺乏诚意。

把这些短板全部摆上台面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台车。

它几乎精准地避开了所有中文互联网上网友们最关心的部分,而在那些很难被感知的「隐性价值」(电安全、能效工程)上做到了极致。

这就像是一碗把肉埋在饭里的盖浇饭。

它的短板是很「显性」的,是任何一个看参数、看视频的消费者都能轻易指出的;而它的长板是「隐性」的,是需要深度了解其工程设计、甚至要经历极端情况才能体会到的。

这必然会给它带来巨大的舆论危机。主流声音会很轻易地得出「高价低配」、「全面被国产吊打」的结论。

但你能说消费者不关注安全吗?显然不是的,在接二连三的事故面前,人人都爱机械门把手,相关的强制性国标也将在 2027 年正式实施。

显然,奔驰也有着它的坚持。

可以预见的是,面对如此「割裂」的纯电 CLA,喜欢它的人应该会非常喜欢。这群人,大概率是「设计至上」的颜值党,是「安全洁癖」的理性派,也是最看重真实高速能效的「长途实用派」。他们是能读懂奔驰那些「隐性工程」价值,并且愿意为之买单的少数人。

对他们来说,动力慢、没激光雷达、满车塑料件,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妥协,而他们看重的安全、能效、设计,是 CLA 不可替代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纯电 CLA 只是一个开始。

随着 2026 年包括纯电 GLC 在内的更多新车到来,奔驰能否根据 CLA 的经验教训,快速补齐这些显性的短板,才是决定其能否真正摘掉「杂牌电车」这顶帽子的关键。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MIH5F2i
via IFTTT

Meta AI狠裁600人,「封杀」ChatGPT,连图灵奖得主都曾气到想跑路

在 Meta AI 部门上班,可能比坐过山车还要刺激……

今天一早,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 (MSL) 的 600 号人就收到了裁员通知,要知道,整个 MSL 大概有 3000 名员工,这一刀直接砍掉五分之一。

前 Meta 研究科学家 Xianjun Yang 今天也在 X 上说:「我今天被 Meta 裁了。作为研究科学家, 我的工作昨天刚被传奇人物 John Schulman 和 Nicholas Carlini 引用。现在正在积极找新机会, 如果有空缺请联系我!」

说实话, 这一刀砍下来, 属实有点魔幻。一边疯狂挖人给亿级薪酬包, 一边转头就把老员工给优化了。

据 Business Insider 报道,Meta 首席 AI 官 Alexandr Wang 在内部备忘录里说得倒是挺好听:「通过缩减团队规模, 每个人责任更重、影响力更强」。翻译翻译就是:人太多办事慢, 砍一波提提速。

但细品操作,被裁的主要都是 FAIR 研究部门、产品组和基础设施组的人, 唯独神秘的「TBD 实验室」毫发无伤,现在还在继续招人。

不过,Meta 承诺会尽量给被裁员工在公司内部重新安排岗位。Wang 还特意强调:「这是一群非常有才华的人,我们需要他们在公司其他领域继续发挥能力。」

TBD 实验室?那是小扎的心头肉

这个 TBD 实验室有多金贵呢?

位置在小扎办公室隔壁,进去得刷专用门禁卡, 里面全是从 OpenAI、Google、苹果高价挖来的顶级研究员, 年薪动辄上亿美元。他们现在负责的是 Meta 的终极目标——开发超越人类智力的「超级智能」。

就在最近,Meta 还从 OpenAI 挖来了研究科学家 Ananya Kumar,在此之前还挖来了 Thinking Machines 联合创始人 Andrew Tulloch。

虽然 Tulloch 拿到的薪酬包没有传闻中的 15 亿美元那么夸张,但也绝对不是小数目。而 FAIR 那边……这个曾经以「学术自由、开放研究」为招牌的老牌实验室, 现在处境有点尴尬。

从 9 月开始,FAIR 要对外发论文必须先经过 TBD 实验室的额外审核。

你没看错,言外之意就是成果再好,价值挺大,先别往外发,先落地到 Meta 产品里再说。据悉,这政策最近几周才突然实施,目的是「减少外部分享、增加内部贡献」,避免帮助竞争对手。

这一波操作直接把 AI 三巨头之一、图灵奖得主 Yann LeCun 给整破防了。

知情人士透露,LeCun 在 9 月份就跟同事表态过, 自己可能会辞掉 FAIR 首席科学家的职务。

要知道,LeCun 可是 FAIR 的联合创始人, 在 Meta 驻扎多年, 一直起着学术引领作用。现在连他都动了退意, 可见内部矛盾有多激烈。

对 LeCun 来说,这个论文审核制度或许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FAIR 过去 12 年的定位都是开放、协作且注重基础科学探索,现在「开放」这扇门被小扎啪地关上了,真不怪 LeCun 气不过。

就在前几天,有网友在 X 上调侃 LeCun:「兄弟你咋又刷 X 了?不是应该在打磨 Llama 5 吗?」LeCun 直接回怼一句:「我不搞大语言模型的,你没听说吗?」

emmnm ,这个回应多少是带着点怨气的。

而在今天凌晨,他还跟 AI 大佬吴恩达 (Andrew Ng) 一起吃早餐聊天。

俩人讨论了开放科学、开源、JEPA 技术以及 AI 研究的未来方向。吴恩达发推感谢 LeCun「数十年来对开放科学和开源的不懈倡导」,算是给好友站台吧。

不过根据此前的报道,最终 Meta 还是妥协了,允许 LeCun 继续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并发表成果,但能不能挽回他的心,那就不好说了。

有一说一,Meta 的 AI 部门只能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短短 6 个月内重组了 4 次。

5 月底第一次拆分成「AI 产品」和「AGI 基础」团队,7 月 1 日成立 MSL 把这俩整合到一起。8 月 19 日,MSL 又被解散重新拆成 4 个小组:FAIR 负责基础 AI 研究、超级智能研发组、产品组(包括 Meta AI 助手)、基础设施组(包括数据中心和 AI 硬件)。

打工人可能回家睡一觉, 醒来就发现自己被划给新部门、换了新领导、接了新任务。

更魔幻的是, 今年 7 月 Meta 任命前 OpenAI 研究员赵晟佳担任 MSL 首席科学家, 这几乎等于把 LeCun 从核心领导位置降级了。虽然 Meta 对外说 LeCun 职务未变, 但组织架构上的分量已经今非昔比。

而这一切的源头, 还得从 Llama 4 说起。

今年春天,Meta 的最新大语言模型 Llama 4 表现平平, 发布还被推迟。后来提交给 AI 排行榜的实验版虽然性能更好, 但被外界指责在掩盖问题。

小扎一看, 不行, 得换个活法。

于是 Meta 开启了钞能力模式,今年 6 月投资 Scale AI 143 亿美元, 顺便把人家 CEO Alexandr Wang 拉过来当自己的首席 AI 官。

之后小扎亲自上阵当首席招聘官, 请顶尖 AI 人才到家里吃晚饭, 开出数百万甚至上亿美元的 offer, 从 OpenAI、Google、微软挖了 50 多号顶尖研究员。

连 OpenAI 首席研究官 Mark Chen 都忍不住吐槽:「感觉就像有人闯进我家偷东西。」

但钱也不是万能的,而且就算挖来了, 也留不住。像 Avi Verma、Ethan Knight 这种顶级研究员, 入职没几周就辞职回了 OpenAI。另一位离职者 Rishabh Agarwal 也曾表示:「不去 TBD 实验室确实是个艰难决定, 但……还是得走。」

现在 Meta 内部的氛围, 用一位前研究员的话说就是:「抢地盘、抢项目、窃取成果。」

新来的高薪研究员待在 TBD 实验室享受顶级资源,每周五天到总部坐班;老员工要么被裁,要么眼睁睁看着新人拿着自己十倍的薪水干类似的活儿。

抛开薪资差异不讲,TBD Lab 资金和精力都最集中,导致工作环境过于紧张,有些老员工即使有机会调过去也不太乐意。

就在 Meta 宣布裁员前后,Meta 还宣布从明年起禁止第三方聊天机器人 (比如 ChatGPT) 接入 WhatsApp。

理由是 OpenAI 等公司「超出客户服务范围使用了商业通信功能」。

OpenAI 当然不服,对这说法提出异议。

OpenAI 副总裁 Kevin Weil 就在社交媒体发文:「难以置信 Meta 要关闭拥有数百万用户的『1-800-CHATGPT』服务。如果你是用户, 可以迁移到我们的应用保留聊天记录。」

Wang 之表态:我们在正确道路上

尽管裁员动作很大,但 Wang 在备忘录中强调:「此次调整绝不意味着减少投资。事实上,我们将继续招聘业界领先的 AI 专业人才。我们的目标是让 MSL 运作得更高效。」

他还信心满满地表示:「我对我们正在训练的模型、雄心勃勃的算力计划以及正在构建的产品充满信心,我们正走在通往超级智能的正确道路上。」

Meta 高管也反复强调,裁员并不意味着公司缩减 AI 投入,超级智能仍是扎克伯格的首要战略目标之一。Meta 已在年内上调资本支出预期上限至 720 亿美元,主要用于 AI 项目,并将于下周公布第三季度财报。

Meta 发言人也回应称:「研究是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的核心支柱之一,我们并未限制研究人员发表成果。」

但说归说,Meta 的 AI 战略给外界的观感就是:一边狂砸钱挖人搞超级智能,一边频繁重组裁掉「不够核心」的员工,一边限制研究自由防止技术外流。

至于能不能在这场 AI 军备竞赛中追上 OpenAI 和 Google……

小扎曾作出这样一番表态:「在 AI 人才竞争中,新的硬通货是算力。在这里,人们会说,『我希望汇报给我的人越少越好,但 GPU 越多越好。』」

此外,据报道,MSL 联合负责人 Nat Friedman 8 月曾表示,他希望赋能团队中的技术成员、减少官僚流程,特别提到要减少内部会议频率,以改善 MSL 的工作文化。

但问题是,持续的重组和对研究自由的新限制,Meta 能否建立稳定而高效的企业文化,将这些高成本投入转化为真正的技术优势?

目前来看,Meta 已成功招揽了一批精英人才,并在建设支持他们的基础设施。但内部摩擦、人才流失、战略摇摆……这些问题还没解决。

行吧,反正有钱就是任性。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QhfGqm8
via IFTTT

2025年10月21日星期二

连接之上,生出花样,制糖工厂发布贴贴线全新成员 ArtTie 花线

2025 年 10 月,制糖工厂宣布贴贴线家族迎来全新成员——ArtTie 花线。这是继红点奖得主贴贴线、细雳线、细丽硅胶线与贴贴卷之后的又一全新品类。

它延续了贴贴线的磁吸设计与自收纳体验,并以「城市文化 × 可穿戴艺术」为灵感,编制成具有独特的纹理数据线,既实用又极具表达力。

从文化纹理,到数字单品

花线以「花花世界,处处生花」为主题,把城市、非遗等文化元素重新演绎为贴贴线的编织纹理。

  • 红白蓝 —— 来自上世纪广东街头的记忆符号;
  • 花砖 —— 澳门 CityWalk 最常见的东方纹样;
  • 皮影与唐卡 —— 光影与色彩背后的匠心技艺。

这些元素与贴贴线标志性的织造结构融合,构成 ArtTie 花线独特的视觉语言。

处处生花:从城市到手心

ArtTie 花线不止是一条充电线,更是一份可穿戴的艺术表达。
它可以是手环、包挂、领结,也可以成为腰链、桌搭或手机 OOTD。

它自由、多变、野生,存在于你能触摸到的每一个角落。
亮眼瞩目,彰显个性,又恰如其分。让日常的连接,也变成生活的风景。

花线,亦是实力派

ArtTie 花线延续经典的全磁吸自卷设计,自动吸附、秒速收纳,告别打结与缠绕。
它不仅好看,也有着贴贴线家族一贯的硬核实力:
全新升级的细丽端子 SlimDot,成为全球最小的磁吸端子,更短、更轻、更精致;
线体柔软到几乎感觉不到重量,比前代更轻盈、更顺滑。

内部采用 48 锭高密编织结构,既坚韧耐用又不影响信号传输,身份证和信用卡也能安全无忧地放在一处。
支持 60W PD 快充,内置 E-Marker 芯片,充电与数据传输兼顾,让美观与性能兼得。

ArtTie 花线售价 69 元(60W 功率),即日起正式发售。
未来,制糖工厂将持续推出以城市、非遗、艺术共创为主题的花线系列作品,让文化与科技,在每一次连接中继续生花。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xCw9zeQ
via IFTTT

早报|OpenAI首个AI浏览器发布/折叠屏iPad被曝2029年才能亮相/华为Mate 70 Air外观公布

cover

🍎

消息称折叠屏版 iPad 或 2029 年才亮相

🔄

制糖工厂首创 OTW 云端升级服务,让「出厂定型」的充电头实现持续更新进化

🚗

小鹏汽车广州新总部正式启用

👓

「智能眼镜 + 视网膜植入」临床试验成功,视障患者重获阅读能力

⌨

iOS 键盘 Bug 导致频繁错字,用户:不是我手滑

🤖

最新研究:持续喂养低质文本会对 AI 造成不可逆「脑损伤」

🎥

Sora「仅限邀请」策略或助推 Meta AI 用户逆势激增

📊

WPS 表格国内日活突破 1 亿

💡

医疗科技公司 CEO:AI 在医疗中的角色是辅助而非替代

📱

iOS 26 开始测试液态玻璃效果调节开关

💰

2899 元起,真我 GT8 系列正式发布

🔉

卢伟冰宣布陈奕迅加盟,REDMI K90 Pro Max 支持 2.1 立体声

🎓

努比亚官宣与「徐州老味菜」联动

🌐

余承东官宣鸿蒙 6,华为首款 eSIM 旗舰曝光

重磅

消息称折叠屏版 iPad 或 2029 年才亮相

图来自 9to5Mac

今天凌晨,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发文称,苹果目前正在试图通过新增巨型可折叠屏来重新设计 iPad,但这一计划遇到了多重问题,导致相关产品发布时间将会比原定目标更晚。

Gurman 称,苹果目前已研发折叠屏版 iPad 数年,定价预计在 30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21367 元),目前最新计划是于 2028 年发布。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重量、功能、显示技术等相关工程挑战影响,折叠屏 iPad 的首次亮相目前已被推迟至 2029 年甚至更晚。

报道称,折叠屏 iPad 的屏幕部分将与三星合作开发,约为 18 英寸,折痕优化将与传闻中的折叠屏 iPhone 共用同样的技术。尺寸方面,折叠屏 iPad 折叠后约为一台 13 英寸的笔记本电脑的大小,并且采用铝合金外壳。

同时,报道还指出,工程师对折叠屏 iPad 的重量不够满意:该产品重量将达到 3.5 磅(约 1.59 千克),而这一表现接近甚至超过一台 14 英寸的 MacBook Pro 的重量(M5 MacBook Pro 14 重量为 1.55 千克)。

另外,苹果全新 iPad Pro 今日正式开售,新机搭载最新的 M5 芯片,带来性能与 AI 能力双提升。

新 iPad Pro 屏幕峰值亮度可达 1600 尼特,最低亮度低至 1 尼特,并支持最高 120Hz 外接显示器刷新率。

网络与连接方面,新机首次搭载苹果自研 N1 无线芯片,支持 Wi-Fi 7 与蓝牙 6,外设连接更稳定;蜂窝网络版本则采用 C1X 基带,数据传输速度较前代提升约 50%,支持 eSIM。

值得注意的是,iPad eSIM 设置流程相比 iPhone Air 更加简便,直接下载运营商应用根据指引即可,无需前往营业厅。

存储与内存配置方面,入门款起步从上代的 8G RAM 升级为 12GB(1TB 及以上版本为 16GB),SSD 读写速度也有所提升。

制糖工厂首创 OTW 云端升级服务,让「出厂定型」的充电头实现持续更新进化

10 月 21 日,制糖工厂正式开启 OTW(Over The Wire & Wireless)自定义充电方案服务内测。

不同于常见的 OTA(Over The Air,无线升级),OTW 让即便不会联网的充电器,也能通过「有线 + 无线」的接力持续更新。

同时,OTW 还是一项长期在线的云端服务,内置 Own The Wish 模式,为不同设备提供定制化的充电方案。

通过 OTW,用户可在 AI 小电拼的协助下,为充电头推送配置更新,并根据自身设备需求定制专属充电方案。这一创新,让原本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变成能够自我成长的个性化设备。

硬糖 A 充(40W)成为首个用户能够自升级的非智能 AVS 充电头,借助 AI 小电拼的智能助理功能(Smart Charging Agent),用户从云端 OTA 获取最新配置文件,并通过有线的方式硬糖 A 充进行升级。

升级后,硬糖 A 充将获得持续优化的协议支持与充电策略,保持与新设备、新标准的长期兼容与高效表现。

OTW 还为不同机型提供了按需升级模式。目前,用户可为硬糖 A 充配置三种模式:华为模式、安卓模式和原生模式。

其中,华为模式优先握手华为协议,取消 PD 协议,而安卓模式默认两档 PPS。后续,制糖工厂将陆续推出其他模式,满足用户对个性化充电的需求。

大公司

OpenAI 首个 AI 浏览器发布

今天凌晨,OpenAI 正式发布了首个浏览器 ChatGPT Atlas,其直接内置了 ChatGPT,还自带记忆和 Agent 能力。

🔗 相关阅读:刚刚,OpenAI首个AI浏览器发布!不像Chrome,但想改变你上网的方式|附实测

OpenAI 表示,Atlas 是围绕 ChatGPT 构建的浏览器,而不是简单地把 ChatGPT 塞进去,其核心理念是全方位整合:

  • 随时唤出侧边栏:点击「Ask ChatGPT」按钮,就能在任意页面右侧打开 ChatGPT 侧边栏。始终带着上下文理解的 ChatGPT 能读取你所在页面的详细内容,能帮你总结内容、解释信息,或者直接在当前窗口里处理任务;
  • AI 协助功能:在任何打开的文本输入框中输入内容时,ChatGPT 能提供实时修改建议和智能补全,帮你更高效地码字;
  • Agent(代理)模式:能让 ChatGPT 在浏览器中自主完成多步骤任务。

从今天开始,macOS 用户就能用上了,ChatGPT 免费、Plus、Pro 和 Go 版用户都可以下载体验,而 Windows、iOS、Android 版本即将推出。

不过,Agent 模式目前只对 Plus、Pro 和 Business 用户开放,而且仍处于早期阶段,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可能会出错。另外,如果设置 Atlas 为首选浏览器,你也可以获得七天的会员体验,享有更高的使用额度。

下载地址:chatgpt.com/atlas

小鹏汽车广州新总部正式启用

昨天,小鹏汽车宣布位于广州的新总部正式启用。官方表示:「新总部乔迁,是新起点,是新征程。」

据介绍,新总部整体面积接近 40 万平方米,另配套 8 万平方米公园,整体建筑采用向上展翅的「X」造型。

园区内设有 3 个科技销售展厅,以及面积达 2 万平方米的餐厅,提供超过 400 种餐食,涵盖妈妈食堂、咖啡店、超市、医院、理发、洗衣、健身与运动等多元服务。

办公空间方面,新总部规模较此前扩大约三倍,地下规划四层车位,每层均为双层设计,并要求自动泊车团队实现全自动泊入。

此外,小鹏汽车还计划同步扩建全国多地办公室,包括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城市。

「智能眼镜 + 视网膜植入」临床试验成功,视障患者重获阅读能力

据 The Verge 报道,来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最新研究显示,一项结合智能眼镜与视网膜植入物的实验性技术,帮助部分因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而严重失明的患者恢复了部分中心视力。

研究团队在 38 名 60 岁以上患者中植入了一枚 2×2 毫米的光伏装置,该装置由微型太阳能电池板组成,植入于视网膜下方。

患者佩戴的智能眼镜内置摄像头,可捕捉外部画面并通过近红外光传输至植入设备,随后由植入设备向视神经发出微弱电信号,模拟视网膜细胞的功能。

在为期一年的临床试验中,32 名坚持完成随访的患者中有 26 名视力较基线水平显著改善,占比约 80%。

部分患者能够重新阅读普通书籍、完成填字游戏。研究人员指出,目前的视觉效果仍然模糊且仅限黑白,但已被外部专家评价为「令人惊叹的进展」。

该技术由脑机接口公司 Science Corporation 推动,其创始人兼 CEO Max Hodak 曾与马斯克共同创立 Neuralink。Science Corporation 于 2024 年收购了法国医疗设备公司 Pixium Vision 的相关技术,使得这项临床试验得以延续。

iOS 键盘 Bug 导致频繁错字,用户:不是我手滑

博主 Michi(@NekoMichiUBC)近日在 X 平台上发帖反馈称,iOS 系统中出现了键盘输入异常的情况:在正常输入时,系统会随机插入错误字母,导致用户频繁出现错别字,并配上慢动作视频演示。

相关讨论迅速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此前一直以为是自己「手滑」,直到看到视频演示才确认是系统 Bug。

据用户描述,该问题在 iOS 16 与 iOS 18 中均有出现,部分人甚至在慢动作录屏中发现,键盘在按键确认后会替换为错误字母,而非用户实际输入的内容。

有网友调侃称「以为自己打字水平退步了」,也有人抱怨「常用词组被频繁改错,影响沟通效率」。

目前,苹果方面尚未就此问题作出回应,尚不清楚该 Bug 是否会在后续更新中修复。部分用户尝试关闭滑动输入功能,但反馈称问题依旧存在。

最新研究:持续喂养低质文本会对 AI 造成不可逆「脑损伤」

近日,在多所高校联合发布的题为《大语言模型可能会得「脑腐化」!》的论文中,研究团队指出,大型语言模型在持续接触低质量网络社交平台文本后,会出现类似人类「认知退化」的现象。

研究人员通过从 X 平台构建「垃圾数据」与「对照数据」,并对多种模型进行持续预训练实验。

结果显示,当模型暴露于高比例「垃圾数据」时,其在推理、长文本理解、安全性以及人格倾向等方面均出现显著下降。

错误分析显示,模型的主要问题是「思维跳跃」:越来越倾向于截断或跳过解决问题所需的关键推理链条。

研究者进一步比较了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帖子,发现「参与度」是最强的毒性指标 —— 越容易病毒式传播的内容,越容易导致模型认知退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衰退具有持久性。即便在后续阶段补充高质量数据进行指令微调或继续预训练,模型也只能部分恢复,仍存在表征漂移。

研究团队指出,这一现象与人类在长期接触碎片化、低营养信息时的「脑腐化」类似,强调了数据质量在大模型持续训练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团队呼吁业界将「认知健康检查」纳入模型维护流程,以避免能力长期退化。

🔗 研究项目:https://llm-brain-rot.github.io/

Sora「仅限邀请」策略或助推 Meta AI 用户逆势激增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Meta 凭借 AI 短视频平台「Vibes」实现用户数据爆发式增长。

市场情报机构 Similarweb 最新数据显示,自 9 月 25 日上线以来,Meta AI 应用的日活跃用户在短短四周内从 77.5 万跃升至 270 万,日新增下载量也达到 30 万次,远高于一年前的 4000 次。

分析指出,「Vibes」的推出与用户激增高度相关。该平台允许用户创作、发现和分享 AI 生成短视频,并支持一键分发至 Instagram 与 Facebook,显著提升了内容的传播效率。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10 月 17 日当天,ChatGPT、Grok 和 Perplexity 的日活跃用户分别下滑 3.51%、7.35% 和 2.29%,而 Meta AI 同期逆势增长 15.58%。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 的视频生成模型 Sora 近期因「仅限邀请」策略引发关注,部分未能获得试用资格的用户或转向 Meta AI 等替代产品。这一外部因素可能在无形中助推了 Meta 的增长势头。

宇树科技发布四足机器人实训平台:面向高校与职校全链条培养

据「机器人产研社」报道,昨天,宇树科技正式发布面向教育领域的四足机器人实训平台。

该平台以「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 — 运维 — 应用研发」为核心定位,旨在为高校及职业院校提供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与认证服务。

据了解,该实训平台以 Unitree Go2 生态为技术核心,打通了「仿真 — 上机 — 竞赛 — 实训项目」的一体化教学路径。

作为平台核心硬件的 Unitree Go2 四足机器人,搭载了宇树科技自研的 4D 激光雷达系统,可实现 360° × 90° 的超广角感知,最小探测距离低至 0.05 米,并具备上下楼梯、跳跃、倒立等复杂运动能力,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先进的硬件载体。

在配置方面,平台整合了标准化实训台、多模态传感套件等硬件设备,同时搭建了 ROS2/Unitree SDK 开发环境及远程调试系统,并配套提供实训课程包与运控算法案例库。课程体系覆盖基础维护、运动控制、自主导航、二次开发等核心模块,可满足不同阶段的教学需求。

该平台强调成本与安全的双重可控,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宇树 Go2 已在部分院校落地应用,学生通过设备调试与开发,完成了校园巡检、目标识别等实训项目,实现了算法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转化。

分析称 Anthropic 实际成本被严重低估

近日,英国科技作家 Ed Zitron 在其最新分析中指出,Anthropic 的实际运营成本远高于其对外披露的数据。

根据公开资料与业内人士透露,Anthropic 在 2024 年仅在 Amazon Web Services(AWS)上的支出就高达 13.59 亿美元,而同期营收仅约 4 亿至 6 亿美元,意味着其云计算开销已超过收入的两倍。

进入 2025 年后,情况并未改善。数据显示,Anthropic 在 1 月至 9 月期间的 AWS 支出累计达到 26.6 亿美元,而同期营收约为 25.5 亿美元,云成本占比超过 100%。这意味着公司在每一美元收入中,几乎全部被云计算费用吞噬。

分析指出,Anthropic 的成本结构呈现「收入越高、支出越高」的线性趋势,且除了 AWS,该公司还在 Google Cloud 上有大额投入,实际总成本可能远超已披露的数字。随着模型迭代和用户规模扩大,其运营开销正持续攀升。

Zitron 认为,若无法通过提价或优化架构降低成本,Anthropic 的商业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甚至将导致「次贷式 AI 危机」,这可能对依赖大模型的初创公司带来连锁冲击。

WPS 表格国内日活突破 1 亿

据 DoNews 报道,金山办公在近期多维表格沟通会上宣布,WPS 表格系列产品国内日活设备数已突破 1 亿大关。

作为最早于 1989 年面世的办公软件,WPS Office 在文字处理、幻灯片制作及表格功能上持续优化,目前已覆盖全球超 6.32 亿月活跃设备。

💡 医疗科技公司 CEO:AI 在医疗中的角色是辅助而非替代

美国医疗科技公司 Zocdoc 创始人兼 CEO Oliver Kharraz 在日前于纽约举行的 TechFutures 大会上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谷歌医生将会被 AI 医生取代」。

他指出,越来越多患者开始通过 AI 聊天机器人寻求健康建议,这一趋势既带来便利,也伴随潜在风险。

Kharraz 强调,Zocdoc 的 AI 助手「Zo」目前仅用于预约和客服场景,公司不会让 AI 提供直接的医疗诊断或处方建议。

同时,他透露 Zocdoc 已经在电话预约环节引入 AI 技术,能够自动完成挂号、改期等基础操作,从而减少人工客服的负担。但对于复杂问题,系统会自动转接至人工,以确保医疗安全。

在谈及行业前景时,Kharraz 表示,AI在医疗中的角色应当是「辅助」而非「替代」,尤其是在涉及高风险诊断和治疗时,仍需依赖医生的专业判断。

他认为,未来患者会逐渐形成判断标准,明确哪些问题可以交给 AI 医生,哪些必须由医生处理。

新产品

iOS 26 开始测试液态玻璃效果调节开关

昨天凌晨,苹果向开发者推送了 iOS 26.1 Developer Beta 4。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更新中,苹果对「Liquid Glass」界面效果新增了可调节选项。

用户可在「设置 > 显示与亮度 > Liquid Glass」中选择「透明 (Clear)」或「色调 (Tinted)」,以调整液态玻璃效果的透明度。「Tinted」模式提供了与「磨砂玻璃」类似的视觉效果,提升文字与图标的可读性。

此外,苹果还针对用户长期反馈的问题,加入了「锁屏轻扫打开相机」的独立开关。

用户升级至 Beta 4 后,可在「设置 > 相机」中找到该选项。默认状态下该功能开启,用户可手动关闭,以避免在从口袋或包中取出手机时误触相机,或减少未经授权的拍摄风险。

此前,iOS 系统并未提供单独禁用该手势的方式,因此在社交平台常有网友对此进行吐槽。

除 iOS 外,苹果还同步推出了 macOS、watchOS、tvOS 与 visionOS 26.1 Beta 4 开发者版本。

2899 元起,真我 GT8 系列正式发布

昨天,真我 GT8 系列正式亮相,包含 GT8 Pro 与 GT8 两款机型,定位双芯旗舰与标准性能之最。

真我 GT8 Pro:

  • 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 + 电竞独显芯片 R1;
  • 理光 GR 联名三摄系统,支持 2 亿像素潜望长焦;
  • 6.79 英寸 2K 144Hz 苍穹直屏,7000nit 峰值亮度;
  • 7000mAh 电池 + 120W 有线 + 50W 无线快充;
  • IP69 + IP68 + IP66 防尘防水 + 3D 超声波指纹。

真我 GT8:

  • 骁龙 8 至尊版 + 电竞独显芯片 R1;
  • 理光 GR 联名双摄系统 + 潜望式长焦;
  • 2K 144Hz 苍穹直屏,旗舰级视觉体验;
  • 7000mAh 电池;
  • IP69 + IP68 + IP66 防尘防水 + 超声波指纹识别。

两款机型均搭载 realme UI 7.0 系统,承诺五年系统维护与四次安卓大版本更新。

价格方面,GT8 Pro 首销价 3999 元起(12GB + 256GB),最高可选 16G + 1TB;GT8 起售价则为 2899 元。首销期间,GT8 Pro 赠送金属镜头装饰件套装、价值 498 元至尊后摄保与 24 期免息服务。

卢伟冰宣布陈奕迅加盟,REDMI K90 Pro Max 支持 2.1 立体声

昨天,卢伟冰在微博宣布,歌手陈奕迅正式出任 REDMI 声学大使。

据介绍,REDMI 在最新发布的 K90 Pro Max 上首次实现了 2.1 立体声设计,将低音单元引入手机音频系统,旨在带来更完整的听觉体验。

卢伟冰强调,REDMI 与陈奕迅的合作,是基于对「好听」的共同追求。

另外,新机将搭载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和 AI 独显芯片 D2;配备 7560mAh 金沙江电池,支持 100W 有线秒充、50W 无线秒充和 22.5W 反充,全面兼容 100W PPS 通用充电协议。

努比亚官宣与「徐州老味菜」联动

昨天,努比亚官方宣布,旗下新机 Z80 Ultra 将与徐州本地餐馆「徐州老味菜」联动,推出同名相机滤镜与定制水印。

据了解,「徐州老味菜」因位于徐州火车站对面,与多家索尼、尼康、佳能、富士摄影器材门店比邻,被网友戏称为「全球摄影市场第五巨头」,由此成为网络热梗。

此次努比亚将这一元素引入影像功能,被视为一次颇具趣味的跨界尝试。

除特别滤镜外,Z80 Ultra 还将配备一系列街拍风格滤镜,包括正片、负片、鲜艳、复古、布列松、浓郁、黑金等,进一步强化影像玩法。

硬件方面,官方此前已公布部分参数:

  • 第五代原生 35mm 定制光学镜头;
  • 行业独家 18mm 超广角 + 潜望式长焦,支持 15cm 长焦微距;
  • 专业摄影套装 + AI 影像大模型;
  • 实体机械拍照键;
  • 6.85 英寸全面屏,最高 2592Hz PWM 调光,SGS 低蓝光护眼认证;
  • 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搭配 LPDDR5X + UFS4.1;
  • 红魔同款顶级游戏引擎;
  • 7200mAh 电池,支持 90W 有线 / 80W 无线快充及无线反向充电。

从配置与影像玩法来看,Z80 Ultra 将继续主打专业摄影与高性能游戏体验,而「徐州老味菜」滤镜无疑成为本次发布会的最大亮点之一。

余承东官宣鸿蒙 6,华为首款 eSIM 旗舰曝光

昨天,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在微博发文,正式宣布鸿蒙操作系统 6 将于今日 14:30 发布。

他表示,鸿蒙 6 将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持续迭代进化,带来「更好看、更好用、更智能、更安全、更丝滑」的体验。

与此同时,据博主「数码闲聊站」爆料,华为「Air」旗舰机型也已现身电信终端库,型号为 SUP-AL90,预计命名为 Mate 70 Air。

爆料称,该机配备 6.9 英寸 OLED 屏幕,提供 12 + 256GB 与 12 + 512GB 两种存储版本,或将首发搭载鸿蒙 6。

外观方面,Mate 70 Air 延续 Mate 系列的中轴对称设计,背部相机模组采用高辨识度的「大星环」,中央印有 XMAGE 标识。

配色包括曜金黑、羽衣白与金丝银锦三种选择。核心硬件预计搭载 Kirin 9020 系列芯片,并支持 66W 有线快充。

而据多方报道,华为 Mate70 Air 大概率主打轻薄设计,预计将采用 eSIM 技术,取消实体 SIM 卡槽,以进一步节省内部空间。

不过,由于华为手机的 SIM 卡槽通常位于机身底部,而电信终端产品库并未展示底部结构,因此目前尚无法确定该机是否会采用 eSIM 方案。

理光确认正在开发两款全新 GR IV

据知名相机评测网站 DPReview 报道,理光日前宣布正在开发两款 GR IV 新机型,分别为「GR IV Monochrome」与「GR IV HDF」。

据介绍,两款新机均基于此前发布的 GR IV,延续了便携机身与 18.3mm F2.8(等效 28mm F4)镜头设计。

Monochrome 版本则取消彩色滤镜,专注黑白成像,这也是该系列首次推出纯黑白版本。

GR IV HDF 则在原版 GR IV 的基础上,内置「高光扩散滤镜(HDF)」,可实现一键柔焦效果。

理光表示,Monochrome 机型将提供「专为黑白摄影优化的图像控制选项」,并在噪点表现上较彩色版本有约 1EV 的改善。HDF 版本则面向追求柔和扩散效果的人像用户,延续此前 GR III HDF 的思路。

目前,两款机型的具体售价尚未公布。官方透露,HDF 版本预计将在 2025 年冬季或更晚上市,而 Monochrome 版本则计划于 2026 年春季推出。

Claude Code 网页版上线:支持多任务并行与自动生成 PR

昨天,Anthropic 宣布推出「Claude Code 网页版」,目前已进入研究预览阶段,面向 Pro 与 Max 用户开放。

据介绍,「Claude Code 网页版」允许开发者直接在浏览器中分配多项编码任务,这些任务将在 Anthropic 托管的云端环境中运行,适用于修复 Bug、日常维护以及并行开发等场景。

官方表示,用户可通过连接 GitHub 仓库并描述需求,由 Claude 自动完成实现过程。

每个任务均在隔离的沙盒环境中执行,支持实时进度跟踪,并可在运行过程中调整方向。系统还可自动生成 PR 与变更摘要,帮助团队更快交付。

此外,移动端也已支持该功能,iOS 用户可在 App 内体验「Claude Code 网页版」,方便随时随地进行代码管理。

在安全性方面,所有任务均在受限的沙盒环境中运行,Git 操作通过安全代理完成,确保仅能访问授权仓库。开发者还可自定义网络配置,例如允许 Claude 下载 npm 包以进行测试和验证。

目前,「Claude Code 网页版」已上线,用户可前往官方页面连接仓库并开始体验。

支持最长五分钟视频,Vidu 推出 Q2 参考生与视频延长功能

昨天,生树科技宣布旗下 Vidu Q2 参考生视频功能全球上线,带来高一致性、速度提升与价格优化的全新体验。

据介绍,此次升级在语义理解、镜头控制和多主体一致性方面实现大幅突破,并首次引入「视频延长」功能,最长可生成 5 分钟的完整视频。

Vidu Q2 参考生在生成质量更高的同时,推理速度较 Q1 提升近 3 倍,价格更具优势,实现「加量不加价」。

在复杂动作还原、微表情捕捉以及多主体场景一致性方面,系统表现更加精准自然,满足短剧、动漫及广告等多样化需求。

此外,全新改版的 Vidu App 已同步上线,提供极简创作体验与丰富主体素材库,用户可通过「合拍互动」等玩法参与二次创作,形成从生产到分发的完整生态。官方表示,API 也已全面开放,进一步降低接入门槛。

一句话搞定 Excel 表格处理,腾讯元宝再升级

昨天,腾讯元宝官宣上线多项 Excel 表格处理新功能,用户仅需一句话即可完成排序、筛选、公式计算乃至图表生成等操作,极大提升办公效率。

据介绍,「元宝」支持用户通过 App、网页版或浏览器插件上传 Excel 文件,并以自然语言描述需求。

无论是「帮我按成交量降序排序」、「添加平均成绩公式」还是「生成用户行为热力图」,系统均可自动识别并完成处理,直接生成结果文件供下载。

在实际演示中,「元宝」成功对客户数据进行消费金额排序,并输出前五名客户信息;在学生成绩表中自动添加平均成绩列;在用户行为日志中提取页面停留时长并生成可视化图表。整个流程无需复杂操作,处理结果可直接用于报告或 PPT 插图。

目前,「元宝」已支持 Excel 文件的排序、筛选、公式填充、图表生成等多种功能,适用于财务、市场、教育等多个场景。用户可通过微信添加「元宝」或访问官网下载安装插件,体验智能表格处理服务。

新消费

胖东来开放日启动:每月两次开放企业参访,单人收费 20000 元

胖东来近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宣布将于 2025 年 11 月起正式实施「胖东来开放日」计划,面向企业级参访者开放旗下产业园、天使城及时代广场三大门店。开放日时间定为每月 10 日与 20 日,若遇周二则顺延一天。

据介绍,开放日旨在传播胖东来的生活理念与管理方法,推动企业文化交流。

参访对象需具备对胖东来理念的认同,并有意打造品质企业与幸福企业。每批次参访人数不超过 15 人,同一企业最多预约 5 人,费用为每人 20000 元

官方建议参访者提前抵达许昌,以轻松心态体验门店环境,并通过胖东来官方微信或抖音账号了解企业背景。预约流程包括系统填报、资质审核、合同签订与费用支付,最终确认参访安排。

胖东来方面强调,此次开放日并非展示完美,而是希望与理念相近的企业共同进步,创造美好社会价值。所有参访信息将在活动结束后 3 个工作日内删除,以保障信息安全。

「成都,耍起」:LV 推出新版《城市指南》成都特辑

十月,LV 在成都开启限时空间,以「成都,耍起」为主题带来全新城市体验。

此次活动选址 REGULAR 源野,结合阅读、香气与美食,营造轻松惬意的氛围。

新版《城市指南》成都特辑由诗人翟永明执笔,她以细腻笔触描绘成都日常,从茶馆到街巷,从气味到光影,展现城市的闲适与诗意。

快闪空间设置茶歇区、书法工坊与主厨课堂,访客不仅可以翻阅指南、选购书籍,还能通过香氛与餐饮感受成都的多重风味。

品牌同步推出「中国之旅」香氛三重奏,以茶、墨、月为灵感,仅在成都太古里发售;旗下餐厅 The Hall 也带来成都风味菜单,将匠心延伸至味觉。

从「侬好,上海」到「北京范儿」,再到如今的「成都,耍起」,品牌持续以城市为线索,探索在地文化,回应旅行基因,逐步绘制出一幅可阅读、可感知的中国旅程地图。

CDPR 招聘信息曝光新作,《巫师》系列或迎新篇章

据 Notebookcheck 报道,CD Projekt RED 近期在招聘平台发布职位信息,正在寻找一名首席编剧,负责为一款全新冒险游戏打造叙事与任务。

据职位描述,该项目背景设定在《巫师》宇宙,候选人需具备三 A 游戏编剧经验,并能领导团队完成剧情、角色与对话的创作。

招聘启事显示,首席编剧将与游戏总监、叙事总监及任务总监紧密合作,推动主线故事、支线任务和角色故事的发展。同时,该职位还需确保叙事与玩法、视觉保持一致,并维持《巫师》系列的基调与风格。

外媒指出,这一招聘信息或暗示 CD Projekt RED 除《巫师 4》外,正筹备另一款基于同一世界观的新作。目前官方尚未公布更多细节,但这意味着《巫师》系列未来可能迎来多条产品线,进一步扩展这一广阔的奇幻世界。

好看的

亲情电影《带你回家》开启预售

昨天,现实主义亲情电影《带你回家》正式开启全国预售,并同步发布「爱在深秋」版海报与预告,影片将于 10 月 25 日全国上映。

影片讲述张缘缘(王真儿 饰)因父亲遗愿携女归国,与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安娜(李萍 饰)重逢的故事。母女二人从疏离对立到理解靠近,逐步揭开半生埋藏的情感真相。

此前,在成都的「请妈妈们看电影」主题路演中,影片收获大量观众好评。

网飞新剧《肯尼迪》公布

据「豆瓣电影」报道,近日,Netflix 宣布推出全新剧集「肯尼迪」,聚焦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族之一。该剧由迈克尔·法斯宾德主演,饰演家族大家长老约瑟夫·肯尼迪。

官方介绍称,本剧将「跟随现代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王朝的生活、爱、争斗与悲剧」,剧情起点设定在 1930 年代,第一季共 8 集,重点描绘乔·肯尼迪、罗丝·肯尼迪以及他们的 9 个子女的崛起历程。其中包括叛逆的二儿子杰克,他努力挣脱「金童」哥哥的光环。

该剧改编自原著《JFK: Coming of Age in the American Century, 1917-1956》,由 Sam Shaw(代表作《曼哈顿》《城堡岩》《性爱大师》)担任运作人和执行制作人。

《我演洛奇》正式开拍

据「守望好莱坞」报道,彼得·法雷里执导的新片《我演洛奇》首曝剧照,并宣布正式开拍。

影片由安东尼·伊波利托饰演年轻的西尔维斯特·史泰龙,聚焦这位当年籍籍无名的演员如何凭借坚韧与信念,打造出经典电影《洛奇》的幕后故事。

影片讲述了史泰龙在事业低谷期,因面部部分瘫痪和语言障碍而屡遭质疑,却依然坚持亲自主演自己创作的剧本。他拒绝将剧本出售给大公司,哪怕对方开出的价格足以改变人生,理由只有一个——「我不仅要写《洛奇》,更要演洛奇」。

在不断努力下,史泰龙最终成功主演并完成了这部作品。《洛奇》于 1976 年上映后成为当年北美票房冠军,并获得 10 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赢得最佳影片奖,奠定了史泰龙的传奇地位。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KjyYDpF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