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日星期日

滴滴将在上海试行无人驾驶汽车接送服务,计划 2021 向海外扩张

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又往前进了一步。

太平洋汽车网报道,滴滴自动驾驶公司 CEO 张博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宣布,滴滴将在上海落地安全、合规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 图片来自:车壹圈

滴滴将其这个在上海嘉定进行测试的项目定义为中国首个商业化的自动驾驶叫车服务。他们将采用混合派单模式,行程距离可以超过 10 公里,这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将会在复杂真实的出行场景中进行驾驶。

而据新浪报道,滴滴目前在中美两地实际路测里程已达 30 万公里,合计有 40 辆测试车,未来将于上海额外部署 30 辆用于自动驾驶叫车服务。滴滴目前还在等待一些牌照的发放,他们上周三才获得了上海市政府对自动驾驶车队的测试许可。

张博在现场表示,滴滴未来将更多的投入到自动驾驶公司,让普通用户在滴滴打到无人驾驶汽车。他希望 2020 年就能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个中国城市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并计划在明年之前在海外推出

不过这也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商业化的自动驾驶叫车服务,毕竟目前的信息现实该项目的自动驾驶汽车接送服务都是免费的,这恐怕很难称为「商业化」。

不过能在复杂真实的出行场景中进行尝试还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之前文远知行曾和广汽集团在广州大学城尝试了中国内地首辆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试运营,但该项目很快就被大学城相关方面叫停,从大学城这个略复杂的地区搬移到了适合无人驾驶汽车测试的生物岛。

我们还曾去现场体验了这个「无人驾驶出租车」,限定路线更像是乘客体验了一次无人驾驶,远不能称为「无人驾驶出租车」。

但无论如何,上海的朋友可以开始期待滴滴将上线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了,说不定你的单就被派到了无人驾驶出租车上,到时候别忘了分享一下不同的乘坐体验。

不太有趣,不太乐观。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lJtu9T
via IFTTT

ZAO 修改了用户协议,但恐慌和质疑仍未消散

一夜走红的应用不少,但一夜之间从刷屏到遭万人指责的只有换脸应用 ZAO。在一片质疑声中,ZAO 已悄悄更改了用户协议内容,修改了此前引发争议的使用条款。

在原先的用户协议第 6 条中规定用户上传或发布内容后,代表同意授权或确保实际权利人同意 ZAO 及其关联公司以及 ZAO 用户在「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可以对用户内容进行全部或部分的修改与编辑(如将短视频中的人脸或者声音换成另一个人的人脸或者声音等)以及对修改前后的用户内容进行信息网络传播以及《著作权法》规定的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全部著作财产权利及邻接权利」。

此条款被指过度攫取用户授权,而且要求用户取得换脸对象授权有转嫁责任的嫌疑,未来一旦发生侵权行为 ZAO 完全可能依据此条款甩锅。

▲ 修改后的用户协议

在最新版本的用户协议中,此条款被改为:

在您上传及/或发布用户内容时,您同意或者确保实际权利人已经同意授予「ZAO」及「ZAO」用户全球范围内免费的、可以对用户内容进行部分的修改或编辑(如将短视频中的人脸换成另一个人的人脸等)以及对修改或编辑前后的用户内容进行信息网络传播的权利。

删除了「不可撤销」、「永久授权」、「对修改前后的用户内容进行信息网络传播」等说法,ZAO 获取的授权也由「包括但不限于可以对用户内容进行全部或部分的修改与编辑」改为「可以对用户内容进行部分的修改或编辑」,并在协议的开头以加粗字体做了特别提示,承诺该协议只用于对用户上传内容进行换脸等内容修改操作,不会另作他用。

不过,新的用户协议中依然保留了「确保实际权利人同意」的要求,但有律师分析指出,在实际的侵权追究中,平台很难据此条款豁免责任。

ZAO 的官方微博于 9 月 1 日对外界的质疑做出回应,表示「十分理解大家对隐私问题的担忧」,「考虑不周的地方我们会去改,需要一点时间」,动态识别的影响也仅用于验证,不会被保存和上传,官方称会在新版本中详细解释该过程。

但这样的解释并不能打消用户的疑虑和担忧,不少网友在评论区里追问注销账户后面部信息是否会彻底删除并且不能通过技术手段恢复。ZAO 走红只要一天,但造成的恐慌看来一时半会儿怕是难以消散了。

有意思的是,在 App Store 的评论区中排名第一的是一条力挺 ZAO 的评论,称 ZAO 眼下的隐私风波是被人「恶意带节奏」,指出快手、抖音等用户协议同样存在类似的条款,ZAO 能够把授权和用途白纸黑字地写清楚已经算良心了。

不可否认,网络上关于面部信息可用于刷脸支付属于过度解读,但也说明大数据时代人们的隐私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原本以为走过场的用户协议竟然有人会认真阅读,仅从这一点来看已经是一大进步。此次 ZAO 面临的舆论风波,或许也给很多过去肆无忌惮「耍流氓」的企业敲响警钟,这届用户真的不好忽悠了。

与多情人,谈有情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kjJwqI
via IFTTT

巴黎交警要用「噪音雷达」开罚单了,飙车党无所遁形

如今公路上的电子测速系统已经十分普遍,只要司机超速就无所遁形。可对于车辆发出的扰民噪声往往就束手无策了,但一项新的技术正在帮助交警解决这个问题。

▲ 图片来自:pixabay

据路透社报道,法国的交警部门正在巴黎郊区测试一种「噪音雷达」,可以识别出发出噪声的车辆,并对这些车辆开出罚单。

在法国一些城市,最困扰民众的并非汽车的喇叭声,而是半夜在街道上飞驰的改装车引擎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巴黎地区噪音观察机构 Bruitparif 一份调查报告指出,90% 法兰西岛大区的民众生活中的噪音水平超过了世卫组织平均水平,其中交通噪音直接对当地居民的寿命产生了负面影响。

▲ 图片来自:topgear

但现有的交通监测系统主要还是测速,对声音的识别涉猎较少,一些年轻人喜欢用改装摩托车故意制造噪音发泄情绪,交警部门想管也没办法。尽管法国计划在 2020 年在 30% 的郊区覆盖可吸收噪音的沥青,但这也是治标不治本。

这次法国交警部门在巴黎奥利机场旁边的小镇 Villeneuve-le-Roi 中心的灯柱上安装了一个「噪音雷达」,这款设备 Bruitparif 开发,配备了 4 个麦克风,以 0.1 秒的频率对发声位置进行三角测量。

▲图片来自:路透社

系统还能将测量的声音视觉化,比如一辆发出严重噪音的摩托车会显示为一个由于彩色斑点组成的声音轨迹,配合交通摄像头可识别出噪音来源所属的车辆。

据 Bruitparif 介绍,这个设备最初是用于测量飞机起飞对附近居民造成的噪音,后来开始用在一些大型活动和工地的噪音监测上,目前已经有 40 台这样的设备遍布在巴黎一些繁忙的娱乐街区附近。

▲ 图片来自:belfastcityairportwatch

现在交警部门正在 Villeneuve-le-Roi 小镇来测试这项技术是否能用于车辆的噪音监测,但还不会对车辆作出罚款,对于噪音过大的车辆,只会在电子显示屏上发出「噪音过高」的警告。

不过法国已经在制定针对车辆噪音的法律,并考虑在两年的试运营后将这项技术正式引入日常的交通管理。

▲图片来自:新华社

这样的「噪音雷达」在中国一样有需求,虽然我国已经有车辆噪音相关的法规,但由于飙车多发生于深夜,交警也无法实时监测,去年上海查处的首例机动车噪音违法,从凌晨 5 时接到举报到中午找到违法者,用时五六个小时,效率仍有待提高。

如果这些噪音违法都能通过「噪音雷达」智能监测,监测车辆噪音就和监测超速一样简单,这将大大降低交警部门的执法成本,这个相对空白的领域可能还藏着新的商机。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MQzn1f
via IFTTT

算法当道,为什么人在内容分发中的作用更重要了?

一个新的功能可能正成为短视频分发的主流方式之一。

2019 年 4 月,QQ 看点团队推出了一个独立的短视频应用——看点视频,主打 1- 3 分钟的横版 PGC 视频。除了个性化推荐,看点视频还推出了一个叫「栏目」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创建「栏目」,并将平台上的视频聚合在不同的栏目下,如「全球热点刷屏大事」、「今天网上在热议什么」、「评论比视频好看系列」等。

无独有偶,8 月 24 日,抖音在第一届创作者大会上宣布了一个即将上线的新功能——合集,创作者可以把相关的视频有结构、按顺序发布在同一个合集下,用户可以通过感兴趣的视频进入合集,从而系统性的去观看相关内容。

除了短视频,在图文、音乐、长视频等内容领域,都有类似的由用户参与进来,对信息进行再次创作或重新组织的机制,它的背后是用户的兴趣、见解和态度,能弥补算法在内容分发中存在的缺陷。这可能也代表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和人的相处方式。

豆瓣豆列:重组标准化信息的「用户兴趣清单」

2005 年豆瓣上线时,Web 2.0 的概念刚刚兴起,由用户主导生产内容的方式为互联网生态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通过用户的添加、创建,书籍、影视、音乐这些标准化的信息借助 ISBN 编码、IMDb 编号或唱片条形码,让豆瓣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书影音在线数据库,也成了很多人查找信息、彼此交流的在线社区。

除了这一套标准化的体系,豆瓣还有一套由用户创建的主观的信息分类和组织体系——豆列。

豆列可以被理解为一组清单,由用户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创建,集合书籍、影视、音乐。例如,电影《上海堡垒》,会被某位用户添加到「中国科幻」的豆列中,也会被其他用户添加到「上海(1950-20__)」、「科幻小说改编」、「评价人数超过 10 万的电影」、「烂片中的奇葩」……等豆列中。

现在,除了豆瓣站内的信息,站外的网站、软件、攻略、游戏也都可以根据特定的主题,被添加到合适的豆列中。

豆瓣创始人杨勃(阿北)曾经在《用豆列看世界》的博文中介绍,豆瓣第一个用户豆列,「思维的乐趣推荐书目」,创建于 2005 年 8 月 17 日。以后几年里,书影音、社区和东西下衍生出七八种豆列,相册也经常被大家当作变种的图片豆列在用。上千万个豆列是豆瓣用户发现好东西之后分享「精选」的工具,它覆盖了林林总总的个人兴趣,汇集着豆瓣里历年沉积的干货。

他还引用了一位豆瓣网友的话,「在豆瓣的宇宙里一切都是豆列的不同现象。」更有人将豆列称为「采集用户兴趣的基本单位」

对于资深文艺青年之外的普通用户来说,豆列是他们可以在规整、有序的标准信息下发现更有趣的世界的捷径。在转型移动互联网的过程中,豆瓣还曾把豆列作为豆瓣 App 2.0 的主打功能之一。

这种由用户参与进来,对平台已有信息进行再次创作或重新组织的产品机制,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从网易云音乐歌单到抖音合集:算法加持下的用户再创造

2013 年网易云音乐的上线颇有点横空出世的样子。

这个以黑胶唱片作为设计灵感,并有网易创始人丁磊高调站台的音乐 app,迅速抓住了一批核心的音乐用户。同时在核心用户的带动下,网易云音乐得以迅速增长。

除了 UI 设计,网易云音乐还有两个当时让人耳目一新的核心功能:个性化推荐和歌单。甚至,网易云音乐将「歌单」作为了基本的歌曲组织形式,过去集合在一张张专辑中的歌曲被重新打散,由用户根据自己的品位和喜爱,收录到自己创建的一张张歌单中。

▲ 网易云音乐 2013 年上线时的 UI. 图片来自:Lofter 官方

我们听音乐的方式,也从过去的按歌手、专辑、排行榜查找,变成了「那些只听前奏就中毒的英文歌」、「《新倩女幽魂》游戏原声」、「bilibili 镇站之宝」、「在 KTV 唱什么粤语歌可以秒杀全场」……

歌单功能其实源于瑞典的流媒体音乐应用 Spotify。如果说乔布斯用 iTunes 革新了唱片行业,将专辑售卖的模式改成单曲售卖;Spotify 就是音乐行业的又一次革新,把售卖歌曲变成了流媒体形式:用户不需要再购买和拥有一首歌曲,而是通过在线播放的形式,获得一个超大的音乐库的使用权。

Spotify 的商业模式建立在用户付费获得扩展功能以及免费模式下的广告,后者取决于用户听音乐的时长,用户创建的歌单和个性化推荐的结合,最大程度地达到了这个目标。

▲ Apple Music 逐渐取代 iTunes 成为苹果最重要的音乐平台,也是受了 Spotify 的影响

在网易云音乐引入这样的功能后,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音乐 app 将歌单作为基本功能。从某种程度来说,歌单其实也是豆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不只是音乐领域,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短视频行业,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

2018 年 11 月,QQ 看点的日活跃用户(DAU)突破了 1 亿。和今日头条、百度的信息流产品稍有不同,QQ 看点的用户更年轻,其中接近 70% 是 95 后。

这样的用户结构也影响了 QQ 看点的产品方法论,4 月份,QQ 看点团队在其独立短视频应用「看点视频」上,推出了一个叫「栏目」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创建栏目,并将平台上的视频聚合在不同的栏目下,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演出翻车现场」等,用户可以订阅栏目,并持续收到该栏目下的更新。

QQ 看点早就涉足短视频领域,它会在一个短视频会在播放完毕之后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这个「自动播放」的视频并不是真的随机,而是跟用户播放的前一个视频存在内容上的相关性,这种关联播放的完成度比算法推荐给用户的更高。据悉,这也是看点视频决定要做「栏目」分发的原因。

抖音也打算引入这样的功能。抖音总裁张楠刚刚宣布的「合集」功能和「栏目」很像,用户可以把视频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聚合。

不过,抖音的这个功能将首先开放给教育内容创作者,他们有系统化的专业内容,而且有明确的受众,结构化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视频,对这类视频的观看者来说是更科学的。

推出合集功能的同时,抖音还向所有用户开放了上传 15 分钟长视频的功能,这也是抖音全面扩充内容形式,丰富平台生态的做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算法分发之外的粉丝订阅以及由用户重新组织视频的「合集」功能,就变得更加重要。

算法和人:谁应该是内容分发的主导?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曾坚信「算法没有价值观」,言外之意是算法是根据用户的点击、浏览、分享等行为进行的个性化推荐,今日头条 app 上呈现的内容,代表的是用户自己的选择。

这个看法后来遭遇了激烈的舆论抨击,其中的一个质疑是个性化算法的「信息茧房」效应,「在算法的帮助下,我们可以轻易过滤掉自己不熟悉、不认同的信息,只看我们想看的,只听我们想听的,最终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证成中强化了固有偏见和喜好。」

这是从个性化推荐的信息的广度上来看问题,还有一个较少被讨论的问题:算法推荐可以让人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但它很难保证该话题下内容的质量,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它会间接带来反作用。

诸如今日头条这样的个性化推荐平台,基本都基于两个维度向用户推荐内容:一是在对待分发内容进行文本挖掘后,根据提取到的高维特征和用户兴趣模型进行匹配;二是全网出现最多、最热门的内容,之后算法再根据用户的点击、浏览、收藏、评论等操作进一步调整分发策略。

用户和算法之间的联系,是一个个如「移动互联网」、「区块链」、「小米手机」这样的碎片化特征,以及一个个热搜榜单中的内容。这样的机制也在反过来影响内容创作,算法认为值得推荐的,往往是那些贴合最热的话题、内容简单、生产速度极快的内容。

曾有媒体报道山东北部农村里的一个「爆款文章工厂」,学历并不高的农妇,在批量生产受众包括大城市的年轻用户在内的爆款内容。

▲ 山东某县农村的一个自媒体办公室. 图片来自:刺猬公社

不过,完全摒弃算法,仅依靠人工推荐的内容分发做法也已经绝无可能,传统的出版、传媒行业的衰落也证明了这样做的弊端。内容消费媒介更加易得,内容消费群体大幅增长,都需要更多的内容和更高效的分发手段。

在内容分发中突出人的作用,可能才是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和人的正确相处方式。

当然,这看上去像一句正确的废话。在人工智能飞速进步的过程中,有人认为 AI 还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但也有人开始担心 AI 会成为不受人类控制的超意识存在,马斯克就是「AI 威胁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过,双方都承认的事实是:可能在不远的未来,就会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被 AI 取代,只有个性化、创意性、战略性的工作,才难以被机器取代。

在内容分发这个垂直的领域内,这样的思路同样有启发。内容平台面临的不是算法或人谁应该主导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至少有两套高效的分发机制,在保证话题精准的个性化算法之外,能够让人的创意、个性体现其中,帮助内容消费者借助其他用户的学识、兴趣和见解,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和更有趣的内容。

用户创建的豆列、歌单、栏目、合集是一类很好的例子,而我相信这不会是唯一的例子,在算法当道的今天,人在内容分发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2l1Xvy
via IFTTT

早报 |「换脸」软件 ZAO 修改用户协议 / Costco 最快明年开新店 / 滴滴将于上海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

「换脸」软件 ZAO 修改用户协议

36kr 消息,「换脸」软件 ZAO 修改用户协议,增加「特别提示」:用户使用 ZAO 生成的内容,ZAO 将仅用于修改并生成新短视频,除非获得用户再次同意,不会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上述内容。用户如果删除了上传内容,ZAO 也会依据相关法律从服务器中删除。此外,用户如果使用 ZAO「换脸」,需确保肖像权利人授权 ZAO 对人像进行处理。

在过去的周末,「换脸」软件 ZAO 一夜爆红。用户通过上传自己面容信息,就可将影视片段中的角色样子换成自己的,其用户使用条例涉及隐私安全和侵权等多种问题。

Costco CFO:最快明年在上海开第二店

每日经济新闻消息,Costco 在内地首店大受欢迎,Costco CFO 理查德・加兰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有预期会有大量客流,但 Costco 在中国开业首周的受欢迎程度仍然超出他们想象。

加兰蒂表示,Costco 计划在 2020 年底~2021 年初在上海开设第二家 Costco 门店,并希望能尽快开工建设。此外,公司也在寻找在其它城市开店的机会,但要在前几家门店运营良好的前提下才考虑。

滴滴将在上海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

太平洋汽车网消息,滴滴自动驾驶公司 CEO 张博宣布,滴滴将在上海落地安全、合规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新浪报道,滴滴目前在中美两地实际路测里程已达 30 万公里,一共有 40 量测试车,未来将于上海额外部署 30 量。张博表示希望尽快在上海开始运营自动驾驶出租车,并于明年将这个模式复制到国内两三个一线城市。

华为将于 9 月 19 日发布 Mate 30

余承东昨天在微博上宣布,华为将于 9 月 19 日在德国慕尼黑发布华为 Mate30。据此前爆料,Mate30 将采用 7nm EUV 工艺打造的麒麟 990 处理器。

苹果或正在研发寻找失物的电子配件和功能

MacRumors 在 iOS 13 系统中发现苹果正在研发一款可帮用户寻找失物的功能和对应配件。

这款可依附于需追踪物件(钥匙等)的蓝牙配件可能是中间带着苹果 logo 圆形蓝牙设备,但这个图案可能只是用于示意,而非实际设计。

这个寻找功能将归属于 Find My 软件的「Items」栏目。文章指出,该功能可能会结合 AR 功能指引用户寻找失物。

苹果申请类似 AirPower 式充电系统专利

Apple World 消息,新专利消息透露,苹果可能仍在继续研发类似 AirPower 式的无线充电系统。

专利文件描述为:「这款无线充电系统包含了一个无线传输设备,可接收多个无线电力接收设备。」其中一个主充电设备被称为「hero device」,可在其它设备(称为「paired devices」)开始充电时校验后者在充电系统上。

索尼 Xperia 2 高清渲染图曝光

cnBeta 消息,德国媒体 WinFuture.de 发布了一组 Xperia 2 渲染图,展示了更多配色版本。

渲染图显示,Xperia 2 和 Xperia 1 一样采用 21:9 的屏幕,后置三摄,保留了相机按钮等物理按钮。此前爆料信息指,索尼 Xperia 2 将搭载高通骁龙 855 Plus 旗舰平台,最高配备 8GB 内存。

G-Shock 推出「Kyo Momiji Color」

Hypebeast 消息,秋季临近,G-Shock 应和日本枫叶红海主题推出「Kyo Momiji Color」系列,为「DW-5600」「DW-6900」和「GA-100」三个经典款配上枫叶主题。

全国统一投诉平台正式上线:12315 一号全管

央视网消息,在 2019 市场监督管理论坛上,全国统一投诉平台正式上线。

新上线的全国 12315 平台整合了原工商 12315、质检 12365、食药 12331、价监 12358、知识产权 12330 等 5 个投诉平台和渠道,这意味着,以上投诉内容均可通过 12315 热线、网站、app、微信和支付宝等入口传达。

《2019 夏季学生医美报告》:轻医美成学生消费主流

医美平台更美 APP 发布了《2019 夏季学生医美报告》,数据展示了 3600 万用户、8000 多家医美机构在 2019 年 6、7、8 月数据情况,并对一万名学生进行额外调研。

报告表示,2019 年夏季重庆的用户平均消费居全国第一;学生占夏季医美消费 51%,其中大学生、大学/高中应届毕业生占比较高;瘦脸针、玻尿酸、双眼皮为三个最受欢迎的医美项目。

《小丑》获好评,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后观众站立鼓掌 8 分钟

《Variety》消息,《小丑》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上获得了长达 8 分钟的站立鼓掌。目前,该电影在 IMDb 上评分为 9.7 分(4100 个评分),烂番茄新鲜度为 88%,将于 10 月 4 日正式于北美上映。

方便面是否应该禁止上高铁?

有网友分享自己在高铁动卧上遇到三个人同时吃方便面,气味比较大,并提出「方便面是否应该禁止上高铁?」的讨论。

网友:「高铁上的餐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但方便面却是大部分人能消费得起,热乎乎能吃饱的。」「如果说真的有需要,可以在别人泡之前和同程旅客沟通,但不好禁止啊。」「大家都换位思考,体谅一下别人吧。」「方便面算好的,我上次碰到吃螺蛳粉的……」

2008 年 9 月 2 日,Google 正式发布 Chrome 浏览器 Beta 测试版本。

Chrome 是 Google 开发的免费浏览器,名字也是化学元素「铬」的英文名,来源于开放源代码计划 Chromium。一开始当时的 Google CEO 埃里克· 施密特并不同意开发网页浏览器,他认为当时的 Google 在浏览器大战中不会有胜算,但经过 Google 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等人做出 Chrome 原型后,施密特最终认可了项目的开发。

Chrome 发布首日占有率就达到了 3%,两年后,Chrome 做了一次重大调整,把原来的 3D 风格转换为 2D 风格,更加简洁高效。凭借着简洁、快速和稳定等自身优势,随后 Chrome 的占有率陆续超越了 Opera、Safari 等,最终在 2012 年超越 Internet Explorer,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浏览器。你们都在用哪款浏览器呢?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HBrlp2
via IFTTT

中国互联网报告出炉:每周人均上网 27.9 小时,月均手机流量 7.2G

现在到处在说「流量红利已消失」,但网民的人数却是在不断增长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 44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9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 8.54 亿,比去年年底增长了 2598 万,互联网普及率增长至 61.2%。

网民中超过 73.7% 为城镇居民,非网民仍有 5.41 亿,以农村地区人群为主,比例超过六成,限制他们上网的主要原因在于上网技能的缺乏和文化程度不足,当然,还有少部分是由于年纪太小或太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地区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下沉市场寻找用户早已成为厂商们的共识。

年轻人依然是网络世界的主力军,10-39 岁的比例为 65.1%,其中 20-29 岁占比最高,为 24.9%,50 岁以上网民的比例也增加到了 13.6%,无怪乎厂商们纷纷打起「银发族」的主意。

网民中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 99.1%,可见智能手机在互联网普及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互联网流量套餐、无限流量套餐的流行也说明人们手机上网需求之大。报告指出,我国用户月均使用手机流量高达 7.2G,网速虽还没跻身世界前列,但流量的使用已是全球平均水平的 1.2 倍。

这 7.2G 中想必有不少贡献了给了抖音、微信等视频、社交应用,前不久极光大数据的报告就显示腾讯系和头条系应用占据用户使用总时长超过半壁江山,CNNIC 的报告也表示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了 7.59 亿。

网络基础设施的进步显然为互联网的富媒体化内容带来了发展空间,信息流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也在进一步剥夺人们的注意力,2019 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 27.9 小时,也就是说,人们平均每天刷手机、电脑的时间近 4 小时,通信类应用、网络视频和短视频成为 3 大时间杀手,占用时长比例分别为 14.5%、13.4% 和 11.5%。

在人均安装应用数量的统计上,CNNIC 得到的数据是 15-19 岁网民人群安装应用最多,达 66 个,20-29 岁次之,为 54 个,60 以上群体只有 33 个,整体来看与前不久极光大数据公布的我国网民人均安装 56 个应用的数据相差不大。

搜索引擎的使用率这几年一直稳定在 81%-83% 之间,但使用人数一直在增长,截至 6 月,其规模达到 6.95 亿,不过搜索引擎广告业务的增长持续下降,百度和搜狗相关营收的增速都由两位数下滑至个位数,与此同时,字节跳动也上线了搜索业务,这给前两家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题图来自:Unsplash

与多情人,谈有情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4g9HR8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