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日星期五

我们真的需要超过 12.9 寸的 iPad 吗?

「大屏就是生产力」,这句话曾经是不少厂商为笔记本电脑所设计的宣传语,而在不远的未来它所描述的对象可能会变成平板电脑。

苹果产品预测准确率颇高的彭博社作者 Mark Gurman 最近发布文章,表示苹果正在探索更大尺寸的 iPad,也就是说未来新 iPad 可能会超越现在 iPad Pro 的 12.9 英寸。

14 寸,又或是 16 寸?

消息一出就引发了不少讨论,太大了使用不方便、iPad Pro Max、iPad Pro Max Plus Ultra、取代电脑等等言论充斥于评论区,或质疑、或调侃。

那么更大尺寸的 iPad 于我们而言真的有意义吗?

大尺寸平板并非无稽之谈

大尺寸 iPad 被质疑的原因主要还是影响了便携性,8 寸乃至 11 寸常人还能单手握持,展示或者配合 Apple Pencil 书写,而超过这个尺寸一方面重量会快速提升,过大的屏幕握持感也不太好。

▲ iPad mini 被称为娱乐神器的原因是它的小尺寸

这样一来平板电脑作为大屏娱乐产品的优势也被削弱了。

我们在体验 12.9 英寸的 iPad Pro 时也说到了,硕大的尺寸和 682g 的重量,平常根本不会将它拆下使用,配合妙控键盘使用才是常态。

但其实并非苹果一家在尝试探索更大尺寸的平板,三星同样也在,此前外媒 sammobile 就曾发文表示获得了泄露信息,三星下一代 Android 旗舰平板系列中有一个超大屏的版本。

它很可能被命名为 Galaxy Tab S8 Ultra,配备一块 14.6 英寸 OLED 屏幕,同时也是 Galaxy Tab S8 系列平板中定位最高、售价最高的版本。

▲另外两款分别为 11 英寸和 12.4 英寸. 图片来自:sammobile

无独有偶,联想最近推出的 Yoga Pad Pro,屏幕尺寸达到了 13 英寸。和此前 10 英寸平板作为市场主流产品的情况截然不同。

而根据 IDC 发布的市场数据报告,苹果、三星、联想是 2021 年第一季度平板电脑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公司之一,三家加起来的市场份额甚至超过了 60%。

▲ 2021 年第一季度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前五公司. 数据来自:IDC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它们,都选择开始探索更大尺寸的平板电脑,本身就证明了大尺寸平板是行业趋势之一。

为什么会这样?

还是那个反复说到的理由,疫情导致办公和在线教育需求暴增,而全球范围疫情仍然还未停息,需求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而疫情也加速了人们混合办公与在线学习习惯转变。

这就导致平板电脑出货量大增,IDC 的报告中也提到了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已经连续增长了 4 个季度。

而要在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分一杯羹乃至占据领先地位,产品必须要做出改变,无论办公还是教育市场,增大屏幕尺寸都是快速且效果好的方式之一。

显示内容更多,观看更方便,更适合学习或轻办公。

微软在 Windows 11 上多方改动也增加更多传统电脑厂商进入这一市场的可能。

一来 Windows 11 支持运行 Android 应用,可以作为一款不错的 Android 平板;二来 Windows 11 不仅优化了触控体验,其支持应用种类也更广泛,为开发者和消费者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Windows 11 支持 UWP 、Windows 应用、Android 应用、PWA 网页应用等

用户习惯的改变,让原本趋于平缓的平板电脑这一品类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但同时也意味着它要和电脑直接竞争,形态上的变化正是为了增加平板的竞争力,通过增大尺寸提升效率。

现阶段,大尺寸 iPad 竞争优势并不大

现在 iPad Pro 已经用上了窄边框设计,增大尺寸意味着增大屏幕尺寸,这对于用户而言屏幕显示内容和广度都获得增长,尤其是更适合多任务处理工作。

增大屏幕提升效率已经是业内常见的做法了,折叠屏手机相比普通智能手机屏幕更大,像华为在 Mate X 系列上推出的「平行视界」功能,左右两列显示不同软件层级的内容,将多任务处理与大屏幕显示更多内容的优势结合的不错。

而 iPad 配合 iPadOS 15 上更完善的分屏功能,增大屏幕似乎显得顺其自然。

但别忘了,Mac 大屏幕的优势同样也是效率,当 14 英寸的 iPad 与 Mac 同时出现,用户怎么选呢?

这不仅仅是用户所需要面对的选择题,也是苹果需要考虑的问题,iPad 增大屏幕必然会对 Mac 造成侵蚀,对于不少轻办公的用户来说,两者功能性的差距并不算大。

苹果硬件工程高级副总裁 John Ternus 接受 Techcrunch 采访时也说到了 iPad 和 Mac 不会融合,iPad 不会是一台可触屏的 Mac。

但在专业生产力方面 iPad 和 Mac 相比又有着一段不小的差距,即使新 iPad Pro 用上了桌面级的 M1 芯片,甚至有了比 MacBook Pro 更好的 mini LED 屏幕,但它仍然缺乏足够的大型生产力软件。

增加尺寸并不会让 iPad 们在办公市场获得多大的竞争优势,目前来看无论苹果还是三星,更大尺寸的平板拥有最强的硬件、最高的定位,但软件的限制让他们发挥不出来。

像联想推出的 Yoga Pad Pro 除了是一款平板电脑,自带挂环设计的它同时也是块便携屏,为游戏娱乐或辅助工作所用,用途远比普通平板更广泛,也利用好了大屏幕的优势,

而在教育市场,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设备,而是内容,家教机平板这一品类的火爆就是最好的案例之一,它们往往性能配置一般,但有着足够多教学内容与配套的工具。

同样是平板电脑,在教育市场大尺寸的 iPad 并不会比比他们更便宜的电脑乃至 Chromebook 强多少,此前因疫情而缺货的平板大多都是 3000 元价位段。

哪怕随着平板市场的火热,低功耗蓝牙技术的持续发展,进一步降低无线键盘和触控笔的价格,定位最高的大尺寸平板与键盘套装仍然比不少传统笔记本电脑更贵。

现阶段对比传统电脑,大尺寸 iPad 们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而入门级平板扩大屏幕尺寸反而更有利,这也是 ChromeBook 成功的原因之一,低价大屏。

由此来看大尺寸平板的销量比起 10 英寸左右的平板会低不少,彭博社 Mark Gurman 在预测中也提到了大尺寸 iPad 并不会很快上市,苹果还处于探索阶段。

更大的 iPad,面向未来?

iPad 之于传统笔记本电脑的优势,在于更符合直觉的触控交互方式,《乔布斯传》中曾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未接触 iPad 的 6 岁男孩,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轻易学会了操控它。

触控交互所带来的优势在这个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苹果为 iPad 配上妙控键盘之后,iPad 的交互方式变得更为丰富,它的可想象空间远比传统笔记本电脑大,大尺寸的 iPad 配合 Apple Pencil 显然会是更好的绘画利器,更大的屏幕有助于绘画更大尺寸的内容。

相应的绘画内容甚至可以作为素材进一步导入 keynote 当中,iPad 也因此得以成为统一工作流的产品,它有着成为更强赚钱工具的可能。

iPad 所缺乏的是足够多大型生产力软件,但苹果并没有急切地给它安上 macOS,因为它已经有了 Mac,苹果希望用 iPad 取代 PC,但并非是让 iPad 成为另一台 PC。

iPad 更像是苹果为下一世代计算机所种下的种子。而在这颗种子长大之前,苹果也需要时不时地给它施肥,给与它健康成长的条件,M1 芯片、iPadOS 15 加强对多任务操控,这些都是「肥料」。

现阶段看起来无法快速增加 iPad 竞争力的「大尺寸」也可能是肥料之一,给 iPad 足够的空间,待更多的第三方开发者更好地使用它们。

当条件成熟——越来越多的像 Procreate 带有生产力属性、与 iPad 交互方式相匹配的软件出现时,这颗小树苗离开花结果也就越来越近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hrASQt
via IFTTT

2021年7月1日星期四

早报 | iPhone 12 系列销售破亿 / 诺基亚回应接入鸿蒙系统 / 维珍银河创始人抢先贝佐斯上太空

早报导读

  • iPhone 12 系列销售破亿,印证「超级周期」
  • 诺基亚回应接入鸿蒙系统
  • 维珍银河本月将把创始人送上太空,抢先蓝色起源
  • 华为公开「车顶调节系统」相关专利
  • 苹果明年或带来用 OLED 屏的 iPad Air
  • Google 将在 Android 中内置数字新冠疫苗卡
  • EA 等开发商或在游戏中引入广告
  • 蔚来 6 月交付 8083 台,创新高
  • 日本旧货店 D&Department 杭州店开业
  • 百事计划将在欧洲销售的饮料含糖量减少 1/4
  • Louis Vuitton 推出首款中性运动鞋
  • 真人版《灰姑娘》发布先导预告片
  • 周五放轻松

iPhone 12 系列销售破亿,印证「超级周期」

Counterpoint Research 新的报告指出,iPhone 12 系列销量于 2021 年 4 月达突破一亿台,比 iPhone 11 系列早了两个月达到该数值,基本上和 iPhone 6 系列持平。

iPhone 6 代表了 iPhone 销售的超级周期,大屏幕 iPhone 6 Plus 刺激了销售。而 iPhone 12 也同样采用了新的设计语言,支持 5G,并提供了多样的机型选择。

报告还点出了消费者选购机型的喜好改变。

和 iPhone 11 系列时期相比,消费者在购买 iPhone 12 时,更偏好高配型号 iPhone Pro。在发布后 7 个月内,iPhone 11 Pro Max 占比为 25%,而 iPhone 12 Pro Max 的占比则达到 29%,这也是为什么 iPhone 12 系列带来了更高营收。(via 9to5mac)

诺基亚回应接入鸿蒙系统一说

近日,有消息称诺基亚计划接入鸿蒙系统,而今年将推出的 Nokia X60 与 X60 Pro 也将搭载鸿蒙系统。

对此,诺基亚表示:「我们知道用户喜欢 Android 操作系统的诺基亚手机,我们对提供最佳 Android 体验的承诺仍然坚定不移。」(via 新浪数码)

维珍银河本月将把创始人送上太空,抢先蓝色起源

维珍银河宣布,该公司将尝试于 7 月 11 日进行一次太空飞行测试,创始人 Sir Richard Branson 将搭乘这次太空飞行。

此外,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计划于 7 月 20 日通过自己的公司蓝色起源进行太空旅行,此前他以 2800 万美元的价格拍卖了一个座位。

最近,贝佐斯也宣布了太空游的第四位成员 —— 曾参与 Mercury 13 项目的宇航员沃利·芬克,现已 82 岁。(via 界面新闻)

最新疫情数字

国内(不含港澳台)部分已公布数据:7 月 1 日,江苏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1 例、无症状感染者 1 例;四川新增境外无症状感染者 2 例。

海外:截至 7 月 2 日 7 时,海外累计确诊病例 18342 万例,累计死亡 396 万例,累计治愈 15365 万例。

华为公开「车顶调节系统」相关专利,可降低风阻或增大车舱空间

企查查 app 显示,6 月 29 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开「车顶调节系统、车体、车辆、车顶的调节方法及装置」专利,公开号为 CN113043819A,申请日是 2019 年 12 月 27 日。

企查查专利摘要显示,本申请可以应用在智能汽车上,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 高级驾驶系统结合。本申请可使得车辆适用于更多的场景,提高用户体验,当车迎面积减小时,有利于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当迎面积增大时,有利于增大车舱空间。

苹果明年或带来用 OLED 屏的 iPad Air

The Elec 的一份报告称,苹果将于明年推出一款搭载 10.8 英寸 OLED 屏幕的 iPad 产品,有可能是第五代 iPad Air。据悉,这款 iPad 将采用刚性 OLED 屏幕。而在 2023 年,苹果则将推出数款搭载柔性 OLED 屏幕的 iPad。

分析师郭明錤此前曾在报告中表示,苹果将于 2022 年推出采用 OLED 屏幕的 iPad Air,而 iPad Pro 则仍将使用 mini-LED 屏幕。(via MacRumors)

Google 将在 Android 中内置数字新冠疫苗卡

据 Google 官方支持页,Google 将在 Android 系统中内置新冠疫苗卡,该功能将首先在美国推出。

该通行证将支持存储用户的新冠疫苗接种信息,包括用户何时接种、接种疫苗种类、接种剂数等,也能够存储用户新冠检测信息。(via 品玩)

EA 等开发商或在游戏中引入广告

据 Axios 的一份报告,名为 playerWON 的平台是由广告公司 Simulmedia 设计的,它将允许广告商在主机游戏中运行广告。Simulmedia 已经与 EA 和 Hi-Rez 工作室等知名开发商和发行商达成协议。

与某些手机游戏类似,playerWON 会让玩家选择观看 15 秒或 30 秒的广告,以换取额外特权和游戏内置道具。此前,EA 曾在《终极格斗冠军赛 4》等体育游戏中植入内置广告,但在玩家的强烈抗议下,他们做出了让步。(via 3DMGame)

蔚来和小鹏宣布 6 月交付量

昨天,蔚来公布 6 月共交付智能电动汽车 8083 台,首超八千台,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116.1%,环比增长 20.4%。

蔚来二季度共交付 21896 台,同比增长 111.9%,连续五个季度正增长;上半年共交付 41956 台,达到去年全年交付量的 95.9%。

与此同时,小鹏汽车也发布了 6 月及上半年交付成绩。

小鹏 6 月交付量 6565 台,较 5 月增 15%,同比增 617%。上半年累计交付量达到 30738 台,已经超过 2020 年全年的交付量。

日本旧货店 D&Department 杭州店开业

日本旧货店 D&Department 位于杭州天目里 B1OCK 的门店正式开业,并同步推出「长效设计」展览。

D&Department 本身并不生产新商品,而是精选国际上的长效设计产品和门店所在地的长效设计产品。因此,天目里门店将展开一个重新发现、整理诞生于中国杭州长存事物的项目。

门店一直会设有围绕「长效设计」主题的展览,但每三个月就会更迭一次。(via SocialBeta)

百事计划将在欧洲销售的饮料含糖量减少 1/4

百事集团宣布,计划于 2025 年将其在欧盟国家销售的汽水和冰茶的含糖量减少 25%,到 2030 年减少 50%,并推出更有营养的零食,以吸引更多注重健康的消费者。(via 新浪财经)

Louis Vuitton 推出首款中性运动鞋

Louis Vuitton 发布了品牌首款中性运动鞋 Charlie。这款鞋提供了 34 – 47 码,有高低帮两个版本,由意大利北方的 Fiesso 制鞋工坊负责生产。

Charlie 强调了环保理念,制作所用的 90% 材料是再生和生物基材料:鞋面原料是再生涤纶,搭配以玉米为原料的塑料涂层;鞋带、鞋舌贴饰、鞋跟和 LV 标牌由可循环利用的 ECONYL 再生尼龙制成;鞋底中再生橡胶的含量不小于 94%。(via 理想生活实验室)

真人版《灰姑娘》发布先导预告片

索尼影业打造的真人版《灰姑娘》发布先导预告,定档 9 月 3 日上线亚马逊流媒体。

腾讯视频

这版《灰姑娘》由导演凯·加农执导,脱口秀主持人詹姆斯·柯登担任主要制作人,歌手卡米拉·卡贝洛主演,融入了音乐、喜剧元素,以更加多元的现代叙事方式演绎传统童话。(via 时光网)

本周新上映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TrDQwq
via IFTTT

「新茶饮第一股」奈雪の茶,为什么卖得贵又不赚钱?

得偿所愿,奈雪の茶昨日在港上市,正式成为「新茶饮第一股」。

只是「第一股」的光鲜,远不如「开盘即破发」的热度。奈雪上市首日发行价 19.8 港元,报收 17.12 港元,下跌 13.54%,总市值约 300 亿港元。

上市之前,「卖得贵又不赚钱」就一直困扰着奈雪,所以首日的狼狈也不让人意外。奈雪上市正是为了融资扩张茶饮店网络、推动运营数字化以及提升供应链水平。

不同于首日表现,奈雪在招股期间由于认购火爆,较原计划提前一天关簿结束招股。或许头部玩家奈雪的「流血上市」,可以给一路高歌猛进的新茶饮赛道去去泡沫。

新茶饮就是贵?

许多消费者对奈雪的第一印象是「贵」,事实也的确如此。奈雪招股书显示,2020 年前三季度的客单价为 43.3 元,在中国高端现制茶饮连锁店中位居前列,行业均值约为人民币 35 元。

新茶饮行业均值 35 元,这个价格已经算很高了。

2015 年前的茶饮,比如一点点、蜜雪冰城、CoCo 都可,往往使用茶末茶渣或普通茶叶制作基底茶,并用奶精粉勾兑制作;2015 年以来,茶饮届掀起了新茶饮风潮,使用优质茶叶萃取,加入新鲜水果或鲜奶等调味,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茶颜悦色是代表品牌。

所以,在选材上强调品质的新茶饮,比传统连锁茶饮价格高一些是有理由的。据奈雪招股书,材料成本和员工成本是奈雪的茶成本大头,2020 年两者占比总和为 68%,其中材料成本占到 37.9%。

然而,成本高是一回事,当头部新茶饮品牌纷纷涨价突破 30 元,消费者们就觉得不合理了。同为新茶饮品牌,原材料成本大同小异,甚至有些十几元一杯的奶茶也能有三十元一杯的口感,为什么几个头部玩家这么贵?

据「极客公园」,尽管原材料是奶茶成本的大头,但各家的成本差异不会太大,有的品牌定价高,额外成本还在于品牌营销和门店投入。

显而易见,奈雪在门店投入比较多,主要以面积在 200-350 平米之间的大店为主,选址多在大型商场,平均开店成本为 185 万。2020 年 11 月奈雪推出 Pro 店,店铺面积有所减少,但还是在 80-200 平米之间。相比之下,蜜雪冰城和茶颜悦色的单店面积都不超过 30 平方米。

而奈雪直接的竞争对手喜茶,对场景没有太多执念。从 2018 年便开始以「大店+极简风的 GO 店」组合形式扩张,大店传递品牌理念,GO 店满足日常茶饮需求,同时单店盈利能力更强,加快扩张速度,喜茶也可以有更多的额外成本用于品牌营销,主推线上社交平台运营和跨界联名。

此外,新茶饮定价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新茶饮的生产流程较传统连锁茶饮更复杂。以奈雪为例,它的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个是现制茶饮,另一个是现烤面包和蛋糕。奈雪创始人彭心曾介绍,「除了外场看到有一群人,后厨还有两群人。他们有一群人和面、打粉、烘烤,另一群人洗水果、切水果、泡茶、打奶盖」。

生产线复杂对一家连锁品牌则意味着标准化运营的难度增加,这是新茶饮品牌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原材料、场地、人员成本高,很可能是奈雪以及其他高端新茶饮品牌的持续性现象。奈雪最贵的一款饮品是 88 元一杯的「霸气猫山王」,曾经在 2018 年 8 月上架,每天限量 30 杯,12 点开卖,只卖 30 天。定价看着高得离谱,但这同样符合市场规律,品牌也有定价自由,有人愿意买,那么新茶饮品牌就乐意卖。

做奶茶届的星巴克,有可能吗?

奈雪的茶在上市之前,就一直想要讲一个「茶饮界的星巴克」故事,意图打造「大而美」的「第三空间」。

除了门店面积是普通奶茶店的三四倍,奈雪的茶还要求每家直营连锁门店只保留「40% 的相似性」,其他部分根据不同城市进行区分设计,星巴克也正是这个理念——哪家都一样,哪家都不一样。而且,奈雪的位置多在租金偏高的城市中心商圈或高档写字楼。

但是「一杯好茶一口软欧包」,就足够打造社交场景吗?据沙利文 2020 新茶饮行业发展白皮书,下午茶、购物和遇到愉快的事是新茶饮消费的三大主要场景。不同于咖啡,奶茶的社交属性并没有这么突出,目前也没有真正适合办公的奶茶店。奶茶依旧是一种休闲的、伴随式的个人饮品,边走边喝、办公喝、在家喝的场景更为常见。

与此同时,据一份消费者洞察,新茶饮的目标群体年龄在 25 岁-35 岁之间,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较高,社交需求强烈,对品质生活有一定要求,但也兼顾便利性和性价比。

奈雪自身定位的客群是 20-35 岁的年轻女性,这是包含在整个新茶饮市场目标群体内的。就像我的两位同事,一位一个月买一到两次奈雪,另一位去奈雪门店还是两年前。她们都有一两款钟意的果茶和欧包,但对奈雪的价格都不太接受。况且,奈雪门店的面积虽大,环境还谈不上友好。

不仅做不成星巴克,大店模式还在继续拖垮奈雪。目前,奈雪已经开出了 422 家门店,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分布数量分别为 155 家、148 家和 98 家,所创造的营收分别为 8.2 亿元、6.6 亿元和 4.2 亿元。做个除法可以发现,从一线、新一线再到二线,单店所创造的营收是逐渐下降的。这两年在二三线城市开店数量越多,利润率下滑越快。

值得一提的是,奈雪也有子品牌「台盖」,台盖是奈雪 2015 年成立的子品牌,主要提供奶茶及柠檬茶饮料,平均价格为 16 元,面向对价格更为敏感的学生及年轻上班族。然而,台盖的平均单店日销售额由 2018 年的 7537 元,减少至 2019 年的 6387 元,奈雪管理层也做了战略性决定,于短期内不推进台盖增长。

因此,奈雪的定位在新茶饮市场里多少有点狭窄。大多数消费者愿意在奈雪消费,但消费频次不会太高,也没有特别的奶茶社交需求;奈雪的子品牌「台盖」则规模不大、表现不佳。

不过,奈雪的 Pro 店才刚刚开始布局,于 2020 年 11 月推出首店,计划布局一线城市商务办公区、高密度社区,较之前的大店模式有所「收敛」,所以后续还有待观察。

疯狂上新、创意联名、流血上市,新茶饮市场还有多少种解法?

「一杯好茶,一口软欧包,在奈雪遇见两种美好」,是奈雪的品牌文化。

奈雪自称创新打造的「茶+软欧包」的形式,现在看也不太有创意了,喜茶也有「喜茶热麦」这一品牌。此外,奈雪有奈雪气泡水,喜茶也有喜小瓶;同样盯着下沉市场,奈雪有台盖,喜茶也有喜小茶。

茶饮市场从来不缺创意,也从来不缺后来者。新茶饮品牌们在走得越来越细化的同时,对新品也越来越焦虑。茶饮这一赛道,还有多少想象力?

据奈雪招股书,截至 2020 年 9 月,奈雪的茶核心菜单有 25 种以上经典茶饮和 25 种以上经典烘焙产品。为了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奈雪围绕核心菜单不断创新,平均每周推出大约一种新饮品,自 2018 年以来,奈雪推出了约 60 种季节性产品,其中不乏桑葚、龙眼这样较为小众的水果口味茶饮被研发。

今年 3 月,奈雪上新「霸气玉油柑」,宣称用 66 颗油柑榨一杯,「3 秒微涩,5 秒回甘」,正式进入油柑饮品这条极细赛道。霸气玉油柑在上架后销量速度上涨成为爆款,在奈雪茶饮产品中的销量占比已经超过 20%,甚至超出常年榜首的霸气芝士草莓。

但后来者众,当油柑这款小众水果被各个新式茶饮品牌纷纷盯上,它也就不再稀奇了,它们对外密集推出与油柑有关的新品,并企图以「量」取胜,口味越浓越好,而承受这些营销宣传和加糖油柑的是对身材和身体焦虑的消费者们。

同样地,在众多行业之中,茶饮绝对是跨界狂魔,不是比谁有创意,就怕有谁没跟上。仅 2019 一年,喜茶就有 26 个联名。奈雪虽然联名数量上不及喜茶,但联名活动也颇有特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与文艺 IP 的联名、与其他快消品牌的联名,以及奈雪的茶的自建 IP「CUP 美术馆」。而其中最特别的,是和「好欢螺」联名推出了螺蛳粉软欧包,看着有些黑暗,但的确十分吸睛。

在融资这条路上,新茶饮也是争先恐后。2018 年,是中国新茶饮市场发展的关键时间点,许多茶饮品牌开始走上了融资扩张的路径。

成立于 2015 年的奈雪,至今已经完成了 7 轮融资。沪上阿姨、7 分甜、乐乐茶、奈雪的茶、喜茶等奶茶品牌均在 2020 年获得融资,喜茶的估值可能已达到 600 亿元。

2020 年底,中国新茶饮的市场规模既已突破千亿大关,到 2021 年,中国奶茶门店的数量将增至 55 万家。中国新茶饮赛道中百余个品牌已经产生了超 200 起融资事件,2021 年才过半即已发生十余起融资。

不仅包括奈雪的茶、喜茶等新品牌,海底捞、呷浦呷浦这类传统餐饮企业也做起了奶茶生意,甚至连中国邮政都跨界在福州开了第一家奶茶店。

所以,在趋于同质和饱和的市场,通过上市募资来不断输血,或许是入局较早的新茶饮品牌的目标,自身造血能力弱的奈雪则更难例外。只是目前,奈雪大量的扩张投资没有换来对等的盈利增速,也并没有被资本看好。

茶饮消费者还没有形成较强的品牌依赖性,茶饮也没有很高的技术门槛,只要产品口味合格、推新频率合适,再配以相应的营销手段,复制一个奈雪的茶并不是不可能。

新茶饮有第一股了,但今后市场似乎会对这一赛道有新的判断。

葡萄不是唯一的水果。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qFSeNH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