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未来的电动汽车无声?汉斯 · 季默亲自创作「科幻噪音」

几年后的某一天,你走在一条大街上,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都从你旁边悄无声息地开过,你身处一个完全安静的交通世界。

会不会有点过于沉闷?

使用电动能源,是未来环保的趋势,汽车也不例外,我们可能很难避免内燃机的消失。

因此在这周宝马公布的下一代交通工具的计划里,它们预计将于 2023 年推出 25 款电动汽车,其中 BMW Vision M NEXT 概念跑车,就能让驾驶者选择一个附加功能——为汽车配备「噪音」。

配音由知名作曲家 Hans Zimmer  和宝马集团声学工程师 Renzo Vitale 开发设计,Hans Zimmer 曾为《银翼杀手 2049》《黑暗骑士三部曲》等作品配乐,所以这款车可选的声音也有点未来主义的风格。

在宝马放出的 18 秒视频里,它听起来有点电影院播放的  THX 声音测试音,然后慢慢声音紧凑、提量、重叠、频率加快,逐渐唤起了一种升腾的速度感,直到你能感觉汽车已经奔驰在了路上。它有点像在游戏或者科幻电影里启动了一艘太空船。

这种模拟燃油汽车的增强音效主要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让驾驶者能够找到原始的驾车乐趣,毕竟很多人依然会迷恋汽车层叠起伏的引擎声。

另外,也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给路人带来安全警示。

其实美国政府已经要求,到 2020 年,混合动力汽车和全电动汽车在每小时 19 英里的速度下行驶时必须发出声音,以便行人能够听到。

▲ 图片来自:unsplash

因为电动汽车通常产生的唯一噪音是由风阻或轮胎噪音引起的,而且只是在中等到较高的速度下才会响起,而我们习惯依靠自己的感官来注意身边可能会发生的危险。

随着安静的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越来越多,让行人能够看到也能够听到它们是必要的,特别对于视障人士或者视力受损的人来说。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进行的一项研究也发现,混合动力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事故的数量是内燃机汽车的 1.18 倍,因此该机构估计,要求汽车以低速产生人工噪音,每年可以减少 2,400 人受伤。

▲ 图片来自:unsplash

不过让人担心的是,这种声音也可能变成另一种噪音。

因为声音是可选择的,所以它们可能不止是喇叭声、轰鸣声,还能产生各式各样的噪音污染,相关的标准和限制的规则仍需更制定并细化。

目前,还有一些汽车制造商,比如捷豹(Jaguar)哈雷戴维森(Harley Davidson) ,也为它们的车辆提供了自己未来的「发动机声音」。

到时各种特定的「声音」,或许也会成为汽车的一个选购因素。

▲ 图片来自:unsplash

点击这里,你可以听到宝马这辆概念车的声音。

题图及部分配图来自:宝马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257gQD
via IFTTT

2019年6月29日星期六

出版商说 Apple News+ 的收入只有承诺的二十分之一

在今年 3 月底的时候,苹果曾经召开了一场「特别」的发布会,,和夏季的 WWDC 软件开发为主以及秋季硬件为主的发布会不同,这场发布会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这是一场没有硬件只有服务的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苹果公布了自己的流媒体服务 Apple TV+ 和内容服务 Apple News+ 等多项订阅计划,希望订阅服务能够代替一部分硬件与内容售卖成为苹果未来收入的第三极。

为此,苹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来进行内容推动和收购,比如在 Apple News+ 上线一年之前,苹果就和 Texture 这个竞争者签署了收购协议,在 Apple News+ 上线之后,更多的收购细节才被披露出来。

根据外媒的报道,收购 Texture 的所支付的总体费用至少达到了 4.85 亿美元,首先,苹果需要支付 1 亿美元的预付款给成立 Texture 的四家出版商 ,分别是康德·纳斯特(Condé Nast)、赫斯特(Hearst)、梅雷迪思(Meredith)和罗杰斯传媒(Rogers Media),甚至 KKR 集团作为 Texture 的投资者也能获取一部分收益。

不过 1 亿美元只是个前菜,更多细节表示,苹果在收购 Texture 之后的三年里还需要继续支付给这四家出版商不菲的费用,第一年最少支付 1.45 亿美元,而之后的两年苹果还将支付 2.45 亿美元,再加上之前 1 亿美元的预付款才算是吃下 Texture。

花费重金买下的 Texture 很快就迎来了结束的命运,在今年的 5 月 28 日苹果将其关闭,从而全力发展自己主推的订阅服务 Apple News+。

不过目前来看,恐怕 Apple News+ 的发展似乎并没有那么顺利。上线初期在用户体验和出版商的关系上 Apple News+ 就面临过不少困难,而在运营三个月后,更加困难的事而来了——赚钱。

根据 Business Insider 的一份报告显示,苹果最初预计 Apple News+ 推出的第一年,出版商的收入就应该达到他们从 Texture 那里获得收入的 10 倍。然而到目前为止,苹果还远远没能达到这一目标,甚至有一位出版商表示收入是「他们所说的二十分之一」。

该报告表示,出版商们认为苹果对 Apple News+ 的细节问题缺乏关注,虽然苹果的硬件一般都有着极高的完成度和出色的用户体验,但 Apple News+ 的服务却像一个半成品一样。

为了安抚这些出版商,苹果已经表示将会「努力让产品更直观」,同时尽力解决出版商们遇到的问题,但是一部分遭到伤害的出版商并不觉得苹果真得重视他们的感受,并且认为苹果不会全力以赴解决这件事。

此前苹果的高级副总裁 Eddy Cue 表示苹果有数百人的团队在改进 Apple News+。

题图来源:BGiPhone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FKOx3c
via IFTTT

法国破 45 度高温纪录,气候危机还在加剧

欧洲正在「着火」。

法国南部加尔省拉尔盖莱蒙蒂厄市,刚刚达到该国有史以来最高温记录: 45.9 摄氏度(114.6 华氏度),高过撒哈拉沙漠现在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法国国家气象局首次启动了最高级别的热危险警报,各个市政当局推出了一系列的防暑措施,包括限制交通,鼓励更多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开放更多城市游泳池,督促所有人多喝水、关闭成千上万的学校等等,慈善机构和各个城市也正在为老人、病人和无家可归的人提供额外帮助。

毕竟 2003 年一场 44.1 摄氏度的热浪袭击欧洲,法国因没有事先准备导致了近 15,000 万人死亡。而仅在昨天下午,法国历史高温纪录三次被改写,分别是沃克吕兹省的 44.3 摄氏度、加尔省的 45.1 摄氏度和 45.8 摄氏度。

▲ 2019 年 6 月 25 日,人们在巴黎 Trocadero 滨海艺术中心的喷泉中避热.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不仅在法国,热浪正蔓延到整个欧洲。

2019 年的高温现象,可以说 6 月以来就没有停下过。

据 Gizmodo 报道,过去一周炙热的天气已经推翻了德国、波兰、安道尔,卢森堡、捷克共和国几十年来的 6 月高温记录,不少城市都超过了 40 度,这对欧洲来说已经极其异常

今天西班牙许多地区温度将达到 44 摄氏度,森林野火在加泰罗尼亚肆虐蔓延;德国正在对高速公路和其它道路临时限速,因为担心沥青道路在极度高温下会弯曲融化引发自焚事件;汉诺威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还在为动物们都提供冰块和食物,为他们缓解高温炎热

▲ 2019 年 6 月 27 日,一名居民指着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东北部地区 Maials 附近发生的森林大火。图片来自:Getty Images

此次热浪主要是因为来自非洲撒哈拉沙漠的热空气和欧洲中部的高气压相互影响,造成热空气持续性地围堵在欧洲各国。

好消息是,未来几天这场热浪带来的高温将慢慢下降。

坏消息是,随着人类经济增长和燃料消耗加快,未来更多极端天气事件将会发生。

▲ 图片来自:Mourad Saadi / Unsplash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预计,在 2019 年北半球夏季将可能会有更多更强的热浪袭击。按照目前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接下来可能每两年就会有这样的一次热浪。它们正在对人类产生严重影响,例如干旱地区数百万人将无法饮水,人们会因高温而大批死亡。

但在「海啸」席卷一座城市之前,人们没有危机感。

人人都在谈环保,2018 年全球碳排放量依然创下历史新高,世界各地的能源需求比去年增长了 2.3%,这是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次。

▲ 图片来自:climatechangenews

化石燃料已经在上个世纪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现在仍然无法遏止地推进经济增长。世界对能源的日益渴望,导致燃煤发电厂的排放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尽管新一代能源正在技术的进步下开发使用,但事实上很多发展中国家能源依然大部分依赖天然气、煤炭和石油,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也在近两年快速上升

碳排放的拐点遥遥无期,要改变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并非易事。

▲ 图片来自:climatechangenews

联合国表示,为了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1.5 度以内的范围,到 2030 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下降 55%。

要实现目标很难,最根本的方法可能就是改变制度。因为对于私营公司来说,在低碳创新上大施其力,会让他们担心因此陷入财务困境,因此正如联合国环境部项目官员 Philip Drost 所说,「政府必须承担早期风险」,没有风险,改变不会发生得太快。

各国不仅需要重新实施碳定价规划,还需要淘汰现在印度、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在内的 40 多个国家仍然允许,甚至鼓励排放的补贴政策。每个人应该把它看作一项使命性的任务。

毕竟警告就在当下,危机已经发生在眼前了。

题图来自:Oscar Nord / Unsplash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RHTCOt
via IFTTT

2019年6月28日星期五

苹果的后 iPhone 时代

过去半年里,苹果出现了频繁的人事变动和调整。先是 Siri 业务原负责人 Bill Stasior 选择卸任,之后则是苹果的首席芯片架构设计师 Gerard Williams III 离职,甚至是一向稳定的苹果工业设计团队,也被传出有 3 名核心员工离开的消息。

但更大的变动发生在最近这 4 个月内。

▲ 图片来自:The Independent

2 月份,苹果宣布安吉拉·阿伦茨 (Angela Ahrendts) 将会辞去苹果零售业务高级副总裁的职位,这位前 Burberry CEO 曾被曝出是整个苹果公司薪酬最高的人之一。

就在昨天,人称「苹果首席声优」的乔纳森·艾维(Jony Ive)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透露,自己将离开苹果公司,创办一家新的创意公司,随后苹果官方也发布公告证实了这一消息。

▲ 图片来自:Macworld

和阿伦茨的变动相比,艾维的这一决定让人有些出乎意料。毕竟,作为定义了苹果公司相当一部分具有代表性产品的人,乔纳森的存在感丝毫不弱于乔布斯和库克。我们一直都觉得乔纳森是苹果的灵魂人物之一,应该会生于斯长于斯最后退休于斯,很难想象他会选择离开自己供职了 30 年的苹果。

在艾维发出消息后,苹果公司当天的股价下跌了约 1%,相当于 90 亿美元的市值蒸发;还有人还从另一个角度量化了乔纳森对于苹果公司的影响——在近 1500 多份苹果专利文件中,你都能找到「Jony Ive」的名字。

一个人离职的真正原因,往往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不过旁观者们总喜欢从过往消息中推演真相,在种种草蛇灰线里抽丝剥茧,找到自认合理的答案。

我们无法确认这些观点的真假,唯独能肯定的是,高管层级的变动大多都预示着公司战略路线的调整,随之带来的影响则可能需要更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事实也是如此,这家全球最有价值的科技公司,如今也在进行一场自我变革。

高价无法维系苹果的增长,奢侈品策略也已经失效了

阿伦茨和艾维在苹果负责的领域并不相同,但两人的先后离职,似乎预示了苹果在产品策略上的某种转变:

苹果希望重新面向大众消费者设计产品,提供服务。

阿伦茨无疑和这一路线格格不入,当初库克在 5 年邀请她加入苹果,不仅是希望让她掌管苹果的零售团队,更是看重了她在 Burberry 的工作经验,以便帮助苹果在奢侈品领域和时尚圈打开新的市场。

毕竟,同年发布的初代 Apple Watch Edition 版,就已经带有明显的奢侈品概念。

有趣的是,初代 Apple Watch 正是乔纳森·艾维主导设计的作品。他在 2015 年接受 《纽约客》采访时曾表示,自 iPhone 之后自己已经有过多次退休回英国的想法,但乔布斯的去世让他不得不留下,之后又参与到智能手表和 Apple Park 的设计工作中。

当时作者 Ian Parker 也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 Apple Watch 是否正是苹果为了挽留艾维而为他设立的项目。事实上在初代 Apple Watch 推出之后,艾维就已经将具体的硬件产品设计交给两位设计副总裁 Richard Howarth 和 Alan Dye,他自己也很少再出现在苹果总部。

另一点是,艾维自己对奢侈品抱有着极大兴趣,和他钟情于使用铝合金、玻璃乃至是黄金材料去创造优雅物件一样,初代 Apple Watch 所带有着那种典雅气息,似乎也正是他内心想要打造的那种产品。

如果说艾维是想做奢侈品的那个人,那么安吉拉便需要思考如何将这款奢侈品推向市场。

这注定不是一件容易事。从商业角度来看,初代 Apple Watch 的奢侈品尝试无疑是失败的,此后这个系列开始将侧重点转向了运动健康方向,也没人知道那些当初定价十几万元的 18K 金表到底卖出去了多少。

同样的,iPhone 对于奢侈品的探索也遇到了阻碍。我们也曾探讨过,靠高定价来拉动整体营收和利润,是苹果在面对饱和的市场下做出的一个选择,而且这种选择也确实让苹果的业绩获得了不错的提升。

问题是,这种售价的上涨是否具备持续性?同时平均售价的拉高,又能否抵消销量方面的降低?

从过去两个季度的苹果财报来看,答案显然是「不能」。更高的定价不仅没有继续推动苹果的增长,反而让 iPhone 的销量经历了大幅下跌。

也许 iPhone 的销售滑坡并非是安吉拉或艾维离职的幕后原因,但外界也普遍认为,这至少是苹果重新思考未来产品组合和定价策略的重要信号。

增长遇阻下,苹果也加快了对其它业务的迭代速度

如何避免让整家公司都只能依托于 iPhone 业务之上,是苹果一直都希望解决的问题。奢侈品策略的失效,让苹果遭遇了新的增长困境,这家公司更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在今年已经召开了的两场苹果发布会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势头。不管是在影音和游戏领域数十亿美元的投入,还是逐渐将旗下产品做系统性的隔离,似乎在一夜之间,苹果就由一家以卖 iPhone 为主的公司,变成了拥有多元化业务的企业。

▲ 图片来自:Wired

但苹果也有理由这么做。当一家公司手握着接近 10 亿量级的用户规模,不管是做视频服务,还是卖电子书,做游戏,几乎每一项数字业务都可以成为苹果的潜在发展目标,并用服务来为其硬件增值,以及成为让用户坚持留在生态圈内的理由。

之后的 WWDC 大会则是苹果对当下产品策略的一次重新布局。iPhone 依旧很重要,但它已经不再是苹果生态圈中的绝对核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Apple Watch,过去这个手表必须配对 iPhone 才能使用,所有的消息、应用程序和通知信息都是从 iPhone 传输到手表上的,这让 Apple Watch 更像是一个 iPhone 的附属配件。

但在最新的 watchOS 系统中,苹果直接内置了一个独立的应用商店,赋予了 Apple Watch 不借助 iPhone 就能获得新应用的途径,朝着独立性又迈出了一步。

而 iPad 也有着类似的转变,全新独立的 iPadOS 系统会让这块平板电脑朝着生产力工具的方向进一步发展,而无需再按部就班地跟着 iOS 的发展节奏来进行迭代。

这些变化有助于苹果摸索新的增长点,哪怕它们在短时间内仍很难取代 iPhone 的地位。

iPhone 的光环过于耀眼,苹果缺的是改弦更张的勇气

长期关注苹果生态的 Mark Gurman 在彭博社的文章中指出,苹果现在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技术革新,而非让艾维和他的团队设计一款漂亮硬件。

毕竟,不管是对结构的调整,还是对制造和工艺的把握,都不会对苹果的当下和未来带来太大的帮助。

大部分人对库克的期望,是希望他可以拿出一个堪比当年乔布斯拿出 iPhone 时,那种能够影响全球消费者的颠覆性产品。

这种尝试不是没有过,在 iPhone 和 iPad 之后,我们看到了 Apple Watch,看到了 AirPods,看到了 HomePod,所有的苹果核心产品也仍在不断迭代着,现在还可以加上一系列和影音游戏相关的订阅制服务。

苹果做什么都会让人感到理所当然,仅仅是因为它身为一家超级公司,拥有着足够的资本去涉猎一个新领域,并承担与之相对应的风险。

但本质上,这些新的生意都不算大,更多还是围绕在乔布斯和艾维时代下的 iPhone 做文章。

所以,库克领导下的苹果仍不可避免地会被人拿来和乔布斯时代下的苹果做对比。多数时候,库克都被视为是一名稳健、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对于企业运营、供应链管理的理解,都是乔布斯所不曾拥有的。

但相对的,很多人也认为现在的苹果缺少了乔布斯时期对于未来的预见能力,也影响了对几个新品类产品的把控和决断能力。

更多人担心的是,苹果会被自己过去的成功所困,然后逐渐变得和其它大公司一样保守和无趣。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乔布斯铺开了万里江山图,人们不会满足库克只是在上面写题跋。

▲ 图片来自:RTE

「当苹果成为一种主流象征后,它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创新者了。」《乔纳森传》一书的结尾这样写道:「艾维的挑战在于,他能否在这个基础上继续革新?苹果又能否找到一种新的设计语言?这是目前为止最大的难点。」

或许,库克缺少了一样东西,他依旧需要一个对产品有着感性认识的人来帮助自己做决断,主导苹果的产品选择、品位乃至是和格调,这就和乔布斯当年需要艾维和库克来帮助自己设计产品、管理公司,最终的成就也不会只属于一个天才。

问题是,在艾维离开之后,能够帮助库克填补这张拼图空缺的人,又会是谁?

题图来源:Financial Times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ZVSsla
via IFTTT

注意了,你坐头等舱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哪怕乘坐飞机已经成了相当普遍的出行方式(其实并没有,去年我国民航业的旅客运输量也只有 6 亿人次),头等舱依然可望不可及,坐一次头等舱也是不少人的梦想,但如果你有这个愿望,恐怕要抓紧时间了。

知名飞行论坛 flyertalk 近日爆料称国泰航空将从本周起取消除北京和东京出发以外的所有区域航线的头等舱,即使是 4 舱(头等舱+商务舱+超级经济舱+经济舱)配置的 77W 上的头等舱座位也仅提供商务舱服务。

▲ 图片来自:国泰官网

虽然此消息还没有得到官方证实,但常客圈普遍认可其可信度,因为航空公司减少头等舱已经是大势所趋,国泰是最近几个月来第三家这么干的航司了。

今年 5 月,大韩航空宣布将从 6 月起取消 27 条洲际航线的头等舱配置,仅保留经济舱和商务舱,一名大韩航空官员承认取消头等舱是因为「需求很低」。同月韩国第二大航司韩亚航空也突然停止今年 9 月 1 日以后的头等舱的销售。

有钱人明明越来越多——《福布斯》杂志预计全球亿万富翁的数量在过去 20 年至少翻了一倍,新兴的中产阶段人群也呈爆炸性增长,为什么象征着身份和地位的头等舱生意反而不好做了?

头等舱越来越壕,商务舱也在努力

我们知道,乘机出行最早是属于有钱人的奢侈活动,几十年前的老照片上显示的机舱内宽大的座椅和丰盛餐饮也告诉我们早年的客机并无头等舱、经济舱之分,来者都是尊贵的头等舱乘客。

直到二战后随着客机航程和载客量的增加,民航业才开始进入大众化时代,最早把乘客座位划分出等级的是阶级文化深入骨髓的英国人,英国航空在 1995 年推出全球首个头等舱产品,可完全平躺的座椅受到市场追捧,一众航司相继跟进,180 度平躺的头等舱成为全服务航司在长途航线上与廉价航空竞争的有力武器,毕竟在 10 几个小时的航班上能够舒舒服服地睡一觉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 英航 1995 年推出头等舱 图片来自:Traveller.com.au

当然,有钱人出行注重的不仅是舒适性,私密性同样重要,航空技术的发展也让中东几家土豪航司有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有 100 架空客 A380 机队的阿联酋在 2003 年率先推出了头等舱「套间」的概念,每个座位都有单独的推拉门,确保每位乘客有独立的空间,不受他人打扰,这基本奠定了头等舱的标准,后来各家航司的头等舱,基本也遵循半开放或全封闭包厢的设计。

▲ 图片来自:Singapore Airlines

新加坡航空 2008 年在 A380 上推出的空中双人床再次刷新了人们对头等舱的认知,两个独立的套间拉下隔板就能组成一张天空中最宽敞的睡床。

土豪的世界没有最壕,只有更壕。阿提哈德在 2014 年推出的拥有双人沙发和沐浴间的「空中官邸」(The Residence)极尽奢华之能事,至今无敌手。

▲  图片来自:iflyA380

然而,头等舱的配置愈加奢华的同时,商务舱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英航又开了个好头,2000 年在商务舱上安装了同样可 180 度平躺的座椅,一下子把头等舱和商务舱的硬件差距缩小了一大截,随后不少航司把原本属于头等舱的包厢概念也移植到商务舱,比如连续几年被 Skytrax 评为全球最佳商务舱的卡塔尔航空 Q Suite,中间前后排四个包厢放下隔板后甚至能组成一个小型会议室,国人形象地称之为「麻将桌」,这多多少少能让人看到新航头等舱的影子,而新航自己的商务舱也有类似的设计,东航在其最新的 A359 和 789 两种宽体机上也用上了包厢设计的商务舱,采用半开放设计的「反鱼骨」座椅因兼具私密性和储物空间,同样深受航司和乘客喜爱,国泰和长荣的长途商务舱已全线配置反鱼骨,内地四大航也在逐步更新。

▲图片来自:Qatar Airways

由此可见,虽然总体而言头等舱在座位空间和餐饮等方面仍有一定优势,但在最重要的舒适度和私密性方面,商务舱已经在向头等舱靠拢,一些优秀航司的商务舱甚至可以吊打某些航司凑合应对的头等舱,比如英航的头等舱就一直被揶揄是「全球最佳商务舱」,头等舱有的睡衣、铺床服务,在卡塔尔航空、长荣航空、美联航的商务舱上也都有提供,因此对于只想好好睡一觉的乘客而言,如今的商务舱显然是比头等舱更具性价比的选择,比起与经济舱动辄数十倍差价的头等舱,商务舱的价格也要亲民得多,至少努力一下还是买得起的。

商务舱的从硬件到软件全方位的升级,导致头等舱越来越难体现出差异化,也促使航司开始考虑是否还有必要继续保留头等舱了,与其让头等舱的座位闲置,不如拆掉多装几个商务舱,这种趋势在几年前已经出现,中东另一大土豪航司卡航就没有在商务舱上和另外两家 battle,而是把重心转移到了商务舱的打造上,采取同样策略的还有长荣和美联航,仅从「皇玺桂冠」和「Polaris」这些专门的命名足以看出这些航司对商务舱的重视。

头等舱广告效应?大多数人只看不买

不管是阿提哈德的「空中官邸」还是新航套房,过去每一次航司公司大手笔推出新头等舱产品总能吸引大批关注和报道,《经济学人》认为头等舱产品对航空公司的宣传作用大于实际意义,但效果也十分有限,比如能在空中淋浴的阿提哈德「空中官邸」一共才 10 个,比起该航司 3 万多个座位实在是微不足道,大部分人围观发出「贫穷限制我的想象力」的感叹后,还是要老老实实地坐经济舱,顶多只是会抱着「这家航司在头等舱如此大手笔,经济舱想必也不错」的想法在购票时更倾向于这家航司罢了,但经济舱的收益远不能和两舱相提并论,阿联酋航空表示其两舱乘客虽然仅占全部乘客的 12%,却贡献了 40% 营业额。

「头等舱不过是一个昂贵的市场营销噱头,没人从中赚到钱。」前法荷航空的 CEO 亚历山大·德·朱尼亚克(Alexandre de Juniac)曾如此评价。这话或许过于绝对,但阿提哈德航空 2018 年亏损 12.8 亿美元、过去三年累计亏损 48 亿美元的财报也说明光有好的头等舱并不是业绩的保障。

▲ 图片来自:TopMiles

此外,极尽奢华的头等舱可能吸引的不仅是土豪,还有很多飞行爱好者。在各种飞行博客和论坛上你经常可以见到各种航司头等舱的打卡报告,但这些爱好者乘坐头等舱的目的也仅是为了体验,日常出行他们更多还是选择经济舱和商务舱,他们显然不会是航空公司头等舱的目标用户。

由经,保障隐私成为了头等舱为数不多的优势,像新航或阿提哈德的套房都有单独的登机口,可确保乘客从登机到落座不被其他乘客撞见,但即便如此,这种优势也在被日益增多的私人飞机瓦解。独立航站楼、飞行安排更灵活的私人飞机无疑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名流和高管们对于隐私和时间的要求,并且根据私人飞机服务商 PrivateFly 的说法,现在喷气式飞机的价格也比以前便宜了,多名乘客分摊费用的共享飞行服务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私人飞机的使用费。

空客 A380 停产,留给头等舱发挥的空间变小了

今年年初空客宣布 A380 将停产被视为巨型飞机已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体现,更节油和体型中等的 A350 和 787 是目前长途航线的主流选择,这也意味着头等舱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我们前面提到的几款头等舱产品,都是借助 A380 充裕的舱内空间才得以实现,而如今很多航司在新买的 A350 上,已经砍掉了头等舱,多采用商务舱+超级经济舱+经济舱的三舱布局,长途航班的头等舱基本只能在 A380 或 77W 上能见到。受空间的影响,即便是在新型客机上设置了头等舱的航司,也很难玩出花样了,一些航司在 787 上配置的头等舱真是除了吃得好些和座位大些之外与商务舱并无二致,此处艾特英航。

▲ 英航 789 头等舱 图片来自:英航官网

全球航司在「去头等舱」的风潮下,除了改造商务舱外,也对经济舱进行了不小的升级,「超级经济舱」是这几年各家航司发力的重点,这种介于商务舱和经济舱之间的座位,有更大的空间、单独的菜单和欢迎饮料,宽体客机上还配有踏板或腿托,快赶上被戏称为「大板凳」的窄体客机商务舱了。

既然头等舱不能让土豪乘客多掏钱,那就想办法说服经济舱乘客进行消费升级吧,对了,还有愈发丧心病狂的经济舱座椅密度。

题图来自:Unsplash

与多情人,谈有情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FFBvUF
via IFTTT

我们测试了 5 种防偷拍的方法,最后得出这份评测报告

最近郑州酒店、优衣库试衣间偷拍事件再次引起公众热议,门锁、插座、路由器…… 只要是能藏得住摄像头的缝隙,都能成为了不法分子偷拍的地方,而对于如何防范被偷拍的各种方法,也在最近成了各大门户讨论的话题。

然而出门在外,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偷窥?今天我们就找来了几种隐蔽镜头装置和检测设备,和大家一起寻找答案。

01 丨你看它是个按钮,实际上是个相机;你看他在写字,其实是在录像

本次我们找来的是某电商平台能够买到的两种隐蔽镜头设备:一种是大概只有两根指头大小的纽扣摄像头;另一种则是相对更为隐秘的笔形摄像头。

这两个摄像头均可进行拍摄和录像,前者可通过手机无线遥控,后者甚至还能进行录音。

▲ 究竟是谁要不知不觉记录会议呢?

在电商平台上,这种被标称为「家用监控」、「商用」的隐藏式相机不但随搜随得,并且诸如「不知不觉」、「不被发现」等字眼也似乎在暗示这些设备的真正用途。

更有一种是手环造型的录像机,摄像头是手环上的一个小孔,商家表示功能和笔型一样,都能进行录音和录像。

▲ 丢先生在「会议」中一共偷拍了我们几次?

至于为何我没有买针孔摄像机,因为这种设备已经超出了「家用」范畴,电商平台不可上架,不过我们能买到的这些设备,也已经足以起到偷拍、偷录的作用。

▲ 左:一个手办,中:一个相机,右:一个家用摄像机

尽管我们手上这个纽扣摄像头对比针孔相机更大,但它的尺寸却比家用监控要小很多,稍加改装后,我们能把它藏在摆件和大电器内。

而且,由于相机本身是黑色,因此普通路人也不易发现这个相机。

我就这样把它放在办公室 1 天,却没有同事发现它的存在。

笔形相机会比普通签字笔略粗,但不对比不会发现它有何异样。

但实际上它能够被拆卸成两部分,笔尖部分是一支普通的圆珠笔,笔帽部分为主机、相机和充电口,相机和快门被隐藏在笔夹和笔帽内,不细心看根本不会发现里面藏有摄像头。

而为了让这支笔更加「真实」,商家还送了我一个真皮笔套,套上去之后,就更像是根贵重的签字笔了。

等等,怎么我突然想起了《007:黄金眼》里那根手榴弹笔?

细心的读者到这里可能会发现,这两种相机的镜头周围都没有像监控镜头那样有一圈的「灯泡」包围。

实际上,这两种相机都没有配置红外线夜视功能,而是直接一个低成像 CMOS 附上外壳,因此这些设备并不能用传统的「红外线检测」办法被检测出来。

这也就衍生出了下面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防护自己的隐私不被偷窥?

02 丨网传各种防窥方法,实测哪个最有效

目前市面上有两种类型的摄像头,常见一种是我们在家放置的智能监控,为了能在夜间清晰记录,这些监控镜头往往会配有一圈红外线灯。

▲ 图片来自:spa-sauna

而由于人眼不能看到红外线的波段,因此我们只能借助手机镜头来为我们进行识别。所以在前几年,网上便流传着 0 成本、易上手的「手机检测法」,目的就是通过相机镜头来找到摄像头的红外线点。

手机摄像头丨上手容易度:⭐⭐⭐;实用度:⭐⭐⭐

在实际测试下,这个功能对于有红外装置的摄像头确实起到检测作用,手机能发现红外点。不过从过去各大偷拍案例看,涉案工具大多数都是不带红外线辅助的针孔摄像头。

▲ 螺丝造型的针孔摄像头

所谓针孔镜头,就是剔除所有外设仅保留指甲大小的镜头,从而能将其设置在更隐蔽的空间内,比如电脑耳机孔、散热孔,甚至是螺丝缝。

因此,和「手机检测法」一同出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检测 app,这些 app 有需要付费的,也有免费下载的。

软件检测法丨上手容易度:⭐⭐⭐⭐⭐;实用度:⭐

譬如我们测试的《Hidden Camera Detector》就是通过手机的磁传感器对偷拍镜头进行检测,若检测到附近有相机在工作,指数就会直线飙升。

然而即便是我放到家用镜头前,app 也没有任何反应或提示,而且由于磁感应器需要和镜头有相当近的距离,要是面对天花板这些摸不着的地方,软件检测也无能为力。

因此,app 检测方法我们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因为受限制和受干扰的情况实在太多了。

相机探测器丨上手容易度:⭐⭐;实用度:⭐⭐⭐⭐

网上有售偷拍设备,自然也会有「防偷拍」的工具。我们手上的这个检测工具售价 200 元,商家告诉我,这个工具能检测偷拍和偷听,只要在房间里打开工具,若是附近有偷拍镜头,工具就会立即有回报。

真有这么灵?

其实还真可以检测出来的,因为检测器是通过相机信号进行识别,若是在一个空旷的场地、房间,检测器是不会发出任何警报。

但若是附近有监控设备,工具就会持续震动并发出警报声,就像这样……

不过检测工具也并非万试万灵,倘若我在办公室打开检测器,它同样也会发出刺耳的提示声。

因为办公室都是数十台正在使用无线网络办公的电脑,检测工具会受到无线网络干扰而失灵。

探测器上的镜片丨上手容易度:⭐⭐;实用度:⭐⭐⭐

检测工具也包含了一块红光镜片,具体原理就是通过红光对物体进行照射,若是有隐藏镜头,镜片就会呈现出反光点。

我在小黑房里对照着笔形相机进行测试,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找到镜头的反光点,不过得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出来。但若是镜头被隐藏或检测角度偏移,那么这个功能也未必能把相机给「揪」出来。

热成像仪丨上手容易度:⭐⭐;实用度:⭐⭐

除了专用的检测工具,网上还流传着一种用热成像仪的检测方法,具体原理就是通过热成像仪去找到正在工作的镜头。

比如通过热成像仪,我就能找到这支「有温度」的钢笔。

▲ 热成像仪找到了两个设备,一个是家用摄像机,一个是笔形摄像机,但实际上在他们之间,我放了一根普通的签字笔。

然而尽管热成像仪能帮我定位相机,但热成像仪的售价本身也不便宜,像我测试在用的 FLIR One 就要价千元,入门款也要数百元起步。

况且,热成像仪的方法也不太准确,毕竟面前有温度的物体,何止偷拍用的相机一个?

03 丨无论电商抑或民宿,平台的责任很重要

经过以上几个场景测试,我们也大致能了解到隐藏摄像机的原理和几种防偷拍的方法。

当然,无论是过去的相机检测法还是专业检测工具,从测试结果看,它们能起到的作用都相当有限,而且从现实角度出发,相信大部分人也不会人手备上检测工具,然后每次进门都对每个角落扫描一遍。

因此归根到底,除了我们自身需要有防范意识外,作为平台的电商企业也应立即禁止打着擦边球销售的盗摄、盗录商品,加大惩罚力度,而并非只是让店铺关闭草草了事,否则在 300 天后的今天可能会再次发生相同事件。

▲ 韩国女性反偷拍游行 图片来自:《纽约时报》

此外,服务场所或租赁平台也应对住客的隐私安全问题负责,在隐私泄露问题泛滥的今天,不只是贴上一张公文、一句道歉就让住客的损失随时间而去。人民日报在今年 5 月的时评《斩断偷拍的黑色利益链》中表示

对酒店、民宿行业来说,应加强自律,将防偷拍列入服务规范,提升安保措施。对于公交车、地铁、公共卫生间、商场试衣间等场所,不妨加强巡查、放置醒目的警示牌。只有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才能让偷拍行为不再发生。

好消息是,截止至 6 月 28 日编辑发稿前,纽扣、笔形摄像机已被平台下架,店铺信息显示已经关闭。但即便如此,这只不过是在销售隐藏摄像机的其中一家,偷拍问题到底何时解决,仍有赖于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力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XajB7b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