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星期一

手机电影进入金鸡奖第二年,带来了哪些变化

1895 年 12 月 28 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用放映机公开放映了电影《工厂大门》,现场观众们为画框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景物而惊叹,电影向大众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这一天也被认为是电影的生日。

▲ 工厂大门放映的几个版本.

随着技术进步和电影人前仆后继的努力之下,一百多年来电影形成完善的娱乐工业,那个小小的矩形画框,承载了一个又一个梦,让人沉醉其中。

技术的发展让它的形态、表达方式发生着改变,智能手机和各大视频平台的普及,视频化表达在今天变得越来越普遍,也催生了手机电影这一事物。

用手机拍电影,有什么不同?

手机电影最近出现的一次是在中国金鸡百花奖和华为联合举办的第 33 届中国金鸡百花奖手机电影分论坛上,但其实这已经是第二次手机电影进入金鸡百花奖了。

去年金鸡奖就和华为联合举办了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单元活动,向公众征集手机电影作品,今年算是竞赛单元真正的开花结果。《此处无声》、《六十九》、《剃头匠》等八部影片获得了竞赛大奖。

这八部影片基本上都是由手机拍摄的,在画面和剧情乃至创意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对不错的素质,活动上华为联合金鸡奖组委会共同开启了 “新影像•手机电影计划”,向全球公众征集手机影片作品。

对这八部影片感兴趣或是想参赛的朋友可以到金鸡电影节的官网观看或了解信息。

不过,最让人好奇的还是这些影片是如何拍摄的、和传统电影工业团队分工合作制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展现了哪些变化。

获奖影片《六十九》的摄影师,也是知名纪录片《千锤百炼》的摄影师汪士卿用亲身解答了这一问题。《六十九》是一部聚焦「空巢老人」生活状态、与儿子之间情感联系的故事片。

这条短片有一幕是主角驾车行驶,据摄影师汪士卿介绍这一幕他仅使用一部华为 P40 Pro 和手机稳定器在车内拍摄。

▲《六十九》片段

有趣的是,《六十九》的导演张驰并没有大型监视器监听拍摄画面,而是用了华为平板电脑的多屏协同功能作为实施监视器,和索尼相机配合手机、平板电脑传输画面的 Imaging Edge Mobile 应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传统电影工业体系中,拍摄这种片段往往需要在车上加装各种拍摄器材,甚至多安排一辆车跟车拍摄,相应的剧组人员也要增加。现在用手机拍摄之后,不但剧组人员减少,所用设备也减少了。

而在《剃头匠》这部记录一位从事剃头事业 45 年的师傅生活状态的影片中,手机的便携性、小型化优势体现在降低对主人公的侵犯性。

▲ 点击观看原片

它不像大型摄影设备或者传统电影工业中,一位演员表演时需要一个剧组的支持,正如导演徐峥所说:100 多个人看着你演戏。

对于非专业演员来说,着实压力不小。

这里手机其实是作为小型拍摄设备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传统电影工业中小型拍摄设备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一位有着 20 多年摄影经历的摄影师,汪士卿就表示在拍摄纪录片需要近距离跟拍时常常会用到小型摄像机。

这也和摄影师的工作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型摄像机肩扛或者操控对摄影师体力都有着不小的要求,一旦需要长时间拍摄摄影师很可能扛不住,这时小型设备就能发挥它的优势了。

导演、演员徐峥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常常会使用手机拍摄一个镜头 demo 给摄影师参考镜头的运动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而在实验性的手机电影《守卫地球》中,手机形态就影响了影片的内容表达,首先是竖屏,其次是影片基本上采用了前置摄像头拍摄内容的方式。

和传统电影工业中摄像头模仿人的视角以促进观众沉浸到故事中不一样,《守卫地球》用手机前置摄像头的视角,让观众对疫情、对影片有更为深刻的了解,进而沉浸到故事当中。

当然,这几部获奖影片和传统的院线电影乃至视频平台的影视作品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它们已经充分展现了手机电影的特性和实际应用意义。

手机电影的未来

在汪士衡透露的幕后故事中,《六十九》的拍摄仅用到一台华为 P40 Pro 、稳定器、一块黑色滤镜,以及使用大疆无人机绑定手机航拍记录部分内容。

相比之前的手机电影,需要大量团队人员支持,且用上了不少外接镜头、滑轨、专业灯光支持等外部设备上,要减少了许多。

而外部设备、大量专业人士支持也是此前手机电影备受质疑的地方,像 2018 年的热门手机影片《三分钟》,2011 年由韩国知名导演朴赞郁手机拍摄的电影《波澜万丈》获得金熊奖等案例都被吐槽过是噱头。

它们大多在手机上外接了专业拍摄镜头、大量的滑轨、以及专业的后期制作,到上映时已经看不出多少手机拍摄的痕迹,手机拍摄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噱头。

即使是在手机影像性能大增长的今天,用手机拍出来的短片,还是会让人疑虑,是手机自身的素质影响权重更大还是大量外部支持所得的结果。

这里其实我们进入了一个思维误区,手机电影和传统院线电影成为了互斥的,手机影像性能的增长,是不是只有向专业电影工业设备靠近这一个方向呢?

导演徐峥提到了另一个解题思路,他认为:

手机不应该是不断升级,最后变成电影设备。手机电影应该是在它自己的一个空间,包括手机所能连接到的互联网的特性上做到它的极致。

这其实是一直以来对手机电影探讨的一个盲点,为什么手机电影要追求和传统电影一致,在客观条件限制下,手机电影能否成为日常记录短视频和传统电影长片中间的一个内容类型,甚至形成它独有的产业链。

这也是整个金鸡百花奖手机电影分论坛讨论最多的地方,包括导演徐峥、著名的电影摄影师杜杰、 华为消费者 BG 副总裁李昌竹等行业知名人士都发表了相关看法。

说到这,可能有人就会想起近年来涌现的一个新内容类型——短视频剧集,它们是典型的为手机消费而生的内容产品,其时间大多都是 5-10 分钟以内,以竖屏形式为主,在抖音快手、乃至爱奇艺等主流视频平台上十分活跃,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传播声量和商业影响。

▲ 快手「小剧场」内容聚合页

去年 4 月,快手在 App 内新增了一个功能位——小剧场,作为一个内容综合页展现站内短视频剧集内容,其中播放量过亿的剧集并不少见,而此前更为知名的则是爱奇艺推出的《生活对我下手了》竖屏剧。

其营收有和传统影视类似的与视频平台分账、也有 MCN 机构通过广告植入盈利,快手上还有相应的付费影视内容,大多也是由站内大号拍摄的短片剧集直接售卖。

▲ 快手付费影视内容

如果拿《六十九》和主流的短视频剧集对比,会发现《六十九》的质量呈现更好,手机是能够完成较为不错的内容剧集的,竖屏也更符合短视频平台内的消费。

与视频平台内容消费相结合,确实是手机电影的一个新方向。

而在国外,手机电影也是作为整个电影市场的一个补充,它们大多都是独立电影,受限于成本而尝试用手机完成部分拍摄。

2014 年导演 Ricky Fosheim 用手机完成了惊悚影片《不安的心》,成本仅 10 万美元,而在 2015 年美国独立电影导演导演肖恩・贝克则更进一步,用手机拍摄、后期剪辑制作完成了影片《橘色》,并于同年 7 月 10 日在美国上映。

▲《橘色》

从 2007 年初代 iPhone 发布到现在,智能手机也不过走过 10 多年的历史,而手机电影和百年电影工业相比更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它仍然不够成熟。

然而纵观百年电影工业史,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电影内容表达方式乃至内容的变动,相机技术的提升带动了画质提升,哪怕是之前导演李安力推的 120 帧率电影之所以没能获得认可,也是因为新技术变革下,需要新的表演方式乃至内容呈现方式。

手机电影作为新技术的产物也是,在它左边是传统电影工业,在它右边则是发挥自身特性并与互联网相结合。

至于最终它会走向何处,恐怕只能等时间给我们答案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JmoHXP
via IFTTT

「软件生态」对平板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大概一年前,我们会说「平板市场迎来巨变」,彼时谷歌停止推出 Android 平板,让平板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平板电脑诞生之初主打的就是差异性,比手机屏幕大,比传统 PC 便携,理论上可以带来更好的影音体验,以及偶尔来一下「生产力」。奈何 Android 原生生态少有为平板形态优化,再加上原本就定位模糊的平板,不久后就被边缘化,以致最后被放弃。

没想到,时至今日,平板市场再次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平板电脑被完全取代,反而是平板电脑市场的表现却越来越好了。

据 IDC 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 年第三季度中国平板市场出货量约为 690 万台,同比增长了 21.7%,创下了自 2014 年来单季最高同比增幅。

年初,由于大环境的改变,促使了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习惯的改变,居家办公、在线教育成为常态,加上平时的消费娱乐需求,大大增加了平板电脑的使用频率,平板市场又活跃了起来。

从具体数据来看,改变工作生活方式的消费者们似乎重新「认识」并「接纳」了平板电脑。

硬件升级和生态搭建改变了平板电脑

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前几年「行将就木」的平板电脑亦是如此。

平板电脑诞生之初,遵循先硬件后生态的做法。奈何当时处理器性能、算力还不够,更别提现在的 NPU 和 AI 之类了,导致平板电脑首先在硬件上很难胜任一些「复杂」工作。同时,Android 平板软件生态一直有短板,比如缺少针对性优化导致横屏体验差,使其沦为大屏手机,被边缘化。

▲ 华为初代 Android 平板 S7。

后来,部分厂商选择了坚持,在硬件迭代的同时还不断加大软件生态的深耕,逐渐找回了平板的定位。

华为最早在 2010 年开始涉及平板业务,从第一代的 S7 到现在最新的 MatePad Pro 5G,处理器在制程、架构、性能上有了几倍甚至是十几倍的提升和进步。同时,华为平板在整体设计,全面屏、续航快充、配件等方面也有针对性的优化和升级,让平板电脑整体更轻薄、质感也更出色,更符合现在人们的喜好。

从 IDC 最新的市场报告可以看出,目前华为在国内平板市场依然保持出货量第一,并占据 37.7% 的市场份额。华为作为国内出货量第一的佼佼者,也是深耕软件生态的典型代表。比如最近又推出了全新的 EMUI 11,平板升级后各方面软件体验又再上一个台阶。凭借自己对平板「生产力」、「创造力」的理解,华为将 EMUI 11 逐步进化为目前最完善的平板生态。

▲ 升级至 EMUI 11 后华为平板的「智慧多窗」功能。

从第一代平板诞生到现在,华为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平板更符合人们的需求,如何让平板融合在自家的生态之内。EMUI 11 给华为平板的独家功能又带来了新体验,比如「智慧多窗」、「多屏协同」、「平行视界」等独家功能都迎来了新升级。

自此,有了硬件提升和健全的软件生态,平板电脑不再是智能手机的附属品、扩展屏,而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存在。

EMUI 11 到底是怎样提升了华为平板的体验?

EMUI 11 将许多基于人因研究的理论方法运用到交互设计上,升级后的 MatePad Pro 无论在微动效、过渡动效还是手势动效方面,都变得更加流畅、自然、舒适。除了交互体验以外,Mate 40 上备受欢迎的系统级翻译、AI 字幕功能现在也可以在 MatePad Pro 上使用了,华为手机、平板的使用体验越来越统一、一致。

另外就是横屏生态的进一步升级。

在居家和移动办公时以及需要平板发挥「生产力」和「创造力」时,平板基本都是横放,这个形态比较接近传统 PC,也可以配合键盘等外设提高输入效率,比较容易让人进入工作的状态。

因而,需要厂商为平板的「横屏」状态做出相应的优化,比如说如何优化 App 横屏的体验,如何优化不同 App 分屏等。当然,作为同一生态下的不同终端,也需要考虑多个设备间如何联动,如何将不同屏幕的信息聚合起来。

如果你正在居家编辑文档或者制作表格时,需要不断的参考其他数据,倘若平时在平板上,可能需要不断的返回切换,在两个文档中反复切换,十分不便。华为平板的「智慧多窗」解决的就是这个痛点。升级到 EMUI 11 后,一屏最多呈现 4 个应用,还可以通过悬浮球收纳暂时不需要使用的应用,实现应用之间的快速切换和调用。

同时,在 EMUI 11 的加持下,「多屏协同」功能也迎来了进一步的升级。新的「多屏协同」不仅仅是将手机屏幕投到平板上,而是将手机应用分身投放到平板的大屏上平板,并且现在还支持应用分身在平板上的全屏显示,手机则可以操作其他应用,不影响平板显示。

比如当你在与小伙伴进行「头脑风暴」,需要分享自己的 idea 时,透过「多屏协同」,将手机里的文档投放到 MatePad Pro 大屏上,利用大屏优势,更直观的分享。与此同时,手机端可以退出分享页面,回复私人信息,或者查询资料,保护个人隐私。

此外,平行视界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新体验。在文档阅读、邮件书写等重度编辑场景下,用户可以自由拖曳选择全屏还是分屏,提升浏览和输入效率;另外,新增的直播窗口锁定功能,也让直播间购物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通过多屏协同、智慧多窗、平行视界等功能的优化迭代,华为正在不断提高平板的横屏使用效率和体验,持续引领着平板行业的横屏生态建设。

想要建立良好的生态圈,除了自身平台的发展进步,还需要更多第三方 App 的助力,共同完善,也就是生态的「扩展」。EMUI 11 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 Pencil Engine,包括报点预测算法和手写笔套件,让接入 Pencil Engine 的第三方 App 有着更好的书写体验,更流畅、更顺滑,同时也丰富了这些 App 的写画功能;还有越来越多全球头部笔记类、绘画类 App 加入华为平板生态,搭配 M-Pencil 手写笔,一起给用户带来更好的写绘体验。

MatePad Pro 配合 EMUI 11 可以说是 Android 平板中的佼佼者了,基本上诠释了「什么才是好的 Android 平板和生态」。

生态才是平板电脑的未来

华为在手机、平板、 PC、智能家居等领域布局已久。配合硬件而优化的 EMUI 也不再只是一个系统,而渐渐成为华为生态圈内不同设备的沟通桥梁。将来,每个设备都不会是单独存在,而是变成一个拥有庞大生态的、支持跨设备无缝连接体验的超级终端。

有人说,平板电脑是在手机和 PC 的「夹缝」中生存,难以在这两个品类的设备中闯出来。但 2020 年初的状况,让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居家办公、移动办公和在线教育渐渐成为常态,现在的平板电脑恰好弥补了这种方式和需求的转变。

相对手机,平板电脑的优势在于大屏,而相对于 PC,平板电脑的优势在于多形态。它可以当做轻办公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设备,也可以充当娱乐家用。再配合同一生态下的其他终端设备,如手机、智能家居等,也会扩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之前,平板市场节节败退,一直在「摇摆」,羸弱的性能,单一的生态,定位不那么明确,如此的平板电脑自然没有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垂青。

随着近年来性能的不断提升,软件生态的日益丰富,如同华为 EMUI 11 在生产力、创造力上不断加码,再加上大环境使然,让平板设备有了较为明晰的发展方向。软件生态的不断完善,以及 5G 下,重新提及的云计算、云游戏以及云生态的构建,给平板电脑带来了新的机会。

未来,平板电脑可能并不会去取代什么设备,而应成为一种轻薄生产力、创造力和娱乐设备的三合一工具。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qfoMh5
via IFTTT

2020年11月29日星期日

戴尔 XPS 13-9310 二合一图赏:设计与体验和谐统一

在 Windows「超级本」阵营中,戴尔的 XPS 系列一直举足轻重。

随着英特尔发布第 11 代智能酷睿处理器,XPS 产品线也迎来了更新。我们此次拿到的版本是 XPS 13-9310(2 in 1),下文简称为「新 XPS 13 二合一」。

其黑色包装盒还有一个小故事。戴尔称包装盒中 25% 的材料源自从沿海地区收集的海洋塑料垃圾,而其余 75% 的材料则由其它可回收塑料制成。该包装盒曾获得 CES 2018 年最佳创新奖。

铝合金外壳、高屏占比,已逐渐成为 XPS 系列的标志。戴尔新 XPS 13 二合一同样延续了前代机型的设计语言。机身由一整块 6000 系铝合金打造而成,同时经过了阳极氧化工艺打磨,保证耐用性和精致感。

新 XPS13 二合一有两种配色版本:冰河银和露露白。我们拿到的机型是冰河银版,这也是 XPS 系列最具代表性的配色。银色顶盖加上黑色碳纤维材质的掌托,在成熟、商务的味道之外,也兼具年轻的活力。

使用碳纤维材质制成的 C 面,主要有两个优点。一是强度和韧性高,二是重量轻。得益于此,整机的重量被控制在 1.32 千克,比肩搭载 M1 芯片的新款 MacBook Air,后者的重量为 1.29 千克。

另外,碳纤维材质的肤感比较温润。广州这两天气温骤降,在户外使用 MacBook Pro 时,已感到掌托的冰凉感。但在使用新 XPS13 二合一时,体验就好很多了。

除了重量轻,体积小也是新 XPS 13 二合一的一大特点。其机最薄处仅有 7mm,宽度也只有 297 mm。放在我的 15 英寸 MacBook Pro 上,就像是一个小玩具。

之所以体积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机身构造足够紧凑。新 XPS 13 二合一使用了新一代窄边框 MagLev 键盘,比标准键盘薄了 24%。但打字时的手感偏软,反馈力度不强,

屏幕方面也经过了全新的设计,新 XPS 13 二合一首次采用 16:10 屏幕比例,相比于前几代 16:9 的屏幕,内容显示更丰富,观感上也更舒适,看起来不会太窄。

新 XPS 13 二合一的窄边框依旧吸睛,屏幕两侧的边框仅 4.18mm。和我的 MacBook Pro 相比,后者有种浓浓的「复古风」。

在屏幕素质上,新 XPS 13 二合一选用了一块 13.4 英寸 4K UHD+(3840×2400)分辨率的防蓝光触控屏,表面覆盖了第六代康宁大猩猩玻璃,更坚韧、耐磨。

这块屏幕的观感,比我的 2018 款 MacBook Pro 要更好。戴尔表示该屏幕具备 90% DCI P3 色域,获得了 HDR 400 认证,支持杜比视界,最高亮度可达 500 尼特。配合上防眩光涂层,视觉体验上可圈可点。

既然是一款二合一笔记本,其屏幕自然也支持 360°翻转。使用戴尔 Active Pen 触控笔,可以使办公、画图等操作得以简化,4096 级压感也让手写质感更加真实。

新 XPS 13 二合一的转轴采用了可变扭矩设计,更容易打开,同时在翻转或使用触摸屏时,屏幕也更稳定。

接口部分,新 XPS 13 二合一在左右侧各配置了一个 Type-C 接口,并提供了一个 3.5mm 耳机麦克风接口和一个 TF 读卡器。两个 Type-C 接口均支持 Thunderbolt 雷电四标准。另外其标配了一个 Type-C 转 USB-A 的转接线,方面用户外接 USB 设备。

在性能方面,新 XPS 13 二合一采用了最新的第十一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掌托上的 EVO 标签,也意味着其通过了英特尔 EVO 平台认证,性能、续航等方面比较可靠。

性能发挥的前提,是需要良好的散热。新 XPS 13 二合一的散热系统经过了重新设计,分离的双风扇可覆盖更大区域,D 面的 10 个长条形散热孔也保证了排气的顺畅。

一款产品的设计与体验,是否和谐统一至关重要,这决定了产品能否「叫好又叫座」。整体来看,新 XPS 13 二合一可以很好地满足「颜值党」和「性能党」的需求。

不过作为一款超极本,受限于尺寸和内部空间,它注定不是一款为满足重度工作和游戏而生的电脑。对于 XPS 来说,小巧、轻薄、惊艳,就足够了。

讲朴素易读的故事。工作邮箱:wanghelong@ifanr.com 。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6ijfhx
via IFTTT

AirPods 之后,未来的耳机可能是「无形」的

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段延庆运用内力将声音传到虚竹耳中,帮助他破解珍珑棋局,而周围的人却没有察觉,这门武功被称为「传音入密」。

▲  图片来自:《天龙八部》

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说,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如今「传音入密」这一神功也已经可以通过科技实现。

最近以色列一家科技公司 Noveto 就发布了一款新产品,能隔空将音频定向传输给特定用户,其他人则听不见,就像戴上了一个无形的 AirPods。

想象一下,当你在地铁上看剧时外放音乐、在深夜看球里可以将音量调到最大,却不会打扰别人,自己也能听得清清楚楚,那么耳机似乎也没什么用了。

没错,这项技术的终极目标,就是取代耳机让耳机从有线走向无线后,直接迈入「无形」的阶段。

这到底是什么黑科技,真的有那么神吗?

无耳机传输音乐,到底是什么?

Noveto 发布的设备叫做 SoundBeamer 1.0 ,外形和一个普通的音响没什么不同,之所以可以无需耳机就能定向传播音频,是基于一项新的音频技术「sound beaming」(声音光束)。

所谓「声音光束」,可以看作将声音的当做手电筒的光一样定向发射出去。 SoundBeamer 1.0 通过内置的 3D 感应模块定位和跟踪用户耳朵的位置,在耳朵周围形成一个「声音口袋」,并通过超声波来传输音频信息。

因此用户就算不用佩戴耳机也能听到 360 度的环绕声,而旁边的用户则听不到。而当用户的头部移动时,声音也能自动「跟随」,但这个跟随的有效范围是多大 Noveto 没有透露。

这个技术很容易让人想起 iOS 14 上更新的空间音频功能,苹果的这个功能其实也是通过定向音频滤波在 AirPods Pro 上模拟环绕音效,并依靠陀螺仪来感应头部的移动,实时跟踪和同步各个方向的声场。

不一样的是,「空间音频」需要依托于 AirPods Pro 这样的可穿戴设备,而 SoundBeamer 则距离用户更远,虽然两者都内置了数字信号处理和芯片组,但后者跟踪和调整声音信号的难度显然更高。

目前 Noveto 对于这款设备内部结构和核心技术没有太详细的介绍,不过却在线演示了 SoundBeamer 的部分功能。

在其中一个演示场景中,一位工作人员用 SoundBeamer 传输音频在玩一款枪战游戏,而另外一边的同事则听不到游戏中的声音。

其实早在 2018 年,Noveto 就曾向媒体展示类似的原型产品,据当时体验过这款产品的 CNBC 记者介绍,当普通音频切换到 Noveto 的技术后,就像拥有了一个私人影院。

Noveto 的扬声器通过摄像头跟踪我的头部运动,将声音传到我的耳中。我和身旁的 Wallace 交谈时,我能听到扬声器发出的音频,而 Wallace 却听不到。

而 SoundBeamer 1.0 则是 Noveto 正式发布的第一款产品,Noveto 首席执行官 Christophe Ramstein 认为,SoundBeamer 在音频产品体验上的革新,可以和 iPod 相提并论

据悉这款产品将在明年的圣诞节前上市,届时设备的体积将比现在更小。按照 Noveto 设想。未来除了推出这种定向传输音频的自由品牌产品,还会将技术授权给第三方硬件,让更多设备支持这项技术。

看起来似乎能对这款产品喊一声「Amazing」,但鉴于这款产品还没正式发售,只有演示的 demo,不免让人对其产生一些疑问,毕竟在音响和耳机市场,此前似乎还没出现成熟应用这种技术的消费级产品

不过也无法断定这又是一款 PPT 产品,因为这背后的技术其实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不少产品也已经在一些行业中开始了商用。

黑科技背后的技术,可能比你还老得多

Noveto 研发的「sound beaming」技术,是声频定向传播技术的一种,又被称为「定向声技术」,简单来说就是让原本在空气中向四周发散声音朝着固定方向传播。

目前定向声技术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即聚音罩技术、扬声器阵列技术和基于超声波声频定向传播,而 Noveto 所用的则是第三种。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 20Hz – 20KHz,是听不到超声波的,那怎么要超声波传输音频信号并让目标用户听到呢?

这里需要引用一个叫做「非线性传播」的概念,可如果要讲清楚这项技术可能要一篇论文了。你只需要知道,当超声波信号发射到空气中,就会发生某种作用而产生新的频率。

因此只要让这个新的频率落在人耳可以听到的范围就可以了,而比起我们平时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超声波信号更容易调制方向,这些特点也让超声波成为了定向声技术的一个理想载体。

而且为了进一步提升声音定向传播的效果,在不需要声音的方向会用无数超声波单体抵消掉声音,而在特定的方向上让波形叠加以增强声音信号,有点类似主动降噪耳机的工作原理。

▲ 基于定向声技术,一个客厅内播放不同音频却可以互不干扰.

而超声波空气中非线性传播的自解调效应,则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就被研究者发现,到了 80 年代已经有人开始研发基于这种定向声技术的扬声器设备。

至于另外两种定向声技术方案,聚音罩技术需要在一个半球形的罩子才能体验,而扬声器阵列技术需要用到大量的高频喇叭,无论是传输效果还是可靠性都不如基于超声波的定向声技术。

这项技术也填补了声学领域的一大空白,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重要的技术变革。从这个角度看,前文 Noveto 敢将自家产品的创新与 iPod 相提并论,至少是有一些理论支撑的。

美军驱逐舰,广场舞大妈,都用上了这项技术

不过这项技术正在走进大众视野则要到 21 世纪,而在推动这项技术成熟商用的人中,Joseph Pompei 是不得不提的一个。

早在 1998 年,麻省理工学院的 MIT Media Lab 就启动了对于定向声技术的研究,并给这项技术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 ——Audio Spotlight(声音聚光灯),并在 2010 宣布研发成功。

于是在 2012 年 MIT Media Lab 开始和一家叫 holosonics 的公司合作,将这项技术推向商业化。而 Joseph Pompei 正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声音聚光灯」的主要开发者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 Joseph Pompei 可谓是声学领域难得一见的天才。年仅 16 岁就成为美国最大的音效制造商 Bose 史上最年轻的声学工程师。

2018 年「声音聚光灯」技术的用户就超过了 100 万,当中博物馆等展馆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场馆可以向不同的展区传输不一样的介绍音频,而不相互干扰。

而超市也是「声音聚光灯」的目标用户,主要用于在不同区域播放各种折扣优惠信息。当你走在商场,耳边突然传来一个浑厚的男声:「OMG,买它!」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呢?

另外这项技术还有望用来解决广场舞扰民的问题,前几年浙江就有一个小区居民无法忍受广场舞大妈高音喇叭的声音,集资 26 万买了一个「远程定向强声扩音系统」对着广场舞大妈播放

这样「以噪制噪」的方式不可取,但如果将广场舞大妈可以使用基于定向声技术的扬声器播放音乐,让音乐集中在某个固定区域,就能大大降低对周边居民的骚扰。

目前国内也已经有些创业公司在研发类似的产品,比如今年完成数千万元 A+轮融资的「清听声学」,在 2017 年就推出基于定向声技术的智慧广场舞系统,并在苏州开展试点应用。

▲智慧广场舞系统的定向扬声器.

另外定向声技术还能变成一种武器应用在军事领域,也就是定向声波武器。美国的国民警卫队曾用 LRAD 定向声波驱散器来驱赶聚集人群,海军也常用这种设备来对目标船只进行驱逐和警告。

而在科幻电影《无敌浩克》中,美军用了强度更高的定向声波武器来对付绿巨人,一度震得绿巨人无法招架。

可以看到,目前定向声技术的商用领域集中在行业端的大型扬声器设备,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产品非常少,其中价格和便携性都是不小的障碍,此外 C 端和 B 端的用户需求也有很大不同

取代耳机?不是没可能,但不容易

在定向声技术的领域,设备的微型化已经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而设备的小型化则是迈向消费级产品不可或缺的一步,毕竟如果要抱着个大音响才能实现定向音频,那为什么不戴一个耳机呢?

前面 Noveto 展示的设备的便携性虽然也不如手机,但已经比之前的产品体积小了许多。

此外三星也曾在 CES 2018 发布过一款号称「全球最小定向音响」的概念产品 SRay,售价约为 209 美元,虽然没有正式推出市场,但这大概就是定向声技术消费级产品比较的理想形态。

基本研发类似产品的厂商,都或多或少提过一个宏大的目标:最终能取代掉「耳机」。但显然没那么容易,目前这个目标还遥不可及。

除了体积和价格,定向扬声器的音质比起传统音响设备差了不是一点半点,其中低音是最大的短板,这也是目前声音定向传播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在博物馆、超市、军用等领域问题不大,但在影视、音乐、游戏等娱乐场景,用户对音质的要求则高得多,2016 年也推出过家用的定向声产品,但消费者并不买单。

如果定向声技术真的想诞生出足以取代耳机的产品,除了要能成熟应用在便携的小型设备上,也要保证音质的体验,同时价格不能过高,这里面还有太多的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畅想这种技术在未来的应用,除了可能替代耳机,还可能诞生一种新的交互界面

苹果曾申请过一项叫做「便携式媒体设备设计的定向音频技术」的专利,设备在用户周围发出的定向音频形成一个「声音界面」,从而进行非视觉的交互,就像是基于声音的多点触控。

我们在此前一篇文章提到,AirPods 革新了耳机交互,让人与设备的交互更接近马克·维瑟(Mark·Weiser)构想中的「普适计算」。

普适计算旨在打造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且不可见」的计算环境,用户在不觉察的自然情况中与设备进行交互。

如果说佩戴 AirPods 已经在很多场景让人「无感」,那么「无形」的定向声技术是否则更加契合普适计算的愿景呢?

这一天是否真的会到来,不妨拭目以待。

题图来自:News BBT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KJu8Re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