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星期日

将来玩游戏,不用电脑用人脑

最近在朋友的怂恿下,我重新开始玩起了端游,发现好玩的游戏年年都有,但现在的游戏跟十年前比起来,似乎除了画质有所提升外,模式到游玩设备都没有太大差别。这个领域亟需一场变革。

而且说不定这场革命的主角,正是我们熟悉的 G 胖。

▲ 图片来源:1 News 采访

Valve 游戏公司(俗称 V 社)的创始人 Gabe Newell,日前接受新西兰媒体 1 News 的采访时,表示了自己对脑机接口技术(Brain-Computer Interface,简称 BCI)有着强烈兴趣。

脑机接口技术可以为玩家带来什么?

他认为这项技术值得游戏开发者持续关注。因此,这家游戏巨头也正在为游戏开发者制作相关开发套件。

▲ Valve 开发人员佩戴 OpenBCI 设备进行测试

Valve 作为业界标杆,曾推出过「半衰期」、「传送门」、「求生之路」等脍炙人口的游戏,还有起源引擎、Steam 游戏平台等颠覆行业的技术沉淀。

所以当 G 胖说对脑机接口技术感兴趣,他是认真的。

这让我联想起 V 社在 2020 年推出的半衰期-艾历克斯(Half Life-Aylx)这款 VR 游戏。

玩家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半衰期系列的每一代作品,都会用上一些新东西。

一代的有电影叙事,二代有起源引擎,艾历克斯有 VR,说不定玩家们苦苦等待的三代续作,会是 V 社在脑机接口技术的首次尝试,甚至有可能与 VR 技术结合,带来一次游戏变革,让「头号玩家」中的场景成真。

G 胖向记者透露,其实 V 社内部包括他自己在内,对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已有数年时间,且他们正与 OpenBCI 共同开发一个开源的 BCI 软件项目,其他游戏开发者也能用这种外观像是魔改过的 VR 头盔的设备,读取玩家的脑电波信号,作用到游戏当中。

▲ OpenBCI 头设-Galea

根据目前的信息看来,G 胖想用脑机接口技术读取玩家的脑电波,实现不用手不用脚,光是用脑袋想想便能控制角色或物体的动作,以摆脱手柄一类的外部控制设备,结合现有的 VR 技术,让玩家享受到更具沉浸感的游戏体验。

▲ Valve Index VR 头设

当然脑机接口技术不仅可以读取脑电波,实现你躺着玩游戏的梦想;未来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简单粗暴地将此类比成 USB 接口,只不过这次是让人脑与机器建立零距离链接。

譬如,瑞士的 MindMaze 公司就曾将 VR 与 BCI 技术结合,读取佩戴者的脸部肌肉神经电信号,使得 VR 虚拟角色的面部神情更加传神,细节更加丰富。

新技术的出现,总会伴随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脑机接口技术的诞生,给人留足了想象空间,愿景令人憧憬,但同时还散发着一丝丝寒意。

不少影视作品都曾警告过人们,在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之前要三思。

电影「源代码」用 90 分钟讲述了军方通过脑机接口读取一辆遭受炸弹袭击的列车上的乘客脑波记忆,不断重现当时场景最终找到真凶的故事。

▲ 源代码(2011)剧照

一名底特律市的警察被仇家暗算后,躯干尽失,仅剩大脑和心肺可以工作,高科技公司 Omni 利用脑机接口和机械骨骼将这名警察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使他成为了一名「机械战警」。

▲ 机械战警(2014)剧照

曾被封为神作的「黑镜」,也有过对脑机接口技术的探讨。

在第一季第三集中,未来人类已经实现通过脑机接口提取记忆,并可随时查看。

一旦记忆有了监控录像一般的实体画面,所有秘密都藏不住,剧中男女主角也因此产生争执,引发一场悲剧。

而在 1999 年上映的「黑客帝国」中,有人选择直面残酷现实,也有人选择连上脑机,欣赏着镜花水月,即便双手奉上意识也在所不惜。

▲ 黑客帝国(1999)剧照

某种意义上,这种场景已经在现实中发生了。

导演和编剧们,借电影的壳,畅想着人与机器无缝连接后所带来的便利性,也袒露了对后续可能发生的问题的恐惧,这种恐惧源于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天生排斥。

然而这些电影对脑机接口技术的着墨并不多,多为引子一笔带过,或有意或无意地让这项技术显得不那么具有侵略性。

游戏「赛博朋克 2077」中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场景则更为丰富,有些天马行空,换个角度去看,更像是在造超能力者。

回到现实中,脑机接口技术仍处在萌芽阶段,更多地被运用在医疗领域,譬如用脑机接口控制仿生义肢,甚至让瘫痪人士恢复肢体的运动能力。

人类对神经科学的研究,仍算是刚起步

热爱运动的 Ian Burkhart,在大一暑假时与朋友一同去往位于北卡罗莱纳州的外滩群岛,并在一次错误的海滩跳水尝试中发生意外,致使四肢瘫痪,脖子以下失去知觉。

他参加过复健但收效甚微,于是 2014 年选择加入了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的合作计划,在大脑中植入脑机接口,通过对体感神经纤维进行刺激,让他恢复了右手部分触觉和运动能力。

即便在每次使用前,Burkhart 都得连上电脑,且在手臂上绑上一堆线缆,这副场景并不如科幻片中的那么完美,但他因此恢复了右手的运动功能,能拿起杯子、牙刷、可乐等物品。

同样的技术,也可用在中风、渐冻症、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病症患者身上,让他们重新获得说话、打字等能力。不过此类技术距离成熟量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高昂的造价,也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担得起的。

在这个庞大的脑科学研究领域中,还有一张熟悉的面孔,爱倒腾的埃隆·马斯克。

他除了造火箭和电动车外,也想着研究人类的大脑。在刚刚过去的 2020 年里,他向世人展示了他所创立的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的最新脑机交互产品,LINK V0.9。

使用之前,需要一台专门设计的手术机器人,将一块硬币大小的芯片植入到大脑中,功能尚未明晰,目前主要用于监测人体健康,其他用途都还只是设想。

另外,那次发布会上台演示的是三只实验小猪。

或许是为了减轻观众对入侵式脑机接口这种新事物的恐惧,也或许是尚未进入人体实验阶段吧。

无论何种原因,都像极了大部分人对脑机接口技术的看法:既想早日体验到;又害怕其中可能引发的种种风险。

其中一种风险,在现实中已有所显现。

BrainCo 脑机接口公司推出的头环产品。那是一款采集佩戴者(如学生)的脑电波,分析其中有关注意力的信号,实时跟踪注意力的变化,并生成报告,供学生、家长、老师们参考的「学习辅助工具」。

此前 BrainCo 的产品因校友捐赠而出现在一所学校中,供学生在课堂上佩戴使用。家长看到它能帮助自家孩子提高成绩而感到欣喜,学生们却因感到被监视着而心生焦虑。

毕竟以前比的是考卷上的分数,现在还多了个注意力指数,稍有一点走神,家长都能从报告中看到。

以上几个案例,也只是脑科学研究领域的冰山一角。

虽人类对大脑的研究早在数个世纪之前,就已有人涉足过,我们对这个软绵绵且极其脆弱的大脑仍知之甚少。

我们甚至不知道,仅靠人脑,是否足以理解人脑。

而对于脑机接口的研究,更是在近 30 年内才开始,现在就谈脑机接口的阴暗面似乎为时尚早,但希望每一个人,都对这个领域保有一定的认知和敬畏。

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真的只需用脑就能玩游戏了,那我们还能分清楚虚拟与现实吗?

所幸就目前看来,这问题离我们还很远。

题图来源:头号玩家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j58QLd
via IFTTT

互联网终极 PK:高情商 VS 低情商 | 新浪潮

女朋友感冒了,说什么才能体现你对她的关心?

低情商:多喝热水。
高情商:少喝凉水。

听起来有点冷,但类似文案放在下面这位女士身上就开始迷之匹配。

昨天歌手陈翔被爆出轨,说自己和演员江铠同约在一起是做皮肤护理,「高情商 VS 低情商」小课堂立马上线:

这已经不是它第一次出现了。

「高情商 VS 低情商」的大型情商风暴,早已在积极解锁互联网世界的情感密码。

高情商 VS 低情商的「梗图宇宙」

这张图,第一眼望去平平无奇,左边是一位亭亭玉立的白衣女士,看起来知性而内敛。

画面转到右边的蓝衣女士,她的形象立刻脱胎换骨,笑容热情似火,智慧昭然若揭。

她激动地伸出一只手,仿佛向观众发出了灵魂启迪的邀约。

虽然这张图看起来有着浓浓的长辈风,却对新生代网民造成了异常深刻的冲击,一度激起他们狂热的文案创作欲望。

刚开始这张情商图引起传播,主要在生活情感领域。

比如,教你如何在寂寞的夜晚,委婉表达自己的欲望。

就算实践中遇到了令人失望的情境,也要用高情商维持好表面的情谊。

这张图一人分饰两角,给网友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一句表达两种深意,让网友的思维得到了尽情的发散。

很快,「高情商 VS 低情商」开始在微博兴风作浪,走进了热闹的娱乐圈。

网友们试图让说唱和学习「跨界」,让不红的男明星在此图中找到些许慰藉。

到了消费领域,商家的低质产品和过季滞销,都开始有了高级的理由。

游戏的战场上,不再充斥着不堪入耳的祖安文化,只有婉转而优美的语言艺术。

它活跃在互联网社交中的各个情境中,掀起了一股(假装)讲文明、讲礼貌的「情商学习之风」。

现在每出一个新事件、新话题,网上立马都会重现「高情商 VS 低情商」的话术对比新图,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前阵子郑爽代孕事件刷屏时,「高情商 VS 低情商」自然也不会落下脚步:

20 年前,我们在收音机里听着《从小学习高情商》;10 年前,我们在图书馆打开《情商高的女人好命一辈子》,1 年前,我们在 app 里买「100 个方法带你用情商致富」的课程;现在,我们在表情包里一秒领悟「高情商和低情商」。

这些梗图明面上看是让耿直却不中听的话,变成让对方感觉良好的话。

但实际上,一个个玩笑背后,都是解构的嘲讽和无尽的娱乐至上。

「高情商 VS 低情商」到底从何而来?

「高情商 VS 低情商」火了,梗图也传得越来越多,但当问起那个蓝白衣女士到底是谁时,网友们通常一脸茫然。

其实这位女士,来自抖音上一个名为「惠子说情感」的账号。

她的定位是「做人们情感路上的引路者」,最早教人们如何处理夫妻、婆媳关系,为人们提点幸福家庭背后的秘密,后来惠子开始进驻社交、职场等各种情境,教人们寻觅游刃有余的感情生活。

她视频的特色,就在于贴近中年女性生活的现实话题,很容易让人想到过年回家那些说话让人头疼的亲戚,想必他们看到视频,有 99% 的机率会顿觉醍醐灌顶。

而惠子阿姨,就是他们的情商导师。

那正襟危坐的姿态、坚定不移的语气,颇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气派。

当女儿带了妈妈看不上的男朋友回家,惠子阿姨教妈妈这样说:

低情商:看你那个样子,你也配?
高情商:小伙子你好,你是小丽的哪个男朋友啊?

当小孩子跟长辈讨红包的时候,惠子阿姨教长辈们大气回复:

低情商:你这孩子,怎么一见人就讨红包呢?
高情商:哎哟,小红包都收腻了吧。来,阿姨给你送个三千万吧。千万要玩得快乐,要吃得开心,千万要记得,出门见长辈,第一句话是先问候新年好!

当儿子生日找妈妈要钱出去玩,惠子阿姨再次教各位妈妈豪迈扔给儿子三千万:

低情商:高考考了两百多分,你有脸过生日,我都没脸说生了你。
高情商:妈妈送你三千万好不好呀,千万要开心,千万要幸福,千万要平安!

这种风格,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味道?

是的,就在那些充斥着各种早安晚安和节日祝福的家人群。

所以,在年轻人的视角,她的视频也更凸显出一种类似中老年表情包的隐形趣味。

如果你还记得「高人竟在我身边」这句话的话,它其实也来自惠子阿姨。

简简单单一个「竟」字,立马给对方备受重视的瞩目感,仿佛这优秀深藏已久,被人察觉是一场美丽的意外。

后来这句话,还衍生出了「男同竟在我身边」「小丑竟在我身边」「小丑竟是我自己」等新梗。

同样的,抖音、微博、B 站等各个社交娱乐平台,也开始出现「高情商 VS 低情商」的大批模仿者,争相进行二次创作和大型魔改。

电影、电视剧、漫画作品甚至雷军的发布会都被剪辑成了「高情商 VS 低情商」的小课堂。

QQ 的微博官方号也跟上了这波风潮,歌手海泉拍下「高情商 VS 低情商」的解说视频来传递社交小技巧。

低情商:哎哟你最近又胖了。
高情商:你的身材,有点意思。

在一波又一波「高情商 VS 低情商」的梗图下,旧文案虽然看腻了,但每次都有网友能再次推陈出新。

倒不是图本身有多炫目,也不是网民真有多需要高情商指路,它常用常新的原因,就在于它在网上又创造了一个阴阳怪气的新模板。

互联网上无法停止的「阴阳怪气」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梗图中的高情商和低情商,都不是真正的高情商。

这种 VS 不仅带着幽默的目的,更多程度是通过互联网语境,年轻人对真实稀缺、生活窘迫、社交困境的一种群体性自嘲。

表面上是在提升情商,实际上是在阴阳怪气。

不止「高情商 VS 低情商」,阴阳怪气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互联网话术体系。

「阴阳怪气」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曹禺的《北京人》第二幕

他们哪一个是想顺我的心?哪一个不是阴阳怪气。

那时候,阴阳怪气还是形容一个人态度怪癖、冷言冷语、不可捉摸。

网络上早期的阴阳怪气,也只是在句子后面加个「呢」「呀」等语气词助力,比如「是的呢」「好的呢」「这是谁呀」「谁没听过您的名字呀」。

后来阴阳怪气开始进攻 emoji,于是可爱不再只是可爱,挖鼻不再只是挖鼻,委屈不再只是委屈,家人发出微笑是微笑,你发出微笑是呵呵。

现在,知乎上有人专门发帖教你如何阴阳怪气,抖音上有着「每天阴阳怪气小妙招」的标签分类,豆瓣上还设立了阴阳怪气小组,让志同道合的人相聚在此阴阳怪气。

阴阳怪气,一度在互联网世界出现人传人现象

它风格的核心,在于:(假装)尊敬礼貌、(假装)毫不知情、(真实)身处高地。

和「高情商 VS 低情商」一样,重点是其中的反差性、伪装性、冲突性,让人气到七窍生烟,还要假装心平气和。

现在,阴阳怪气已经屡见不鲜,去年还出现了一个新物种:「阴阳人」。

他们的语言体系频繁闪现在各种网络对战中,只要发一句「就这?」「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急了急了急了他急了!」,所有网络世界的语言暴力,立刻仿佛一拳打进了空气。

正常人说「真棒!」,阴阳人说「是吗,那你真的好棒棒哦」;正常人说「我错了」,阴阳人说「行吧,都是我的错行了吧」;正常人说「你说的对」,阴阳人说「行行行你说的都对」。

比起脏话互喷,阴阳怪气是一种不失体面的攻击。

虽然维护了表面的和气,但随着越来越多人阴阳怪气,围观群众也一度产生反感心理。有网友解构了「阴阳怪气语」,教人们如何一边阴阳怪气,一边一败涂地。

阴阳怪气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很难停止的网络风潮,跟风的网友们一起精神连线,借此寻求强大的群体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

「高情商 VS 低情商」,可以说已经是阴阳怪气的进阶版本。

毕竟它喜动脑、爱绕弯,比起简单的阴阳怪气语,已经发展出了更复杂和多元的空间。

作为一种讽刺言语行为,它们都有着幽默的一面,能够解压静心、宣泄不满,但也有负面之处,会让语言失去原有的含义,同时形成一股莫名的网络戾气。

无论如何,讽刺有度。

如果有人给你强行上「情商课」,在你面前莫名其妙阴阳怪气——

低情商气到内脏出血,势必要大撕三百回合。
高情商无需争辩,直接说他们南波万(No.1)。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aq37vA
via IFTTT

2021年1月28日星期四

M1 芯片的优异表现,能让苹果复活 12 寸 MacBook 吗?

还记得它吗?

12 英寸的 MacBook 曾是轻薄笔记本中的佼佼者,不过苹果 2019 年就在 Apple Store 中下架了这一款产品。有趣的是,下架一年多之后它又重新引发了不少用户的讨论。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苹果去年推出的 M1 芯片,它在续航、性能、功耗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让不少 12 英寸 MacBook 忠实用户重新燃起了希望,毕竟当初它被下架的原因被普遍看做是性能不足。

而 M1 芯片刚好补足了这些遗憾,即使采用无风扇设计也能有较为不错的性能和续航。

重启 12 英寸 MacBook?

在我们探讨 12 英寸 MacBook 下架的文章中,曾有读者评论要是将处理器改为苹果自研的 A 系列芯片,续航和性能应该会更好,MacBook 也不会落得下架的结果。

结果一年后,苹果真的带着自研处理器 M1 芯片来了,而且表现确实不错,Geekbench 多核跑分超过了 16 寸 MacBook Pro 所搭载 i9-9980HK 处理器,而在我们实际测试时也发现搭载 M1 芯片的 MacBook Pro 在视频剪辑渲染等场景的表现确实可以接近 2019 款的顶配 16 寸 MacBook Pro。

续航同样也是不错,同样的视频工作场景, 16 寸 MacBook Pro 输出一条片耗电接近一半,而搭载 M1 芯片的 MacBook Pro 耗电量才不到 20%,新的 MacBook Air 更是打出了「从早到晚」电池续航的宣传语。

这刚刚好是当初 12 英寸 MacBook 尴尬的点,920g 的机身重量以及最厚处 1.31 厘米的厚度,让它拥有 MacBook 系列最轻最薄的称号,但同时也限制了它的性能。

由于小巧的机身限制,12 英寸 MacBook 只能使用当时功耗只有 5W 的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再加上无风扇设计、一个 USB-C 接口、蝶式键盘等,性能捉襟见肘,散热也不算好,并不适合创作和娱乐,这也是当时不少人称它只是一台上网本的原因。

▲12 英寸 MacBook 拆解图. 图片来自:iFixit

M1 芯片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续航和性能在 MacBook Air 上都有不错的表现。

而且从 MacBook Air 拆机图片中也能发现,搭载 M1 芯片的它同样是无风扇设计,原来摆放风扇的地方换成了一块铝制扩展器,说明内部空间还可以更高效的利用。

如果对比 M1 版 MacBook Air 和 12 英寸 MacBook 的拆机图,就能发现这两款产品在内部设计上十分相似,同样的电池占据了大部分内部空间,与触控板区域分隔开。

▲ 上为 M1 版 MacBook Air 拆解图,下为 MacBook 拆解图. 图片来自:iFixit

而对比两台电脑的主板,就能发现它们都是用的超小型主板,都快赶上 iPad 上的主板了,这也有赖于 M1 芯片的架构设计,不仅芯片小还集成了内存。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 M1 芯片能在较小的机身中发挥出不错的性能和续航,且能保持无风扇设计,这种硬件上的对比促进了不少 12 寸 MacBook 用户对它是否会复活的讨论。

我有一位朋友至今仍然在使用 12 英寸版的顶配 MacBook,这款产品吸引她的原因正是 920g 的重量,比现在在售的 MacBook Air(1.29kg)都轻了近 300 多克 ,出差时背上的压力都小了不少。

再加上她的工作确实比较轻度,撰写文章、浏览网页等工作是她的主要工作场景,这些对性能要求并不高,同样也有一群和我朋友一样的超轻度用户在期待新的 12 英寸 MacBook。

那么硬件上的可行性,会促使苹果复活它吗?

MacBook 的尴尬定位

还是先给出结论,苹果不太可能重启 12 英寸 MacBook 产品线,这不仅仅是硬件上的问题。

我们首先从时间角度来看看,12 英寸 MacBook 是 2019 年年中左右从 Apple Store 下架的,到今年苹果宣布迁移到 ARM 架构、搭载 M1 芯片的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发布,也不过 1 年多时间。

而自研芯片所耗费的时间肯定是不止一年的,也就是说苹果在 2019 年下架时多多少少对 M1 芯片的功耗和性能有预估,明明知道有更好的芯片还是选择放弃,就明显不止是硬件限制了。

再看看 12 英寸 MacBook 本身,为了追求轻薄,苹果在它身上尝试了蝶式键盘,虽然轻薄但却手感不佳,被用户称为「敲钢板」,更为严重的应该是,多次设计调整试图减少故障后,并没有改善。

至今苹果还对搭载蝶式键盘的 MacBook 提供 4 年的免费键盘维修计划,而在 2019 年末又重新回到了剪刀脚设计的键盘,也是很尴尬。

此外,仅有一个 USB-C 也令不少用户无奈,一旦用户有拓展需求,就必须要使用 USB-C 口的扩展坞了,而且是配备充电口的那种,固然极致的轻薄吸引人,但也不能放弃基础体验。

另外一个导致 MacBook 12 英寸下架的重要原因是产品定位,打开苹果官网看 Mac 系列产品线就能发现,从 MacBook Air 到 Mac Pro,产品价格和定位也是一路上升,形成了顺畅的梯度排列。

而 12 英寸的 MacBook 就显得尴尬了,虽然 920g 的重量很极限,但 MacBook Air 不仅价格比它低,性能、续航都比它好,尤其是搭载 M1 芯片的版本。

而且除了 Mac ,iPad Pro 系列也是一个潜在的竞争者,iPadOS 更新后,不仅引入了桌面级的浏览器,也有类似桌面端「光标」的功能,更何况还有自带触控板的妙控键盘配件呢。

两相对比之下,iPad Pro 全副武装虽然比 12 英寸 MacBook 重,但性能和体验上可是能超出不少,毕竟 iPad Pro 移动端的生态可丰富了不少。

在 MacBook Air 售价下探到 8000 元档,电商平台补贴还能更便宜,iPad Pro 价格上探的情况下,12 英寸 MacBook 如何定价也是问题,它很难在这两者之间建立合理的产品定位。

如果说要复活 12 英寸 MacBook 系列,且让它在 MacBook Air 和 iPad 系列之间站稳位置的话,大概率是要对产品进行调整的,而且不仅仅换一块 M1 芯片这么简单,要拥有更为独特的产品力。

实际上,苹果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只不过实现这一创想的产品不会再是 MacBook 了,而是下一代 MacBook Air。

更值得期待的是下一代 MacBook Air

改换 ARM 架构后,苹果对于 Mac 的改革就一直风风火火,得益于 M1 芯片的优异表现,在 2020 年第四季度 Mac 的出货量获得了 49.2% 的增长,而随着苹果对 Mac 产品线的逐步改造,增长应该还需继续。

2020 年推出的新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外观设计上并没有明显的改动,这一套模具在集成度更高、更小巧的 M1 芯片面前显然是有些不够用了,

而根据彭博社 Mark Gurman 和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两位命中率颇高的分析师透露,苹果确实在准备调整 MacBook 的外观等产品设计,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这一事项。

新 MacBook Pro 会重新用上 MagSafe 磁吸式充电口,增加存储卡接口,并且取消 TouchBar 触控条设计,同时减小屏幕边框,推出新的 14 英寸 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产品。

而让轻薄本爱好者惊喜的是彭博社 Mark Gurman 的另一项爆料——关于新 MacBook Air。

和下一代 MacBook Pro 一样,下一代 MacBook Air 同样要使用 M1 芯片的继承者,而且也会改小屏幕边框,实现「13 英寸屏幕装进 12 英寸机身」的类似效果。

是不是有 12 英寸版 MacBook 那味了,这还没结束呢,下一代 MacBook Air 还会配备 2 个 USB 4 接口和 MagSafe 磁吸式充电口,这可是强了不少。

不过重量这一项倒不好说,目前没有明确的信息证明下一代 MacBook Air 重量会降低多少,毕竟 12 英寸 MacBook 920g 的重量已经很极限了。

再加上下一代 MacBook Air 应该还是要用剪刀脚键盘设计的,厚度上会有一定影响,要回到 12 英寸版 MacBook 的重量和厚度,显然是比较难的。

另一个新特性是 mini-LED 屏幕,郭明錤曾在 2020 年 12 月 发布的文章表示,mini-LED 产品的出货量超过预期,预计今年采用新外形设计的 MacBook Pro 会用上,MacBook Air 就要等到 2022 年了。

而且得益于苹果自研处理器带来的成本下降,抵消了 mini-LED 屏幕锁增加的成本。

彭博社的预测中同样提到了下一代 MacBook Air 的推出时间,预计是 2021 年底或 2022 年初,按照这两人以往对苹果系列产品超高的预测命中率,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Mark Gurman 在预测中明确表示下一代 MacBook Air 的定位会明显高于现在在售的 M1 芯片版 MacBook Air,两款产品会存在一段同时发售期。

也就是说下一代 MacBook Air 售价上会比现在 8000 元档左右的售价高上一些。

综上来看,下一代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通过差异化配置,更加清晰的展现了两款产品不同的定位,MacBook Pro 更强的配置、更全面更多的接口,都是在为创意做铺垫,它更强调生产力。

而 MacBook Air 则是在性能日常够用、更长续航的基础,进一步往轻薄化发展。

要说苹果不会复活 12 英寸 MacBook,不如说是苹果在 2019 年就决定了将 MacBook Air 作为它的继承者,毕竟当初乔布斯在牛皮纸带中取出 MacBook Air,惊艳众人,靠的就是轻薄,这一直都是 MacBook Air 系列最明显的标签。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6pjKGe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