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复刻经典 FM2,尼康微单相机 Z fc 发布

Z 是代表次世代的 Z 卡口,f 是承袭了尼康的复古单反 Df 中的 Fusion(融合)之意,而 c 官方表示指的是 casual(随意),但其实看到 c 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是 APS-C。

▲ 尼康 Z fc 搭配 Z DX 16-50mm f/3.5-6.3 VR 镜头.

插句嘴,倘若 Z fc 市场表现良好,或许会刺激尼康推出 Z f 吧。

尼康 Z fc 严格来说,它就是尼康 Df 后续的无反版本,只是它用的是 APS-C 画幅。

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的话,尼康 Z fc 又可以是尼康 FM2(FE2)的数码版本。

尼康刚刚发布的新机 Z fc 就是如此「致敬」的一台产品。

用上了 APS-C 画幅,定位要低于全画幅,跟此前尼康的 Z 50 较为接近。

▲尼康 Z fc 搭配 Z FX 28mm f/2.8 SE 镜头.

为了搭配这复古的外观,尼康特意推出了两枚「复古」的镜头,一枚是「银色」变焦 Z DX 16-50mm f/3.5-6.3 VR,一枚是定焦 Z FX 28mm f/2.8 SE(全画幅)。

由此 Z fc 有了三种上市版本,单机身售价 6499 元;配合 16-50mm 变焦套头售价 7599 元;搭配 28mm f/2.8 SE 这枚复古定焦售价则是 8199 元,均会于 7 月底上市发售。

另外,为了个性化,除了 Z fc 的银黑色版本,尼康还额外推出了 6 种饰皮版本,包括白、粉、绿、米、棕、灰,并支持官方有偿更换,费用为 300 元。

放下规格,我们先来看 Z fc 的复古外观,它的灵感来自 1982 年的 FM2,尤其是军舰部的形状和 Nikon Logo。

Z fc 的操控方式并没有一味地复古,没有用转盘解决一切。左侧的 ISO 转盘下方也有现代的 MASP 模式快速切换,右侧的快门转盘下方则藏着视频和照片的切换拨杆。

另外,尼康还为 Z fc 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肩屏,为了能够实时显示光圈。而在 FM2 上,这个位置附近则是照片计数表。

离开机顶,其余部分的操控逻辑就与一台当下的微单相机差不多了,前后双转盘,背后八向按键,以及尼康的 i 按键均有配备。

尼康 Z fc 整体用上了镁铝合金,支持全天候密封机身,机身的具体尺寸为 135×94×44mm,重量来到 445g,与市场同类型产品相差不大(近似于 Z 50、富士 X-S10、索尼 a6400)。

背部的 LCD 屏幕支持多向翻转和触控,分辨率则是 104 万点,与尼康 Z 50 相同,优于索尼 a6400 的 92 万点。

抛开复古的外观,在内部的规格上,几乎与尼康 Z 50 一致。

同样的 2088 万像素 APS-C 画幅传感器,同样的 EXPEED 6 影像处理器,均是 11fps 的连拍速度(14-bit RAW 会降低到 9 张),ISO 范围 100~51200,最高机械快门速度为 1/4000s。最高支持 4K 30p、1080p 120p 的视频记录。

因此,想要知道尼康 Z fc 的规格有多少竞争力,可以翻出尼康 Z 50 的规格参照,这二者除了外观几乎一致。

尼康 Z fc 宣传上的物料都是以女生为视角,并且弱化了参数,而是强调一种生活方式。的确,Z fc 参数规格上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复古的外观对于粉丝和入门用户来说,很有杀伤力。

但在「复古」上,Z fc 目前只有 16-50mm 和 28mm f/2.8 SE 这两枚与之搭配的镜头,其余的 Z 卡口镜头风格并不太搭调。

与尼康 Z fc 相配的 28mm f/2.8 SE 定焦镜头是可以覆盖全画幅像场,而在尼康的规划中,还有一枚全画幅的 40mm f/2,或许也会推出 SE 版本与 Z fc 相配,从镜头群的规划来说,尼康似乎已经有意推出全画幅 Zf 了。

以往来说,尼康背负了太多的「历史」,导致其在无反时代「转身」较为缓慢。而目前推出走复古风的 Z fc 也有点后知后觉的意味,但对于产品线来说的确是个好的尝试,未来可期吧(蹲一个 Zf)。

本文图片来自:Dpreview.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w8yNOy
via IFTTT

新发布的小米笔记本 Pro X,冲击万元高端稳了?

冲击高端,是小米上半年产品们的一大趋势。

主营的手机产品线上,数字系列彻底展开,拿出了中杯、大杯、超大杯的豪华阵容。另外定位「探索」的 MIX 系列也回归,继续引领小米的「明日产品」之路。

随后小米降噪耳机 Pro(Flipbuds Pro)拉满配置,在「降噪」和「音质」上准备担起小米 TWS 的「高端」和「旗舰」定位。

以及,小米的笔记本产品也重新规划,以高端 OLED 屏幕切入高端市场,推出了小米笔记本 Pro 15。但在性能划分上,搭载 MX450 独显的小米笔记本 Pro 15 应归于「创意本」,而非「全能」。

▲ 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部分规格.

如同小米手机的数字系列一般,小米把笔记本系列也展开,在 Pro 的基础上推出了一款「全能」的 Pro X 15,补齐了小米全能本市场的空白,并且携着万元的售价,开始冲向高端市场。

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登场

小米笔记本 Pro X 系列暂时只有 15.6 英寸一个尺寸,配色也只有「时空灰」。

共有两档配置和售价,分别是:

  1. Intel i5-11300H + GeForce RTX 3050 Ti + 16GB + 512GB,售价 8499 元;
  2. Intel i7-11370H + GeForce RTX 3050 Ti +32GB + 1TB,售价 9999 元。

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外观设计上,延续的是小米笔记本 Pro 系列设计元素,同样有着 CNC 一体工艺,并用上了 6 系铝合金。

但由于英伟达 GeForce RTX 3050 Ti 独立显卡的加入,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有了些许调整。相对来说,它比此前的 Pro 系列厚了一点,重了一点。

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整体尺寸来到 348.9mm x 240.2mm x 18.47mm,重量来到 1.9kg。其余的细节倒是跟小米笔记本 Pro 15 相差不大。

两档配置的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均配备了一块 15.6 英寸 3456 × 2160 分辨率的 OLED 屏幕。

三星 E4 发光材料,600nit 的峰值亮度,100% DCI-P3 广色域,以及出厂进行屏幕校准这些特性均与小米笔记本 Pro 15 相同。

为了防止 OLED 屏幕出现「烧屏」现象,小米在 Pro X 15 中升级了相应的显示方案,引入了「息屏显示」和「动态壁纸」的功能。

具体到规格上,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全系标配英伟达 GeForce RTX 3050 Ti 独立显卡,并辅以双风扇双热管散热,但显卡最高功率约为 40W(官网显示),有些保守。

另外,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的内存也升级到双通道 LPDDR4x 4266MHz 规格,会有更好的表现。

扩展上,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丰富了不少,除了有一个 Thunderbolt 4、一个 USB-C(充电与 10Gbps 数据传输)外,还配上了一个 HMDI 2.1 和两个 USB A 3.2 Gen2 接口,没有 SD 卡槽算是一个小遗憾。

加入了大功率的独显,配合原来的标压处理器,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的电源来到 130W,虽然还是 USB-C 接口,但原配的电源是为传统样式,而非是 PD 充电头。

不过,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兼容 PD 快充,只是在功率全开的状况下,喂不饱就是了。而内置的 80Wh 电池容量,在续航上要稍弱于小米笔记本 Pro 15,前者播放本地视频成绩是 11.5 小时,而后者则是 13 小时。

准确的说,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其实就是在 Pro 版本的基础上,加入了一块「高性能」独显,价格也相应的拔高,与小米 11 系列的布局如出一辙。

跻身万元俱乐部

从规格来看,顶配的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是小米今年所推出的最高端笔记本产品。

▲ 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i5 版本首发 7999 元.

从定价上说,它也是小米产品中,为数不多接近万元售价的产品,而上一部是折叠屏 MIX FOLD。

回过头来说,不论是售价万元的笔记本产品,还是几千块的智能手机,「配置拉满」仍然是小米产品的主旋律。

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在原本 Pro 系列上优秀屏幕素质的前提下,补足了绝对性能的短板,面向的人群更广了。

在官网的宣传片中,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既可以作为商务本演示 PPT,也能够代替游戏本娱乐,还能成为创意工作者的生产力工具。

塞入了一块 GeForce RTX 3050 Ti 独立显卡的小米笔记本 Pro X 把路走的更宽了。在当下,这规格的硬件也配得上接近万元的售价。

以往,「1999 元」是小米的标签,为了摆脱它,Redmi 分离出来承接「性价比」。而原本的小米则转向了「配置拉满」的路子,即是同等价位给你市面最好的配置。

无论是此前发布的小米笔记本 Pro,还是刚刚发布的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都是如此的产品策略。想要获得同等价位更好的规格,小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回过头来,万元售价的小米笔记本,品牌能拖得住吗?换句话说,9999 元的预算,你会选择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吗?

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小米笔记本之中,扩展到小米的手机产品线,或者对所有的小米产品也是同理,是小米目前亟须解决的品牌升级难题。

品牌升级是一个沉淀的过程,并非靠着几款新品就能一蹴而就。套用到小米这里,即使今年的小米 11 系列,小米笔记本 Pro 系列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并不能表明今年小米品牌完成升级,有了溢价的能力。

不过今年小米 11 系列的成功,的确会对小米生态产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也在这之列,算是一个好的开端,好的势头。

「万元」就是高端了么?

在消费认知里,价格是一个特别容易感知的属性, 也是普通消费者验证高端的一个方式。对于一些产品而言,高价会增加商品的品质和信誉。

手机产品的黄金价位在于 2000 元左右,而笔记本电脑则是在 5000 元左右,这是普通消费者对于这类产品的内心大致定位。

而价格过万,在潜意识里几乎就是「高端」的存在了。以往来说,万元售价的数码产品往往是大品牌中的高端产品,几乎占据了金字塔的顶端。

对于小米而言,无论是 MIX FOLD 还是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产品的价值衬得上万元的售价,甚至还有些「性价比」。

但对于那些不懂消费电子的人群来说,参数规格并不直观,但过万的价格足够直接,能潜移默化的把产品向「高端」靠拢。

万元的售价不能与高端画上等号,但却能种下一个高端的「因」,至于最终是否得「果」,还是得看产品、品牌能否承接得住。

回到小米笔记本 Pro X 15 上来,售价万元的满配可以说是种下了因,至于得出「站稳高端市场」的果,就得看产品表现以及小米的生态牵制力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qzleXz
via IFTTT

2021年6月29日星期二

欧盟想要把 iPhone 变成一部 Android 手机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这三个词应该能很好地形容苹果最近的境地。

▲ 图片来自:Gamerant

与 Epic Games 的「纠纷」还没有结束,欧盟开启了对苹果的垄断调查。

所谓是前有豺狼,后有虎豹,日子有些坎坷。

与此同时,美国国会正准备对六项反垄断法案进行辩护,通过后,其中一项就是对 iOS 封闭的应用程序系统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而在大西洋的另一边,欧盟委员根据去年颁布的《数字市场法》(DMA),对苹果 App Store 展开了反垄断调查。

如果成立,苹果可能会被处以全球营收 10% 的罚款。按照苹果 2020 财年的营收,10% 的罚款大概是 1777 亿人民币,可谓天价。

并且欧盟「依法」会强制苹果开放 iOS 系统,允许其在 App Store 外安装应用程序,也就是支持侧载(或旁加载,Sideloading)应用。

无独有偶,美国国会正辩论的反垄断法案可能也会迫使 iOS 开放,允许侧载应用。

同样,在今年 4 月份苹果与 Epic Games 打得火热之时,很多《堡垒之夜》的玩家向苹果提出需求,希望苹果开放侧载权限,以能够安装《堡垒之夜》,被库克一口回绝。

不论是欧盟、美国,还是与 Epic Games 的史诗大战,它们瞄向的都是 iOS 不支持「侧载」应用。

侧载应用是个啥?

侧载应用指的是,不经过官方应用商店,不受限制的进行安装和测试第三方应用。

对于苹果 iOS 来说,也就是不经过 App Store 安装 App。

▲ 早期 iOS 版本可以通过 IPA 文件直接安装 App.

在 Android、Windows、iOS 等系统发展期,它们都支持侧载应用,本意是方便开发者对未上架的应用进行测试。

在 iOS 9 及以前的系统中,苹果也可通过 iTunes 进行侧载,无需数字认证等安全措施。还记得在用 iPhone 5s 时,也是通过 iTunes 绕过 App Store 去安装一些特殊的 App。

▲TestFlight 开发者应用测试平台. 图片来自:9to5Mac

在后续 iOS 的更新中,苹果逐渐收紧「侧载」权限。直到如今,侧载也只能通过 TestFlight 开发者应用测试平台,而且 TestFlight 测试平台的权限规则也渐渐完善。

TestFlight 也有了内测和公测一说,内测需要邀请码(兑换码),且有人数限制。而在公测中,直接在 Safari 中打开链接即可,但进入到公测流程的 App 要经过苹果的审核才能大范围的「测试」和分发。

与此同时,侧载在 Android、Windows 甚至是 macOS 上依然存在,但默认出厂状态下是关闭的状态。只是用户依然可以在「系统安全」、「开发人员模式」之类的菜单中开启,从而可以随意安装第三方的 App。

正是这项特性造就了 Android 的开放,与 iOS 的封闭,也让 App Store 处于现在的风暴中心。

苹果会妥协么?

以往,面对调查和指控,苹果多是「不予置评」,让结果说话。如今一反常态,高管们活跃了不少。

苹果 CEO 蒂姆·库克(Tim Cook)在 VivaTech 上指出,「现在 Android 上的恶意软件数量大约是 iOS 的 47 倍」,这也是 iOS 为何保持「封闭」的原因之一。

随后,库克在与 Brut America 的直播中也表示在欧盟的 DMA 法案下,iPhone 可能被强制开启侧载,这样会「破坏 iPhone 的安全性」,同时这会使 iPhone 更像 Android 手机。

另外,在与 Fast Company 交流时,苹果用户隐私主管埃里克·诺伊恩施万德(Erik Neuenschwander)表示「苹果随时都可以开放绕过 App Store 随意安装应用的功能」,但如此做,会导致用户被欺骗或愚弄。

▲ 图片来自:Macrumors

甚至还暗示,希望系统拥有侧载应用的用户,可以考虑其他平台,言外之意就是 Android,而不开放侧载是 iOS 的底线。

换言之,面对世界各地针对 App Store 的「反垄断」调查,在开放侧载权限上,苹果并不会妥协。

同时,苹果向外界放出了一份 16 页的文档,内容主题就是「App Store」的存在建立了一套可信任的 App 生态。

这个文档中着重展开了从第三方 App 市场中下载未经审核的 App 会受到如何的威胁、欺诈与勒索。且这些第三方 App 还会不断地搜集用户的隐私信息,风险无处不在,让你防不胜防。

有了 App Store 的审核机制,在 2020 年,苹果拒绝了接近百万个有问题的应用上架和更新,这其中包括十五万个「山寨」App,二十多万个 App 违反隐私规则,以及接近十万个 App 涉嫌欺诈和诱骗等等。

因此,苹果间接或者直接阻止了超过 15 亿美元的潜在性诈骗。如此来说,「封闭」的 App Store 居功至伟。

其实不论是苹果高管的言论,还是这份 16 页的文档,无疑都是告诉欧盟或者美国的立法者,如果继续推动反垄断调查和改革,欧洲和美国庞大的 iOS 用户群就会陷入极大的风险。

「站消费者,还是站欧洲的小企业」,「手心手背你选哪方?」这是苹果面对欧盟反垄断调查所做出的回击。

支持「侧载」只是会有安全风险吗?

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并不应该去关注欧盟反垄断调查背后的深层次寓意,而应该关注「封闭」的 iOS 和支持侧载应用的 Android 是否真的「安全」上来。

从国内来看, 目前的定制 Android 系统们,默认是关闭「未知来源安装」的选项,并且在安装第三方应用时,会有检测的过程并会弹出风险提示。

另外,国产定制的系统们已经把「隐私」、应用「行为记录」等等功能当成了「特色」,且大书特书,这些特性和功能已经成为国内定制系统的一大发展方向。

在大环境中,工信部也逐步定期对 App 们进行深度整治,最近一次所通报的 291 款侵害用户权益的 App 中,不乏印象笔记、前程无忧、豆瓣、猫扑这类知名软件。

而在 iOS 中,纵使拥有严格完善有序的审核机制,但总有漏网之鱼,近年来仍有不少 App 诱骗购买案例出现,最近的就是一个名为「Privacy Assitant:StringVPN」App。

StringVPN 的开发商通过给 App 刷分,骗过 App Store 的推荐算法,从而获得更好的搜索推荐。由于 StringVPN 的名字与 StrongVPN 类似,很多用户下载并被骗取了 89.99 美元的年费。

无论是 Android 还是 iOS,系统安全与否并非绝对,侧载同理。不支持侧载的确是免除了一些恶意的风险,但这并不能把侧载和危险画上等号。

除了安全,开放侧载应用可能还会影响到 App Store 的营收。App Store 和开发者之间有着微妙的平衡。

侧载权限开放后,很多用户可能会倾向于从第三方市场下载,甚至还会免费获得一些付费的应用,破坏苹果营造的良性循环,损害苹果以及相应的应用开发者。

而苹果营造的独特开发者环境,以及大量高质量应用的 App Store,都将荡然无存。iOS 或者苹果产品的优势也会逐渐消失。

相对于遭受到的安全风险,开放侧载后,逐渐失控的 App Store 生态,或许才是苹果更为在意的方面。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A5G0Ci
via IFTTT

因为一颗安全芯片,他们被拦在 Windows 11 之外

Windows 11 发布对于不少 Windows 忠实用户来说是一件值得欢呼的事情。

可正当人们纷纷喊出 Amazing 时,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迎头痛击——「你的电脑无法运行 Windows 11」。

虽然 Windows 11 是支持免费升级,但其实并非所有 Windows 老用户都能享受到,微软为系统升级设置了一系列必要条件,而如果你的电脑中缺少一颗名为 TPM 2.0 的安全芯片,Windows 11 也就几乎与你无缘了。

这让不少 Windows 老用户颇为愤怒,这颗芯片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之前的 Windows 系统升级都没有这种要求,微软为什么要这么做?

TPM(可信平台模块)是微软为了保证 Windows 安全性而推广的硬件芯片,早在 2011 年它就联合多家 PC 厂商,在电脑中嵌入 TPM 芯片,只不过那时 TPM 还是 1.2 版本,到 2016 年 2.0 版本才开始逐渐推广。

微软表示 TPM 可以集成到 PC 的主板上,也可以单独添加到 CPU 中。

它可以保护用户的隐私敏感数据,例如 Windows hello 面容识别功能,TPM 芯片会加密储存相关面容数据,降低数据泄露风险。

受疫情乃至远程会议等影响,微软甚至要求在 2023 年所有 Windows 11 笔记本电脑必须配备摄像头,TPM 也可视作是微软对于数据保护的提前布局。

此外,TPM 还能保证 Windows 安全启动,只有软件是合法且受到过相关认证的情况下系统才会正常启动。配合 Windows 自带的安全程序 TPM 芯片还可以有效防御网络攻击。

「我们发现,83% 的企业经历过固件攻击,只有 29% 的企业有分配资源来保护它们的关键数据」,在回应为什么 Windows 11 需要 TPM 模块时微软曾这样表示。

但自发布以来,TPM 的普及度并不算特别高,有部分电脑厂商并没有按照微软的要求在电脑主板上安装 TPM 芯片,在一些国家和地区 TPM 则被其他安全技术所代替,甚至一些电脑有 TPM 芯片却没有开启相关功能。

例如现在比较常见的 DIY 电脑主机,虽然像微星等主板厂商内置了 TPM,但想启用它却得进入主板 BIOS 开启。

虽然操作不复杂,但各家电脑厂商开启 BIOS 的方式并不一样,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还是颇为复杂,使用和升级成本一下提升了不少。

这里也介绍一个简单查询电脑是否配备有 TPM 2.0 的方法,以最常见的 Windows 10 家庭版系统为例,按下 Windows 键和 R 键打开运行功能,并输入「tpm.msc」确认后就可以进入 TPM 界面了。

这里如果显示 TPM 已开启且是 2.0 版本就表示电脑是正常配备 TPM 安全模块的。

Windows 11 系统对于 TPM 芯片的强制要求一时间激发了人们对于这一芯片的需求,这也导致多个平台 TPM 芯片价格上涨,Twitter 上就有用户发文表示 12 小时内芯片价格涨了好几倍,从 24.9 美元涨到了 99 美元。

Windows 11 还没正式发布呢,TPM 芯片价格就被炒起来了,多多少少显得有些荒唐。

不过也不是没有例外,外媒 tomshardware 就发现微软似乎在测试不需要 TPM 2.0 芯片的 Windows 11 版本,不过该版本并非为普通用户所准备的,而是为那些法律不支持 TPM 或用其他技术替换的国家和地区所准备的。

也就是说该版本的系统安装包原则上不会向公众发布,而是由微软直接授权给相应的电脑生产商,至于会不会泄露还真不好说,毕竟微软在 Windows 11 正式发布前市面上就出现了泄露版安装包。

此外 Windows 11 的处理器兼容问题也被不少老用户所诟病,以现在笔记本电脑上最常见的英特尔酷睿处理器为例,Windows 11 仅支持 8 代酷睿之后发布的处理器。

这就意味着不少购机超过 4 年的老用户无法升级 Windows 11 了,但处理器支持列表中甚至还有英特尔更久远的奔腾系列处理器,这就让人有些接受不了了。

或许也是因为用户反馈太多,微软做出了一些调整,在最近推出的 Windows 11 测试版系统中,测试 7 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的兼容性,至于最终能否用上还是要看正式版推出时的情况。

现阶段而言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最直接的检查方式还是微软提供的「电脑健康状况检查」程序。

▲ 我的电脑装有英特尔 8 代酷睿处理器,是兼容 Windows 11 最晚的一代处理器了

也希望 Windows 11 正式版推出时,该程序能给出更精确的原因,如不能安装的原因是处理器不兼容还是 TPM 未开启,这样一来也给了人们自主检查调整的途径,尤其是对自己 DIY 组装电脑的用户来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软所设置的最低条件淘汰了一大批旧 Windows 设备,尤其是 TPM 这种非标配、普及度不算很高的芯片。在硬件功能都正常时,不少老用户想使用 Windows 11 就只有换机一条路可以走。

产品安全和旧机使用相冲突的情况在科技圈其实并不算罕见,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由科技大公司们推动的新趋势,包括苹果、Google 在内都在旗下不少产品中添加了与 TPM 功能相似的安全芯片。

苹果有 T 系列芯片,Google 旗下 Pixel 有泰坦 M 安全芯片,它们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苹果的 T2 安全芯片是业界影响比较广泛的案例之一,原本它也是出于系统和用户数据安全考虑,在 Mac 中加入了自研的安全芯片 T2,同样也是对指纹等用户隐私数据做加密处理,降低数据被盗用的风险。

T2 和 TPM 有着类似的开机保护,安装经过认证的 macOS 系统 Mac 才会正常开机,同时 T2 还会对电脑硬盘数据加密,即使拆卸下来其他人也无法读取。

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对于二手回收商和第三方维修商来说可就麻烦了不少,早前就有二手回收商在 Twitter 抱怨由于苹果的 T2 芯片,不少用户忘记清空数据就把 Mac 卖了,而回收商无法访问这些电脑。

最终这些价值几千元的 Mac 只能被低价拆解售卖,其中有不少元器件则变成了新的电子垃圾。

而对于第三方维修商来说,T2 芯片的存在限制了拆解维修,产品的维修范围大大减小了,但官方维修店的价格并不低,更重要的是门店普及率远不如第三方维修店。

彭博社之前的报道就提到了,微软之所以反对第三方独立维修店以及维修法案,是因为他们有可能会损害产品知识产权,一旦维修店获得了全部配件和设计图,部分非法分子可能会自己组装低价售卖。

此外第三方维修也没有足够的安全保证,万一出现安全事故会对微软产品信誉有影响。

最终的结果就是科技大公司们对产品安全的高标准,导致不少用户只得淘汰自己的旧机器转而购买新机。

安全和产品体验就应该是冲突的吗,答案显然不是,指纹识别就是一个平衡体验与安全的最佳案例,通过密码作为门锁保证用户的数据不泄露,但输入和记忆密码本身对于用户来说就是一件有负担的事。

指纹识别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人们不用再担心忘记密码,解锁、支付都更快,安全性也比纯粹的密码保护要好一些。

平衡产品安全和使用体验会是微软、苹果等大公司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而对于 Windows 11 来说,微软仍然还有一段缓冲期,在正式版发布之前解决 CPU 兼容以及如何降低人们的升级难度,给出详细的升级方式。

这会是一个不输于 Windows 11 诸多新功能更新的大工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SGSpvO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