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9日星期五

有了它,塑料 24 小时就能降解

从二十世纪开始出现的各式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但也因为难降解等特性,给我们身处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占全球所有废物的 12% 的 PET 塑料(学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就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能自然降解,如今的微塑料污染更是已经侵入人体,解决塑料污染已经迫在眉睫。

▲图片来自:Unsplash

于是,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想办法「消灭」这些废弃的塑料制品。虽然回收利用是减少塑料垃圾最明显的方式,但全球只有不到 10% 的塑料能被回收,其他的废塑料不是被扔进填埋场,就是被燃烧。不但成本高,耗能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

▲ 图片来自:Flo-Bro

在热解、利用甲醇等多种尝试中,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有效的方法——利用酶来分解废塑料。几年前日本的研究人员就发现一种会「吃」塑料的细菌,在酶的作用可以在几周内分解 PET 塑料。

之后,英国朴茨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ortsmouth)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性能更强的酶——「PETase」,并将它与另一种名为「MHETase」的酶结合形成一种「超级酶」,能够以六倍的速度「吃掉」PET 塑料。

▲ 图片来自:New Atlas

不久前,这种「吃」塑料的酶又变得更强了。德克萨斯大学的一个团队对「PETase」酶的一些缺点进行了改进,比如它无法在低温和不同的 pH 范围内正常运行、直接处理未经处理的塑料废物缺乏有效性以及反应速度慢等等。

▲ 图片来自:cnBeta

为了让「PETase」酶变得更强,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模型,这个模型可以预测酶中的哪些突变可以消除这些阻碍,比如在低温下如何快速解聚那些消费后留下的废塑料。

借助机器学习的预测和研究,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功能、活性、稳定性和耐受性都更出色的酶,称为「FAST-PETase」。

▲ 图片来自:UTNEWS

测试中,「FAST-PETase」酶在一周内几乎完全降解了 51 种不同的消费产生的塑料容器、5 种不同的聚酯纤维和织物以及 PET 制成的水瓶。在某些实验中,它甚至可以在短短 24 小时内就可以将塑料分解。

通过测试,研究人员已经地验证了它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FAST-PETase」酶不仅分解速度更快,还可以在低于 50 摄氏度的温度下发挥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它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 图片来自:UTNEWS

接下来,这个团队计划扩大酶的生产规模,为工业和环境应用做准备。研究人员已经为这项技术提交了专利申请,并计划了几种不同的用途,比如清理垃圾填埋场;也在研究多种将酶带入田间以清理污染场地的方法,计划把它用于环境修复。

▲ 图片来自:UTNEWS

废塑料给我们造成的影响已经太多也太久了,「FAST-PETase」酶的出现,是合成生物学、化学工程和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共同的智慧成果,也是处理塑料污染的可行之道。希望借助它的力量,能让塑料制品带来的污染能在我们的环境中渐渐消失。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Bg47EwJ
via IFTTT

什么是「难而正确的事」?我们与 vivo 和联发科探讨了一下

「拾级而上,步履不停」用来形容这几年的联发科最合适不过了。如果要让它驻足片刻,稍作歇息并自我审视下,那 4 月 25 日晚上是一个不错的时间点。

这晚,vivo 正式发布了 X80 系列的两款机型。

当中有几个地方值得玩味,首先无论是 X80 还是 X80 Pro,都有使用联发科天玑 9000 5G SoC 的版本,并且都搭载了 vivo 的自研芯 V1+。

最关键的一点是,vivo X80 Pro 不仅同时提供了骁龙 8 Gen1 和天玑 9000 的版本选项,而且两个版本在相同的存储规格下,享有完全一致的定价。

当「旗舰」这个形容词不再局限于 PPT 上的描述,而是由终端厂商很直截了当地用定价来确立天玑 9000 旗舰地位的时候,似乎也就意味着联发科天玑的高端梦想,得到了自己、厂商和消费者的三重认可。

针对 vivo 为什么会将天玑 9000 放进 X 系列的影像旗舰机型里等一系列问题,在一场由联发科和 vivo 的相关负责人出席的群访中,我们解开了对此次合作的疑问。

联合调优的目的,是打造差异化绩优旗舰

从天玑系列的首个支持双 5G 的旗舰型号天玑 1000 开始,联发科对 5G 和 AI 计算的趋势就进行了精确的判断。并且没有一味地强调性能强劲,反而也很在意芯片能效的表现。

苦修两载之后,这代天玑 9000 基于 ArmV9 指令集的三丛集旗舰架构,辅以台积电 4nm 制程工艺,整体规格都达到旗舰标准。而且这一次,终端厂商也愿意在旗舰型号上搭载天玑 9000,并且卖到 5000 元以上的价格。

vivo X 系列产品经理 杨青 是这样评价天玑 9000 的:

天玑 9000 的表现非常出众,它既拥有卓越的性能,又有出色的能效比。天玑 9000 的性能突破以及市场,我们认为天玑 9000 是非常适合我们的旗舰的。

言下之意,vivo 不但承认了天玑 9000 的旗舰定位,而且认为它难能可贵地在性能与功耗之间取得了一个巧妙平衡。所以说,性能强功耗低应该是今年越来越多旗舰手机选择搭载天玑 9000 的其中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不断进化,且向前兼容的「天玑开放架构」是终端厂商 vivo 和芯片厂商联发科合作的根基。

就像去年发布的影像旗舰 vivo X70 所搭载的天玑 1200-vivo 芯片就是二者深度联调的首个产物。它基于天玑 1200 的天玑 5G 开放架构,联发科为 vivo 提供了 ISP、APU 作个性化调用的接口,进而释放天玑 1200 SoC 的能力。

「向前兼容」对于 vivo 和联发科来说,就是可以持续在开发架构上进行优化,利用上此前长期联调积累的大量经验,加快调优效率。这次,vivo 和联发科一起针对性能、功耗、游戏、拍照、视频等等体验进行了联合调优。

MediaTek 无线通信事业部技术规划总监 李俊男 表示:

这次我们在旗舰的显示技术上,天玑 9000 开放架构中我们新增了显示链路屏幕高精度校准的硬件,结合 vivo 全新开发的校准算法,在显示链路上达成低功耗、超旗舰等级的千屏一色表现。

 

在相机方面,我们在录像链路中新增了 AI-ISP 开放架构接口,让 vivo 的 AI 算法可以实现更低功耗、效果更好的一些 AI 功能,这可以用在像技术沟通会上提到的 AI-3A/AI-AWB 这一类的功能,可以让效果更好。vivo 跟 MediaTek 双方密切的合作可以实现更好的极暗夜录等录像体验。

在合作深度上,其实双方实现了从底层硬件到软件的多层面联合研发,比如性能、AI、影像、游戏、通讯还有多媒体等各个领域都作出了优化。然后 SoC 还能与自研芯片 V1+ 联动,针对影像和游戏等差异化功能给予用户更好的体验。

对于联调合作的深度,杨青说:

在合作深度上,双方实现了从底层硬件到软件的多层面联合研发,比如说从性能、AI、影像、游戏、通讯还有多媒体等各个领域,我们升级了很多差异化的体验,携手成为市场和行业的旗舰重塑者。

vivo X80 系列上的那颗天玑 9000,也可以说是只属于 X80 系列的天玑 9000。

基于深度合作,vivo 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天玑 9000,用软件调优来调用硬件能力,释放天玑 9000 处理器的潜能。而联发科也能针对单个终端设备的需求,提供相应能力的接口和联合调优,让终端或第三方充分发掘天玑旗舰平台的潜力。

所以,这一次 vivo 在天玑 9000 上实现了 3 大突破:

  • 更优秀的能耗比:软件调优提升芯片能效,多种体验场景的能耗均优于其他旗舰平台;
  • 更快的响应速度:建立用户使用场景流畅度模型,优先确保动效执行;
  • 更强的游戏体验:首发 GPU Fusion 技术,提供支持游戏超分,硬件级插帧等功能。

有了这些「人无我有」的特性,不难理解到 vivo 喊出那句「要做天玑 9000 之王」的底气何在。除了释放出更高分数的跑分成绩,而且还在主打的影像和游戏体验上给出了独有的体验。

至于联合调优的必要性,杨青认为携手对芯片「调透」会是重中之重:

在目前的手机生态圈,评价厂商实力的标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配置和供应链端的能力,而更重要的还是有能不能把这颗芯片用好、用对,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调通、调透,能不能在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中做到性能和功耗上的完美平衡,这个是 vivo 与 MediaTek 合作的最高目标。双方也都希望把这个产品能够做得更好,让消费者满意。

但当 vivo 将一款机型的两个不同芯片的版本放在消费者面前时,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就是两个版本,到底哪个更好?对此,杨青解答称:

X80 Pro 的天玑版与 8Gen1 版基于不同平台芯片的特性,在实现体验上各有所长。通过 vivo 的全面优化,天玑 9000 以及骁龙的 8Gen1 X80 系列上的表现均获得了非常完全的发挥,它也代表了当下旗舰性能的性能体验天花板。vivo 也始终坚持将产品做到极致,充分发挥各家旗舰 SoC 的全部实力,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购机选择。

虽然 vivo 没有直面回答孰强孰弱的问题,但可以知道的是 X80 Pro 的天玑版和骁龙版会各有所长。不过也证实了我们前面的猜测,从相同的定价来看,vivo X80 Pro 的天玑 9000 版本已经具备了和骁龙 8 Gen1 版本相媲美的产品力,都拥有了几近相同的旗舰级体验。

1+1>2,是新的双赢层次

当被问到此次合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的时候,杨青表示:「最大的优化和挑战是如何让天玑 9000 和我们的自研芯片 V1+做到 1+1>2 的成绩,这样是需要我们花费双方很多的时间、人员、成本和精力的投入。双方也都希望把这个产品能够做得更好,让消费者满意。」

之后,双方都投入了数百人的团队,经过长近一年的研发周期之后才让搭载了「双芯」的 vivo X80 系列面世。这个团队的存在,就是要把这两颗芯片用好,用对。

爱范儿了解到,vivo 的 V1+ 是首个在自研芯片上与联发科旗舰平台完成调通的手机厂商,而且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了 30 余项专利。

而 X80 系列未能成为首批采用天玑 9000 处理器的机型,除了出于自身发布节奏的考虑,更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双方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去对两颗芯片的搭配进行打磨。按照 vivo 和联发科的愿景,一机双芯,要做到 1+1>2 的效果。杨青表示:

游戏部分,我们通过 MediaTek APU 的 AI 运算能力,联动内外部多枚处理器的协同工作,与 GPU 共同完成了游戏的画面渲染,进而释放 GPU 一部分的负载。同时也通过调用自研芯片 V1+的硬件及插帧算法,对帧率的稳定性进行优化,双剑合璧,最终达到我们性能和功耗平衡的效果。

 

影像部分,我们因为有 V1+的加持,可以很好地实现实时黑光夜视的功能。

像 vivo 和联发科这样的双芯合作,其实可以看作是终端厂商和芯片厂商的合作关系深化到一个新的双赢层次。

手机厂商不单单是向位于上游供应链的芯片厂商索要一颗芯片装到自家手机里去这么简单,而是转向从自身产品的需求场景出发,积极地思考如何打造用户所需的差异化体验。

与此同时,从芯片厂商的角度去看,与手机厂商基于开放架构研发,其实也有利于终端针对实际使用场景,深挖自家芯片的潜能,从而打造更好的消费者口碑。

vivo 认为,OEM 自研芯片的最好方式,是对消费者洞察的需求和算法间的相互转化是强相关的。杨青表示:

首先,行业内合作伙伴短期内没有资源去做的,vivo 去做,比如缺少差异化的,合作伙伴可以做的,vivo 优先选择合作。

 

目前 vivo 自己的资源主要布局在算法、IP 转化和芯片架构的设计上,比如像在 IC 线路设计、流片、生产等流程上我们会交托给合作伙伴,双方利用各自的专业和优势,合理分工协作,让我们的产品更加出色。

这样的合作模式,应该会成为接下来的一大趋势,MediaTek 无线通信事业部 产品规划总监 张耿豪 觉得此次「双芯合作」对旗舰手机市场会是一个正向的推动发展:

双芯合作的模式意味着芯片厂商即联发科技、终端厂商即 vivo 的协同合作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这个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在于释放整个芯片的潜能,以及能够根据终端的差异化需求打造一个符合客户需求场景,能够有出色体验。

 

整个产业的发展来说,这个相当正向,旗舰领域我们希望能做出真的有差异性、真的能让终端消费者有感的性能和体验。我们有机会跟终端厂商一起探讨更多的可能性,共同进步,这对我们或者对厂商甚至对整个产业都有一个实质性的创新意义和成果。

至于双芯合作的模式为什么是由 vivo 落下第一步棋,其中一个原因大抵是因为 vivo 一直是联发科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MediaTek 总经理 陈冠州 在此前的双芯技术沟通会上的致辞中表示:

在产品的技术创新追求上,MediaTek 和 vivo 双方有着非常一致的实干基因。「创新」与「实干」让我们两家企业有着高度共鸣,这也是双方长期深入合作的共创基础,可以说:vivo 与 MediaTek,是并肩在移动市场前行的「创新实干派」。

 

我们都坚持以用户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驱动,携手深耕行业中「难而正确的事」,我们相信这样的努力能够实现对旗舰市场的重塑与突破。

于消费者而言,拥有「选择」的 权利,是市场健康且有活力的确切表现。活力的源泉是产业链上下游的迎难而上通畅合作,这也是陈冠州所强调的实干精神。

当承载着双方智慧结晶的终端产品来到消费者的手中的时候,除了较高的能效比和流畅的体验之外,他们往往也会被产品细节处的考量和符合直觉设计的交互而打动。能准确明晰用户需求,击中用户痛点,从而成为一款能效均衡、功能多样且架构开放的芯片,也是天玑 9000 一路受到较高关注且备受消费者期待的主要原因。

高端,不是营销出来的,而是研发出来的。也正如用户口碑无法单纯地用跑分成绩来自证,而是需要基于它长期的实际体验才能反映出来。坚持用户导向,以用户需求为先,这对于 vivo 和联发科来说,都是一件必须坚持去做的,难而正确的事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JeGbgwv
via IFTTT

苹果前首席设计官和「超长待机」王储一起做的可持续项目,有点特别

图片上的这位英国亲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如今依旧在位的伊丽莎白二世被人们称为「超长待机」女王,也让这位威尔士亲王(就是查尔斯王子)成了在位时间最长的王储。

▲ 图片来自:Forbes

当然,更多人对他的了解不仅是在于他的王储身份,还有种种绯闻以及与戴安娜王妃的那些往事。不过今天要说的并不是他的故事,而是威尔士亲王的「可持续」。

威尔士亲王与 Jony Ive 爵士(皇家艺术学院院长,也是苹果前首席设计官)一起建立了「Terra Carta 设计实验室」,也是与皇家艺术学院的一个合作项目。

▲ 左:威尔士亲王,中:Jony Ive ,图片来自:Sustainable Markets Initiative

作为「可持续市场倡议」组织的一部分,它会邀请世界上最有才华的设计生为自然、人类和地球设计高影响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在不久前的世界设计日上,可持续倡议(Sustainable Markets Initiative ,SMI)和皇家艺术学院(RCA)公布了首届 Terra Carta 设计实验室的获胜者,四个 RCA(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和校友团队设计的项目从 125 份原创作品中脱颖而出。

▲图片来自:Sustainable Markets Initiative

第一个获胜项目是「Aerseeds」。将食物垃圾转化为种子荚,再通过空气动力学模拟自然过程,借助风来覆盖大面积区域和困难的地形。

▲ 图片来自:Aerseeds

通过这种方式,「Aerseeds」种子荚就可以把养分和种子带到那些因人类活动而失去活力的土壤上,通过模仿自然过程来加速重新造林,从而助力生态恢复。

▲图片来自:Aerseeds

第二个获胜项目是名为「Amphitex」的材料。传统的防水织物通常会有耐用的防水 (DWR) 涂层面料,但 DWR 涂层通常含有对环境有害的全氟和多氟化学品 (PFC),而且还不易回收。

▲图片来自:amphibio

而 Amphitex 这种可持续的高性能防水材料,是由 100% 可回收的单一材料制造的。由于面料中的 Amphidry 纱线是超亲水的,因此也不需要额外的 DWR 化学涂层来保证防水性。

▲图片来自:amphibio

在户外服装行业,这种由回收和植物基原料组合材料制成的织物,可以替代传统的防水透气纺织品,还可持续可回收,兼具性能与环保。

▲图片来自:amphibio

第三个获胜项目关注的是轮胎。在海洋中,轮胎磨损是仅次于一次性塑料的第二大微塑料污染物,也占道路运输空气颗粒物排放 (PM) 的 50%,这些颗粒在空气中传播,最终影响我们的身体。

「The Tyre Collective」正在开发并申请专利的设备,便是通过从源头捕获轮胎磨损来减少排放,从而加速向零排放机动性的转变。

▲ 图片来自:Sustainable Markets Initiative

这个设备安装在靠近轮胎与路面接触的位置,借助橡胶颗粒中的碳在从轮胎上脱落时会带电的特性,利用旋转轮周围的气流,设备就能引导和捕获带电轮胎颗粒,目前在设备在测试台上已经能捕获了 60% 的空气传播颗粒。

▲图片来自:The Tyre Collective

还有一个获胜项目的主角是动物。虽然在人类活动产生的甲烷里,有一大来源就是农业,尤其是畜牧业,但也不能因为要减排而取消畜牧业。因此,「ZELP」(零排放畜牧项目)就希望能在改善动物福利的同时减少排放。

▲图片来自:ZELP

「ZELP」项目的团队开发了一种可穿戴设备,把它套在牛的头上,不会影响牛的进食、反刍或其他行动。此外,这个设备还有一个能量回收系统,当牛呼气时,甲烷会通过催化剂被氧化,然后以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图片来自:ZELP

另外,配备的传感器还可以不断收集动物身上的数据,再借助经过训练的人工智能来检测热量、标记福利状况,并以高精度识别效率最高的动物。加上牲畜监测工具,农民就能用移动应用程序随时监控动物、管理任务以及接收有关福利状况的警报等。

▲ 图片来自:PepsiCo

这四个脱颖而出的项目,每个都将获得 50000 英镑的资金,并且还有皇家艺术学院校长以及「可持续市场倡议」全球网络成员等人的指导,帮助进一步这些想法与创意实现进一步发展与落地。

可持续是人们始终在进行的重要课题,希望有一天,这些项目能落地并辐射到地球上更多的区域,让我们能看到「可持续市场倡议」想象的那个自然、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未来。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NypFSeU
via IFTTT

马斯克,能不能让我吃上麦当劳冰淇淋

马斯克,世界人民新的阿拉丁神灯。

在大方豪掷了 440 亿美元买下 Twitter 后,向马斯克许愿的成功率似乎越来越高了。

马斯克,我有钱,我想上天。

马斯克,我的 Twitter 想要一个编辑按钮。

马斯克,我想要以前的可乐,像以前一样有料又有趣那种。

马斯克,我想吃麦当劳冰淇淋。

如果说前面的三个请求看上去是地狱级难度的话,后面一个似乎很容易。

只是对于有钱网红马斯克来说,前面三个或许还能努力一下。但最后那个,他还真「无能为力」。

网友们为了让自己的「许愿」更容易被看到,是用高超的 P 图技术伪造了一条马斯克的 Twitter,内容是——接下来我要买下麦当劳,并修好所有的冰激凌机。但面对市值 2800+ 亿市值可口可乐都敢调侃要收购的马斯克却认输了,表示「我可无法创造奇迹」。

▲ 马斯克表示自己可没办法奇迹地修好冰淇淋机

毕竟,麦当劳冰淇淋能不能吃到和你有多少钱没关系,它是幸运儿的礼物,拥有彩票的价值。

哪怕你是马斯克,吃不到就是吃不到。

因为,麦当劳的冰淇淋机又双叒叕坏了。

中国的用户很难感受到麦当劳冰淇淋求而不得的痛苦。但在美国,这可是一个和「你吃了吗?」一样适合用来打招呼的话题(大雾)。

▲ emoji 没有冰淇淋图案,很可能是因为冰淇淋机坏了(大雾)

TikTok 用户记录自己买麦当劳冰淇淋失败的视频,上传后轻轻松松就有了千万播放;记者 Johnny Harris 为此制作了一期完整的视频,告诉你麦当劳的冰淇淋机为什么总是坏;在各个脱口秀的现场,针对麦当劳冰淇淋机的调侃甚至是部分表演者的保留项目。

所以,美国麦当劳的冰淇淋真的很难买到吗?

Twitter 用户用自己的技术证明,是这样。

工程师 @rashiq 上线了一个名为 https://mcbroken.com/ 的网站,半个小时自动下单一个冰淇淋,以此来监控美国所有麦当劳冰淇淋机的使用情况,能加进购物车就能买,不能就说明坏了。

打开这个网站,你就会发现,坏了的还真挺多。

▲「麦当劳冰淇淋机坏了吗?」地图,红点为坏了

这和国内大厂的厕所小程序差不多,线上看有没有空位,有了就赶快去解决生理需求(摸鱼)。只是美国是工程师通过这个看能不能快捷买到冰淇淋,国内大厂 360 是通过技术让你卷起来,少摸鱼。

这种有钱买不到的痛苦令很多冰淇淋爱好者深恶痛绝,他们自发制作表情包表示自己的不满。

▲ 麦当劳冰淇淋机的相关表情包很多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麦当劳的中国冰淇淋机就好好的,美国冰淇淋机就老坏呢?

答案也很简单,麦当劳当时采购冰淇淋机的人可能出了点问题,只是不知道是经济问题还是智商问题。当然,我们可以统一把这称为格局问题。格局没有打开的麦当劳冰淇淋采购者对冰淇淋机品牌 TAYLOR「用情颇深」。

1956 年,TAYLOR 就和麦当劳创始人雷·克洛克签订了合作协议,成为品牌超过半个世界的合作伙伴。但在冰淇淋机的采购中,双方签订的合约可以说很不厚道。

▲ TAYLOR 和麦当劳

TAYLOR 给麦当劳提供的冰淇淋机是 C602 型号的,这是麦当劳的专供机器。而其他品牌用的 TAYLOR 冰淇淋机不是专供款,所以才能持续稳定地制造冰淇淋。麦当劳就没那么好运了,它的加盟商只能使用这一款冰激凌机器,否则就是违约。

而且只有 TAYLOR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 C602 进行拆卸和维护,普通门店店员对冰淇淋机的操作权限就是——重启,拍一拍,撞撞运气。

在颇多的限制之下,麦当劳员工在看到冰淇淋机故障之后,也只能选择叫保修,维修费也不便宜。TAYLOR 每年光维修机器等服务方面的收入,占到了全年收入的 25% 左右,可以说卖机器是一种盈利方式,修机器更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盈利方式。

记者 Johnny Harris 的视频截图

可以说,想要一个不容易坏的冰淇淋机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一些协议和垄断做不到。

不过搞清楚这些也没用,Johnny Harris 的视频都上线一年了,想要吃到麦当劳的冰淇淋还是很难,「麦当劳冰淇淋机坏了吗?」的网站上依旧是一片代表「坏了」的小红点。非技术问题的领域,外人就很难干涉了。

所以马斯克也不能在麦当劳冰淇淋机上创造奇迹。

▲ 马斯克

而你,则可以在大洋彼岸买一个冰淇淋,得到它简直不要太容易。

它是日本网友羡慕的西瓜,法国小哥羡慕的在线支付,连马斯克也没办法随时得到的珍贵商品。

昨天 KFC 的疯狂星期四已经过去了,马上要放假的你看到这篇文章真的不考虑来一个麦当劳冰淇淋吗?

不太有趣,不太乐观。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Lur3Qn
via IFTTT

快 200 年了,处处触屏,但我们依然无法离开「按钮」| 硬哲学

你一天要和无数个按钮打交道。

早上起床按下闹钟的开关、出门前按下空调的遥控、进电梯后按下楼层的按钮、打开手机前按下手机的电源键……

这些按钮的大小、形式和功能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功能都一样,就是在你与电气世界间建立一座桥梁,让一些神奇的事情发生。

把你包围的不只是实体按钮,Word 上的「保存」、微信的「发送」、淘宝的「立即付款」也是组成你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在人类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我们的生活再不可能摆脱按钮,这一些看起来像是顺理成章,但按钮从出现到「控制人类」,只花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

从无到有

按钮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朔到 19 世纪中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了电气时代后,需要一个简单明了的方式与电器交互,按钮在这时便应运而生。

和打字机键盘被按下的按键不同,按钮只需要按下一次就能产生效果,而键盘需要人们重复多次输入才能输出有意义的内容。

因此,即便两者都是与手指按动的操作有关,功能简单、单一的按钮却能比按键承载更丰富的内涵,人们可以把按钮进行抽象化,把权利、控制、欲望等想象都尽情地投射到其身上,让按钮脱离物理形态,成为一种文化和信息的载体。

按钮首先承担的职责,是改变人们对「电」的想象。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期,电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神奇的能源,而是恐怖的杀人武器。

正如 1892 年 James W. Steele 在一篇关于电的论文所形容的那样,「尽管电看起来很温顺,但它仍然是朦胧的、神秘的、无法触摸的、无形的、危险的。它本身就是为复仇而生,若谁贸然想要触碰它、控制它,他就死定了。」

电可以驱动灯泡发光,也可以瞬间夺走一个人的性命,这让人不自觉地对电产生了恐惧的心理,要克服这种恐惧,人类首先要驯服电——用最简单的方式控制它。

按钮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电的控制欲望。按钮是一种简单的开关,通常情况下一直处于「关闭」的状态,用手指按下按钮就能瞬时或持续激发「开」。

这意味着当人们按下按钮时,机器就会自动接管状态维护的工作,手指只是短暂地开始或结束控制机器的这个过程,「操作电」这件恐怖而复杂的事被按钮大大简化。

要知道,电在当时需要技术经验丰富的电工或发明家才能驾驭,使用电之前需要经过发电机、供电公司、电线、插头等等复杂的中间环节,而这一切都被隐藏在了看起来毫无威胁的按钮之下。

这种隐藏让按钮变得强大,因为它们切断了因果之间可见的联系,使得幕后的整个机制消失了,人们在表面上只能看到一个普通而简单的按钮,这让人容易产生灯泡发光、电铃发声的奇观似乎都是自己造成的错觉。

第一代拥抱按钮的并不是活在这场电气革命的成年人,而是城市里的孩子。

刚从蒸汽时代过来的成年人对于电力有着天然的恐惧和不信任感,而活在电气时代的孩子从小就看着街边的灯被电力点亮,他们会更愿意接受按钮与电器的神秘关系,开始信任并自如地使用按钮,人们对电的看法也因此慢慢发生转变。

电力的出现放城市景观发生飞快的变化,现代公寓布满了像按钮这样的新设备来管理信息和通信,其中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人们用电来代替仆人,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起初,一些富有的家庭使用口哨或手铃召唤仆人,后来这些工具变成了电铃,按下电铃按钮就能把仆人招来,再接着这些仆人也被电器取代,按下这些电器的按钮就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按钮开始与特权、愉悦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等级象征。

随着电气革命的推进,电力开始更多地进入到工业生产之中,管理阶层开始使用电铃等远程通讯工具管理工人,工人也在学习使用机器上的按钮代替手工劳作,电力让人类用手指即可完成自动化生产,传统的手工、工艺被按钮重新定义。

用手指轻轻按下按钮,便能产生魔法般的神奇效果,这种不需要施加任何机械力就能提供超出寻常的回报让每个接触过电器的人都会为之着迷,「按下按钮,享受快乐」开始慢慢刻入人类的基因之中。

当然,人类在学习使用按钮的这段过程也不全是安然接受,按钮帮助人们更轻松地使用电力,也放大了人们对于权利的恐惧。

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按钮往往与强权、毁灭捆绑出现,科幻作家们常常会把人类的命运与小小的按钮联系在一起,设想假以时日有人会站在人类历史的中心,手中拽着决定了人类历史进程的按钮。

这个人可能是总统、集团老板又或者是爱迪生,当他与这个按钮连接在一起时,便会拥有超越任何一个实体的实力。这种幻想至今还依然存在。

更多的时候,按钮会作为满足人类愿望的召唤形式而存在。20 世纪初期,电力已经正式渗入了人类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电力,电器也从讨好少数人向讨好所有人转变。

▲ 复刻经典

首个为电梯安装按钮的奥的斯电梯公司曾经发布过一个经典的广告:一个小女孩在电梯里踮起脚尖,用手指按下电梯的升降按钮。

这个如今看似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却颠覆人们对技能的定义——只要有一个按钮,即使是社会中最小的成员也能操作巨大的机器。

这也让按钮的布道者们感叹:「操作电梯唯一需要的机械技能就是按下按钮的能力。」

在摄影领域,柯达相机也喊出了另一句著名的口号:「你按下按钮,剩下的交给我们」。柯达和奥的斯电梯对按钮的宣传,代表了当时面向消费者的技术迫切想要向公众传递自动化、自助化体验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想法。

这些公司希望通过推广按钮开关,来兜售将这种赋权的概念——人类不再需要为生产而训练、思考以及感到紧张,只需要把这些都交给机器。

这种兜售便利概念的做法至今依然随处可见,想想那些「随手拍美照」的宣传,是不是和一百年前的奥的斯电梯如出一辙?

便利的按钮开关有着创造利润的强大潜力,一些公司也开始对按钮进行改造,让按钮适用于更多的情景,提升便利的可操作性。

例如汽车的喇叭按钮开始变大,让司机的手指可以从任何方向按响喇叭,从而避免在驾驶的过程中分心。

如果要把人类对按钮的所有设想浓缩在一起,那么这个最终按钮大概会是《好声音》导师椅子上的那个红按钮:功能简洁、象征权利、还能控制情绪,最重要的是,巨大的体积让任何人都能方便按下它。

从实到虚

按钮的第二次爆发式增长,要从人类搬到电脑面前生活算起,准确地说,是鼠标和图形界面的诞生。

虽然我们平时联想到电脑外设时都把键盘与鼠标捆绑在一起,但回到电脑的历史线上,鼠标的诞生比键盘要晚上许多。

在鼠标出现之前,人们操作计算机主要通过键盘输入命令行,这是一种高效的人机交互方式,但对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和计算机语言的人来说,这无异于书写天书。

为了能让用户更方便地操作计算机,道格拉斯 · 恩格尔巴特在 1968 年首次导入了鼠标作为交互界面,让人们可以靠滑动手来轻松地操作。「点击」从此成为人们网络冲浪的日常。

计算机从命令行界面转变为图形用户界面后,鼠标的重要性开始急剧上升,你甚至不用键盘,只使用鼠标就能操作电脑的大部分功能,把鼠标比喻成人手在电脑屏幕上的延伸也不为过。

在罗技早期的广告里就曾这样形容:「鼠是人手最好的朋友」。

鼠标的价值,在于它把人手与计算机硬件和数字世界始终相连,只要点击一下按键,计算机就会听从用户的指挥,这和过去人们在电气时代积累的操作逻辑几乎一样。

不同的是电气按钮隐藏的事复杂的电路,而鼠标隐藏的是同样复杂的程序字符。

因此,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开始把由程序代码组成的数字体验映射到人们熟悉的物理体验上,「保存」变成了磁盘的形状,「主页」变成了象征着家的小房子。

当人们要发出这些数字命令时,只要用同样是数字形式的鼠标按下这些虚拟按钮就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想要发出更多的数字命令(看电影、玩游戏、买东西等等),虚拟按钮便也随之爆发式增长。

虚拟按钮遍布了互联网的每个角落,但它真正统治我们的生活,还得等到人们真切「按」下它们。

2007 年,乔布斯发布第一代 iPhone 时曾分享了他对按钮的理解,他认为全键盘手机虽然为用户提供了很多按键,但是当用户需要一些新的软件功能时,这些全键盘手机就不能根据这些功能灵活地提供「新按键」。

乔布斯的解决方案是用一个「大按键」来取代这些物理按键,也就是如今被你捧在手上的触摸屏。

虽然这时候的桌面互联网已经非常成熟,但人们还没有用手指真正按下虚拟按钮的习惯,因此 iPhone 在干掉物理按键后的另一个挑战,就是要让人们学会并习惯按下虚拟按钮。

接下来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iPhone 用「拟物化」的设计,引导人们用手指直接发出数字命令,再在人们养成习惯的数年后向「扁平化」发展,虚拟按钮开始脱离形态的束缚。

虚拟按钮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执行单一的「按下、反馈」操作,结合长按、按下拖动等操作,虚拟按钮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虽然按钮的形态保持了一致性,但按钮已经不满足于满足用户的单一想象,转而为用户的数字体验创造更多的可能。

如今,我们按下按钮就能让快车上门接送,让货物跨越千里送到手中,这和英国作家 Walter Crane 在 1900 年的幻想不谋而合。

Walter Crane 幻想未来人类会变成一个「按钮机器」,每个指头都连接着一个功能按钮,动动手指就能点亮电灯、接听电话。现在回头看,Walter 的设想还是过于保守,他还是没能预测到未来人类会在指头刷萌宠视频,并且不竭余力地为它们点赞。

按钮发展的历程就像是一部浓缩的科技史,它的形态、功能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生进化,因此不管下一个 100 年后按钮还是否会存在,它的魔力都不会消失。

少说废话。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gc8RtJL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