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1日星期二

旗舰芯片表现差,这「锅」不能只让三星背

即使不算是消费电子发烧友 ,近两年应该也知晓「火龙」这个梗。

▲ 图片来自:《权力的游戏》

主要原因还是在近几代 Android 旗舰芯片接连在功耗上「翻车」,高性能往往伴随着高能耗,随之也伴随着手机热量陡升。

如此带来了一个好处和一个坏处。好处是,厂商们「散热」水平越来越高,坏处是,芯片调校上也越发保守,以及更低的温控墙。

在持续高性能的压榨下(比如跑个《原神》),基本上在 10~15 分钟,产品们都会主动降低芯片超大核的频率,倘若温度依然高升,接下来限制发挥的就是大核心。

反过来说,用上更先进工艺的旗舰芯片,在日常状况下,应该有续航上的提升才对。

但在使用中,续航的提升却是「洒洒水」,成效不大,全靠高功率快充来续命。

另外,还有一点,近来三星代工厂 4nm 工艺不稳定,也算是一个原因。自家的 Exynos 2200 旗舰芯片也出现了表现不佳的状况,并非有意为之。

于是,「深受其害」的高通,在刚刚公布的骁龙 8+ Gen1 Soc 上,也高调的宣布用上了台积电 4nm 工艺,并在 PPT 里直接写明性能提升 10%,功耗降低 30%。

似乎,Android 旗舰芯片表现的差,都因为三星 4nm 工艺「太菜」了,所以台积电就是「救兵」么?

台积电 4nm 不过是一块「遮羞布」

台积电与三星,几乎是世界上先进制程芯片生产的两大寡头。二者几乎霸占了世界上 10nm 以下芯片生产的市场。

▲ 图片来自:wccftech.com

几年之间,从 10nm 一直竞争到 4nm,并且它们也在疯狂氪金建造 3nm 产线和代工厂,竞争正在愈演愈烈。

与台积电纯代工厂不同,三星是一家集自主设计芯片、生产芯片以及 Exynos 自有芯片的垂直整合制造(IDM)企业。

10 年前,三星是要领先于台积电,苹果的 A4 芯片也是魔改自三星 Exynos,并由其代工。

由于三星特殊的身份,加上屏幕和内存都要依赖三星,风险过高,苹果便开始扶持台积电,进而转移风险。

历经曲折,台积电新建产线,调拨专业团队,最终拿下了苹果 A8 芯片的独家代工,加上 iPhone 6、6 Plus 的空前热销,促使台积电从中获益颇丰。

后续,苹果的 A 系芯片开始与台积电绑定,并通过资源倾斜帮助其发展。如今,苹果的 A 系、M 系芯片全部由台积电代工,并成为优先级最高的客户,没有之一。

▲ 台积电与苹果深度绑定. 图片来自:appuals.com

与此同时造就了台积电芯片代工高稳定性的「神话」。

5nm、4nm 均落后于台积电的三星,并没有气馁,而是梭哈了一把。对外宣称了一笔 133 万亿韩元(约 8000 万亿元)的投资,剑指 3nm 制程,并借此成为世界最大的 SoC 制造商。

▲ 图片来自:三星

并且,放弃 FinFEET 技术,而是一步到位到 GAAFET 晶体管技术,从而实现对台积电的反超,成败在此一举。

回到当下,三星的 5nm、4nm 晶圆密度和工艺的稳定性都不如台积电,因而反馈到旗舰芯片上来说,确实会有一定的差距。

今年年初的联发科天玑 9000 便采用的是台积电 4nm 工艺,1+3+4 的三丛架构中的 Cortex-X2 超大核(3.05GHz)、A710 大核心(2.85GHz)、A510 中核心(1.8GHz)的频率均远超高通骁龙 8 Gen1。

理论上,它有着更高的性能,和更好的能效比,就是一枚完美的旗舰芯片。

只不过,苦等几个月,当搭载天玑 9000 的旗舰们上市后,真实的能效表现其实与高通版相差不大,倘若不去仔细对比的话,可能根本察觉不出。

而此次高通高调的宣传,采用台积电 4nm 工艺骁龙 8+ Gen1 会有着更佳的表现时,我其实并没有报以多高的期待。

▲ 骁龙 8+ Gen1 发布后,许多厂商的「超大杯」也要回归了,重头戏来了.

鉴于骁龙 8+ Gen1 全面的超频(Cortex-X2 3.2GHz + A710 2.75GHz + A510 2.0GHz),绝对性能会有所提升,至于提升多少还得看厂商们的调校,能效也是如此。

如此,台积电的 4nm 制程工艺,对旗舰芯片的表现更像是一块「遮羞布」,盖住的其实是 Arm 极其孱弱的公版新架构。

Arm 公版架构才是「罪魁祸首」

十年之间,Arm 共更迭了 9 版架构,最新的 Armv9 相对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指令集升级。

随着指令集的升级,Arm 也对外公布了公版的 CPU IP,也就是我们在骁龙 8 Gen1 和天玑 9000 上看到的超大核心 Cortex-X2、大核心(性能核心)Cortex-A710 和中核心(效能核心)Cortex-A510。

▲ 图片来自:Arm

公版的 CPU 架构依然采用三丛架构,即 1+3+4。它算是此前 big.LITTLE 架构的进化版。目的无非就是「合适的核心做合适的工作」,以此来提升能效。

大小核混用的架构,现在也被广泛的运用在 X86 和 Arm 架构的桌面级和移动端 CPU 之中。

▲ Intel 12 也采用了 P+E 的混合架构.

Arm 公版的三丛架构,如果各司其职的话,超大核 X2 提供的是绝对性能,大核心 A710 分担的是日常的性能需求,而中核心 A510 则以低功耗完成相应任务。

三个核心,各有用途,设计和调用上也应有所倾向。

Cortex-X2,它就是 X1 的全面优化版,L3 的缓存翻倍至 8MB,缓存区增大,优化通信延迟,进而获得了 16% 的 IPC 提升(也可以理解性能)。

▲ 超大核提升明显. 图片来自:Arm

从后续的产品中,骁龙 8Gen1 和天玑 9000 在性能全开的情况下,的确相比骁龙 888 有着更好的表现,同时功耗也没有「爆炸」。

算是用高功耗换取了高性能,很合理。

但大核心和中核心,就有很大的问题,而导致旗舰芯片频繁翻车的也是这两个有着全新「名称」的核心。

Cortex-A710,并没有采用更新的架构,依然是经典 A78 的优化,称之为 A79 可能更为准确。

Anandtech 对这个新名号直呼为「an interesting marketing tidbit(好一个营销手段)」,A710 的表现也就不言而喻了。

▲ 高能耗高性能. 图片来自:Arm

Arm 的 PPT 上,A710 有了 10% 的性能提升,同时也优化了 30% 的能效。不过,从曲线上来看,高出的性能,多位于高能耗部分,且是通过 L3 缓存翻倍(8MB)获得。

能效的优化,不过是缩减了 A710 核心的分发吞吐量(由 6 缩减为 5),而并非是架构的优化而来。

▲ 请勿模仿. 图片来自:tenor

A710 是 A78 的优化版,而 A78 则是 A77 的超频版。Arm 大核心的设计团队几年之间,依然在挖掘 A77 架构的潜力,只是 A78 达到架构甜点频率之后,A710 的能效比就暴雷了,尤其是当系统需要高性能但不足以切换到 X2 超大核时,功耗直接起飞。

甚至,Arm 直接采用 4nm 的 A78 配合 X2 超大核,或许会有更好的结果。

作为大核心的 A710 更需要的是性能,而非是朝着能效设计,Arm 方向错了。

▲ 全新设计的 A510. 图片来自:Arm

相对来说,Cortex-A510 中核心,实打实用的是全新设计架构。且与 X2、A710 两个核心设计的奥斯丁(Austin)团队不同,是由剑桥(Cambridge)团队担纲设计。

A510 架构采用了许多创新的设计思路,比如用上了「超线程」,共享 L2 缓存,同时 L1、L2、L3 带宽增加为 A55 的两倍,由此浮点性能提升了 50%,整数运算也有了 35% 的提升。

只不过,A510 依旧采用的是「顺序执行」,而非是苹果 A 系列芯片中能效核心的「乱序执行」。为了防止指令等待时间,A510 的前端增加、缓存翻倍、后端也被扩大。

▲ 有些诚实的 Arm,注意纵轴是能耗. 图片来自:Arm

设计的思路也较为明确,就是为了更好的「性能」。只是最终的结果,却收效甚微。

从 Arm 的 PPT 来看, A510 只有在高功耗的情况下,才得到比 A55 更好的性能。

而在能效核心重点关注的低功耗上,却难与 A55 拉开差距,甚至还有些「开倒车」。

▲ 请勿模仿. 图片来自:tenor

整体来看,Arm 近年主打的三丛架构之中,只有 Cortex-X2 超大核是比较正常的更迭,大核心 Cortex-A710 关注能效,而中核心 Cortex-A510 却开始关注峰值性能,属实有些舍本逐末。

Arm 公版 CPU IP 尚且如此,就别指望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的旗舰芯片,能带来多好的表现了。

不肯拥抱 64 位的大厂 app 生态,也得出来背「锅」

Armv9 发布之后,还有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彻底抛弃 32 位应用,全面拥抱 64 位应用。

也就是说,三丛架构之中,理论上所有的核心均不再支持 32 位应用,但为了中国市场的 Android 应用环境,Arm 特批 A710 中核心兼容 32 位应用。

也就是说,当你开启 32 位 app 后,会强制调用 A710 这颗高能耗的核心,并一直保持活跃,即使你只是关屏听个歌而已。

其实,从 Armv8 开始,Arm 就在推进 64 位应用,同时 Google 商店也在 2019 年 8 月就规定新程序必须支持 64 位应用。

而国内很多大厂 app 一直没有做出改进,许多常用的 app,像是支付宝、QQ、网易云依然还是 32 位,何时推出 64 位版本也未有计划。

另外,很多国产 Android 厂商的软件商店也没有相应的 64 位 app 分区,32 位、64 位 app 混用。

不过,OPPO、vivo、小米已经开始推行 64 位 app 的普及,第一阶段便是限制新上架的 app 必须为 64 位。至于常用的 app 们,暂时还未有相关的举措放出。

近几年 Android 旗舰芯片频繁出问题,最根本的是 Arm 公版架构的设计方向有违三丛架构的本意,以及国内大厂不积极拥抱 64 位 app 导致。

至于是台积电还是三星,是天玑还是高通,在设备端这里,它们的区别远没有 PPT 上的那些数字大。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JUQIi2Y
via IFTTT

为了让儿童摆脱「吃药困难」,麻省理工学院开发出一种特殊药丸

对于许多人来说,吃药其实并不是件易事,卡在喉咙里下不去又上不来的药,经常让本就难受的病体又平添痛苦,对于生理结构上本就更难吞咽药剂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但口服药物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药物输送方式,目前约占生产供人类使用的药物的 90%。

▲图片来自:Find a Pharmacy

如此看来,不吃药是不太可能的,那就只能想办法让吃药这件事变得容易些。麻省理工学院与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油基凝胶来进行药物输送(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刊物《Science Advances》上)。

约 10 年前在研究其他类型的可摄入药物输送系统时,研究团队就开始思考新的方法,让儿童能更容易服用那些通常以药丸形式提供的药物。

▲图片来自:MIT News

考虑到药物的使用场景与稳定性,研究团队决定专注于油基凝胶。这类凝胶由胶凝剂、增溶剂和油组成,可用在食品工业中改变油性食品的质地,也可提高巧克力和冰淇淋的熔点。

在探索了包括芝麻油、棉籽油和亚麻籽油在内的几种植物油后,研究人员将这些油与蜂蜡和米糠蜡等食用胶凝剂结合在一起,发现它们可以根据油和胶凝剂的浓度和类型呈现不同的质地。质地可以像蛋白质奶昔这类浓稠饮料,也可以像酸奶或布丁。

▲图片来自:《Science Advances》

除了可以制成不同的质地,研究团队还与专门研究消费者感官体验的咨询公司 Sensory Spectrum 中受过专业培训的品酒师小组合作,对凝胶的口味进行研究,多番尝试后发现最吸引人的凝胶包括由具有中性风味(如棉籽油)或略带坚果味(如芝麻油)的油制成的。

之后,研究人员选择用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基本药物清单中的三种不溶于水的药物: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的吡喹酮、用于治疗疟疾的苯芴醇以及用于治疗细菌感染阿奇霉素来测试凝胶输送药物的效果。

▲ 图片来自:《Science Advances》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对于这几种基本药物,油基凝胶提供的剂量都能等于或高于可从药片中吸收的量。此外还有一种名为盐酸莫西沙星的抗生素,虽然是水溶性药物,但也可以通过油基凝胶成功输送。

为了更好地储存和运送药物,在研究人员的设计下,它们可以在 40 摄氏度下保持数周的稳定状态。这样一来,在制冷设备的地区也能使用。研究人员还设计了一种类似于可挤压酸奶包装的分配器,带有可用于分配剂量的隔断,就可以更容易地为不同体重的孩子提供正确的剂量。

▲图片来自:《Science Advances》

当然,目前这项研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了解,比如药物在制剂中的溶解度是否确保药物不会在生理液中沉淀,或者药物在制剂中的溶解度是否是药物吸收的唯一决定因素等,油凝胶可能也需要针对不同的药物进行优化。

但从如今的成果来看,这种油基凝胶制作成分安全,能在高温下长时间保持稳定,能以与商业片剂相当或更好的水平递送药物……

▲图片来自:MIT News

不仅当初尝试开发可以很容易地用于儿童的药物制剂这一研究目的已经达成。并且还克服了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给儿童用药、儿童可能无法吞咽固体剂型、药品可能会暴露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儿科药物的预算可能并不充裕等等限制。

目前研究团队已获得 FDA 对阿奇霉素的油基凝胶制剂进行 I 期临床试验的批准,也在计划未来几个月内开始临床试验。或许不久之后,吃药就不再是件难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jJYqHDC
via IFTTT

科沃斯地宝 T10 OMNI 体验:成熟的扫拖机器人不仅能自清洁,更要会与人对话

说起智能家居,不知道各位想到的第一个产品是什么,但我第一个想到的具体产品,是你我都比较熟悉的扫地机器人。

作为智能家居概念诞生以来发展得最早的品类,扫地机器人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甚至还试图将拖地的活也抢过来,逐渐升级成「扫拖一体」的扫拖机器人。

尽管市面上已经有非常多的扫拖机产品,但绝大多数用户将它买回家的主要原因基本只有一个,那就是:

我不想做家务了。

这个简单直接诉求,与人类原始的惰性密不可分。

但相对早期入手的扫拖机并没有满足到我的惰性需求,也没有明显减轻我的劳累感和提升幸福感,这是因为它虽然替我清理了家中的地面,但我回过头来却还是要去花时间和工夫清理扫拖机器人。

不得不说,若是规划机器人一天扫地一次的话,基本 2~3 天就清倒一次尘盒,清洗一遍拖布,感觉还是比较麻烦的。

所以,服务型家用机器人的发展方向还是围绕着用户不想做家务的核心需求,进一步减少用户的手动操作。

例如,3 个月清倒一次尘盒,机器人会自己洗干净自己等等。

最近,宣告开启家用服务机器人行业 3.0 时代的科沃斯,推出了全能版地宝 T10 OMNI 扫拖机器人。

被称之为「全能版」的 T10 OMNI 配套了一个「一站式」的全能基站 OMNI Station,带来了集尘盒和自清洁等「自动化」功能,并赋予了它能听会说的 YIKO 智能语音助手功能。听起来很厉害,那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它有怎样的表现吧。

五合一「全能基站」:3 个月换一次集尘袋

科沃斯 T10 OMNI 的「全能基站」集水箱、尘盒和机器人底座层于一身。

能被称之为「全能」的原因,是基站提供了自动回洗拖布、自动集尘、自动热风烘干、基站自清洁、银离子除菌(选配)五大功能。

其核心功能点,便是自动集尘和自清洁,基本上一站式解决了清理扫拖机的痛点,能做到解放双手,解放人工劳动。

基站顶部设置三个实体按钮,分别对应清洁槽加水/抽水键、主机启动/暂停键、主机召回/退出键。

基站顶部打开之后,可以看到分离式设计的 4L 清水箱和污水箱,两种不同颜色的箱体可以便于你去区分两个不同的水箱。

特有巧思的设计在于,两个水箱之间还有一个活动收纳层,提起就可以取出用于清洁基站底座的清洁刷和清洁液。

正如前文所述,以往传统的扫地机器人受限于机器人自身尘盒的空间,需要较为频繁地手动拆开机器人的尘盒来进行清倒。一不小心还有可能会搞到自己一身灰。

T10 OMNI 的基站内塞入了一个更大的集尘盒,内设「自集尘」系统,当机器人回到底座内之后,集尘口与集尘座会无缝对接。

手动或自动进入集尘程序之后,基站会通过大功率内机将尘盒里的脏东西快速吸入到集尘袋里。

28000Pa 的集尘吸力,大约 10 秒钟就可以清空机器人体内的尘盒。

基站内的集尘盒位于正面的小抽屉,开启按钮在机器人底座的顶部。

尘盒的接口处是用纸皮制作的,当你用手指轻轻勾起接口处,准备取走集尘盒的时候,特别设计的纸皮接口会随之闭合,防止里面的尘土会随风飘散。得益于尘袋整体的密封设计,能够有效隔绝灰尘等过敏原,这一点对于易过敏的人群来说非常友好。

容量达 3L 的尘袋,若是按照一到两天进行一次全屋清扫的话,大约是 75~90 天才需要换一次尘袋。

而且尘袋是低值易耗品,集满尘之后取出就可以丢弃,然后换上新的尘袋即可。对于懒人来说,直接更换新的尘袋也非常方便。

从使用了一周的频繁集尘效果来看,的确有理由相信大约要两个多月才会集满一次尘袋。

基于顶部的 4L 清水箱和污水箱,堪称全能的基站还可以帮你实现自动回洗拖布。先向清洗区导入清水箱里的清水,然后利用基站底座里的颗粒和拖盘的高速旋转,就可以清除掉拖布上的脏污。而留下的污水会被基站回收导入到污水箱当中。

洗干净拖布之后,底座内还会用 40℃ 的立体循环热风来烘干拖布和基站内壁,有效做到抑菌抑异味。

除此之外,基站本身也涉及了自清洁功能,点击基站顶部的自清洁按钮就可以自动完成。帮你走完扫拖清洁的最后一步。

但经过一段时间,基站底座内不可避免地会残留一下比较顽固的污渍。这时候还得动手取出清洁刷和清洁液,用刷子去辅助清理。

AI视觉,实现全屋 3D 建图

科沃斯的 DEEBOT 地宝系列机器人一直都是科沃斯产线里的热门产品,一方面是因为扫拖机器人的大众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而另一方面是因为,科沃斯已经深耕了该品类比较早,积攒的经验也比较足。

这部分的经验其实可以体现在地宝 T10 OMNI 的建图避障能力和自身的清洁能力两个方面。

首先是它的「感知」能力,整机布置了超过 30 个传感器和多套算法,让 T10 OMNI 有了相对完善好用的全屋建图导航和 AI 视觉避障能力。

机身顶部为环形 dToF 深度传感器,扫描时无惧光线影响,可以提供 10 米的扫描距离以及高达 7200Hz 的采样频率。而且搭配科沃斯的 TrueMapping 2.0 全屋规划技术,地宝 T10 OMNI 可以适应各种复杂场景,约 6 分钟能完成百平方米大面积的全屋建图。

比起 LDS 导航来说,dToF 导航的建图精度大约有四倍的提升,而且无论白天黑夜都几乎不会受到光线干扰,在室内可以轻松扫描好周边的环境,精准地在室内地图完成定位。

在实现 2D 快速建图的情况下,T10 OMNI 还可以识别到家居环境信息,在 app 内一键升级至 3D 地图。而用户也可以在 app 里对 3D 地图进行「装修」,自行设置和标注家居装修的物件,例如沙发和柜子等等。

通过 3D 户型图,T10 OMNI 也能进一步知晓家居的位置,通过 YIKO 语音助手或在地图上直接点击家居物件,就可以让它进行家居底部和周边的局部清洁。

T10 OMNI 的正面也搭载了 960P「星光级摄像头」,可以提供精准的全彩视觉。

得益于内置的地平线旭日 3 芯片提供的车规级 AI 算力,并利用科沃斯升级的 AIVI 3.0 的人工智能与视觉识别技术,除了能识别各类常见物品,如电线、鞋子、织物、垃圾桶、易卡家具等,T10 OMNI 还能针对人形、宠物等动态障碍物进行识别,即时做出合理的避障决策。

避障能力相对优秀,即便是在结构复杂的桌子和椅子腿下游走,也不成问题。

同时,它也新增了瓷砖、地板、地毯等地面材质识别,目的是能够适应家中的各种清洁情况,针对不同的地面材质来完成清洁。

值得一提的是,这枚摄像头也可以提供「智能管家」的功能,我们可以在 app 内打开它,并且远程用手机控制机器人在室内走动,看到你想看到的位置。而隐私方面,T10 OMNI 的主机和 app 都已获得莱茵隐私认证,同时使用该功能时,app 也需要密码才能调用这个摄像头,倒也不用担心。

两把刷子不留缝隙,扫拖体验令人满意

在物理层面和效果层面上用「有两把刷子」来形容科沃斯地宝 T10 OMNI 的清扫能力,感觉非常恰当。虽然,现在扫拖机器人的清扫能力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细节上的考虑,各个产品间还是有所差异。

CE 值(Cleaning Efficiency)是行业内衡量扫地机器人清洁能力的核心指标,按照科沃斯给出的数据,地宝 T10 OMNI 达到了其旗下产品迄今最高的 95% CE 值。

这归功于它身上的多重清洁配置。

相较于高速旋转时容易将垃圾打飞到区域外的单边刷,科沃斯 T10 OMNI 选择了双边刷的配置,通过双向聚拢地面灰尘的方式,提升扫地的效率。同时,双边刷也能更好地触达墙边缘和角落处,沿着角落完成深度清扫。

针对地板缝隙,T10 OMNI 采用了具有自研专利的胶毛一体滚刷,它的软胶条在高速转动时会形成增压效果来提升吸力。长短毛搭配的滚刷也能扫清缝隙积灰。

更重要的是,地宝 T10 OMNI 内置的进口高性能马达最高可以提供每分钟 25000 转的转速,产生 5000Pa 的吸力。虽然 Max 档位的声音比较大,但清洁效果的确不错。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更为安静的标准档位,应对有自动拖扫规律的地面显然不成问题。

T10 OMNI 还有拖地的功能。机器底部后置了两把「旋转加压强擦」模块,拖布的三层结构厚度和绒毛的密实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高速旋转带来的下压力的确可以清理到地面相对顽固的污渍。

但由于机器人本体是不带水箱的,拖布的湿润度基本上是依靠从底座沾水来完成,那么现阶段就会带来一些问题。

先是离开底座的一段距离里会感觉拖布过于湿润,地面上会有明显的水迹,大概要好几分钟才能被风干;而后离开底座一段距离之后,高效率的拖布也已经把水用光。

所以总体来说,我觉得 T10 OMNI 在扫地方面在同类产品里是数一数二的,而拖地体验还算令人满意,我们可以在 app 或者语音下达指令去调节它的出水量。

续航方面,科沃斯 T10 OMNI 没有让我太过于担心。内置的 5200mAh 电池基本可以把我家完整地扫一遍(我家实用面积大概 109㎡)。关于它的极限续航在哪里这个问题,这里希望有住超过 280 平米大平层的读者能告诉我答案。

T10 OMNI 的核心竞争力,是 YIKO 语音助手

在琳琅满目的扫拖机市场里,让 T10 OMNI 显得特别与众不同的,应该它内置的 YIKO 语音助手。

科沃斯提及的行业 3.0 升级里比较重要的一环,便是将 AI 智能语音赋能于智能家居机器人产品里。这一点其实我们在稍早前的科沃斯空气净化器机器人里已经体会过。

当 YIKO 来到 T10 OMNI 里,大多数的拖扫指令我们都可以用「OK YIKO」来唤醒语音助手后随即下达。

科沃斯 T10 OMNI 的身上有三只『耳朵』,环形适应的三麦克风除了可以实现较长距离的精准拾音之外,还能实现听声辨位的功能。

当我喊出「OK YIKO」的时候,T10 OMNI 会根据声音来源辨别我的方位,而后会迅速地调整自身姿态,将摄像头旋转对准到我这边,通过前置摄像头识别我在哪儿,然后再聆听我的语音指令。

于是,我就可以直接下达类似「过来清扫一下」这样的直白指令,T10 OMNI 就会根据我的声音方位和视觉识别,来到我的身边,然后开始对我身边的环境进行打扫。

也可以对它说「去扫一下沙发底下」,那么 T10 OMNI 就会调用内载的 3D 地图,去寻找我的沙发,然后在基于视觉,完成沙发底下的灰尘清扫。

除了打扫方面的指令,YIKO 语音助手还能回答用户更多的问题。对于我来说问得最多的,就是「今天天气,怎么样?」

这样的交互体验在我看来是比较自然的,能听懂人话并作出合理反馈的 AI ,是一个省心的 AI。

动动嘴就能完成的东西,绝不需要用手。这一点,果真是将「一站式,不动手」做到了比较极致的体验。

差一点,就全能了

享有较高行业地位的科沃斯,在扫拖一体机这个品类里可以说是持续领跑的状态,用做机器人的思维去做产品,的确可以带来不一样的人机交互体验,做到服务于人。

几乎避免了人工干预的工作流,也能更好地满足我们的惰性需求。

虽然人机交互是 3.0 时代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它的短板和上次的沁宝 Z1 一样,还是行业普遍面临的生态壁垒的问题。就目前而言,YIKO 只能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即便它提供了开放接口,但暂时还没有太多产品能够连通起来一起协作。

就单品而言,T10 OMNI 的产品力已经足够优秀,毕竟它那自清洁自集尘的产品特性,真切地解决了扫地机「最后一步」的痛点,这才是扫拖一体机原本该有的省心样子。

家务是一种既没有趣味性亦毫无成就感的重复劳动,像这样动口不动手就能替代人力劳动的家用服务机器人,希望能多来一点。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mS1eLos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