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9日星期四

马斯克最新演讲:火星或成地球救星,特斯拉机器人明年前往,人类文明结构将改写

远离政坛,专注科技,这是马斯克最近的口号。

由于 X/xAI 和特斯拉正处于关键技术发布期,日前他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将所有精力投向这些旗下科技企业,甚至不惜在工厂打地铺,多少让人梦回那个全力以赴、拼劲十足的「007 状态」。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给他带来好消息。

即便现场督战,他也难以逆转星舰「三连跪」魔咒,不过,就在刚刚,SpaceX 还是发布了由马斯克主持的主题演讲:Making Life Multiplanetary(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

没有比第一次星舰爆炸更糟糕的时刻了,而马斯克的火星梦想还在继续。正如他所说的那样:

「你希望每天早上醒来时,能觉得未来会变得更美好——这正是成为一个太空文明的意义所在。这意味着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明天会比昨天更好。而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事情,比走向太空、置身群星之间,更让人激动人心了。」

部分要点总结如下:

  • SpaceX 正在扩建生产能力,目标是每年生产 1000 艘星舰。
  • 即使地球供应中断,SpaceX 计划使火星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文明韧性」,并可能在地球出现问题时反过来救援地球。
  • SpaceX 下一步的关键技术是「接住」星舰本体,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演示这一技术,预计两三个月内进行测试。星舰将被放置在助推器顶部,重新加注推进剂并再次起飞。
  • 星舰、猛禽 3 号和助推器的第 3 代版本将具备快速重复使用、可靠运行和轨道推进剂补给等关键能力,预计在星舰 3.0 版本上实现。计划在年底首次发射。
  • 即将发射的火箭版本足以支持人类实现多星球生存目标,未来将继续提升效率、增强能力,降低每吨成本,并减少前往火星的费用。
  • 火星的发射窗口每 26 个月开启一次,下一次将在明年年底(约 18 个月后)。
  • 在未来的火星窗口期,SpaceX 计划送人类前往火星。前提是之前的无人任务成功着陆。如果一切顺利,下一次发射将实现载人登火星,并开始基础设施建设。
  • 为了确保任务成功,SpaceX 可能会进行一次 Optimus 机器人着陆任务,作为第三次发射的测试,确保载人任务的顺利进行。

附上原视频地址:https://ift.tt/5BvAobT

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

好,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演讲,前往火星的大门已经开启。我们现在来到了新成立的「星舰基地」(Star Base)德克萨斯。

这应该是美国几十年来第一次新建一座城市,至少我是这么听说的。名字也很酷,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我们将在这里研发出让人类、文明和我们所知的生命首次走向另一个星球所需的技术——在地球 45 亿年的历史上前所未有。

让我们看看这个小视频。一开始,这里基本上什么都没有。最初,这里只是一块沙洲。什么都没有?就连那几个我们搭建的小设施,当然也是后来建起来的。

那是最初的「Mad Max」火箭。也是在那时我们意识到,给这「Mad Max」火箭打灯光真的很重要。

是的,几年前这里还基本上一片荒芜。而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里,靠着 SpaceX 团队的卓越努力,我们建起了一座小城市,建起了一个巨型发射平台,还有一个用于制造巨型火箭的巨大工厂。

更棒的是,任何看到这个视频的人,其实都可以亲自来参观。我们的整个生产设施和发射场都设在一条公共公路旁。也就是说,任何来到德州南部的人都可以非常近距离地看到火箭、参观工厂。

所以,只要你对地球上最大的飞行器感兴趣,随时都可以来,只要沿着那条公路开过去就行了,真的很酷。然后我们一路走到了现在——星舰基地,2025 年。

现在我们已经达到了大约每两到三周就能制造一艘飞船的水平。当然,我们并不是每两三周都固定生产一艘,因为我们还在不断进行设计升级。但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每年能够生产 1000 艘飞船,也就是每天三艘。

这就是目前的进展。我现在正站在那个大楼里。

那是我们的气垫船。我们正在把一个助推器运送到发射场,你可以看到那些超大组装厂房(mega bays)。

就像我之前说的,对于正在看这个视频的朋友来说,最酷的一点是你真的可以直接来到这里,开车沿着这条路就能亲眼看到这一切,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这种机会。左边那条路,那是条公路,是对公众开放的。你可以随时来看看,我非常推荐来一趟,我觉得这真的非常鼓舞人心。

我们正在扩建整合能力,以达到每年生产 1000 艘星舰的目标。虽然现在还没建好,但我们正在建。这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工程,从某些标准来看,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之一。它的设计目标就是每年生产 1000 艘星舰。我们也在佛罗里达建设另一座厂房,这样我们在德州和佛州就会有两个生产基地。

这些建筑到底有多大,其实很难凭肉眼判断。你需要在旁边放一个人来对比,看到人站在建筑旁边有多渺小,你才能真正意识到它的巨大规模。

如果我们用「每年生产的运载工具」来对比,比如波音和空客制造的飞机数量,未来某个时间点,星舰的年产量可能会和波音、空客的商用飞机持平。这个项目的规模真的非常庞大。

而且每艘星舰的运载能力都远超波音 747 或空客 A380,真的可以说是「巨无霸」。

接下来是关于星链卫星(Starlink)方面的内容,第三代卫星的年产量大约在 5000 颗左右,将来可能会接近 10000 颗。每颗第三代卫星的体积大致相当于一架波音 737,非常大。拿来跟二战时期的 B-24 轰炸机做对比也不为过。

当然,这个规模跟特斯拉比起来还算小。未来特斯拉的年产量可能会是这个的两倍甚至三倍。

这些对比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概念:其实制造大量用于星际旅行的星舰是可行的。即使从总吨位的角度来看,像特斯拉和其他汽车公司依然在制造比 SpaceX 更复杂、产量更高的产品。

也就是说,这些看似夸张的数字,其实是人类完全有能力实现的,因为其他行业已经做到了类似的规模。

我们的进展,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就是实现一个在火星上能够自我维持的文明所需要的时间。而星舰的每一次发射,尤其是在早期阶段,都是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为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打基础,让星舰不断完善,最终能够将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的人送往火星。

理想状态下,任何想去火星的人都可以实现这个梦想,而且我们还能运送所有让火星实现自给自足所需的设备,让那里的社会可以独立发展。

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要达到这样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即使地球的供应中断,火星仍然可以继续发展。那时我们就实现了「文明韧性」——甚至在地球出现严重问题时,火星还可能反过来救援地球。

当然,也可能是地球援助火星。但最重要的是,两个都能独立维持运转、都强大的星球共存,将对人类文明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

我认为,任何一个文明如果是多星球的,它的寿命可能会延长十倍,甚至远超这个数字。而单一星球的文明,始终面临着一些不可预知的威胁,比如人类自毁性的冲突——比如第三次世界大战(虽然我们希望永远不会发生),又比如像小行星撞击、超级火山爆发这样的自然灾害。

如果我们只有一个星球,那一旦出现灾难,文明可能就此终结;但如果我们有两个星球,我们就能延续下去,甚至进一步扩展到火星以外的地方,比如小行星带、木星的卫星,甚至更遥远的地方,最终进入其他恒星系统。

我们可以真正走向群星之间,让「科幻」不再只是幻想。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打造「快速可重复使用」的火箭,让每次飞行的成本、每吨送往火星的成本尽可能低。这就要求火箭必须具备快速复用的能力。

其实我们内部经常开玩笑,说这就像「快速、可复用、可靠的火箭」,三个「R」,简直像海盗的叫声「RRRR」,关键就是这三个「R」。

现在 SpaceX 团队在捕捉巨型火箭方面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想想看,我们的团队已经多次成功「空中接住」人类制造过的最大飞行器,用的是一种非常新颖的方式——用巨大的「筷子」从空中接住它。这真的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技术突破。

我想问一句,你以前见过这样的场面吗?

再次祝贺大家,这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我们之所以要用这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接住」火箭,是因为这对实现火箭的快速复用至关重要。

超级重型助推器(Super Heavy Booster)体积庞大,直径大约 30 英尺(约 9 米)。如果它带着着陆腿降落在平台上,

我们就还需要再把它吊起来、收起着陆腿,再重新放回发射架,这样的操作相当复杂。而如果我们能用同一座塔,也就是最初安装它到发射架上的那座塔,来直接把它从空中接住并再次放回原位,那就是实现快速复用的最佳方案。

也就是说,火箭是被最初把它放进发射架的同一对机械臂接住,然后马上放回发射位置。

理论上,超级重型助推器可以在着陆后一个小时内重新发射。

飞行过程本身只需要 5 到 6 分钟,然后它被塔臂接住,放回发射架。大约再花 30 到 40 分钟补充推进剂,再把飞船放回顶部——原则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每小时发射一次,最多每两小时发射一次。

这就是火箭复用的极限状态。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接住」星舰本体(Ship)。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我们一定会实现。

我们希望在今年晚些时候演示这个技术,可能最快两三个月内就能进行测试。之后,星舰将被放置在助推器顶部,重新加注推进剂,再次起飞。

不过,星舰的再飞行时间会比助推器略长一些,因为它需要绕地球飞行几圈,直到飞行轨迹回到发射场上空。尽管如此,星舰也计划实现每天多次重复飞行。

这是新一代的「猛禽 3 号」发动机,性能非常出色。我们要为猛禽团队点赞,这真的让人非常振奋。

猛禽 3 号的设计理念是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隔热罩(heat shield),这大大节省了发动机底部的重量,同时还提高了可靠性。例如,如果猛禽发动机出现少量燃料泄漏,燃料会直接泄漏到本就炽热的等离子体中,基本不会造成问题。而如果发动机被封闭在一个结构箱里,这种泄漏就会非常危险。

所以这是猛禽 3 号。我们可能还需要反复测试几次,但这款发动机在有效载荷能力、燃效和可靠性方面都有巨大的飞跃。可以说,它是一款具有革命性的火箭发动机。

我甚至会说,猛禽 3 号几乎像是「外星科技」的产物。

实际上,当我们第一次把猛禽 3 号的图片展示给业内专家时,他们说这台发动机还没组装完。然后我们就告诉他们:这就是「没组装完」的发动机,已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水平,并且正在运行。

而且,它的运行状态极其干净、稳定。

为了造出这样的发动机,我们对设计做了大量简化。比如,我们把次级流体回路、电路等都直接整合进了发动机结构里。所有关键系统都被很好地封装和保护了。坦率来说,这已经是工程设计的典范。

另一个对实现火星任务至关重要的技术就是——轨道推进剂补给。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类似「空中加油」,只不过这次是「轨道加油」,对象是火箭。这种技术历史上从未实现过,但从技术角度是可行的。

虽然这个过程看起来总让人觉得有点「儿童不宜」,但总之,推进剂必须得传输嘛,没办法,必须完成这一步。

具体来说,是两艘星舰在轨道上对接,一艘星舰将推进剂(燃料和氧气)传输给另一艘星舰。实际上,大部分质量是氧气,氧气占了将近 80%,燃料只占 20% 左右。

所以,我们的策略是:先发射一艘装满货物的星舰进入轨道,然后再发射几艘「加油专用」的星舰,通过轨道补给把推进剂灌满。一旦推进剂补满,那艘星舰就可以启程飞往火星、月球,或者其他目的地。

这个技术非常关键,我们希望能在明年完成首次演示。

接下来要解决的最难问题之一就是「可重复使用的隔热罩」。

目前还没有人真正研发出能够多次使用的轨道隔热罩。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技术挑战。就连航天飞机的隔热罩,在每次飞行之后都需要几个月的维修——要修复破损的隔热瓦,还得逐块检测。

这是因为再入大气层时的高温和高压极其严酷,能承受这种极端环境的材料非常少,主要是一些先进陶瓷,比如玻璃、氧化铝,或者某些类型的碳材料。

但大多数材料在多次使用时要么会被腐蚀、要么会碎裂、剥落,很难经受住再入过程中的巨大压力。

这将是人类第一次真正开发出一个「可重复使用的轨道级隔热系统」。这个系统必须极其可靠。我们预计未来几年都将持续对它进行打磨和优化。

不过,这项技术是可以实现的。我们并不是在追求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在物理学范围内是可行的——只是实现起来非常非常难而已。

至于火星的大气,虽然它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乍一看好像比地球更「温和」,但实际上情况更糟。

当二氧化碳在再入过程中变成等离子体后,会分解成碳和氧气——这样一来,火星大气中游离氧的含量就会比地球还高。地球大气中氧气只有大约 20%,而火星在等离子分解后,氧含量可能是地球的两倍甚至三倍。

而这些自由氧会猛烈地氧化隔热罩,几乎是要把它「烧掉」。所以我们必须在二氧化碳环境中进行非常严格的测试,确保它不仅在地球上有效,在火星上同样可靠。

我们希望地球和火星使用同一套隔热罩系统和材料。因为隔热罩涉及很多技术细节,比如确保隔热瓦不会裂开、不会掉落等等。如果在地球上使用相同材料进行上百次测试,等真正要飞往火星时,我们就可以有充分的信心它能正常工作。

此外,我们正在研发下一代星舰,相较当前版本,它有很多改进。

比如,新一代星舰更高,船体和助推器之间的「中段结构」(interstage)也设计得更合理。你可以看到新的支撑结构(struts),这让「热级间分离」(hot staging)过程更加顺利。

所谓热级间分离,就是在助推器还在燃烧时,星舰的引擎就提前点火。这样,来自星舰发动机的火焰可以通过这些开放的支撑结构更顺畅地排出,不会干扰助推器。

而且这一次,我们不会像之前那样把这些结构扔掉,而是让它们随星舰一起飞行,做到可回收利用。

这一版本的星舰高度稍微增加了一点,从原来的 69 米提升到了 72 米。推进剂的容量,我们预计将略有提升,长期来看可能会达到 3700 吨。我的猜测是最终会接近 4000 吨的级别。

推力方面,也就是「推重比」部分,我们可能会达到 8000 吨推力,甚至最终上探至 8003 吨——这是在不断优化提升的过程中。我的估计是,最终我们会实现 4000 吨推进剂、接近 10000 吨推力的配置。

这就是下一代,也就是新版的「超级重型助推器」(Super Heavy)的形态。

助推器底部看起来可能会有些「光秃秃」的,因为「猛禽 3 号」发动机不需要隔热罩,所以看上去像是少了点什么,但其实那只是因为这些发动机不需要原来用于保护的结构。

猛禽 3 号直接暴露在炽热的等离子体中,但它本身设计得非常轻巧,不需要额外隔热。

这套系统也整合了热级间分离结构(Hot Stage Integration),我觉得它看起来非常酷。新版本的星舰船体也略长了一些,能力更强,推进剂容量提升至 1550 吨。长期来看,可能会比这个再多 20% 左右。

隔热罩的设计也更加流畅,从隔热层边缘过渡到「背风面」(leeward side)非常平滑,不再是那种参差不齐的隔热瓦。我觉得它外观上也非常简洁、优雅。

目前这个版本依然搭载 6 台发动机,但未来版本会升级到 9 台。

得益于猛禽 3 号的改进,我们实现了更低的发动机质量、更高的比冲(specific impulse),也就是效率更高。星舰第 3 版本(Starship Version 3)是一个重大飞跃。我认为它实现了我们所有核心目标:

通常,一个新技术要真正成熟、好用,需要经过三代的迭代。猛禽 3 号、星舰和助推器的第 3 代版本,将具备我们所需的所有关键能力:快速重复使用、可靠运行、轨道推进剂补给。

这些都是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的必要条件,而这一切将在星舰 3.0 版本上实现。我们计划在今年底首次发射它。

你可以看到,在左边是目前的状态,中间是我们今年底的目标版本,而右边则是未来长期发展方向。最终高度会达到 142 米左右。

但即使是中间这个年底将发射的版本,已经完全具备执行火星任务的能力。之后的版本将会是性能上的进一步增强。就像我们过去对猎鹰 9 号所做的一样,我们会不断加长火箭,提升其运载能力。这就是我们的发展路线,简单明了。

但我要强调的是,即将于年底发射的这版火箭,已经足以支持人类实现多星球生存的目标。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继续提升效率、增强能力、降低每吨成本,以及让每位前往火星的人的花费更低。

正如我之前说的——我们的目标是,让任何想移居火星、想参与建设新文明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想想看,这得有多酷? 就算你自己不想去,也许你有儿子、女儿、或朋友愿意去。我认为,这将是人类能参与的最伟大的冒险之一——去另一个星球,亲手建设一个新的文明。

是的,最终我们的星舰将装备 42 台发动机 ——这几乎是命中注定的,就像伟大的先知 Douglas Adams 在他的书《银河系漫游指南》中预言的那样:生命的终极答案是 42。

所以,星舰最终也将拥有 42 台发动机,这就是宇宙的安排(笑)。

再来说说运载能力,最令人惊叹的是,在完全可重复使用的情况下,星舰将具备 200 吨的近地轨道运力。这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是土星五号登月火箭运力的两倍。而土星五号是一次性使用的火箭,而星舰则是完全可重复使用的。

如果星舰也是一次性使用的话,它的近地轨道运力甚至可以达到 400 吨。

所以我要说的是:这是一枚非常庞大的火箭。但想要实现「人类多星球生存」,我们就必须拥有这样的大火箭。而在实现火星移民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做很多很酷的事情,比如在月球建立一个基地——月球基地阿尔法。

很久以前有一部叫《月球基地阿尔法》的电视剧,虽然剧里关于物理的一些设定不太靠谱,比如月球基地好像还能漂离地球轨道(笑),但总之,在月球建立基地应该是继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的下一步。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在月球上建立一个巨型科学站,开展有关宇宙本质的研究,那将是一件非常酷的事。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前往火星呢?

火星发射窗口每两年开启一次,具体来说是每 26个月。下一次的火星窗口是在明年年底,也就是大约 18 个月之后,时间点大概在 11 月或 12 月。

我们会努力抓住这个机会。如果运气好,我觉得我们现在大概有五五开的可能性实现目标。

实现火星任务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及时完成轨道推进剂补给技术。如果能在窗口期之前完成这一技术,我们就会在明年年底发射首艘无人星舰前往火星。

接下来你会看到一个演示图,说明从地球(蓝色)到火星(红色)飞行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实际上,从地球飞往火星的飞行轨迹所经过的距离,差不多是到月球距离的上千倍。

你不能直接「直线飞」去火星,必须按照一种椭圆轨道进行转移——地球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火星则在轨道的另一端。你还得精确计算飞船在轨道上的位置和时间点,确保能够与火星轨道相交。

这就是所谓的地火轨道转移(Hohmann Transfer),它是从地球前往火星的标准方式。

如果你有 Starlink 星链的 Wi-Fi 路由器,可以看看上面的标志图案,它就是这个轨道转移的图示。星链所提供的卫星互联网服务,正是帮助资助人类前往火星的项目之一。

所以我想特别感谢所有使用 Starlink 的人——你们正在帮助确保人类文明的未来,正在帮助人类成为多星球文明的一部分,正在帮助人类走向「宇宙航行时代」。谢谢你们。

这是一份初步的计划蓝图:我们希望随着每一次火星发射窗口的开启(也就是大约每两年一次),显著提高飞往火星的飞行频率和飞船数量。

最终,我们的目标是每次火星窗口发射 1000 到 2000 艘星舰前往火星。当然,这只是一个数量级上的估算,但根据我的判断,要想在火星上建立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文明,大约需要把 100 万吨的物资送上火星表面。

只有当火星具备了这样的基础能力,才算真正达到了「文明安全点」——也就是说,即使地球无法继续发运补给,火星文明也可以独立存续与发展。

为此,你不能缺少任何东西,哪怕是类似维生素 C 这种微小但关键的元素,都不能没有。火星必须拥有一切它所需要的东西,才能实现真正的增长。

我猜测大约需要 100 万吨,也可能是 1000 万吨,希望不会是一亿吨,那就太多了。但无论如何,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尽快达到这个目标,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提供保障。

我们目前正在评估多个火星基地的候选地点,Arcadia 地区是目前的首选之一。火星上的「土地」资源很多,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选择范围会变得很小:

比如不能太靠近极地(环境过于极端),需要靠近冰层以获取水源,同时地形不能太崎岖,以便火箭安全降落。

综合这些因素后,Arcadia 是较为理想的地点之一。顺便说一句,我女儿的名字也叫 Arcadia。

在最初阶段,我们将把第一批星舰送上火星,以收集关键性数据。这些飞船将携带 Optimus 人形机器人,它们会先行到达,对周边环境进行探索,并为人类到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如果我们真的能在明年年底发射星舰,并成功抵达火星,那将是一幅非常震撼的画面。按照轨道周期计算,那艘飞船将在 2027 年抵达火星。

想象一下,Optimus 人形机器人在火星表面行走的画面,那将是划时代的一刻。

然后,在两年后的下一个火星窗口,我们将尝试送人类前往火星。前提是前几次无人任务成功着陆。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就会在下一次发射中让人类踏上火星,真正开始在火星建设基础设施。

当然,为了更稳妥一些,我们也可能会再进行一次 Optimus 机器人着陆任务,把第三次发射作为载人任务。具体还要看前两次的实际效果。

你还记得那张著名的照片吗?——帝国大厦上的工人们坐在钢梁上吃午饭。我们希望也能在火星上拍出类似那样经典的画面。在火星通信方面,我们将使用一个版本的 Starlink 星链系统来提供互联网服务。

即便是光速传输,地球到火星的延迟也很明显——最理想的情况是约 3.5 分钟,最糟糕的情况,当火星处在太阳的另一侧时,延迟会高达 22 分钟或更久。

所以,在火星与地球之间进行高速通信确实是个挑战,但星链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接下来,第一批人类将在火星上打下基础,建立长期驻扎的前哨。就像我之前说的,我们的目标是尽快让火星具备自我维持的能力。

这一张图是我们对火星上第一座城市的粗略设想。

我猜测,我们会把发射台建得离着陆区远一些,以防出现事故。在火星上,我们将极度依赖太阳能。而在火星的早期阶段,由于它尚未「地球化」,人类无法在火星表面自由行走,必须穿着「火星服」,住在类似玻璃穹顶的封闭结构里。

不过这一切是可以实现的。最终,我们有希望将火星改造成一个类地星球。

我们的长期目标是:每一次火星转移窗口(约每两年一次),都能向火星运输超过一百万吨的物资。达到这个级别时,我们才算是真正开始建设一个「严肃的火星文明」——每次窗口运送「百万吨」级别的物资,是我们的最终标准。

那时候,我们将需要大量的太空港。由于飞行不能随时进行,只能集中在发射窗口期,我们将会有上千艘、甚至上两千艘星舰集结在地球轨道,等待同时起飞。

想象一下——就像《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一样,上千艘飞船集结在轨道上,同时启程飞向火星,那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场面之一。

当然,到时候我们也需要大量的火星着陆台和发射台。如果有几千艘星舰飞来,你至少需要几百个着陆位,或者非常高效地在着陆后迅速清空着陆区。

这个问题我们以后会解决(笑)。总之,在火星上建立人类首座外星城市,这将是件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这不仅是一个全新世界,同时也是一次机会——火星居民可以重新思考人类文明的模式:

你想要什么样的政府形式?

你希望制定哪些新的规则?

在火星上,人类拥有重新编写文明结构的自由。

这是属于「火星人」的决定。

所以,好了——让我们一起去完成这件事吧。

谢谢大家!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7RPqBQ1
via IFTTT

早报|马斯克曝下月交付 Model Y 自动驾驶版/红米登上全球最畅销手机榜/Labubu 海外火爆,泡泡玛特紧急喊停销售

cover

🚀

DeepSeek R1 新版幻觉最高降低 50%

🤔

宇树科技回应公司更名

🎵

阿里通义开源「空间音频生成」模型

🚗

马斯克:下个月交付具备自动驾驶的 Model Y

📱

红米登上 2025 年 Q1 全球最畅销手机榜单

📺

Netflix 联合创始人加入 Anthropic 董事会

🚗

理想 i6 官宣 9 月上市

💡

前月之暗面海外产品创始人:做 AI 代码社区是为了激发用户创作欲

📷

大疆将于 7 月发布首款全景相机

📱

iPhone 17 系列模型再曝光

📹

可灵 2.1 系列视频模型发布

🧱

英国人为抢 Labubu 大打出手,泡泡玛特喊停销售

重磅

DeepSeek R1 新版幻觉最高降低 50%

昨日晚,DeepSeek R1 模型正式完成小版本升级,目前版本为「DeepSeek-R1-0528」。

据介绍,DeepSeek-R1-0528 仍然使用 2024 年 12 月所发布的 DeepSeek V3 Base 模型作为基座,但在后训练过程中投入了更多算力,显著提升了模型的思维深度与推理能力。

我们对 DeepSeek-R1-0528 也做了全面实测!点击下方链接查收!👇

重新定义「小版本」!全面实测新版 DeepSeek R1,我们挖出了这些隐藏亮点

更新后的 R1 模型在数学、编程与通用逻辑等多个基准测评中取得了当前国内所有模型中首屈一指的优异成绩,并且在整体表现上已接近其他国际顶尖模型,如 o3 与 Gemini-2.5-Pro。

最亮眼的是,新版 DeepSeek R1 针对「幻觉」问题进行了优化。与旧版相比,更新后的模型在改写润色、总结摘要、阅读理解等场景中,幻觉率降低了 45%-50% 左右,能够有效地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结果。

另外,DeepSeek-R1-0528 支持工具调用。**当前模型 Tau-Bench 测评成绩为 airline 53.5% / retail 63.9%,与 OpenAI o1-high 相当,但与 o3-High 以及 Claude 4 Sonnet 仍有差距。 **

同时,DeepSeek 团队蒸馏 DeepSeek-R1-0528 的思维链后训练 Qwen3-8B Base,得到了 DeepSeek-R1-0528-Qwen3-8B。该 8B 模型在数学测试 AIME 2024 中仅次于 DeepSeek-R1-0528,超越 Qwen3-8B,与 Qwen3-235B 相当。

基于上述结果,DeepSeek 团队相信,DeepSeek-R1-0528 的思维链对于学术界推理模型的研究和工业界针对小模型的开发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新版 DeepSeek R1 已上线官方网站、小程序、App 端和 API,上下文长度为 64K。另外,新版 R1 API 增加了 Function Calling 和 JsonOutput 的支持,模型也同步开源。

Model Scope:https://modelscope.cn/models/deepseek-ai/DeepSeek-R1-0528

Huggingface:https://huggingface.co/deepseek-ai/DeepSeek-R1-0528

大公司

宇树科技回应公司更名

5 月 29 日,宇树科技向合作伙伴发布通知称:

因公司发展需要,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即日起名称变更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届时,原公司所有业务由「新公司名称」继续经营,原公司签订的所有合同继续有效。

该举动引发了市场对其准备上市的猜测。对于该消息,宇树科技相关负责人通过澎湃新闻回应称,

系公司运营方面的常规变更。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宇树科技在 5 月 28 日进行了名称、市场主体类型、投资人、经营范围变更和高管人员备案。

据报道,将有限公司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即股份制改造(简称「股改」「股份改制」),除了是企业上市的必要准备,也可能是为了优化股权结构、融资、提升治理水平及其他发展需求。

今年 4 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曾访问宇树科技并与王兴兴交流。在被问及是否有来港上市的计划时,王兴兴表示,后续有可能,不确定。

王兴兴表示宇树科技一直有开拓全球市场,在香港亦有经营业务,各方面合作机会多。李家超鼓励宇树科技赴港拓展业务,并表示香港特区政府也可提供所需支援。

阿里通义开源「空间音频生成」模型

昨日,阿里通义大模型公布了「空间音频生成」模型——OmniAudio。据通义团队介绍,OmniAudio 能够直接从 360° 视频生成空间音频。

为了解决「如何利用全景视频生成与之匹配的空间音频」这一问题,通义实验室语音团队提出了 360V2SA(360-degree Video to Spatial Audio)任务,旨在直接从 360° 视频生成 FOA(First-order Ambisonics)音频。

据悉,FOA 是一种标准的 3D 空间音频格式,能够捕捉声音的方向性,实现真实的 3D 音频再现。

受限于现有的配对 360° 视频和空间音频数据极为稀缺,通义团队还为此精心设计并构建了 Sphere360 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大量高质量的 360° 视频和相应的 FOA 空间音频。这是一个包含超过 10.3 万个真实世界视频片段的数据集,涵盖 288 种音频事件,总时长达到 288 小时。

另外,OmniAudio 的训练方法分为了「自监督的 coarse-to-fine 流匹配预训练」以及「基于双分支视频表示的有监督微调」两个阶段。

目前,OmniAudio 已上架 GitHub 并同步公布了代码、数据开源仓库,以及相关技术论文。

项目主页:https://omniaudio-360v2sa.github.io/

代码和数据开源仓库:https://github.com/liuhuadai/OmniAudio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504.14906

马斯克:下个月交付具备自动驾驶的 Model Y

昨日,马斯克发文称,在过去几天中,在美国奥斯汀公共街道上测试无人驾驶的特斯拉 Model Y,没有发生任何交通事故,其还强调「没有驾驶员在车内」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

同时,马斯克还透露,特斯拉将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6 月开始实现交付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 Model Y 车型。

据悉,特斯拉位于德州奥斯汀的超级工厂主要生产 Model Y 和 Cybertruck 两款车型,同时特斯拉确认该工厂正不断加速焕新版 Model Y 的生产流程。

此前曾有报道,特斯拉已为奥斯汀超级工厂生产的 Model Y 和 Cybertruck 部署了「自动驾驶至出厂区」的功能。部署了该功能的车辆能在无需监督的情况下,自动下产线开入交付车辆停车场,从而降低人力运输成本。

红米登上 2025 年 Q1 全球最畅销手机榜单

据数据分析机构 Counterpoint 公布的 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最畅销智能手机榜单显示:

  • iPhone 16/16 Pro Max/16 Pro/15 四款机型分别占领了前四名;
  • 三星 Galaxy A16 5G/A06/S25 Ultra 分别排名第五、第六、第七;
  • Redmi 14C 4G 排名第八。

相较于 2024 年第一季度全球最畅销手机榜单中清一色的 iPhone 和三星 Galaxy 系列,Redmi 在这次榜单中打破了这一局面,成为第三个登上该榜单的品牌。

机构指出,虽然前十大智能手机在全球总销量中的份额保持稳定,但价格低于 100 美元的低端智能手机在前十大榜单中的贡献有所增加。

Netflix 联合创始人加入 Anthropic 董事会

日前,AI 巨头 Anthropic 宣布,Netflix 联合创始人、前 CEO Reed Hastings 正式加入其董事会。

Anthropic 在公告中表示,Hastings 不仅在 Netflix 的发展上表现优秀,同时其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精力。而上述的表现都令 Hastings 对「如何确保技术能够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目标」这一问题有着切实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Hastings 近期向美国鲍登学院捐赠了 5000 万美元,以建立一个人工智能与人类研究计划。该计划研究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工作、人际关系和教育,并为其使用制定道德框架。而 Anthropic 表示,上述研究项目都是与公司密切相关的。

Hastings 本人表示,Anthropic 对 AI 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持乐观态度,但该公司也非常清楚经济、社会和安全方面的挑战,而他本人加入 Anthropic 的董事会,是因为相信 Anthropic 对 AI 发展上实行的方法,并希望能够帮助人类进步。

理想 i6 官宣 9 月上市

昨日,理想汽车公布了其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信息,数据如下:

该季度营收 259.3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1%;净利润达 6.47 亿元,同比增长 9.4%,也是连续第十个季度实现盈利;第一季度交付量 92864 辆,同比增长 16%。

理想预计第二季度营收 325 亿元人民币至 338 亿元人民币,预计第二季度交付量 123000-128000 辆。

而在该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理想 CEO 李想公布了公司今年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划:

  • 理想纯电 SUV 上市筹备工作进展顺利:i8 将于今年 7 月正式发布,i6 将于 9 月发布。目前 i8 测试车正在全国各地路测,进行量产前的优化,累计测试里程已经突破 950 万公里。
  • 新上市的 MEGA Home 订单充足,7 月将交付 3000 台;另据理想销售与服务高级副总裁邹良军还透露,L 系列焕新版销量符合预期,目前每周售出超 1 万台,公司相信月销很快回到 5 万台水平。
  • 有计划进军轿车市场,但需要年营收达到 3000 亿元规模。
  • VLA 视觉语言行动模型将在 7 月,与 i8 一起发布,并在 8 月全量推送给 AD Max 用户。

逐际动力展示旗下机器人货车高动态测试

日前,逐际动力公布了旗下多形态双足机器人「TRON 1」在高速移动货车中的动态测试。

据悉,逐际动力 TRON 1 双足机器人在最高时速 70km/h 的中型仓栏式货车中进行了本次测试。公布的内容来看,在车辆的激烈驾驶中,TRON 1 展现了应对冲击、保持平衡、摔倒爬起的出色能力。

官方介绍,基于逐际动力自研 IMU 模块和算法,TRON 1 能够及时捕捉自身姿态和加速度的变化,结合内置的控制算法,在车厢每一次突发的加速和转向中迅速做出反应。

作为一个面向科研与工程开发的双足平台,TRON 1 支持多种控制算法与硬件扩展,帮助用户探索高动态环境下的双足运动、平衡控制与机器人自主恢复能力,不仅为科研人员的研究和测试提供了鲁棒和稳定的底盘基础,也为应用方在复杂、极端环境中使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基础。

腾讯 ima 接入 DeepSeek R1 最新版

5 月 29 日,腾讯旗下 AI 工作台产品 ima 迎来更新,全端接入深度思考模型 DeepSeek R1-0528 版本。

目前,用户无需更新,打开 ima 任意版本(包括电脑端、App、小程序),选择 DeepSeek R1 即可体验。

据介绍,DeepSeek R1-0528 版本推理性能大幅提升,代码能力更强;交互体验上,写作更自然,更贴近人类表达。

ima 接入 DeepSeek R1-0528 后,用户可以升级体验到知识库的问答更贴近人类表达习惯,更像真人,同时能够获得新版 DeepSeek R1 更长时间的连续思考,也意味着用户在 ima 可以跟知识库进行更深度的交流,把知识变成智慧。

💡 前月之暗面海外产品创始人:做 AI 代码社区是为了激发用户创作欲

日前,前月之暗面海外产品 Noisee 创始人明超平接受《晚点》采访,通过其团队近期宣布的 AI coding 社区型产品 YouWare,来畅聊了 AI 产品的发展。

明超平将 YouWare 定位为氛围编程者的社区,旨在让非代码专业的人士也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明超平也透露,团队希望通过社区,给用户「动机」和「触发器」——因为 YouWare 内有创意分享、内容参考和创作者间的互相帮助。同时团队也更希望激发用户更多的创作。

同时,明超平也分享了部分 YouWare 的发展之路。其表示,YouWare 选择 coding 和社区这两个方向,一方面能够让代码能够分享,实现「可复用」,同时这也能帮助 AI 能用更快速度、更大带宽 24 小时持续写代码,明超平认为「这是巨大的智能-生产力转化和商业机会」。

另一方面,代码是模型最擅长输出的内容。明超平表示,不管哪国人写出来的代码都是一样的,因此代码信息熵低、表达标准统一、验证成本低,而引入强化学习后,模型的代码能力还在加速提升。其表示,社区则进一步放大了代码的价值,并且当一个 vibe coding 作品被放到社区,不仅能被复用,还能激发其它人的创作和消费。

明超平还提到了 Agent 的未来: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调度型,像一个操作系统,面向用户;另一种则是被调度的,按需被调度用来完成具体任务。明超平还透露,自己很想做调度型 Agent,哪怕成功率也许只有 0.0001%。

新产品

vivo S30 系列正式发布

昨晚,vivo 正式公布旗下 S30 系列新机,先看售价:

  • S30:起售价 2699 元,配置为 12GB+256GB 起,国补到手价 2294.15 元起
  • S30 Pro mini:起售价 3499 元,配置为 12GB+256GB 起,国补到手价 2999 元起

外观方面,两款新机均采用直屏+直边中框设计,后置摄像头模组为椭圆跑道型。S30 正面采用 6.67 英寸高亮护眼屏,S30 Pro mini 则采用 6.31 英寸屏幕。

影像方面,S30 系列均配备后置三摄方案,提供大底主摄、潜望长焦和低畸变广角;闪光灯方面,新机均提供影棚级柔光环,支持全焦段柔光人像、至高 70 倍柔和程度、色温调节。

硬件参数上,S30 搭载高通第四代骁龙 7 处理器,S30 Pro mini 搭载联发科天玑 9300+ 处理器;均采用 6500mAh 蓝海电池。

本次发布会还发布了 vivo Pad 5 平板,拥有 12.1 英寸高亮护眼屏和 10000mAh 超长续航,搭载天玑 9300+ 处理器,售价 2399 元起,国补后售价为 2039.15 元起,配置为 8GB+128GB 起。

国补到手 1699.15 元起,真我 Neo7 Turbo 发布

昨日,真我 Neo7 Turbo 正式发布,起售价为 1999 元,国补到手价 1699.15 元起。

外观方面,真我 Neo7 Turbo 采用「透明新生设计」。设计细节上,新机采用激光精雕多纹理拼接工艺,透明背板近乎 1:1 还原内部精密排布;提供透明灰和透明黑两款配色。

性能上,真我 Neo7 Turbo 搭载联发科天玑 9400e 处理器,配备 GT 性能引擎 2.0、大气流冷锋散热系统、自研电竞抢网芯。

其他方面,真我 Neo7 Turbo 搭载 7200mAh 泰坦电池,配备 100W 光速秒充,并支持全场景旁路充电;另外还配备 144Hz 1.5K 护眼直屏,采用京东方 Q10 发光材料,拥有 6500nit 局部峰值亮度。

本次发布会还带来了全球首款阿斯顿·马丁沙特阿美 F1® 车队联名手机——真我 GT7 阿斯顿马丁 F1 限量版,并将于 6 月份正式发售。

大疆将于 7 月发布首款全景相机

日前,据「硬氪」获悉,大疆计划于 7 月推出其首款消费级全景相机 DJI Osmo 360。

据悉,大疆这款产品早在 2024 年 10 月就通过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认证。从 FCC 披露的设计图来看,DJI Osmo 360 采用双镜头对称结构,机身比市面上主流全景相机更为紧凑。其内置 1950mAh 电池,与其运动相机 Osmo Action 5 Pro 规格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主流的全景相机形态多为立杆式,在剧烈运动时,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根据 FCC 图片,大疆的产品更扁平,更容易收纳、携带和固定。

根据 Frost & Sullivan 统计,全球全景相机零售市场规模将从 2017 年的 25.1 亿元增长至 2027 年的 78.5 亿元,年复合增长超过 10%。报道指出,相比 Go Pro 等厂商,大疆进入影像赛道稍晚,但无疑是一个更为强悍的对手。

iPhone 17 系列模型再曝光

日前,博主 Majin Bu 发布了一段关于 iPhone 17 Pro Max 和 iPhone 17 Air(Slim)的最新机模展示视频。

从视频里可以看到,两款机模基本上是基于此前曝光的数据来打造。其中 iPhone 17 Pro Max 看起来会比现款机型要更加厚重一些,而且后置摄像头模组也更大一些;而 iPhone 17 Air 主打的就是纤薄。

结合此前消息,iPhone 17 全系将搭载 2400 万像素前置摄像头;Pro 系列长焦摄像头升级到 4800 万像素,影像阵列的三颗摄像头均为 4800 万像素。

另外 iPhone 17 Pro 系列重点可能在视频上,支持 8K 视频录制,可能还支持同时使用前置和后置摄像头录制视频同时有传言称 iPhone 17 Pro 机型可能搭载可变光圈,以控制进光量和视频快门速度。

iPhone 17 Air 则由于内部空间限制,将仅配备一个 4800 万像素主摄,且传言其厚度仅为 5.5 毫米;iPhone 17 标准版外观则与 iPhone 16 类似,保持纵向排布的双摄。

目前关于 iPhone 17 系列爆料的信息越来越一致,小伙伴们期待今年或将改变设计的 iPhone 17 系列吗?

可灵 2.1 系列视频模型发布

昨日,快手可灵 AI 发布了其 KLING 2.1 系列视频模型。据悉,可灵 2.1 系列拥有标准版和大师版两个版本模型:

  • 标准版支持标准(720P)和高品质(1080P)两种模式。价格方面,标准模式为 20 积分/5 秒,高品质模式为 35 积分/5 秒。
  • 大师模式全面升级为 1080P 输出,拥有卓越的动态效果表现,更强的语义响应。

可灵 2.1 标准版暂仅支持「图生视频」功能,「文生视频」功能将在近期上线。

目前,可灵 AI 官网已可体验可灵 2.1 系列模型。

🔗 可灵 AI:https://app.klingai.com/cn/

新消费

耐克宣布与乐高合作计划今年夏季启动

近日,耐克与乐高集团正式宣布,双方的多年全球合作计划将于今年夏天全面启动,包括即将推出的一系列沉浸式互动体验和联名产品。这项合作将耐克的「Just Do It」精神与乐高积木的想象力相结合。

乐高集团和耐克的首款联名产品——「乐高®Nike Dunk 运动鞋积木套装」将于 7 月 1 日正式上市。这款由 1180 块积木组成的套装专为 10 岁以上乐高积木爱好者设计,以诞生于 40 多年前的传奇鞋款 Nike Dunk 为灵感。更多乐高积木套装将在 9 月陆续登场。

而耐克的首批联名产品将于 8 月 1 日起发售,包括 Nike x LEGO® 系列 Air Max Dn 儿童鞋款和 Nike x LEGO® 系列 Dunk Low 儿童鞋款,以及一系列童装与配件。设计灵感来源于乐高品牌的标志性外观元素-积木凸点和小人仔造型,结合耐克的运动基因与街头文化。更多鞋服新品也将在今年秋季陆续发布。

另外,耐克和乐高集团双方共同支持联合国通过将 6 月 11 日设立为「国际玩乐日」(International Day of Play)的决议。

英国人为抢 Labubu 大打出手,泡泡玛特喊停销售

据每日经济新闻消息,日前,泡泡玛特旗下 IP「Labubu」已从一款小众设计师玩具跃升为国际潮流偶像。

最新上市的 Labubu 系列在美国、英国等地经常「几分钟内」售罄。由于需求火爆,近日伦敦的斯特拉特福德韦斯特菲尔德购物中心,甚至爆发了「斗殴」事件。

据报道,现在 Labubu 在英国的售价介于 13.5 英镑至 50 英镑之间,稀有款在 Vinted、eBay 等二手交易平台的转售价格则高达数百英镑。

对于上述「斗殴」事件,由于安全风险上升,泡泡玛特已宣布暂停 Labubu 在英国的销售,并计划在 6 月前将该产品从英国门店全面下架。

据摩根大通研究报告中指出,泡泡玛特是中国 IP 商品市场领导者,旗下原创角色 Labubu 正加速成长为「超级 IP」,其 5 月搜索热度已超过 Hello Kitty。

另据泡泡玛特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美国市场收入已经达到该市场 2024 全年的收入,实现了 100% 的增长,远超集团预期。

胖东来创始人账号再次设置私密

据新浪科技消息,日前,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再次将抖音账号设为私密。

据悉,昨日早间,于东来曾更新抖音动态,称分享美好的理念和生活方式是为懂他的人而做,不需要支持,不要误读。

于东来还解释自己半夜上传视频是因为当地信号不好,视频由网速慢慢自动上传。目前于东来的 IP 地址仍显示在西藏。

此前,博主「柴怼怼」多次质疑胖东来售卖低成本玉石牟取暴利,于东来则在「五一」假期期间连续发布多条推文回应「柴怼怼」。

于东来发文表示,「如果不让‘柴怼怼’这种随意污蔑伤害他人的行为受到应有的处罚,自己会主动关闭或永远离开胖东来这个企业」。同时,于东来账号也在期间将账号设为私密。

抖音集团成立短剧版权中心

据 36 氪消息,抖音集团近日的一次内部沟通会上,宣布成立短剧版权中心,该业务整体向张超汇报。

据悉,此次架构调整具体动作,是将原本抖音短剧、红果短剧相关 BD 团队整合,以「短剧版权中心」这个更具中台性质的业务,统一向红果短剧、抖音等平台产品提供短剧内容。此外,短剧版权中心还统一负责与短剧创作者的合作。

此次调整后,所有涉及抖音集团短剧的合作,均需由版权中台决策;版权中台对红果、抖音等各端短剧供给负责。

据了解,目前抖音集团的短剧业务,主要有国内用户数最多的红果短剧 App,以及以端原生为主的抖音短剧。

接近抖音集团的人士表示,短剧版权中心的核心工作,就是加强短剧版权管理,提高整体短剧的质量。

好看的

《疾速追杀:芭蕾杀姬》定档 6 月

日前,《疾速追杀》系列新作《疾速追杀:芭蕾杀姬》中国内地定档 6 月 6 日上映,并发布定档海报。

影片根据德里克·科尔斯塔原创角色制作,讲述女孩伊芙在父亲惨遭杀害后,从芭蕾舞者化身冷血杀手,踏上复仇路的故事。

该片由伦·怀斯曼导演,谢伊·哈滕编剧,安娜·德·阿玛斯、安杰丽卡·休斯顿、加布里埃尔·伯恩、兰斯·莱迪克、诺曼·瑞杜斯、伊恩·麦克肖恩、基努·里维斯等出演。

《熊家餐馆》第四季发布新预告

近日,剧集《熊家餐馆》第四季发布新先导预告,该剧将于 6 月 25 日开播。

该系列电视剧讲述一位年轻名厨被迫回到芝加哥接管亡兄遗下的餐馆而面对各种难关的故事;第一季于 2022 年 6 月 23 日于 Hulu 首播,第二季于 2023 年 6 月 22 日首播。

本季由克里斯托弗·斯托勒编剧并执导,杰瑞米·艾伦·怀特、阿尤·艾德维利、艾邦·摩斯-巴克拉赫等主演。

《一场大胆的绚烂奇旅》曝先导预告

据守望好莱坞消息,奇幻爱情新片《一场大胆的绚烂奇旅》曝先导预告,正式版下周二发布。

影片聚焦两个陌生人和把他们联系起来的那趟不可思议的旅行;由郭共达执导,玛格特·罗比、科林·法瑞尔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莉莉·拉贝、朱迪·特纳-史密斯等也出演。该片将于 9 月 19 日北美上映。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51LfIQV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