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1日星期二

iPad Pro,改变下一个十年的计算终端

10 年前,乔布斯在向世界展示那台 iPad 前,说这是一台介于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夹缝之间的设备。

一语成谶。

在后来的若干年,iPad 风靡全球,成为了千万家庭老少咸宜的娱乐设备,一台在大多时间遗落在沙发「夹缝」里的设备。

时隔 10 年,当我第 n 次拆开这台拥有着硕大屏幕的设备,iPad 已然不复当年的模样:超窄的边框,纤薄的外形,绚丽的屏幕,甚至与笔记本电脑相差无几的键盘与触控版,都在隐喻着,这是一台真正的桌面终端。

但同样的问题却如昨日重现:iPad 究竟是什么?

外观

新 iPad Pro 延续了上一代的 ID 设计,完全相同的正脸,同样线条硬朗、棱角分明的机身造型,连外设吸附触点也相同,这也使得 Apple Pencil 等配件实现了隔代可用。

一眼可辨的区别来自背后的摄像头,「浴霸」造型的相机模组也使得整机重量比上一代重了 3g。(12.9 英寸重了 10g)

除了增加了一颗 1000 万像素 f2.4 的超广角摄像头,更显著的变化是双摄旁边的那颗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苹果不是第一个 ToF,但把应用做到了最好

iPad Pro 上所搭载的激光雷达属于 3D 感知技术的一种,利用雷达发射光波,光波触及不可穿透的物体后会产生反射,记录发射回来的时间,就可以确定深度信息,从而得到一张被测物体的 3D 图像。这种测量方式叫直接飞行时间 dToF(Direct-ToF)。

激光雷达的加持,是为了实现更逼真的增强现实(AR)。

以官方应用「测距仪」为例,使用旧款 iPad Pro 或者 iPhone 时,由于设备使用摄像头图像感知,在测量前,你总需要花一些时间寻找特定的平面,不仅在黑暗环境下无法使用,还经常会出现虚拟物体与真实物体重叠的穿帮效果,而激光雷达加持下的新 iPad Pro 不仅不惧暗光打开即用,还实现了非常精准和智能的探测。

比如此前测距时,你需要手动确定测量的起始点,而新 iPad Pro 的坐标移动到物体边缘时,系统会自动实现边缘吸附对齐,同时自动生成参考线。

当 iPad Pro 靠近被摄物体时,屏幕上还会出现更多的刻度线,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物体测量。

最令人惊讶的是,根据物体的轮廓,坐标平面甚至可以自动进行三维方向的改变。

「测距仪」如今可以方便地测量身高,实测大概误差在 2cm 以内。

另外,「测距仪」会保留历史测绘数据。

AR 建模的真实度也明显提升,虚拟物体不会出现此前抖动的情况,即便用手进行遮挡,激光雷达也能探测出手与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究竟在物体前还是物体后。

ToF 技术在相机领域的应用发端于国内厂商。OPPO 早在 R17 Pro 上搭载了 ToF 模组,华为 Mate 30 Pro 利用红外 ToF 方案实现了手势凌空操作。

同样用于手势识别,Google Pixel 4 的方案则是毫米波雷达(millimeter wave radar)。

根据此前一篇科普文章,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技术的差异在于雷达图像的清晰度,激光雷达由于波长最短,频率也最高,因此分辨率就越高,雷达图像最清晰。而毫米波雷达的光源波长最长,接收到的 3D 图像也最模糊。

尽管国内厂商率先把 ToF 技术应用在相机领域,但苹果却将其升级,真正实现了 AR 技术在移动终端上实实在在的进步。

室内设计师如今可以用 AR 快速进行 3D 建模,学生可以用 AR 实现了青蛙的模拟解剖,普通人则可以用宜家 app 的 AR 功能把千万家居「搬」进家中。

尽管 AR 有趣且富有潜力,但目前 AR 在消费领域的应用仍然凤毛麟角,AR 的特性也难以成为 iPad Pro 用户高频使用的杀手级功能。

AR 应用赋予设备全新的交互,作为相对传统的人机交互平台,iPad Pro 未必是承载 AR 应用的最佳设备。

对于大多数用户,AR 也许是新 iPad Pro 一个没那么重要的「功能」。

但苹果却得以率先架构一个庞大的 AR 生态,它用上一代计算平台的形式,撕开了下一代交互一道别有洞天的口子。

性能

打破了以往惯例,新 iPad Pro 的芯片没能与同一代的 iPhone 11 系列同卵双生,而是采用了 A12Z——官方称 CPU 架构不变,GPU 从 7 核升级到 8 核心,峰值性能更强更持久。

而从 iFixit 的拆解得知,2018 款 iPad Pro 上的 A12X 与 2020 款上的 A12Z 实际上用的是同一款芯片。A12X 与 A12Z 其实在硬件上都配备了 8 个 GPU 核心,但 A12X 则是禁用了其中一个。

GeekBench 对两代 iPad Pro 的跑分数据显示:两代 CPU 的分数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在 GPU 图形性能上有了细微的提升。

至于性能差异对于日常工作的影响,我尝试在两代 iPad Pro 上使用 LumaFusion 进行两段 4K 视频的导出,导出时间并没有太大区别。

另外,新款 iPad Pro 的电池容量由上一代的 7812mAh 缩水 272mAh,到 7540mAh。

当然也有几个好消息,A12Z 配备了相比起前代更好的散热结构。

而且,此次 iPad Pro 全系标配了 6GB 的 RAM,而这个配置只存在与上一代的 1TB 顶配版本中。

此外,新款 iPad Pro 支持 802.11ax,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Wi-Fi 6,能够提供更快的网络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

iPad 支持触控板/鼠标,改变了什么?

相比硬件本身,真正掀起这次 iPad Pro 讨论热潮的其实是那个外设——「妙控键盘」。

无论是无级调整屏幕角度、剪刀式键盘、抑或自带 USB-C 接口,这个外设都让 iPad Pro 更像一台笔记本电脑。

更重要的是,「妙控键盘」赋予了 iPad Pro 一块触控板,与此同时,iPadOS 13.4 增加了对「鼠标和触控板」的支持。

多点触控是过去十年人机交互最大的一次变革,它让手指成为更直观的交互工具,但它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它指向性粗略,无法承载更多的功能按键,操作时甚至会阻挡视线,而悬空的操作也不适用于长时间工作。

正因为如此,在诞生了 40 年之后,鼠标依旧是每个人办公桌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上一代 iPad Pro 的评测里,我提到「交互」是 iPad Pro 生产力最大的短板。而随着对鼠标和触控板的支持,这个短板彻底消失。

由于秒控键盘五月才开售,我以 iMac 标配的 Magic TrackPad 进行体验,需要注意,虽然两者交互手势相同,但手感必然会有差异,「妙控键盘」的触控板是按压式,并不支持 Force Touch。

Magic TrackPad 与 iPad Pro 蓝牙连接后,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指向球。相比桌面上的指针,这个指向球没有一味照搬桌面电脑的光标,而是适应 iOS 的 UI 植入了一些有趣的细节:

  • 在深色背景下,指向球会变成浅色,反之亦然;
  • 指向球靠近图标、按钮时,会出现吸附的效果;
  • 在不同场景下,指向球的形态会发生变化,在文本编辑中,指向球会变成指针,方便选择文本。
  • 点击右上角的时间电量,弹出控制中心。

至于交互手势,基本上复现了 macOS 触控手势:

  • 单指移动光标
  • 双指点按调出辅助菜单,相当于右键
  • 双指滚动页面
  • 三指上滑切换多任务,横滑动切换应用

触控版可以替代手指在屏幕的全部操作。操控体验超越了绝大多数笔记本电脑,但是仍然不如 Mac 上那么跟手。

在很长一段时间,苹果都没有为 iPad 增加鼠标或触控板的支持。在 iOS 13 最早的测试版中,光标和鼠标仅仅是藏在「辅助功能」中为残障人士使用。

理由很简单,一套用户界面很难同时兼顾屏幕触控和触控板——为触控板或鼠标设计的按钮通常比较小,而为手指触控设计的按钮则需要更大更直观。同样的道理,MacBook 始终没能配备触摸屏。

比如依靠触控板或鼠标的桌面对话框,x 关闭按钮是个司空见惯的设计,但在以触控为基础的平板中却不复存在。

从现实看,无论是 Windows、ChromeOS 抑或 iOS,要么用户界面上偏向一种交互,要么干脆设计了平板和 PC 两套界面进行切换。

其实从硬件上看,2020 款 iPad Pro 并不是一次大的迭代,但是 iPadOS 13.4 的更新,让 iPad 生态系统完成了一次涅槃重生——它引入了传统的输入设备,既实现了光标精准的操控,又以手势延续了多点触控的直观,它更像是一种基于新系统与 app 形态内容的交互方式,而并非是将 macOS 的触控交互搬运过来。

新 iPad Pro 可能是市场上唯一以一套界面兼顾两种交互的计算设备,进可生产力,退可爱奇艺。

iPad Pro 可能是改变下一个十年的计算终端

自 2015 年苹果开始把 iPad Pro 包装成电脑起,世人对 iPad 生产力的怀疑之声就不绝于耳,包括我自己。

它浏览器不支持桌面版,所以它不生产力,它不能用鼠标控制,所以它不生产力,它没有多窗口显示,所以它不生产力。

这种失望的认知大多源自于一种对「生产力标准」的框架,我们习惯于把它放进 MacBook 或者 Surface 的工作流中去审视。

相同的道理,如果你用触控设备的标准去审视 Surface,它也不是一台顺手的设备。

ChromeBook 诞生之初背负着相同的压力和指摘,如果以 Windows 笔记本的框架去评价,它性能羸弱,没有本地应用,不连 Wi-Fi 简直一无是处。但它却以轻量级的云端应用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流,加之轻薄的机身和平易近人的售价,成为学生群体炙手可热的新品类。

如果抛开 iPad 是 MacBook 竞品的预设,其实 iPad 真正改变的,是工作流。

作为一个对摄影饶有兴趣的编辑,我过去在电脑上处理相关工作的工作流是,拍摄,取出 SD 卡,用读卡器插入笔记本,新建文件夹复制粘贴。打开 Lightroom 后期导出。

但 iPad Pro 的出现后,这一套流程缩短为:直接用 Type-C 相机连接 iPad Pro 导入照片,打开 Lightroom cc 后期导出到相册,甚至直接备份到云盘。

索尼 A7R3 的 RAW 文件可达 40MB,在 iPad Pro 的表现甚至好过我那台 17 款 MacBook Pro。

而 iPad Pro 的轻便让我得以在旅途中更好地利用闲散时间,后期从正襟危坐在电脑前的严肃工作,变成了躺在沙发上触手可及的消遣。

不知不觉,我已经很久没有打开过电脑上的 Lightroom。

生产力的定义因人因工作属性而异,工人眼中强大的生产力——挖掘机,在你我手上可能毫无用途。

如今,是应用而非性能和交互正在限制着 iPad Pro 能做什么,由于缺乏应用,编译 iOS app、视频压制并输出到多种格式、绘制复杂的 CAD 图片,这些工作 iPad Pro 仍然难以与桌面终端相提并论。

但这恰恰是我并不担心的地方,应用生态的建设,是苹果一贯的优势。

正如 iPad Pro 上的 Lightroom cc,并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移植,而是一个充分照顾到用触控后期操作的版本。

让 iPad 支持触控板,改变的不仅仅是你操作 iPad 的方式,更是重新构建整个硬件和软件的封装,改变的是整个 iPadOS 的应用生态。

我们有望看到更多 app 的变化,它们既不是 mac 的移植版,更不是 iPhone 的放大版,它就是独一无二的 iPad 版。

分析师 Ben Thompson 曾分享过一个故事:学校要求她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完成一项工作,在学校的电脑上用 Word 编辑一个文档,然后保存到文件夹里。而他女儿从小用 iPad,完全不能理解保存文档、建文件夹、复制文件这些概念。

当千禧一代在目不识丁的时候就在触摸屏上剑指如飞,用 iPad 看动画片打游戏学习唐诗,你问他:什么是电脑?

答案未必是学校机房的台式机。

在过去,iPad 在生产力的弯道常常被归咎于 iOS 系统的诸多限制,但 iPad Pro 的希望也恰恰是它背靠着 iOS 这么一个庞大和完善的生态系统,在于年轻一代从小被影响和教育的群众基础。

替代马车的,从来都不是一匹更快的马,而是汽车。

iPad Pro 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计算设备,绝不仅仅是因为它越来越像笔记本,而是它正在从根本上塑造新的工作流。

热爱 News Feed 与 Menu,正在努力让每天处理的信息量超过脂肪摄入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awhw8j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