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日星期一

TCL X7S 智能门锁体验:用上 iPhone 同款人脸识别,可视化安防老少皆可用

智能家居生态初现时,2015 -2016 年间的厂商一度认为智能门锁是「智能入口」,人无论回家还是离开,与智能交互必然要经过这道锁。时过境迁,没想到把「入口」玩起来的并非门锁,而是小爱同学、天猫精灵等为代表的智能音箱。因为它的语音交互和家居联动体验,让用户接纳了不动手就能控制的智能概念。

曾被寄予厚望的门锁,迟迟躲不过用手解锁的繁琐。还有不少家庭中老人指纹磨损、小孩指纹未成型,由此指纹识别精度不高,让他们对智能产生了智障的印象。

不过这一局面正在有所变化,近两年 TCL 推出的人脸识别门锁,做到了不用手开门、识别不限人群的智能体验。

无感顺畅,智能家居的解锁方式变了

人脸解锁不新鲜,但用在智能门锁的 3D 结构光方案,是新鲜的。早在 2017 年 9 月发布的 iPhone X 是将 3D 刷脸成熟应用并做到无感的首款产品。

而后国内厂商 OPPO 在旗舰机 Find X 上也用上这一解锁方式。OPPO 引入的技术来自奥比中光,操作为零、识别顺畅的交互体验,让 Find X 至今保留着「Android 阵营首个 3D 结构光技术接近 iPhone XS 终端」的赞誉。

这几年结构光逐渐成熟,TCL 将奥比中光的这一技术智能家居场景上赋予了新的想象。

用人脸解锁,给用户带来最直观的体验便是「解放双手」。

省略掉了以前按压指纹的步骤,用户只要走到门前就能自动开锁,识别过程不到 1.2 秒。锁上门后无需再动手反锁,闭门 10 秒门自动上锁。尤其在挪不出双手开门的场景中,这一「解放」更有存在的必要。这种从进门到锁门的无感体验,更符合用户对智能的期待。

门锁作为家庭的入口还需要具备强安防作用,这也是 TCL 选择与奥比中光联手技术的缘由。跟一些宣传人脸识别实际用拍摄照片核验的门锁不同,3D 结构光识别是获取的是立体点位信息,对于人生物特性抓取更为细致。

图像识别的硬件只需红外摄像头抓取照片,再以算法识别图像从而判别解锁。对比之下,3D 结构光识别的模组与算法更复杂。在 TCL X7S 的前置面板中,我们看到有三样人像捕捉模组:激光散斑投射器、红外补光灯、红外摄像头。

当用户解锁时,红外补光灯照亮人脸摄像拍摄照片,散斑投射器向人脸发射约 3 万个红外点组建人脸模型。再通过预先固化在芯片中的识别算法,比对 2D 照片与 3D 人脸模型,由此规避了胶套面具等非活物假冒的风险。

安防级别和手机的脸部识别一样, TCL X7S 达到金融支付级别。这一核验算法的安全性,通过了 BCTC 的活体和比对算法双认证。

 3D 结构光识别人脸原理 图片来自网络

综合以上我们再来看结构光技术的智能门锁,从操作层面,让用户在进门这一环节几乎用不到手顺畅无感;从技术层面,解决了门锁占据物理入口位置所必须的强安防作用。最后一层是不挑用户的普适性。

门锁在家庭的使用环境中属于公用物品,面对的解锁环境不是专属一人,需要在识别范围上做到老幼少兼顾。

人类的生物特征中,人脸属性有更强的稳定性和个体差异性。老人和小孩在长至几年的时间里,五官轮廓不会轻易改变。对应在解锁上,结构光识别就做到了不挑用户,无论老少都能解锁,一次脸部信息录入可以持续多年使用。

不过在此佐证结构光技术的优势,并非完全否认指纹开锁。指纹解锁、NFC 卡作为最普及的门锁解锁方式,对大多数用户已成习惯。其中也不乏我们反复举例的老人、小孩,毕竟新技术迭代的阶段,他们是更需要学习过渡的人群。一时习惯难改,还需要其他方案补救。

所以在 X7S 智能门锁上,依旧保留了指纹识别、密码输入、NFC 开锁等 6 种开锁方式。

同时照顾到家庭成员的身高不一,人脸识别的高度从 1.35 米到 2 米左右皆可。正是这样不挑用户,省事简单的操作,才更容易打动消费者,为这一产品铺路市场降低了用户接受门槛。

门锁安防,用户需要无差别的可视化

做好门锁本身的安防之外,智能门锁也需要在操作层面也要照顾到安全隐患。而 TCL 在此选择把看得见的安全贯彻到底。除了以上提及的 3D 结构光之外,还有门锁预装电子猫眼远程监控、内屏直观显示门外动态。

带有电子猫眼的智能门锁也成了市面千元智能门锁的必备功能,不得不说,电子猫眼在「给访客开门」的这件事上的确增加了安防保障。

家中有人来访时,无非两种情况:有人或无人在家。

回忆我们遇到的第一种情况,有人来访你正好站在门口的几率几乎是零,所以我们有先在猫眼瞅一眼,看清访者再开门的习惯。有电子猫眼的门锁能把这一流程简化,当我们正在忙时,可以从手机 APP 推送上就看清来访者是谁。懒得走过去门口,也能直接用手机开锁。

对于家里不方便使用手机的老人、小孩, TCL X7S 智能门锁提供了可视化的新方案:门外有广角猫眼记录来访者的动向,门内有 IPS 屏一目了然显示门口实时动态。

小朋友独自在家有人来访,开门之前在这块屏幕上就能知道来者何人。同一时间,门锁会将门口有人逗留的图像、视频录制同步云端,大人收到手机通知后能知晓门前的状况,相当于双重保险。

IPS 屏的显像对于安防需求足够清晰,屏幕的尺寸大约为手机屏的二分之一大小,视力稍差的老人也能看地清楚。

同理人不在家的第二种情况,用户除了像以上情景收到手机 APP 推送的提醒信息,还能远程操作开门来应对一些临时状况。像是让邻居进家帮忙喂猫、家政阿姨进家打扫、朋友进家帮忙拿物品等等情况,能在确认安全的基础上来解决生活麻烦。

解决技术,也要完善服务的最后一步

市面上 3D 结构光的门锁主要以「全自动锁」为主,锁体结构相对复杂,锁孔和门缝的要求较高,由此需要买锁的同时有完善的后续安装、调试服务。毕竟接触一款新技术产品时,与之相关的准备过程麻烦与否会大大影响用户好感。

目前我们体验过智能家居售后服务里,除了小米之家服务体系还算完善,还要站的是资历更深的国产科技品牌。TCL 的售后服务网络自建自有,也是智能锁行业中唯一自有服务的品牌。用数据来说,全国有 2 大呼叫中心、26 家服务处、20000+ 服务网点、60000+ 专业售后工程师团队,国内覆盖率达 90% 以上。

换言之,就算是居住农村的用户,也可无阻碍体验安装服务。

跨出城市和年轻人圈,将服务一视同仁才能赢来足够关怀用户的良好口碑,这也是曾经专注一二线城市和年轻人的小米之家、苏宁易购等服务渠道,逐步布局下沉市场的原因所在。

相比售后外包,自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之高是难以企及的。所以在 2020 年 5 月 TCL 第一次服务升级后,下单免测量、 7 步变 0 步。今年 6 月的第二次升级后,全国服务点也将安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扩孔」费用免除,同时做到了远程上门免费。

可能从用户的感知上,老牌科技品牌在「智能化」的节奏上没那么快,但即使起步稍晚也不影响产品智能化转型的速度。身为 40 年科技品牌的 TCL ,在上游的产品供应链成熟度和下游布局扎实的渠道,让智能门锁的服务转型在市场上更具主动权。从一而终的服务体系,也能拓宽用户接纳新产品的宽容度。

赛道新启,智能门锁重抢「入口」布局

用上 3D 结构光的门锁,革新的不仅仅是开锁方式,它在满足我们对门锁安全的要求上,优化的是更舒适、方便的开锁体验。还有摄像头硬件进步、AI 算法突破和逐步普及的 5G 网络也在为结构光门锁的普适和降本铺路。

在此基础上匹配好后端服务,在用户能尝到甜头愿意接纳的环境下,其他门锁厂商看到 3D 人脸识别的潜力所在,才更愿意参与加入这一新赛道。继续在技术、硬件层面优化产品,在价格层面拿出更让消费者接受的成果。

而站在智能家居「入口」的高点去看智能门锁,同样是家居硬件,智能门锁与其他带屏「入口」的区别在于,家中装锁是刚需,有屏设备却未必。

TCL 也正是瞄准了这个智能生态「入口刚需」的机会,从 2016 年 5 月开始布局智能家居以来,TCL 在 2017 年便上线了 Wi-Fi 联网智能锁,到了 2020 年就前瞻性的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了起来,推出 K6X 智能门锁。今年的 X7S 智能门锁,又革新了人脸识别技术将安全级别、识别精度更高的 3D 结构光加入门锁。

而 科技领域深耕 40 年的实力,也帮 TCL 在智能门锁行业不断进击突围。就在刚刚开始不久的京东双 11 开门红盛典中,TCL 智能门锁在开售一小时后,就拿下了智能锁品牌榜排名前三,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 137.9% 的成绩。

回看上一个「入口」智能音箱的起势,无非是占据了语音交互技术发展、智能生态市场初现、厂商降本升级产品的天时地利人和。

现在同样落地正在变化的智能门锁上,3D 结构光的技术更新已经打开了新局面,跨界巨头、互联网+科技品牌也正在投入革新这一产品,接下来只等用户接纳、市场开花的最后一步验证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buUYa7
via IFTTT

苹果更改隐私设置后,Facebook 等四大社交平台损失近百亿美元

英国《金融时报》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苹果改变其隐私设置后,Snapchat、Facebook、Twitter 和 YouTube 损失了约 98.5 亿美元的收入。

今年 4 月,苹果开始实行新的隐私设置——「应用程序跟踪透明度」(ATT)政策。这意味着,应用程序在跟踪用户行为、提供个性化广告之前,必须获得许可。

▲ 许可界面.

在 iOS 14.5 之前,开发人员可以使用大量工具在应用程序内跟踪用户数据,帮助广告商更好地向用户投放广告。除了第三方工具,开发人员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苹果控制的系统——广告商标识符(Identifier for Advertisers,IDFA)。

从技术上讲,ATT 政策不会使得 iOS 处理广告跟踪的方式彻底改变,它所做的是迫使开发人员给用户优先选择权:

用户应该知道他们的数据何时被其他应用程序和网站收集和共享——他们应该有权选择是否允许。ATT 政策不需要 Facebook 改变其跟踪用户和创建针对性广告的方法,只需要他们给用户一个选择。

这就是重点,也被电子前沿基金会等团体称为「明显的底线」(obvious baseline)。

如果用户允许跟踪,一切都会像以前一样。当然,大多数用户选择「不授权许可」。 今年 4 月,Facebook 内部估计约有 80% 的 iOS 用户会选择拒绝。

▲ 图片来自:unsplash

在 ATT 政策实行后,广告商不知道如何对用户画像,从而削减了在 Snap、Facebook、Twitter 和 YouTube 上的支出,并将预算转移到其他地方。

据《金融时报》,与其他社交平台相比,Facebook 因其庞大规模而亏损最多。

当初对 ATT 政策最强烈的反对声,同样来自 Facebook。

2020 年 12 月,Facebook 用整版报纸广告进行了批评:苹果的新系统将限制企业投放个性化广告和有效接触客户的能力,这反过来又会伤害依赖个性化广告的小型企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在 Facebook 上投放广告确实对中小企业很重要。但 Facebook 作为一个近乎垄断的社交平台,躲在小型企业身后显得十分虚伪。用户同样可以反问回去:

为小型企业挺身而出的 Facebook 真好,但 Facebook 如何为不想被追踪的消费者挺身而出?Facebook 的商业模式就是基于消费者在访问的每个网站上被跟踪吗?

事实上,Facebook 受到的影响远未伤筋动骨。ATT 政策影响的广告类型并不是 Facebook 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到 Facebook 840 亿美元年广告收入的 5%——但它仍然是一个显著的改变。

在删除了整版报纸广告之后,Facebook 又称 ATT 政策可能损害依赖广告维持生计的免费网站,迫使用户付费获取曾经免费的内容。Facebook 意识到,更有效的方式是说服用户点击「允许跟踪」,用隐私换取便利。

我们常说,免费的是最贵的,或者就像营销学教授 Scott Galloway 曾说的那样——「如果您不为产品付费,那么您就是产品」。

这类似 Dallas Smythe 在 1977 年提出的「受众商品论」——广告时段或版面价值是传播产生的间接效果,媒介生产的节目、信息、娱乐等不是其主要商品,它们只不过是为吸引受众而提供的「免费午餐」,受众才是媒介的真正产品。

如今「受众商品论」依旧成立,甚至更深入更隐蔽,例如 Facebook-剑桥分析数据丑闻。我们从社交网站的免费资讯和个性化广告之中可能也有获益,但在多方利益相关联和有矛盾的时候,科技公司应更透明,用户应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 Facebook CEO 扎克伯格在国会作证.

ATT 政策或将促进社交平台和其他应用程序在广告上更具创意,开发人员是否会更专注于 Android 设备也不可知。广告技术顾问 Eric Seufert 指出:

由于 ATT 政策的影响,一些受影响最大的平台——尤其是 Facebook——不得不从头开始重建他们的机器。我认为,建设新的基础设施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新工具和框架需要从头开始开发,并在部署到大量用户之前进行广泛测试。

在 iOS15 之后,苹果自身发送广告的方式也有改变,似乎表明它用类似 ATT 政策的标准要求自己。

过去,苹果默认收集用户在设备上阅读、购买和搜索的内容,从而在 App Store、Apple News 和「股市」中提供相关广告。但从 iOS 15 开始,苹果计划征求许可,而且所收集的信息与随机标识符相关联,不与 Apple ID 关联,从而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

在所有科技公司里,苹果的隐私保护确实独树一帜,它也有底气将这个特点作为卖点

一方面,相比 Google 和 Facebook,个性化广告和苹果没有太多的利益关系,它主要靠硬件盈利,所有的系统功能与服务,基本都是为硬件产品提供附加值;另一方面,苹果的封闭政策,控制着从设备到应用程序商店再到应用程序的整个生态系统,所以它有资格要求应用程序的开发商重视隐私保护。

但是,就算用隐私换取便捷越来越普遍和不可避免,隐私本来就是我们的私人财产。所以我看到 ATT 政策的第一反应是——难道不应该问我一声吗?

葡萄不是唯一的水果。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ZI7aS2
via IFTTT

专访猫王创始人曾德钧:不会做潮玩的音频创业者,不是好的老嬉皮士

你可能不曾拥有一台猫王收音机产品,但你大概率会在身边或者社交网络上看到这台造型经典,复古百搭的产品,它是实打实的众筹爆品,也是初代小红书网红,还是数十年收音机情结的一次重生。它来自一位 50 后创业者——曾德钧。

▲ 猫王小王子

你可能也不曾拥有一台 XOG·机械光域 Cube 音箱,有不大的概率会在某个潮玩店,或者抖音上刷到这个造型前卫,复杂硬朗的产品,它是音箱、指尖陀螺、RGB 灯带和电筒的结合体,也是服务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潮玩,还是对于未来和年轻的一次思考。它也来自一位 50 后创业者——曾德钧。

▲ XOG·机械光域 Cube 音箱

嬉皮士竟是我自己?

XOG 是猫王旗下的新品牌,与猫王这个品牌的「品质、情调」关键词不同,它的关键词是「赛博音响、科技、潮玩」。市面上做类似风格的品牌不止 XOG,但在我看来之所以特殊,还是因为它孵化自猫王,由曾德钧做出。

大众对于一位 60 多岁老人的普适印象,大概是三代同堂,颐养天年,早起打一通太极拳,下午在公园下象棋。但我眼前的曾德钧,并不如此,即便是昨夜三点才从外地出差落地,但他依然精神,拿起自家产品介绍的时候,语速思维相当快。

更让我意外的是他的穿着:蜡笔小新图案的 T 恤,外搭一件 Supreme 和 NorthFace 联名的马甲。曾德钧说,这件马甲是他在得物上买的。

穿潮牌,上潮流 app,曾德钧绝对算得上是潮人。

所以在和曾德钧聊了半个小时之后,我心里已经确信,XOG 这个看起来很未来很年轻的潮玩品牌出自曾德钧之手确实顺理成章。

除了生物意义上的年龄和外貌,他其实和「老」这个词并不沾边。但重回年轻态却并不是所有 50 后的际遇,这不是喝多少脑白金的问题,而关乎于大脑里面思维模式。

至少有一段时间,曾德钧没有跳脱出自己年龄和年代的局限性。

▲《海盗电台》剧照

曾德钧说:

像我这样年纪比较大的,见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这些文化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些是无感的,有些是偏好的,有些是反感的。但是实际上这些文化,尤其是无感和反感的,都取决于自己的认知。

 

比如嬉皮士文化和嘻哈文化,我最开始是反感的。这些文化传到中国大概是 80 年代,什么喇叭裤、飞机头啊,在那个时候都说是消极的颓废的,我当时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

 

后来我们要做嬉皮士文化产品的时候,我整个人都要崩溃掉,我开始是反对的。所以当时黎文(注:原《城市画报》主编&猫王首席内容官)给了我两本书,是《在路上》和《达摩流浪者》,还有就是电影《海盗电台》,我看完之后发现,我原来的认知完全是错的,我甚至发现,自己就是一个老嬉皮,原来这就是我的本性。

 

这属于是自己当时认知的贫穷,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

当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曾德钧说自己就 Open 了,开始拥抱外部世界,拥抱多元文化。

前两年甚至有一些投资人表示,自己只投 90 后,因为很多人的刻板印象是年纪大是创业创新的阻碍,因为老年人思维更新很难。但反过来,曾德钧能够突破认知,重构认知之后,过往的积累和经历,反而就是一种巨大的财富。

曾德钧告诉爱范儿,曾经有一位消费电子行业的资深人士和他接触过几次,一直犹豫要不要投资猫王,最终还是没有投。主要原因就是觉得曾德钧在做一个 ToC 的产品,不相信他在这么大的年纪能把 ToC 产品做好。

XOG 是为了拓展猫王的边界

从反感嬉皮士文化,到发现嬉皮士竟是我自己,曾德钧完成了一次自己认知局限的突破,这让他有了同时做猫王和 XOG 两个截然不同气质品牌的思维基础。

但在猫王品牌已然很成功的情况下,再做一个新品牌必然事出有因。

▲ 不少猫王产品的配色致敬了嬉皮士文化

曾德钧说:

XOG 其实是为了拓展猫王品牌的边界。我们讲猫王品牌偏向于生活美学,是小可爱小确幸类型的。但我们看整个社会,文化是非常多元的,我们原来的产品女性消费者要多一些,但实际上音响市场呢,女性购买者是少数,从比例上来看,我们还属于相对小众。

 

所以我们就在生活美学之外,来做科技美学,机械美学这一块,XOG 这个品牌有自己的调性,不是猫王那种小确幸的。大家已经形成了对猫王品牌的惯性印象,不过我们也不要去教育消费者,于是做了猫王下面的子品牌,进行重新定位,代表这群人想要的。

现在 XOG 品牌旗下主要有两款产品在售:迷你便携音箱机械光域 Cube 和桌面音箱机械光域 Shell,售价分别是 599 元和 1299 元,对于国产品牌音箱来说,这个价格并不算便宜,不少手机品牌出品的智能音箱看起来更有性价比。

▲ XOG·机械光域 Shell

不过当曾德钧把这两款产品递给我的时候,我就知道了 XOG 并不打算性价比活下去。他拿自己身上的马甲做比较:

之前我觉得在淘宝上买 99 块的功能马甲就可以了,现在我买机能马甲,上得物花 5999 元买的。但功能机能有啥区别?除了这些联名 logo,颜色从军绿色变成黑色,功能上没什么变化。变化的是什么,是情绪。两种马甲穿起来的感觉不一样。

 

那得物为什么会存在?不是因为我一个人,而是因为有像我这样的一批人来支撑。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消费观也会发生变化,对社会的认知偏好也会变化。

同时,曾德钧也强调,XOG 的产品也不会是做品牌溢价的产品。至少,从用料和做工上,XOG 的两款产品成本就不低。比如机械光域 Cube 体积非常小,在这么小的空间当中融入音箱、指尖陀螺和电筒功能,然后全实体操控旋钮和按钮,同时要保持不错的音质,这个对技术和生产的挑战并不小,要在马达、功放和电源上做创新。

▲ XOG·机械光域 Cube 的机械结构相当复杂

曾德钧说:

我们一般的产品一条生产线 20 个人就够了,机械光域 Cube 大概要 40 人一条产线,机械光域 Shell 大概得一百人。

 

这个机械设计的装配难度太高了,很多都是非标准的元器件,里面的螺丝钉一大把,都是内六角的,里里外外各种不同颜色,各种尺寸的东西,整个要把生产线的人弄疯。

在曾德钧看来,做 XOG 的初衷可能是要拓展猫王的边界,但其愿景却不仅仅做比猫王产品更有未来感,更硬核,更复杂的差异化产品,而是期待做出一个在文化、设计和技术上具有引领性的「中国创造」品牌。

▲ 曾德钧在 1992 年做出了中国第一款商业化 HiFi 胆机,胆机是电子管音频放大器的俗称

曾德钧有一个公认的称号叫「中国胆机之父」,是中国音频行业最早的一批拓荒者和创业者,和收音机和音频打了四五十年交道的他终于在现在这个年代能够说出这句话:

现在我们讲中国创造,是有这种实力的,我看到音频行业几十年来的变化,原来真的是仰慕索尼啊,苹果啊的各种产品。现在我们不会把他们当做竞争对手了,因为我们是不一样的存在,就是 90 后喜欢说的,不一样的焰火。

数码玩家做「玩物」

某种程度上说,猫王的爆款产品小王子,其实是一次文艺复兴。再加上曾德钧的年龄,我一度认为,他是一个怀旧念旧的人。

事实上,怀旧和创新并非矛盾,如同前面所讲,曾德钧喜欢多元文化,追求潮流,和他强烈的收音机情结能够很好共存,老年人也可以做潮玩。

▲ 猫王「野性」音箱,现归到 XOG 品牌旗下

XOG·机械光域 Cube 源自之前猫王的「野性」系列音箱,新设计主要有三处:增加了环状呼吸灯;增加了透明桶状包装;增加了指尖陀螺模块。只此两处改变,就让一款复古军工风格产品变得具有未来感。

当我表示了对这个设计的好奇,并询问灵感从何而来的时候,曾德钧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把我带到了他的办公室。

在曾德钧的办公室里最多的东西,就是各种数码产品:各个年代的收音机,苹果第一款 iPod ,索尼第一款 Walkman,索尼第一款 MiniDisc Player,第一款 MP3,iPhone 初代等等,这里面的几百件各个年代的电子产品办一个个人展不在话下。

60 多岁的曾德钧,在音频工程师、创业者、潮流爱好者的标签之外,又可以喜提一个「资深数码玩家」的标签了,实际上他还可以是一位「珠宝研究者」、「产品经理」或者「无线电工程师」,甚至也可以是「导弹控制系统方向讲师」(曾德钧有过 20 多年军旅和军校生涯)。

足够多的人生经历让他有足够多的产品洞察能力。

曾德钧表示,在原来「野性」系列之上加灯光和指尖陀螺是他提议的:

当时内部做机械光域 Cube 的时候,是要加旋钮,咔哒咔哒那种感觉,很解压。我觉得旋钮之所以解压是因为有手感,有听觉,但是还缺视觉的感受。所以我说要加灯光,还要加指尖陀螺,再融入视觉,这样感官体验就很复合了,人的情绪也会随之改变。

会亮的灯,以及会转的陀螺,分别源自曾德钧的两段生活经历。在他小时候,家里没有电灯,除了煤油灯之外,唯一的人工光源就是手电筒,但那个时候手电筒也不是寻常人家能用得起的,所以手电筒对他来说既有神秘感,也有崇拜感。实际上,很多生物都会有趋光性,人类即便没有那么强的趋光性,但依旧喜爱光明。

同时,他还发现他出生不久的小孙子,虽然还不会说话表达,但是看到小风车转动的时候,眼神就会被吸引;甚至在喂他流质食物的时候,风车转了他就会吃,风车不转他就不爱吃。

简言之,虽然是 XOG 品牌旗下的第一批产品,但 机械光域 Cube 已经能够代表曾德钧的一个产品观:不做「有你不多,无你不少」的产品,不做没有灵魂,不带感,纯工具性的东西。XOG 希望在基础功能之外,提供额外的情绪情感价值,能让用户「玩」起来,并且愉悦起来。

已经创业五次的曾德钧,不想再做和别人重复的事情了。

比多数年轻人还酷爱潮流,思想开放,思维多元的曾德钧,其实在心底仍有一份摆脱不了的焦虑,这份焦虑就是来自于年龄。他对我说:

和我们公司的年轻人一起工作,我觉得是一件好幸福的事情,他们能让我更年轻,他们能让我更了解这个社会。有时候听到《向天再借五百年》,我就能理解就是这么一种心态。

 

我始终有一个倒计时的滴滴滴答声在我的心里面,你们可能不会有这种倒计时的感觉。在我这种倒计时的时间里面,我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去做无价值的事情。

 

在命运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喷了过多农药的白菜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成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的梦想。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1oWB7v
via IFTTT

第 12 代酷睿登场!面对苹果的王炸,换了管「牙膏」的英特尔要如何回击?

「Intel is back.」

英特尔 CEO 帕特·基辛格在接受 CRN 杂志采访时,自信地向公众宣布道。

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个芯片行业的蓝色巨人过得并不轻松,先是老合作伙伴苹果宣布从 x86 架构转移到 Arm 架构,再到今年 1 月台式机 CPU 的份额首次被老对手 AMD 超越,英特尔面临的挑战变得越发严峻。

基辛格——这位阔别英特尔 11 年再回归掌旗的新任 CEO,在近期公布了英特尔接下来的计划:5 年进行 4 次架构升级,在 2024 年赶上对手,在 2025 年超越对手,以超越摩尔定律的速度重回行业之巅。

这是个充满挑战的目标。

苹果在阔别一年后拿出的 M1 Max 证明了自己在 Arm 架构上强悍的研发能力;联手台积电不断改进 Zen 架构处理器的 AMD,在桌面级处理器上也隐约显现出领先的姿态。

英特尔如果想要证明自己有超越对手的决心,没有什么比拿出一个好产品来得更有说服力。

而英特尔最新发布的代号为 Alder Lake 第 12 代酷睿桌面级处理器,就是它在这场「马拉松」上迈出的第一步。

x86 最具颠覆性的一次变化

在了解新一代酷睿的各种新技术前,相信很多朋友最好奇的是 12 代酷睿的性能到底能不能打,那就让我们先跳过技术介绍,直接快进到性能对比环节。

先来看看 i9-12900K 在内容创作和游戏上的表现。

在 Adobe Premiere、Adobe Lightroom 和 Adobe After Effects 三款常用后期软件的表现上,i9-12900K 与上一代的 i9-11900K 相比都有着大幅度的提升,其中 AE 的提升更是翻了一番。

而在游戏表现上,i9-12900K 和 i9-11900K 以及 AMD 的旗舰处理器 Ryzen 5950X 相比,在大部分测试游戏里都有着不同幅度的领先,其中领先幅度最高达 30%。

需要注意的是,Intel 补充声明了该测试是在 Windows 11 平台上进行,考虑到 AMD 处理器在 Windows 11 的性能表现还有待优化,两者游戏性能的对比并不一定完全准确。

但毋庸置疑的是,和上一代相比,i9-12900K 游戏性能提升非常明显,其中像《英雄联盟》的网游提升幅度甚至超过 40%。

被吐槽了多年挤牙膏的英特尔忽然突飞猛进,确实叫人很不习惯。在 12 代酷睿上有很多首发亮点值得关注:

  • 首款采用 Intel 7(10nm Enhanced SuperFin)制成工艺的桌面处理器
  • 首款采用混合架构设计的 x86 桌面处理器
  • 首发支持 DDR5 内存
  • 首发支持 PCIe5.0 标准

其中,全新的混合架构设计被英特尔称为「x86 平台最具颠覆性的一次变化」,这也是第 12 代酷睿性能大增的重要因素。

过去无论是 AMD、英特尔的 4 核、8 核还是 16 核等多核处理器都采用的是「同构多核」架构,即各个核心的结构完全相同,地位也相等,既可以共享相同的代码,也可以让每个核心分头行动。

而像「异构多核」结构则多见于 Arm 等处理器,在处理器中区分大小核心,大核心负责核心运算,小核心则负责低功耗的任务,各司其职提高能效比。

第 12 代酷睿的混合架构,简单来说就是从原先的「同构多核」迈向了「异构多核」,将原本均一的核心区分为性能核(P-core)和能效核(E-core),新的设计思路让第 12 代酷睿在真实的多任务处理上有了性能大提升。

英特尔一共发布了 6 款处理器,分别是 8P+8E 16 核心、24 线程的 i9-12900K、i9-12900KF; 8P+4E 12 核心、20 线程的 i7-12700K、i7-12700KF ;6P+4E 10 核心、16 线程的 i5-12600K、i5-12600KF

以 i9-12900K 为例,其核心架构分为 8 个 P-core,8 个 E-core,其中 P-core 支持超线程,共 24 线程。

采用了新的 Golden Cove 架构的 P-core 在单核性能上比 10 代和 11 代酷睿都有很大提升,基准频率达 3.2GHz,睿频最高 5.1GHz,睿频 Max 3.0 加速最高 5.2GHz。

P-core 相比 10 代酷睿提升达 28%,看来升级 10nm 制成工艺确实对性能有明显提升。

E-core 的性能也同样亮眼。在 Arm 等传统的「大小核」架构中,小核的性能往往远不如大核,但 E-core 与 P-core 的单核性能并没有这么悬殊,E-core 比 10 代酷睿的单核性能还稍高,基准频率达 2.4GHz,睿频最高 3.9GHz。

这也印证了英特尔的说法:异构架构并不是为了省电而生,而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效能,可以说是一根「双管齐下」的牙膏。

P+E 的混合结构对多线程处理能力的提升是显著的,i9-12900K(241W)相比 i9-11900K(250W)的多核性能要高 50%,并且功率还要更低,不仅「跑得快」还「不吃草」。

混合结构带来的另一大好处就是有更好的能效比,还是以 i9-12900K 为例,即使将它的功率降至 125W,它的多核性能也比上一代强 30%,再降至其四分之一 65W,仍能与之持平。

换句话说,现在再用它组一台 100W 左右的迷你电脑,性能就能赶上目前 250W 处理器的效能,确实是一次大幅度的技术进步。

Windows 11 才是 Alder Lake 的最佳拍档?

第 12 代酷睿的性能混合架构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如何高效地调度 P-core 和 E-core 不同的两种核心。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一些对计算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应该优先交给 P-core 处理,而一些像后台常驻应用则可以交给 E-core。

为此,英特尔开发了 Intel Thread Director(硬件线程调度器)功能,直接内置在 CPU 核心的硬件之上,配合 Windows 11 进行线程调度。

简单来说,像一些常规标量运算、向量浮点验算、机器学习等有高性能需求的负载线程,都会由调度器优先分配给 P-core 的最优核上。

而当有优先级更高的负载出现时,本来在 P-core 上跑着的简单负载就会被转移到 E-core 上,让 P-core 腾出功夫处理这些任务,这个调度过程由 Windows 11 来自主完成。

其中游戏直播便是一个典型的多任务场景。在游戏直播的过程中,处理器需要一边计算游戏图像,一边将游戏画面推流到直播平台,这时 P-core 就能负责高性能的图像处理,而 E-core 则负责可以后台持续的画面推流,分担计算压力。

基于混合架构,像游戏直播、视频剪辑等多任务场景的处理性能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不过这也基于一个前提:Windows 11 系统能够识别不同的应用程序并自动调度线程。

如果用户还在使用 Windows 10 系统,高效的混合架构还能发挥出作用吗?

英特尔称 Intel Thread Director 是基于 Windows 11 平台开发的,因此 Windows 10 并不能使用这种最有效的调度方式。

不过由于英特尔在 Windows 10 平台上开发过同样是混合架构的 Lakefield,Windows 10 也基本可以识别出 P-core 和 Ecore,并根据自己内建的工作调度策略来进行工作任务分配。

在大多数用户场景下,用户都很难感知到第 12 代酷睿在 Windows 10 和 Windows 11 的性能区别。

但对于一些像 Benchmark 等性能测试软件,如果 Windows 10 没有将所有负载都调度在 P-core 上,那么还是有可能得到差异比较明显的测试结果。

新的技术变革才刚刚打响

▲ Lakefield 处理器

英特尔对混合架构的构想由来已久,在 Alder Lake 之前,英特尔在 2018 年就曾推出过 1+4 混合核心设计的 Lakefield 移动处理器,并在 2020 年推出了相应产品。

作为英特尔初次试水混合架构之作,Lakefield 的设计更接近传统的「大小核」概念,其核心架构由 1 颗第 10 代 i3、i5 等级的 Sunny Cove 核心与 4 颗 P 系列 Atom 等级的 Tremont 核心组成。

Lakefield 总体而言并不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由于它面向的是移动端平台,英特尔更侧重于增加其电池续航时间,这种取舍导致它的处理性能并不突出。

▲ Galaxy Book S 图片来自:CNET

在推出了 Galaxy Book S、ThinkPad X1 Fold、Surface Neo 等几款轻薄型产品后,Lakefield 很快便进入了产品末期,并于在今年年中停产。

出师未捷的 Lakefield 让英特尔累计了很多设计混合架构的经验,这也被应用在了 Alder Lake 的研发上,例如重要的 Thread Director 线程调度器,便是基于 Lakefield 上的早期版本开发而来。

Alder Lake 和 Lakefield 最大的差异就在于,Alder Lake 的混合架构是以性能为优先设计,其 E-core 已经达到了第 10 代酷睿同频率下的单核性能,几乎相当于 Lakefield 的「大核」。

因此套用传统的「大小核」结构解释 Alder Lake 的性能混合架构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其 P-core 和 E-core 的性能、地位之差要比传统概念来得更小。

有了单核性能表现不俗的 E-core 加入,Alder Lake 能够以更低的能耗提升 CPU 的多线程多任务处理性能,而不用一味地打磨、堆砌 P-core,以此达到更好的能耗比,这不仅对桌面级平台有显著意义,在笔记本上也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根据英特尔公布的消息,第 12 代酷睿桌面端和移动端都是基于 Intel 7 工艺制成,并且都采用了全新的混合架构,新的 Alder Lake 只是个开始。

这不禁让人期待,接下来登场的混合架构第 12 代移动端(6+8,共 20 线程)和超低功耗端处理器(2+8,共 12 线程)会给笔记本、Windows 平板等设备带来怎样优秀的能耗比表现,接下来要发布的轻薄本或游戏本很可能要迎来一次性能爆发。

少说废话。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jWsNp8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