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越来越多厂商喜欢用「Vlog 神器」来标榜自己的产品,尤其是手机厂商们,都在产品宣传页上标出大大的 Vlog 神器,在聊手机配不配叫 Vlog 神器之前,我们得了解一下 Vlog 是个啥?
何为 Vlog?
从名字可以看得出来,这其实是个合成词,Video + Log,翻译过来便是视频日志的意思,之所以叫 Vlog,是从 Blog 衍变而来,所以可以把 Vlog 理解成视频化的 Blog。
既然古早的 Blog 是观点自由的,个人化的,那么 Vlog 也不应受限于顶着个相机自拍这一种形式。
照这个定义,我回想了一下,在小时候看的一档叫「America’s Funniest Home Videos」的美国综艺节目中(港译叫笑笑小电影),所有搞笑家庭录像,都由观众投稿,从冗长的家庭录像中截取出最有趣的那部分,每一集节目,主持人都会放出近 10 段视频,其中贡献出最搞笑视频的家庭,便能得到现金大奖。
这档节目里播放出的家庭录像片段,便是我对 Vlog 最早的印象:生活化、有趣、个人出镜。
不过按照维基百科中的记录来看,公认的最早的一部 Vlog,是由一名叫 Adam Kontras 的美国网友在 2000 年 1 月 2 日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条名叫「Entry #1」的视频与后续发布的内容,都记录着这位老哥赴洛杉矶逐梦演艺圈的生活点滴。
Adam 在网络上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却无意间开启了一种视频形式的先河。
2000 年,美国东海岸的纽约市,有一位名叫 Casey Neistat 的年轻人也尝试着用 DV 相机记录自己在大城市闯荡的奋斗史,此时距离 YouTube 的诞生还有 5 年时间。
数年光景之后,YouTube 诞生的前一年,2004 年,被称为「Vlog 元年」,然而我们后来都知道,那只是一个开始,随着视频平台陆陆续续崛起,视频这种形式才从大荧幕走进了手机这种小屏幕中,如今人们在手机上看视频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在电影院或是客厅电视上花的时间。
Vlog 诞生后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成长期,直至 Casey Neistat 把一部与兄弟合拍的纪录片卖给了 HBO,Vlog 这种视频形式终于走向了大众视野,用现在的话来说,便是「出圈」了。
当国外涌现了大批优秀的 Vlog 创作者后,国内也有人跃跃欲试。
▲ 国内外 vlog 搜索热度出现的时间对比
flypig、井越、王晓光等 Vlogger 追随着 Casey 的脚步,尝试着这种新的内容创作形式,他们就像是布道者,用精彩的镜头语言和有趣的画面讲述着自己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也让 Vlog 文化在国内生根发芽。
在他们的演绎下,观众或是被视频里的梗逗笑,或是被里面出现的某人某物某情触动引起共鸣,这就是 Vlog 与一般视频存在区别的地方,更接地气,更容易让人共情。
看过一段时间的 Vlog 后,我发现优秀的 Vlog 内容大概会有三大要素:创意、文案和技术力。
我最开始关注一名叫「极地手记」的 B 站 UP 主,就是因为我想学习如何拍 Vlog,他的每一期视频的片头都非常用心,自制道具作为故事板,带出这一期想要讲的故事主题,同样精于创意的还有大家熟知的「何同学」。
另一位长期关注的 UP 主「狂阿弥_」则擅长讲故事,每次看他视频,都惊叹于他的文字感染力,或者用弹幕常说的「满分作文」来形容更加合适。
还有不少以炫酷转场为亮点的 UP,我都把他们的视频看了一遍,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无论是片头、文案、或是转场,这些创意都是为故事服务,而包装故事这个过程,很花时间。
如果不想花太多精力去包装故事,那所讲故事本身必须非常精彩,而且故事素材必须天天有。
这种类型的 Vlog 对创作者的日常生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毕竟不是每个人过着像卡戴珊一般的生活,这一点足够劝退。flypig 的「朝鲜 95 小时」系列 Vlog 便是此类型视频的优秀范例。
我们喜欢看 Vlog,不就是想看看不一样的世界嘛,但真到自己亲自去拍,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放手去拍,别给自己设限
虽说何为 Vlog 仍然没有一个标准定义,但看到这,大家也应该对它有初步的印象了:个人化、生活化、故事化的类纪录片视频。
那么根据这几点特性,想入门学习拍摄 Vlog,需要准备几样东西:学习 Vlog 的创作思路和讲故事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如何让自己在镜头前不露怯(镜头感),和一台拍摄设备。
前两者几乎可以 0 成本获得,只要多看多练就行,而设备则是丰俭由人。
土豪们可以选择 BMPCC 6K、大法 A7R4 等单反/微单设备;不想太烧钱可以选择大疆 Pocket、Insta360 或 GoPro 的运动相机,抄起就能开拍;再者用你现在手里的手机也照样能拍。
越来越多手机厂商讲述着手机拍大片的故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苹果了,陈可辛拍的「三分钟」(2018),贾樟柯所拍的「一个桶」(2019),西奥多·梅尔菲拍的「女儿」(2020)。
▲「三分钟」幕后花絮
甚至一些登上大荧幕的电影,譬如第 85 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寻找小糖人」,就有部分镜头采用 iPhone 拍摄的。
当然也有人会反驳我说:「iPhone 是整部片中最便宜的拍摄工具,镜头、云台、灯光,哪个不比手机更贵,没有那些工具辅助的话,用 iPhone 拍电影就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我不反驳,因为你说得都对。
不过那是以拍出一部电影短片的标准去评判,自然需要多种道具、多人共同执行,才能得到导演心中最想要的视听效果。
面对一条 Vlog,高画质固然加分,然而故事性仍是 Vlog 所承载的各大要素中,最为重要的。
所以想要入门 Vlog,首先考虑的,应是学习 Vlog 的创作思路和讲故事的能力,让自己在镜头前不露怯。
当你学会如何讲故事后,也不再需要拘泥于设备了,手机、无人机、相机,甚至是笔记本的摄像头,都能为你所用。
手机,正是最方便的创作工具
那么,手机配得上 Vlog 神器的称号吗?虽说 Vlog 神器只是各大厂商在一个新兴用户需求推动下,生产的一个新卖点,归根到底还是在优化手机的拍摄体验。手机从提高像素、增加摄像头数量,到 AI 摄影、变身 Vlog 神器,背后是厂商们顺应用户需求而进行的创新。
加上 HDR、自动美颜、超广角、超强防抖等功能,手机确实越来越接近 Vlog 神器的称号。比起相机,虽然专业程度没有那么高,但其优势是轻、成本低、上手容易、后期时间少,符合大多数普通用户的需求。
▲ 前后摄同时拍摄
再配合各种移动端的剪辑 app:一闪、必剪、Videoleap、LumaFusion、剪映等等。快速出片是其优势。
我曾用 iPhone SE + OSMO 手机云台在西湖拍摄了近一小时的素材,之后仍是在 iPhone SE 上,配合一闪剪辑出片,从拍摄到出片就 1 天时间。最后把视频上传到 B 站,是我唯一用到电脑的时候。
这条上传自 2018 年的视频,至今仍会在节假日前后迎来一波播放「高峰」。
经过两年时间,手机的拍照性能更强了,后期软件的可玩性也更加丰富了,只用手机完成进行 Vlog 创作不再成问题。
所以如果你真心想学习拍摄 Vlog 的话,别再纠结该种何种设备了,拿起手机出门去创作吧。
题图来源:Unsplash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8Sr3XF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