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星期六

让 14 亿人吃饱饭的他,今天走了

 

传奇离开了我们。

据人民日报报道,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于今天离世,终年 91 岁。

对于国人来说,袁隆平是不仅仅是教科书中的一个故事,更是真真切切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每一颗水稻、每一口饭中都和袁隆平院士的持续奋斗有关。

作为一位半辈子扎根于水稻的农业科技人,袁隆平和团队成功将水稻亩产量从每亩 300 公斤提升到了每亩 1000 公斤,产量增加了 3 倍有余,第三代双杂交水稻亩产甚至达到了 1530.76 公斤。

而他一生研究的杂交水稻也从国内扩展到了全球,美国、印度、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在种植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达 800 万公顷。

回顾袁隆平院士的一生,行走在田间地头,改善了一代人的生活环境,让饥饿远离人民。

1930 年 9 月 7 日,袁隆平在北京出生,后辗转全国多个城市,在那个动乱年代袁隆平院士见证了祖国的成立,亦是重要的建设者之一。

1960 年全国多地出现了饥荒,民不果腹是时有发生的,袁隆平和学生也是一样,一次袁隆平甚至在街上目睹有人因为缺乏食物而离世,离世人的惨状大大地刺痛了袁隆平院士,也让他意识到了粮食的重要性。

作为一位农学人,他立志要改变这一情况,在偶然一次的下田检查中,袁隆平发现了一株独特的水稻,相比其他水稻这支不仅更高大,果实也更饱满,这让他立即来了兴趣,很快就对这株特别的水稻进行了研究。

而也是这株天然杂交水稻的种子给了他灵感,提出了新的育种方式——杂交水稻,将两个不同品种水稻通过进行杂交,从而保留原有品种的优良性状,推动水稻产量上升。

起初杂交水稻并没受到全面认可,但袁隆平仍然坚持,他曾表示: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

最终结果是喜人的,杂交水稻的产量远超普通水稻,近年来甚至突破了亩产量 1530.76 公斤。随着产量越来越高,杂交水稻的名气越传越远,越南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的帮助下,早已将杂交水稻用于生产。

据新华网报道,早在 2004 年越南种植的杂交水稻面积就达到了 65 万公顷,印度则为 56 公顷,对比当地品种每公顷增产达 1.5~2.5 吨,袁隆平院士不仅仅让国内人民吃饱了,更让全球人民离吃饱更进了一步。

也因此,袁隆平院士被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个奖项。1999 年,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还将一颗小型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

▲图片来自:新华网

到了晚年,身体的限制让袁隆平院士不能事事躬亲、频繁下田研究,但他仍然在用另一种方式为农业发展做贡献,去年年满 90 岁的袁隆平就曾在直播中表示: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希望广大知识青年投身农业研究!

智能化、自动化、高科技化已经成了现代农业的代名词,我们也曾多次报道,例如农药喷洒这一过程,以往大多都是人工喷洒农药,但因为人体皮肤容易被农药污染,这一职业对比其他行业来看会更辛苦,风险也更高。

但如今农用无人机已经越来越常见,不仅喷洒效率高,回报率也在逐步增加,其中靠的正是杂交水稻不断增长的每亩产量。

还有像之前我们报道的 2 位年轻人通过技术管理 3000 亩棉花地,创收过百万的案例。

袁隆平院士的呼吁,一方面是改变人们对于农业的固有认知,现代农业没有想象中苦,创收也想象中高不少;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他的呼吁让更多有技术基础、敢创新的年轻人进入农业行业当中,推动行业发展。

今天,袁隆平院士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仍然活在我们心中,正如太空中那颗闪耀的「袁隆平星」。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udOkf4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