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9日星期六

「智商税」这个词被用烂了,有人说想做个快乐的「傻瓜」|ifanrTalllk

在所有的「逃税」行为中,唯有一种税你逃了不仅不会被追责,还能得到周围人的赞赏,那就是「智商税」。

智商税这个词最早来源于 2013 年的知乎,当时就有人说彩票是一种「低智商税」。因为双色球中奖的几率是 1/1772W,比一个人出门被飞机砸到 10 次都没死的概率还要小。这么小的概率却还幻想馅饼砸在自己身上,是在给自己的低智商交税。

不过当时也没一种税是高智商税,久而久之低智商税就演变为了「智商税」。但智商税收割的一定是智商不高的人吗,这倒也不尽然。在所有的骗局中,受骗上当者不乏警察、高校教授的身影,可见学历高聪明也是会受骗上当交税的。

人之轻信易骗是恒常的,但它的表现方式却随着每一代人的恐惧、抱负以及世界观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在《有诈:5000 年来的谎言、伪造与谣传》一书中就表示,谎言和欺骗从来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智商税似乎也不是单纯的欺骗或隐瞒,它只是一些修饰,一些夸张,一些言过其实。

我们身边也不乏对于「智商税」一词的滥用和夸张,贵价的球鞋、大家不理解的美容仪,愿意有人为之买单的漂亮盲盒……每当爱范儿发出这样一篇文章时,留言区「智商税」三个字总是虽迟但到。

有人并不觉得自己的购买是在「交税」。我是真的喜欢,也是真的享受购买这个东西后的愉悦,凭什么你可以高高在上觉得我是在交智商税呢?那么,到底什么才能算智商税呢?

爱范儿主编 刘学文:

智商税,我觉得是因为自己常识或者某块专业知识的匮乏,被诱骗进行无用甚至有害的消费。

比如,我觉得电视台那种长篇累牍的蒙医藏医苗医秘传祖方千年汉方等等医药广告,基本都是智商税。

汇业律师事务所律师 吴晓辉:

作为法律人士,习惯在评价一件事前先找到它在法律上对应的概念或定义,因为只有把一个事物和某个法律概念对应起来,我们才知道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它对应的规则是怎样的,它可能引起什么后果。

很明显,智商税不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结合一些媒体报到的消费维权的语境,我理解所谓的「智商税」指因为智商不够导致交了冤枉钱,付出不该付的成本,产生了本可避免的损失,所以这个「智商税」的范围其实是很广的,理论上任何因判断、鉴别能力不够而导致额外付出的都可以套上交了智商税的帽子。

交税本应该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可「智商税」一是大家都不愿意去交,二是即使万一真「交」了也绝对不想让别人知道,商家也不希望自己被别人打上向消费者收智商税的标签,有商家因此还专门发过律师函。

保险行业从业者 豆瓣:

我觉得智商税就是花了冤枉钱,买了一些没有用的东西,但是每个人对有没有用也有不同的理解。像钻戒,有的人可能觉得钻戒就是一颗石头,之前我也这么觉得。但现在大概是人到年纪,我觉得婚戒还是带着很强的仪式感,也很有意义。就,不能说他就是智商税,因为它给我一些心理满足,我感觉它就不是智商税的东西。

还有刚提到的保险,我觉得还是要看产品。不过整体来说,保险不是智商税,因为它是杠杆最强之一的产品。还是得看产品的特点,但最基础的重疾,医疗,意外,寿险,肯定不是(智商税)。

说到智商税,我还会想到小时候电视广告上看的什么背背佳,人站在上面摇着减肥的那种。没有科学依据的一些养生产品,健身器材。所以我觉得智商税带有欺骗性质,可能它是有效的,但是不是被夸大功能,完全不值得那个价钱。

广告行业从业者 婧:

我觉得夸张宣传那一类的产品属于智商税。例如相信某些售价昂贵的食品可以让人青春永驻,把燕窝一类的补品当饭吃;还有一些普通饮用水在售卖时用什么负离子、酸碱度的噱头卖更贵,脱开剂量谈影响我觉得也是智商税;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功效,这种东西其实一大批,维生素什么的都属于智商税。

所以我定义的智商税是和同类别产品相比,有一个东西因为有了一个故事和概念,卖得比别人更贵。就像同样的餐厅,明星开的和普通人开的用的可能是同样料理包,但因为是明星开的,初开业总是要排队且贵,但吃到的其实是一样的东西。

不过我觉得普通消费者不需要太过在意,一直秉持要买到最实惠最便宜的商品很难,人不可能一直过着没有溢价的生活,这就不是商业社会了。

爱范儿主编 刘学文:

自我定义,基本上没交过智商税,但是好奇税交很多,就是明知道这个东西不靠谱,但还是想去试一试,试了之后,果然真的不靠谱,然后骂自己浪费钱,接着再交好奇税。

买过无数樱花味但非常难吃的东西算是交得比较多的好奇税,哪怕是喊出「不要靠近樱花味的东西,会变得不幸」之后,还是又买过几次。

然后看到很贵限量的那种茶饮,也会忍不住试一试,安慰自己,万一物有所值呢?结果,人间不值。

偶尔会代交智商税,给长辈买点保健品,不图什么功效,主要是大家开心就好。

也没怎么被说自己在交智商税,被说了也不会辩驳,毕竟我是个不爱面子的人。

保险行业从业者 豆瓣:

好像没有,可能因为太穷了。

但曾经有冲动想买的,美容仪是智商税吗?我没用过,不知道效果,但是我男朋友说是智商税。不过王妃梳子算吗,我觉得跟名创优品的没啥差别,宣传的头发不打结之类的功能并没有。调整型内衣好像也算,这样看还是有的。

如果别人说我交了智商税,自尊上会让我辩驳。

▲ 宣传一梳到底的王妃梳,豆瓣觉得也只是普通梳子

广告行业从业者 婧:

我愿意称我家为「智商税光荣纳税家庭」。我妈热爱保健品,我爸热爱磁石理疗,本人曾经痴迷减肥产品。也不觉得自己是被骗,只是当时人性的软弱无法拒绝那种躺着减肥,睡觉变瘦,大鱼大肉也有苗条身材。类似这种也有医美什么的,你不能说它完全没用,但 2800 的东西和 280 相比肯定少了点性价比,你也很难验证效果,心理作用更大。就像我今天都觉得家用脱毛机是智商税一样,因为我买了它坚持用了三个月好像毛发生长也没有变慢。但你似乎也很难为了这个去退款,商家也不认,我认为这些东西还能售卖是因为商家觉得没人在做验证,事实也的确如此。

我妈还有营养师证却热爱保健品,本人也算高等教育顺利毕业也会想不劳而获,我爸也有他信仰的东西。别人说不行,我不一定会听,自尊深受打击。有时候我觉得智商税产品售卖者也是最出色的广告人,它知道你要什么,还会让你抛弃理智和多年学得的知识去要。

这么一想还有点佩服,所以我不是韭菜谁是?

我不怎么喜欢随便说这个词的人,让我觉得高高在上。如果一个人觉得他从没交过智商税,我只会觉得对方只是高高在上地不认为自己会被骗,但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我自己可以承认交税,但别人用开玩笑的语气说,我会觉得非常不礼貌且傲慢。有时候希望别人让我做个快乐的小笨蛋,做笨蛋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力。

爱范儿主编 刘学文:

溢价球鞋还有盲盒我也会买,当然买得很少,也不参与炒鞋炒盲盒,主要是看着好看并且价格不离谱就买了,不会觉得是智商税。

美容仪这块鱼龙混杂,有些略有功效,但是大多在我看来没啥用,就是个摆设。

总之,我的定义中,我买我高兴,不是智商税。我觉得没啥用的还很多人买的,那很可能是智商税,就是这么双标。

诈骗和智商税,我认为是有一定交集的。比如前面说的电视台假医药广告,即是智商税,也是诈骗,谋财害命,参与者应该被扔进牢房里面。

但有些智商税,比如阿胶(如果你觉得阿胶不是智商税,那么你是对的)之类的,吃了没用也没害,算不上诈骗。

有些诈骗,比如电信诈骗,很多时候考验的不是智商而是人性,就不在智商税范畴。

▲ 阿胶

汇业律师事务所律师 吴晓辉:

如果我上述对智商税概念的理解还算准确的话,我认为大家对智商税的定义应该都大同小异,但对什么是「冤枉钱」、「不该付的成本」、「本可避免的损失」却大相径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我觉得智商税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商品或服务价格虽然高于人们认知水平,但消费者本人认可其价值,只是看客瞎操心。

曾遇到过一个小青年在某平台上给主播刷礼物刷到主播都害怕了,要求其不要再给自己刷礼物了,但小青年执意要刷,前后刷了几十万,家里人找过来希望能通过法律途径要回来钱。我看了被打赏的主播并非美女,而是一个叫「禅心」的男人,聊得也都是超脱世俗的话题,小青年跟我说他觉得钱花得非常值。所以每个人对特定商品或服务的价值理解是不同的,就像有人愿意花几千万买一套房,花几百万买一辆车,花几十万买一个包,花几万块吃一顿饭,只要购买者认可这个价值,外人又有什么好评价的呢?

第二种,消费者被误导和欺诈,也就是民事欺诈,主要表现为:虚假宣传、货不对版、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有相关的救济措施,比如有位消费者在商场购买了一部手机,后通过官网核查发现手机的三包凭证生效日期早于购买日期,怀疑自己购买的是一部已被激活的二手手机,双方协商未果,消费者向法院起诉,要求商场退还手机款,并支付相当于手机款三倍的赔偿,最终获得法院支持。

此外,欺诈行为再严重一点就可能超出民事欺诈和经济纠纷的界限,构成刑事犯罪了,如果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致使被害人因此陷入错误认识并产生财产损失,损失达到法定的数额,那么就是诈骗罪了。比如网络上流行的「杀猪盘」,犯罪分子以各种手段方式获得被害人的信任,再以各种诱惑骗取被害人的钱财,是一种典型的电信网络诈骗。

保险行业从业者 豆瓣:

这几个(美容仪有用的话)我觉得也不算智商税,因为都是有实际功能,大家说智商税可能是觉得性价比太低,但是贵价球鞋、盲盒都是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对买的人来说他开心就好,所以我觉得不是智商税。

不过这也容易陷入消费陷阱,如果有钱的话随便买买买没问题,没钱的话还是要慎重一些。

诈骗就是完完全全没有任何使用价值,我觉得这个跟智商税有很大差别。我前几天买了一个 16 块的超声波清洗盒子,我觉得我傻了。那就是一个盒子,没有丝毫用处,16 块钱……突然感觉,穷人更容易被骗。

广告行业从业者 婧:

买到的东西和持续的价值吧。2 元维生素和 200 元维生素之间有包装的升级,还有品牌为了让你接受这个概念投入的大量营销成本,买的人多花了钱,但也还算值。但如果是 2000 甚至 20000 的维生素,吃了甚至还会出问题,那就是诈骗了。

就是看购买的东西能不能有基础的使用价值,至少能用、可用、不会出事,那多的钱也可以当作品牌溢价(可能也是他人眼中的智商税)。

不太有趣,不太乐观。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tdRKkqx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