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又有新文章刷屏了,这次是她旗下的另一个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出品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从成为爆款到被封禁,历时不足 24 小时。网络上对于此文的批判和声讨已是铺天盖地,我们就不凑热闹了,倒是这篇文章的体裁值得探讨一番。
尽管《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人揪出大量漏洞,真实性存疑,但鉴于文中精心注明日期的配图和煞有介事地表示得到主人公家人的许可,我们亦无法论证事情的真伪,我认为作者是将它当作一篇「非虚构作品」创作的。而舆论对此文的不满,也多半在于它是否将虚构写作伪装成了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是怎么回事?
「非虚构」是这近些年才在国内流行起来的概念,但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报刊上就有了此类作品,《影片》(Picture)和《冷血》(In Cold Blood)两篇文章是公认的早期非虚构代表作。从字面意思上看,「非虚构」意味着真实,但它至今也没有明确的定义,若以真实性作为边界,那么报告文学、纪实报道、特稿等都可划入非虚构作品范畴,既有新闻性,又不失文学性,大概是此类文章比较明显的特点。
▲《冷血》后来被搬上荧幕 图片来自:New York Post
不过,非虚构写作的「火」,也只是相对而言,关注这一体裁的多半是文字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用如今流行的话来讲,就是还没「出圈」,可能很多人知道这个名词还是拜韩寒所赐。2017 年 1 月韩寒成立「ONE 实验室」,目标是「讲述最好的非虚构故事」,但不到 9 个月后便宣布解散,目前仍保持活跃且较有知名度的非虚构文学平台还有「真实故事计划」、「全民故事计划」,成立更早的「犀牛故事」,app 已经一年多没更新了。
难以变现是上述平台面临的共同困境,从完成文章到改编为影视作品,这条变现的路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好走,但倘若知道《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能在一夜之间刷爆朋友圈,韩寒两年前在解散「ONE 实验室」团队时说不定会犹豫一下。
咪蒙不过是新媒体时代的《知音》
然而,在没有非虚构文学这个具体的概念之前,国内早已有机构证明此类作品的巨大市场,《知音》杂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虽说《知音》被归入「新闻纪实类杂志」,但发行多年来受到的质疑并不少,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2009 年《知音》与毕淑敏、周国平、史铁生三位作家之间的风波,三人指责《知音》未经授权以作家名义发表文章或改编嫁接其他采访作品,甚至部分内容纯属虚构,事情最终以《知音》公开道歉告终。
经此一事,《知音》其他所谓纪实文章的真实性也不免遭到怀疑,虽然《知音》从未承认过刊载的文章有虚构成分,但《知音》等于「杜撰的故事」似乎已成为共识,仅从嘲讽其标题过于煽情的「知音体」一词便可略窥一二。
我在《知音》编辑王颖 2009 年的一篇博客上找到了该杂志的征稿要求,摘录如下:
- 案子。命案、重伤、诈骗、强奸、经济犯罪等刑事案子,但是人物层次不能太低,如果人物身份是打工仔、农民、无业游民等等就不要关注了,但是如果一方是身份低的,另一方身份较好,这样的题材就可以关注报选题。
- 案子要有人性人情的冲突,跨度时间长的纠葛,突发性案件就不要了。因为交往时间长,矛盾多、故事多,才能写成 6000 字以上故事厚重的非水分大稿。而且故事一波三折,也很好看,可以展示人生境遇的波折图景。
- 案子要围绕「亲情友情爱情」的主线展开,如就业矛盾、邻里关系、亲友因为生活矛盾的、上下级关系、房产引发的亲情纠葛、择偶婚恋的矛盾、人生恩怨矛盾的,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展现生活的起伏,给人以警示和深思。
命案、贫富差距、人性冲突,选题标准与《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或者说咪蒙的所有文章如出一辙,《知音》巅峰期 700 万发行量,也能相当于 10W+ 的阅读量吧,但可能影响力还略逊咪蒙一筹。所以你看,今日的咪蒙或她旗下的「才华有限青年」,干的不也是《知音》所做的事么?嘲讽、看不起《知音》的人,不也都在朋友圈转发《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还要费半天劲憋出一句「用力活着」么?
当然,严格来讲,《知音》的文章若是确有臆想、杜撰成分,是不能叫「非虚构文学」的,好的「非虚构文学」是有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但咪蒙团队的写作手法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不管是虚构也好,非虚构也罢,都是《知音》玩剩下的,要我说,咪蒙的毒鸡汤不过是新时代的《知音》甚至《读者》罢了,新瓶装旧酒,本质上都是利用了人性,制造情绪,或绑架同情心,或贩卖焦虑,或引起不同人群对立,就算你反感咪蒙体或知音体,义愤填膺地披露文章中的错误之处,实际上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了情绪。
▲ 知乎是少数还能找到文章链接的平台,但也提示内容真实性存疑
这类文章最可恨的,大概是一边被人批得体无完肤,一边仍有大量拥趸,不管你多看不起咪蒙,都不妨碍她赚得盆满钵盆,篇篇十万加,助理月入五万。有人说能够用一个或多个漏洞百出的故事,挑动大众的神经,这正是咪蒙的厉害之处,也是无数新媒体人梦寐以求的能力。我在一篇怒斥《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捏造事实的文章下,就看到了这样一条评论:
何必太较真,即便是假的,人家写出来至少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我觉得文章的意义不在于那个死者的身世多么凄惨吧,而是在于唤起人们现在自己与当初的那个自己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还不以为然呢……
如果这篇文章开头就注明内容纯属虚构,就能免受诸多诟病和炮火了吗?恐怕不是。你可以写不出流芳百世的精品,但仗着自己有娴熟的写作技巧,输出看似正能量实则戾气满满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说是矫情或贩卖焦虑还是太轻了,这明明就是坏,坏透了。
题图来自: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from 爱范儿 http://bit.ly/2DJFNtq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