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7日星期日

ifanRank 2020 科技篇: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

如果外星来客在 2020 年前来到地球,这里会是一个生猛而热闹的地方。

那时新冠病毒还没有侵袭所有城市——街道川流不息,昼夜霓虹闪耀,人们亢奋谈笑、自由穿行,呼吸还没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2020 年 1 月 1 日,一切开始异变;2020 年 12 月 31 日,一切仍未终止。

这是一个荒诞之年。我们不断在失去,新冠疫情、热浪暴雪、蝗灾洪水让全球经济和生活环境面临崩塌,突如其来的线上虚拟社会,引发了科技行业的荒诞巨变。

这也是一个希望之年。我们仍向未来疾驰而去,从深研自身的新锐技术,到遨游宇宙的航空创举,一个个划时代的里程碑矗立其中,科技的新纪元在这脆弱的一年如浪潮般激荡。

可以说,2020 年,才是 21 世纪真正的开端

▲ 图片来自:fastcompany

荒诞之年

今年刚开始,远在澳大利亚的一场烛天火光,把所有人的瞳孔映照得鲜红。10 亿只动物被烧亡,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还没多少人反应过来,新冠病毒正像蝴蝶效应一般,迅速将每个人推入可能的危险境地,平民,明星和政客都不能获得豁免权。

1 月 23 日,武汉封城,公交、地铁、轮渡、高铁、机场全部停运。医院里护士仓促的神情和患者绝望的脸交错,家属只能在玻璃房外心碎地张望。

2 月 7 日「吹哨人」李文亮感染病毒去世,屏幕前的围观者真正开始从沉睡中醒来,开始愤怒、痛惜、恐慌。

抗疫之战已经启动,尽管最开始我们必须以退却抵抗。

▲  图片来自:rawpixel

全球经济陷入混沌,工厂裁员重组、店面关门倒闭、工人急剧失业,一切都像骤然间在做自由落体运动。各地开始封闭式管理,疫情地图迅速飙红,被裹挟在其中的个人,如同回归远古山洞,隔离在家度过了史上最长的一个春节。

曾经以为会在下个世纪才出现的「全民线上社会」,比想象中来得早了 100 年。

众多原本沉寂的行业像螺旋一样飞速上升,疫情加速了人的线上化进程,新赛道和新应用前赴后继而来。

互联网平台或成最大受益者。

人们远程工作必备的视频 app 突受热捧,Zoom 市值暴涨 7 倍,最高单日使用人数达到 2 亿,微软、Google、腾讯都开始抢占视频会议平台市场。

▲ 图片来自:Dixie Sun News

不过 4 月香港中大考试使用 Zoom 软件被黑客入侵,造成全员被迫看 AV 事件,再次让这些平台因安全漏洞和隐私问题登上风口浪尖。

在线学习 app 同样成了必需品。远程教育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奇观」,全国中小学人民教师变身「主播」。很快资本竞相追逐,教育企业纷纷入局,作业帮、猿辅导相继完成几十亿美元融资,估值高达百亿美元,成为科技教育板块全球第一

但 app 钉钉的「走红」并非一路顺风,小学生们厌学情绪​爆发,组团给钉钉打一星,使之惨遭下架风险。

看来互联网平台也或成最大受害者。

此时把视线拉到全球,还有很多国家并没有意识到这场灾难的严重性,他们以为躲开病毒就像躲开一辆汽车一样简单,直到身边的人都开始感染,才不得不放弃外出的自由,因为外出终于变成了一场赌注,输掉的代价是付出生命。

▲ 图片来自:unaplash

人人都开始待在家里固定的小空间,他们可以听到风吹过梁的声音,可以看见阳光从床头走到床沿,同时也对当下和未来感到莫名的迷茫、孤独和恐惧。因此精神消费领域快速兴旺,人们慢慢都学会了做饭、插花、园艺,甚至冥想。

不过在无数应对空虚的方案中,最后的归宿都是沉迷手机。毕竟那些事情大部分总是从社交软件开始,然后在社交软件结束。

当社交媒体上再也没新鲜事发生,一场「虚拟嘉年华」掀开了大幕。

​2020 年春节档影片全部撤档,《囧妈》成了第一部线上免费播放的院线电影,爱奇艺和腾讯两个视频平台凭借着多部爆款剧集和热门综艺稳坐第一梯队,但它们距离国外的流媒体依然有着很远的距离。

国外各类流媒体 app 同样流量激增,Netflix 和 Disney+ 成了最大赢家,前者仍是流媒体之王,现象级剧集《养虎为患》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录片;后者订阅人数激增,忙着在 2021 年建造着漫威、星球大战、迪士尼的庞大 IP 帝国;HBO MAX、亚马逊等诸多平台蓄势待发,一场流媒体革命正在爆发

▲ 图片来自:unsplash

我们花了前所未有的时间来消费互联网文化。

线下的音乐场地也全都转向线上,人们在屏幕前用线下 1/10 的价格,欣赏着线上的 livehouse,Lady Gaga 联合世界卫生组织举办了一次属于全世界的线上演唱会,让不同肤色、种族、地域的 100 多位全球顶级艺人远程用音乐为人们带来力量。

虚拟健身、虚拟展览、虚拟戏剧、虚拟约会、虚拟旅行都成了人们娱乐休闲的主流。

任天堂紧抓契机推出的「动物森友会」成了现象级游戏,全球数百万玩家在这个虚拟小岛寻求治愈的「避难所」;原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也取消,改为 10 月在电视转播,同时虚拟颁奖。

这趟虚拟之旅,直到今年末仍未结束,知名的互联网大厂们刚刚才兴师动众地办完了历史上首个在线年会。

虽然人们的生活似乎都被数据化,不断在复制和克隆,但那些虚拟乐园就像是一种精神庇护,让人们在沉重的现实之外得到片刻的喘息。当然每享用一种新服务,也就要一笔订阅费。

▲ 图片来自:fastcompany

不过病毒始终在门外盘恒不去,在可选的消费项目中,人们依然心甘情愿为此买单。

回望过去,每一个隔离在家的人,都像是 2020 一整年的缩影。

就算未来疫情消失,线上社会也不会再消失了。所以通过网络来认知和理解世界这件事更加值得警惕。

我们已经在疫情期间彻底地进入急需思考网络安全、算法操纵、数据迷信、社交依赖、信息危机的时代。

剧作家 Richard Foreman 曾指出

当我们点击鼠标与网络海量信息相连接,极有可能变成薄饼人——广阔而浅薄。

互联网也不出所料地自己验证了这件事情。每一个被热议的话题,背后可能都是无数种诡异的阴谋论

维基百科上的「2019 冠状病毒病阴谋论」,收录了一系列网民毫无凭据却信口造谣的传闻,比如 5G 传播病毒论、中国泄露病毒论等,美国总统特朗普更为此推波助澜,结果是让美国疫情愈加一发不可收拾,最后成了全球新冠病毒感染者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

▲ 图片来自:unsplash

真相大白后,人们缓缓意识到,新冠病毒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因为它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怪物,而是它可能会把人们都变成怪物。

不过从心理学层面来说,因为阴谋论能让人拥有控制感和参与感,事实上它也是一种平息焦虑的工具。12 月多块在世界各地出现的神秘巨石,就让全网都掀起了一股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热议。

至今外星人倒是没给地球带来威胁,不过地球人自己正给子孙后代留下致命伤害。

年初的澳大利亚的山火只是一个预警,今年全球暖化疯狂加剧,类似的毁灭性场景在全球各地涌现,80% 海洋水域遭到热浪袭击,野火取代了雪景,冰川面临着坍塌。北极圈小镇维科扬斯克 6 月气温飙至 38°C,创下百年来最高温纪录。

▲ 图片来自:David McNew/Getty Images

欧盟、日本、中国纷纷提出碳中和计划,美国人则把气候友好的希望寄托在了新总统拜登身上。科技公司们也纷纷发声表示正为环保做贡献,从工厂使用可再生能源,到新手机不配充电头减少碳排放量,虽然最后兑现承诺的结果可能差强人意,但正在行动中也是一件好事。

环保策略是科技巨头的「主动出击」,不过它们面前更严峻的问题,并不是面临气候破坏的谴责,而是自己刺向市场的垄断之剑

美国众议院 7 月给亚马逊、苹果、Facebook 和 Google 发了张「鸿门宴」邀请函,四大科技巨头的 CEO 被喊去开一对一的听证会,这是自 20 年前微软反垄断诉讼案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垄断诉讼案。

▲ 图片来自:wsj

这场反垄断之风很快也吹向国内的互联网行业,阿里巴巴、阅文集团、腾讯、美团均被击中。肆意狂奔的科技巨人们,终于开始被监管的绳索套上。

很多科技公司宣称着「技术是有道德」的,同时他们又非道德地利用技术控制一切。

虽然一场听证会无法解决垄断问题,但这已经是未来市场公平竞争的亮眼信号。

毕竟,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基础设施,在更开放、共享、平等、去中心化的 5G 时代,消费者的选择、隐私、财产等权益都需要被更严格地保护,如果一家公司开始利用垄断资源,而不是靠技术进步获利,那么多元的创新就会被巨头扼杀。

这时候,疫情已经在全球呈失控的态势疯狂传播了。

世界卫生组织 3 月正式宣布新冠疫情已经构成全球性「大流行」时,病毒就已经入侵了 114 个国家地区,导致 11.8 万人感染,4000 余人死亡。

▲ 纽约时报头版-美国新冠死亡人数近十万

到年底,数据记载全球新冠疫情确诊数突破了 8000 万,死亡人数高达 175 万。

在此期间,一次次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反性骚扰运动也波澜叠起,人们浩浩荡荡地举起大旗猛烈抗议,与不公平现象抗争搏斗,不过面对无处着力的新冠病毒,如同面对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所有人依然只能举着微亮的火把在黑暗的旷野中喧嚣。

就算经历了一段看似风平浪静的缓冲期,病毒总能在我们忘记带口罩出门的时刻,在过年回家还要做核酸检测的时刻,提醒我们疫情结束只是一个幻觉。

往日的大厦在倒塌,不过未来的高楼也在兴建。

新冠病毒可能不会死亡,但它也终有一天无法伤害我们。

▲ 图片来自:Maple Ridge News

对于人类自身健康和对科技尖端探索的事业,越在最困难的时期,我们挺进的步伐越是迅速。

希望之始

2020 年,有太多事件可以用「划时代」「破历史」这些词汇来定义。

因为疫情,全人类史无前例地开始重视健康,重视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2020 年完全可以说是又一个「医疗科技元年」。

从疫情爆发的那一天起,全世界的科学家就都开启了一场疫苗研发竞赛

▲ 图片来自:unsplash

5 月,170 多个候选疫苗在 WHO 登记,8 支进入临床试验,美国辉瑞药厂和德国生技公司 BioNTech 开发的新冠疫苗抢全球之先,12 月 8 日开始在第一批人类身上施打,《华尔街日报》称此为疫情爆发至今的里程碑

中国也赶在第一线,12 月已经有 5 款疫苗进入了三期临床试验,新冠灭活疫苗成为大陆首款获准上市的新冠病毒疫苗。

这也是一次打破历史纪录的研发之战:从疫苗开发到批准临床使用,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尽管新冠疫苗的科研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很高,但我们太需要看见曙光了。

现在,全球累计新冠疫苗接种剂数已多达 1.049 亿,超过了累计新冠确诊病例数 1.041 亿,尽管新冠病毒在各国开始了新的变异,但新疫苗的研发同样紧随其后。

▲ 图片来自:fastcompany/rawpixel

不止疫苗研发,3 月,还有一项巨大的新锐生物技术成就被《Nature》率先报道,并获得了 2020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能够改写「生命密码」的 CRISPR-Cas9 基因魔剪技术,首次直接用于人体实验,成功治疗遗传性眼病——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以及两名 β—地中海贫血患者和一名镰状细胞疾病患者。此后,它还将为人类解决更多遗传病和癌症方面的难题。

随着 AI、大数据、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技术与医疗的跨界结合越来越频繁,医疗也变得更加智能、互联、数字化,由此我们也能看到高深的技术开始真正落地,解决消费者实际的生活问题。

如果不是因为亲眼所见,可能很难相信,生物学史上最大的挑战之一,竟然被 AI 破解了

Google 旗下的 DeepMind 实验室公布名为 AlphaFold 的算法,12 月 1 日突破性地预测出了蛋白质复杂多变的 3D 结构

要知道,蛋白质原本的折叠方式是一个天文数字,用暴力计算法列举它可能的结构,可能要花比已知宇宙年龄还要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Nature》杂志直接称「这将改变一切」。

因为人类几乎所有疾病都与蛋白质功能有关,它未来不仅能加快药物发现速度和预防治疗疾病,对我们理解人类生命形成机制也至关重要。

​AI 能有此突破出乎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毕竟它虽然由人类制造,却至今无法被人类完全掌控。

不过当 AI 开始跨界到各个领域,AI 赋能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最深刻的技术往往是那些看不见的技术,它们通常把自己编织进了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

惊喜的是,马斯克直接让我们提前看到了人类与 AI 共处的终极预览。

科幻电影里的脑机接口,8 月 29 日终于来到了我们眼前。马斯克首次在三只小猪身上,展示了可实际运作的、能用意识改变现实的脑机接口设备 Neuralink

近日马斯克透露,他已经让猴子使用 Neuralink 用脑波来玩电视游戏,顺利的话,2021 年就会植入人脑。

脑机接口技术不止马斯克在做,但直到 2020 年末,它们仍处于临床试验期。短期内,它能帮助因大脑脊椎损伤而瘫痪、老年痴呆症、视力不佳的人「重生」,长期来看,我们与 AI 在同一个身体共生的未来,也并非天方夜谭了。

说到未来的科技革命,量子计算和脑机接口一样,同样在舆论的顶峰走钢丝。

「量子霸权」之争前年成为世界科技焦点,今年量子科技和生态也不出意外地蓬勃发展,投入持续飙升,我国在全球「量子计算优越性」上更是创下了一个全新的里程碑。

▲ 九章

《科学》杂志 12 月 4 日公布了我国的新研发的量子计算机「九章」,它的计算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 100 万亿倍,这也让我国在国际量子计算研究中进入了第一方阵地位。

当未来的数据被点亮,我们能看到的将不止是一束光,而是亿万个光子的奇特运动轨迹。

不过量子计算在各行各业承载了人们太高的期待,它在 2021 年的使命,首先可能就是证明自身真正的实用价值。

走出人类自身打开家门,尽管外面仍然是口罩见口罩的世界,但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正在闪现着人类未来出行的新信号。

在离群索居的时候,全民流行起了骑共享单车,甚至再度兴起了一股骑行热,但正因为无接触服务,一直备受瞩目的自动驾驶,才开始有了多元的用武之地。

新的革命总是始于熟悉事物的改变。

2020 年,自动驾驶汽车在物流配送、载人载物、医疗救助、城市消毒等「最后一公里」场景下大施拳脚,启动了无人经济的新可能。

自动驾驶十年来一直是科技行业的新宠,亚马逊在 6 月推出了没有方向盘,充一次电可以行驶一天一夜的自动驾驶汽车 Robotaxi,Waymo 10 月已经在美国凤凰城正式推出无人出租车服务。国内的广州、北京、长沙等地也开始发放无人驾驶测试许可。5G 和 AI 的发展,将为 2021 年自动驾驶的加速发展带来更多落地的新机会。

不过在无人驾驶尚未普及之前,新能源才是今年关于汽车最火热的形势。

蔚来、理想、小鹏汽车的股价翻倍上涨,特斯拉股价更是意外飙升,市值一度增长至 6000 亿美元,接近八大汽车制造商的市值之和,砸出了汽车行业 2020 年最大的水花。

▲ 图片来自:Victor Tangermann

与此同时,互联网巨头也盯上了这块财富热土,苹果、阿里、百度在下半年纷纷传出了造车的消息。

汽车曾是门槛最高的行业之一,但是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给了科技公司最好的入局机会。

毕竟接下来,软件、服务、生态系统将成为未来汽车的核心优势,燃油车传统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优势将不复存在,硬件的力量也不再是购车的关键。

新能源取代燃油车是大势所趋,不过从动能转换到完整过渡,还需要很复杂的过程和很长的适应时间。造车新势力、互联网公司、传统车企一起掀起了这股热潮,事实上更多还是由资本市场推动,背后庞大的产业,仍需要更完善的建设才足以完整支撑。

另一个引发资本热度的汽车领域分支,是「飞行汽车」。它一直是人类最期许的未来出行方案之一。

▲ KleinVision 的飞行汽车

今年 10 月,飞行汽车 Liberty 已获得批准可以在欧洲道路上行驶,这是全球第一台获批上路的飞行汽车,11 月 9 日,KleinVision 开发的第五代飞行汽车也完成了首次飞行,它能在 3 分钟内从汽车变成飞机,速度每小时 200 公里。

现在,全球在研的「飞行汽车」项目超过 200 个,大众、丰田以及 Google、腾讯都在此列,摩根士丹利研报预计,2030 年,飞行汽车行业将形成 3000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商用的电动飞行汽车服务大概 2025 年​后就会来到我们身边。

但值得思考的是,新技术的优越背后有着大量躁乱的隐患,空中交通比地面复杂无数倍,如果地面能不堵车,我们要飞到天上去干嘛?

要飞,就飞得更高一点,飞到太空上去。

今年可以说是航空大年。这一年,各大航空公司争相把大量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以建立更广的全球宽带网络;这一年,人类的星河之旅遍布太阳系,从太阳,到火星、金星、月球……

2 月,NASA 和欧洲航天局的太阳轨道飞行器,首次拍下了太阳两极的照片,开启了人类探索太阳的新旅程。5 月 30 日,SpaceX 载人龙飞船离开地球,成功把两位宇航员送入地球轨道,开启了人类首次商业载人的航天新时代

人类寻找外星生命之旅也有了重要发展:被称作「地球双胞胎」的金星,7 月被发现大气层中存在磷化氢,磷化氢一般由厌氧性生物的代谢中产生。虽然最终结果未定,但这可能是金星存在生命的新迹象。

关于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火星,今年为了探访它,我们开出了三趟「火星漫游车」。

一趟是阿联酋首个火星探测器「希望」号,它将绕火星飞行研究火星气候;一趟是 NASA 的「毅力号」火星车,它将在火星赤道以北的杰泽罗陨石坑探测火星生命迹象;最后则是中国 7 月 23 日发射的「天问一号」,它将完成世界上首次同时绕火星飞行、降落火星、巡航火星,并进行地质勘测,解开火星磁场的秘密。这也代表着中国正式开启了前往火星的征途

而我们最关心的太空旅行,也已经在眼前发生。

贝索斯前年就在卖 20 万美元一张的太空旅行门票了,SpaceX 去年宣布 2021 年底将带 4 名普通旅客上太空,其中 3 名乘客的选拔将对应「希望」「慷慨」「繁荣」三个形象,名单下月初就将公布,最低票价将只要 10 美元,看来成为天选之子也并非没有机会。

最后,再把视线移回地球,现实多少有点令人失望。

2020 年结束了,新冠疫情依然没有停止。

疯癫的魔咒和平静的福祉在这一年交织前行,一切悲欢离合离我们很远,又离我们很近。

不过正如作家 William sewell 所言:

各式各样的危机事件,往往并不是过眼云烟,他们通常会带来结构性的变化,成为未来重要的起点。

尽管破裂、恐慌、孤独的乌云密布,仍有许多壮丽而令人敬畏的乐观时刻照射进来。

▲ 图片来自:unsplash

与其想着如何弥补和修复过去,不如把目光转向这些乐观时刻。毕竟危机中井喷的新变革,才真正决定了我们的当下和未来,这些充满可能性的事物背后,蕴藏着人类永恒的创造力和压不倒的勇气。

新冠病毒带来的一切,的确让这个时代的人们措手不及。但放远来看,从古至今,人类已经遭遇过无数的瘟疫,比如鼠疫、流感、天花、霍乱、疟疾…… 新冠病毒同样只是灾难之一,它并没有毁灭一切,也终会成为历史。

在「新世纪」启幕的当下,它恰恰印证了一句话——

历史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9SzKmq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