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7日星期三

佳能 EOS R7 & R10 体验:旗舰级的追焦和连拍,APS-C 新机卷起来也很可怕

时间回到 5 月 24 日,佳能推出两款 APS-C 画幅的 RF 卡口相机,分别是中高端定位的 EOS R7,还有面向入门用户的 EOS R10。

和对应的旧款单反 EOS 7D Mark ii 和 EOS 100D 相比,新推出的 EOS R7 和 EOS R10 获得了佳能最新世代的能力,性能和实际体验在相近定位的产品中都有不错的表现。而在性能提升的过程中,两者在定位上也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EOS R10 不再是满足入门拍摄用户的基本盘,EOS R7 则不再只是新闻机舍弃画幅后的平替产品。面对性能提升和用户对视频拍摄偏好的转移,两款新机都在「更新」后获得了更好的平衡。

RF 系统熟悉的设计

机身保持了 EOS R 系列的机身曲线和紧凑感,出于定位上的差异,EOS R7 会比 EOS R10 大一些,接口和结构配置会有所不同。

大体上,两者的正面按键设计其实都很相似,属于同一个机身系统的设计。

首先,两款相机的握持手柄都做得比较厚,而且基本上都比之前推出的其他同级别无反相机要厚,厚了握持感就会有所提升。像我这种手比较大的胖子,拿着 EOS R7 就很稳定的安全感。

EOS R10 的握持感其实也不错,虽然在体积上有限制,握持感也肯定不会有厚手柄的 EOS R7 来得饱满,但对于一台入门机来说,这个尺寸的手柄其实已经足够了。

如果是手掌小的用户去使用,那这个体积就刚刚好。

细节方面如镜头旁边会配备带按键的 AF、MF 切换拨杆,手柄位置同样附带了启动迷你菜单的 M-Fn 按钮、快门、PASM 模式转盘、前后双拨盘、录制按键和锁定拨盘拨杆的锁定键。

可能是出于定位和对应用户群的考虑,EOS R7 会比 EOS R10 多一个独立 ISO 控制按钮,同时也取消了甚少使用的自带闪光灯。

EOS R10 保留了自带机顶闪光的的设计,而且使用最传统的手动方式打开。

后拨盘的设计也有差异,EOS R10 是传统的横向设计,刚好放在了支撑拇指位置的前方吗。之前使用过佳能其他机型的用户应该能很快适应,而习惯将后拨盘放在 EVF 旁靠后的其他相机用户就要习惯一下,偶尔可能需要伸长一下拇指才会触及到。

EOS R7 的后拨盘也采用了纵向放置的设计,拨盘中间就安装了可以快速切换对焦点的拨杆。

本以为拨盘从横向改成纵向会有点难适应,实际操作起来其实也还好。只是在用 EVF 的时候需要调整一下头贴近相机的距离,佩戴眼镜的用户用着可能会更明显。

提到拨杆的时候还有一点需要强调,EOS R10 是为数不多在这个定位上也增加了拨杆的机器。和一些在旗舰 APS-C 无反身上也不会加上对焦拨杆的厂牌比起来,佳能在 EOS R7 和 EOS R10 的操控配置上还是很良心的。

机身后面的按键配备就和其他 EOS R 系列机身相似了,只有一些细微的修改。

EOS R7 也像 EOS R5 C 一样做了单独的拍照和视频档,避免两种模式之间的相互干扰。EOS R7 把静态和视频录制放到了同一侧,相信避免用户在切换视频和照片模式时多次开关机。

R10 因为部分功能没有独立按键,所以四向的导向键都附带了固定功能,这点和 EOS R7 的设计不太相似。

EOS R7 和 R10 的按键已经相对完善了,但就目前来说还是逃不出「APS-C 无反机身没有三个调整拨盘」的魔咒。R7 和 R10 的导航键没有给到旋转功能,需要通过复合按键的方法来实现第三个曝光参数的调整。

考虑到相机行业御三家都采用相同的做法,佳能作为御三家的其中一员,保持先有的模式也是合理的。但我个人还是希望佳能可以率先「卷」起来,既然入门机都有对焦拨杆了,如果可以多增加一个拨盘就更好了。

两款相机都加入了佳能最熟悉的侧翻屏设计,EOS R7 用的是 162 万点旋转背屏,EOS R10 用的是 104 万点背屏,屏幕能够翻到前面就可以进行自拍取景。

佳能在接口和屏幕旋转关节上预留了空间,EOS R7 在连接麦克风和监听耳机时做一定角度的旋转是不会有阻挡的,只需要在接上麦克风等接口时完成翻转就可以了。

充电的位置会稍稍近一点,但如果你只是想轻微调整屏幕角度,也没有问题。

屏幕具备完整的触控能力,不管是 EOS R7 还是 EOS R10,两款新机在滑动调整参数的场景中都做得很顺滑,有种操控手机滑条的感觉。

加上佳能本身就有触控就可以完成对焦和拍摄的「触控快门」操作,入门用户在不需要记住多个按键的功能下就可以用触控完成拍摄。

接口方面,EOS R7 和 EOS R10 都配备了常规的 micro HDMI 接头和 3.5mm 麦克风接头,EOS R7 则多一个 3.5mm 监听接口。

卡槽的话,双方都采用了支持 UHS-II 的 SD 卡槽,但 EOS R10 只有单卡槽,而 EOS R7 是双卡槽。

之前在入门机上面出现 UHS-II 也是很罕见的,基于市场考虑,也不是很多人会为了一台 5000 元的入门机购置 USH-II 卡,但为了这次提升的连拍性能和视频录制,佳能算是把基建都给做足了。

两款机器用的电池不一样,EOS R7 用的是 LP-E6NH 而 EOS R10 用是 LP-E17 电池,两款相机都可以通过机身的 USB 接口来充电。充电口支持 PD 充电器,也可以实现边拍边充电,对于使用相机直播的用户也是基本配备。

外观部分的最后,来说一下两款新机的卡口和套头。

EOS R7 和 EOS R10 都采用佳能的 EOS RF 系统的卡口,而伴随两款新机一同发布的两款套头分别是 RF-S 18-45mm F4.5-6.3 IS STM 和 RF-S 18-150mm F3.5-6.3 IS STM,是首批采用 RF 卡口的 APS-C 镜头。

和自家的单反系统相似,RF 卡口的 APS-C 镜头够都会用「RF-S」来做标记,用户可以直接从命名上区分画幅。但和 EF 和 EF-S 不同,RF 和 RF-S 采用的是一样的 RF 卡口,EOS R7 和 EOS R10 可以直接使用之前推出的 RF 全画幅镜头,RF-S 镜头也可以直接使用到之前推出的 EOS R5 系列、EOS R 和 EOS RP 上面,要用到摄像机 EOS C70 也可以。

还有,EOS R7 和 R10 都可以用上佳能之前推出的 EF-RF 转接环,来转接 EF 系统的镜头。如果之前有一定量的 EF 卡口储备,那多买一个转接环就能够继续用上了。

「性能先决」的拍照模式

如果你是拿着这两台相机去拍照,那应该很快就能够摸清它们最鲜明的特点。

这个特点就是——性能。

EOS R7 和 R10 都配备了佳能支持全像素双核 CMOS AF 相差检测方式,通过导航键中间的按钮进入快捷菜单可以选择单次自动和多次对焦,用户能在触控屏上直接选择对焦点,选中之后就会出现锁定的对焦框。

这里如果开启了触控快门的话,EOS R7 和 R10 在完成对焦之后就会直接拍摄。

两款机型的对焦都支持 Eye-AF 对焦检测,眼睛监测支持人类和动物。如果不是眼镜检测的话,那被摄物检测则有人、车、动物可选。用户可以根据拍摄需求来锁定追焦的目标。

▲ EOS R7 + RF-S 18-150mm F3.5-6.3 IS STM

▲ EOS R7 + RF-S 18-150mm F3.5-6.3 IS STM

实际路面拍摄的话,EOS R7 的响应确实很快,半按对焦时已经能够锁死对焦目标了。开启伺服器连续对焦的话,对焦可以跟着被摄物移动,出现的对焦锁定位置会跟着被摄物移动。锁定后哪怕前面会出现一闪而过的遮挡,EOS R7 和 R10 也能够保持锁定。

要是想在路上简单拍一些附带动态模糊的照片,EOS R7 和 EOS R10 都能轻松实现。

▲ EOS R7 + RF-S 18-150mm F3.5-6.3 IS STM 跟焦测试

从这个对焦测试动画可以看到,锁定的被摄者出画之后再入画,转身背对镜头之后再转回来,EOS R7 都可在对焦场景中锁定人物,转身时切换到人物锁定,转回来再转换成锁定眼部。过程中很流畅,也不会出现有「抽一下」的情况。

对焦和响应打满之后,还有连拍。在连拍这个层面上,佳能可以说是给得非常慷慨。

定位在 APS-C 旗舰的 EOS R7,切换成电子快门之后支持 30fps 连拍,更入门的 EOS R10,切换成电子快门之后也有 23fps 的连拍速度。同时,两款机型都提供了预拍摄的模式,可以提供最长大约 0.5 秒的预拍摄,抓拍的时候开启这个会更方便拍到要的画面。

佳能给两台机器都支持 15fps 的机械快门连拍。就算是要用到闪光灯拍摄,15fps 连拍的速度也足够用了。

考虑到 EOS R7 的像素量,如果是要实现高速连拍的话还是要准备速度快一点的 UHS-II 储存卡,这样机器清理缓存的效率也会高一些。

性能上,EOS R7 和 R10 确实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街拍和日常使用的场景下,机器的响应也还不错,站在 APS-C 旗舰的角度,EOS R7 的表现无疑合格的。有鸟摄经验的用户,也可以用它来做一个简单的鸟摄机器。

使用 EOS R10 时也可以感受它的工作效率,对焦和快门、触控、对焦点选择都很快速,基本没有迟疑。比起 EOS R7,R10 在这方面给我的感觉会更加冲击。主要是没想到:

得益于旗舰技术下放的新入门相机,卷起来原来也可以这么可怕。

回到画质方面,EOS R7 搭载的是一块 3250 万像素的传感器,佳能按照惯例加入了最新的 DIGIC X 图像处理器。

机器提供了最新的全像素双核 RAW,官方在 EOS R7 发布时有仔细提到:

机器可以根据被摄体的景深信息对画质效果进行微调,同时微调相机拍摄视点并减少出现鬼影的情况。用户可以在使用机械快门或电子前帘快门进行单拍以及低速连拍时设定全像素双核 RAW,并可在拍摄后进行「解像感补偿」、「虚化偏移」及「减轻鬼影」的多维度图像处理(需要使用 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机器也支持文件容量小的 C-RAW,可减小全像素双核 RAW 图像的文件容量。

拍摄文件的模式上面,EOS R7 和 EOS R10 除了常规的 RAW 和 JPEG 外也提供了 10bit HEIF 格式图片拍摄和 HDR、HDR PQ 拍摄。机内支持周边光量校正、失真校、景深合成等功能。

3250 万像素放在 APS-C 画幅上面还是比较高的,EOS R7 搭配 F-S 18-150mm F3.5-6.3 IS STM 这长变焦的套头,出来的照片观感也都还不错。

只是受限于大变焦套头的光圈,镜头在一些弱光环境下需要调整 ISO 和快门来配合,整体体验也都还可以。

▲ EOS R7 + RF-S 18-150mm F3.5-6.3 IS STM

▲ 裁切后再 100% 放大

高像素其中一个直观的优势在于裁切,3250 万像素想透过后期做裁切做一些轻度的二次构图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只是调整下画面,输出尺寸也不大的话,EOS R7 可以轻松应付。

▲ EOS R7 + RF-S 18-150mm F3.5-6.3 IS STM

面对光比较大的环境,EOS R7 的 RAW 后期也能够处理。

这里选用的是默认的 EOS R7 常规的 RAW,在更极限的情况下用全像素双核 RAW 会有更突出的表现,但用户需要在 RAW 规格和连拍速度上做取舍。

▲ EOS R7 + RF-S 18-150mm F3.5-6.3 IS STM

ISO 表现的话,EOS R7 表现也是目前 APS-C 相机的常规标准,ISO 在 3200 的位置还是可用,木板上的文字还能够保持清晰,但木板细节开始丢失了。提升到 6400 之后,字体也开始模糊。

▲ EOS R7 + RF-S 18-150mm F3.5-6.3 IS STM

ISO 12800 和 25600 都是比较极限的档位,不是特殊环境,基本都不会用了。

▲ EOS R10 + RF-S 18-45mm F4.5-6.3 IS STM

EOS R10 的表现也类似,在 ISO 3200 上面还能够保持基础的文字细节,但文字边缘的锐度和木板的细节会比 EOS R7 的要少。考虑到两者在传感器和整体定位上的差异,EOS R7 细节表现要突出一点也是正常的。

▲ EOS R10 + RF-S 18-45mm F4.5-6.3 IS STM

到了 ISO 6400 档已经是极限了,ISO 12800 和 ISO 25600 相信也是用来救急用的。

▲RF-S 18-45mm F4.5-6.3 IS STM 转到 18mm 才开启工作模式

套头的话,RF-S 18-45mm F4.5-6.3 IS STM 依旧采用紧凑型的饼干头设计,不在工作状态下的镜头可以做进一步收纳,搭配 EOS R10 小巧的机身还算合适,只是每次都要使用的时候都要开合,如果可以做到电动就更好了。

RF-S 18-150mm F3.5-6.3 IS STM 就是标准的长变焦套头了,等效约 28.8mm-240mm 的变焦范围,镜头造型相对细长,搭配 EOS R7 和 EOS R10 都可以。

有着接近 10 倍的变焦范围,一般用户可以实现全覆盖了。

可能有些用户会纠结等效成 28.8mm 的广角端,自拍 Vlog 会有点窄。这里的话可以等佳能推出 RF-S 版的 10-18mm 镜头,或者是直接转接 EF-S 10-18mm f/4.5-5.6 IS STM 来补上广角的焦段。

▲ EOS R7 + RF-S 18-150mm F3.5-6.3 IS STM

加上长焦段的变焦,可以方便用户实现长焦「背景压缩」的效果。除了拉近背景的距离,拍出肉眼看不到的画面,也可以透过长焦段来获取一些浅景深效果。

有超采,也有 C-Log

视频方面,EOS R7 支持 7K 超采下的 4K 30fps 和无裁切 4K 60fps 视频拍摄,高帧率有 1080P 120fps 的拍摄模式。

机器也提供了 4K UHD 裁切拍摄模式,相当于 Super 16mm 的画幅拍摄,是相当于在佳能 APS-C 那 1.6x 的基础上再加上 1.8x 的裁切。

▲ EOS R7 4K Fine 模式拍摄,C-Log3 开

▲ EOS R7 4K 普通模式拍摄,C-Log3 开

先来看看画面,在默认状态看已经能够看到 7K 超采出的 4K Fine 格式有明显的锐度提升,画面要比常规拍摄的 4K 30 要好。

加上,这个格式采用的是 IPB 的帧间压缩编码,虽然对剪辑的电脑性能要求会高一点,但文件体积的控制会比较友好,储存卡数量和容量上的压力会低一点。

作为定位在「APS-C 旗舰」上的机型,EOS R7 配备了 C-Log3 和 HDR-PQ 两个拍摄模式。不管是 C-Log3 还是 HDR-PQ 下都是拍摄 10bit 4:2:2 的视频,动态范围、色深和色度采样上都有不俗的表现。

▲ EOS R7 C-Log3 开

▲ EOS R7 HDR PQ 模式

▲ EOS R7 普通拍摄模式

从对比样片的截图看到,HDR-PQ 和 C-Log3 可以获得更大的动态范围,高光和暗部位置能保留更多细节。

一同推出的 EOS R10 也具备 HDR-PQ 拍摄模式,打开之后也可以获取更大的动态范围。只是和 C-Log3 相比,HDR-PQ 效果就会逊色一点。可能是基于定位上的考虑,佳能就没有在 EOS R10 上提供 C-Log 了。

防抖方面,EOS R7 拥有 5 轴机身防抖,机内还可以额外设置电子防抖,在搭配有 IS 镜头防抖的镜头,可以和机身防抖协同工作,最高实现 8 级防抖效果。

▲ EOS R7+RF-S 18-150mm F3.5-6.3 IS STM,150mm 端手持,防抖关

▲ EOS R7 +RF-S 18-150mm F3.5-6.3 IS STM,150mm 端手持,防抖开

在我们使用 RF-S 18-150mm F3.5-6.3 IS STM 镜头测试时,在 150mm 的长焦端(等效 240mm,佳能 APS-C 等效系数为 1.6)站立手持下,都能获得比较稳定的画面。

EOS R7 使用 18mm(等效 28mm)边走边录时,机身防抖依然能抑制很大一部分的抖动,但边走边拍对于相机防抖来说还是有点吃力,想要获得稳定的画面,还是得老老实实上稳定器。

不过总体来说,EOS R7 的防抖已经属于第一梯队的水平,在 APS-C 画幅的领域,说它们到达了天花板的水平也不为过。

操控上,EOS R7 和 R10 获得从 EOS R3 上下放的自定义速控功能。

这功能让用户自己的使用习惯,来自由摆放一些常用功能的位置。因为每个摄影师对于参数的使用都有不同的习惯,可以自定义这些功能的位置,会对拍摄效率有极大的提升。

还有就是,EOS R7 和 R10 可以实时显示当前的焦段,方便了拍摄的同时,也可以方便初学者快速了解当前焦段,对训练也有帮助。

目前最好的「回佳」机会

毫无疑问,EOS R7 和 R10 是适应当前时代的机器,是为了当下的佳能而推出机器。

满足了基础和中高阶用户对视频和图片拍摄的需求,优秀的性能表现为拍摄打好了基础,提升了拍摄体验质量。再加上佳能之前在 RF 系统上的积累,EOS R7 和 EOS R10 就是佳能对于新一代 APS-C 相机阵营和两个不同定位的解答。

站在用户角度上,我会觉得这两款很适合入坑佳能的机器。

EOS R7 有突出的性能表现,面对的就算不是鸟摄、汽车摄影等以前 APS-C 旗舰的老用户,新人也能够感受到高性能机身带来的舒适和安心感。3250 万像素的传感器提升了 APS-C 画幅的像素基准,给用户更多的空间和精度。

视频拍摄有了 7K 超采 4K 和 C-Log 3 等专业指标,机身防抖表现也还不错。这些都是要从前些年「全画幅新基准」身上看到的亮点,现在佳能将它们全部收到新一代 APS-C 旗舰上面,而且还比之前做得更好。

看着比 APS-C 旗舰那 9799 元经典定价还低的 8999 元,EOS R7 展示的是佳能让你「回佳」的诚意。

在这个主张「卡口展示的信仰,机身才代表选择」的年代,如果你已经选择了进入佳能阵营,或者本身就是打算从 EF 转战 RF 、追求性能多于画幅的老用户,选 EOS R7 就可以了。

如果只是简单拍拍照,想有一台可以外接麦克风、有基础的 4K 视频拍摄性能和自拍翻转屏的 Vlog 机,那直接选 EOS R10 会有更高的性价比。

 

本文作者:梁梦麟,关文杰

「买吧,不贵。」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y2jR8ar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