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以来智能手机只有两种,苹果手机和 Android 手机,但现在这个说法不再准确。
根据研究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发布的最新数据,华为 HarmonyOS 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上涨至 17%,超过 iOS 成为中国第二大操作系统。
在刚刚的华为开发者大会,鸿蒙操作系统迎来了诞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更新。
华为正式宣布 HarmonyOS NEXT 正式面向开发者和先锋用户启动 Beta 版本,也就是说大家所说的「纯血鸿蒙」,一个真正独立于 Android 、iOS 的操作系统,很快就能用上了。
目前鸿蒙生态设备突破 9 亿台,TOP 5000 应用已全部加入鸿蒙生态,吸引超过 254 万开发者,一个打通多设备、多场景,带来全场景智能操作系统体验的系统生态已经初露峥嵘。
用余承东的话说,这就是鸿蒙速度,华为全面突破了操作系统核心技术,用更短时间内走完了别人需要十年甚至更久才能走完的路。
华为也在这场发布会,重新展示了对于 AI 体验的布局——「鸿蒙原生智能」(Harmony Intelligence)。
在原生鸿蒙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华为在 1778 天里突破核心技术的星河璀璨,也并非手机操作系统格局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个操作系统怎么能将各种分散在大模型和应用里的 AI 能力,转化为每个普通用户的日常体验。
「纯血鸿蒙」体验升级:小艺进化成「贾维斯」
HarmonyOS NEXT 除了是一次底层架构的脱胎换骨,作为一次大版本的更新迭代,也带来体验上的飞升,也是 HarmonyOS NEXT 区别于其他家系统的核心优势。
可以说鸿蒙现在从 Android 的「出租房」中搬了出来,自己建了一个「鸿蒙小区」,自己规划,自己管理,带来了更强大的功能。
在这个小区中,鸿蒙带来了更加强大的「管家」——Harmony Intelligence 鸿蒙原生智能。HarmonyOS NEXT 依托昇腾的算力和盘古大模型,带来了系统级的 AI 能力,实现「原生智能」的体验。
首先是比较基础的「AIGC」体验:
- 「AI 帮画」可以根据人物五官、服饰等特征生成各种有趣的风格,还能实现照片的「AI 消除」和「AI 帮画」;
- 「AI 声音修复」可以在面对面交流时,对难辨识的语音语句进行实时修复,助力障碍人群沟通交流;
- 得益于多模态能力,小艺智能体能够通过手机摄像头分析现实世界,例如帮助视障人群找到冰箱中的食物,判断食物的新鲜程度。
而全新的小艺超级智能体与单纯将大模型接入语音助手不同,在记忆感知、推理规划、记忆增强、服务分发等多个方面都有了增强。以更强大的面目,出现在 HarmonyOS NEXT 系统的方方面面。
全新的小艺不仅是语音助手,还在导航条「随时待命」,用户可以随时将文字、图片、文档拖拽到导航条,让小艺进行创建日程、以图搜索、一键听书、表格提取、摘要问答等操作,还能根据数据图片,生成一个数据文件。
而鸿蒙原生智能能做到的不仅限于此,来到了自己更熟悉的鸿蒙小区,AI 不再是一个单独的预置应用,而是和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深度整合,这才是鸿蒙原生智能的真正王牌。
因此,应用和应用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了,小艺能实现更便捷的跨应用操作。自研数据库 ArkData 为小艺带去了「记忆」,加上「意图框架」带来的意图理解的能力,小艺能够更智能匹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也能让开发者通过以小艺为入口,更精准地触及目标用户。
比如说,跟小艺说把昨天鸿蒙应用开发会议材料里,涉及到技术的部份转化为 PDF,小艺就会在手机里找到对应的资料,把涉及技术的几页转化为 PDF,用户看完没问题,又可以跟小艺说,回复 Jason 的邮件,说请查收附件,附上这份 PDF,小艺也能按要求完成一个邮件。
何刚形容这种多应用协同的体验:
这就像开启了手机上的自动驾驶,只需要告诉它目的地,小艺就能帮你走到目的地
如果说打通应用只是打通「房间」之间的壁垒,那么 HarmonyOS NEXT 的「全场景」还能打通「房子」,实现设备之间更加流畅自然的互联互通。
基于分布式技术和一次开发多端部署,HarmonyOS NEXT 真正实现统一生态的全场景体验,三方生态都能高效调用。
跨设备体验原本就是华为和鸿蒙的强项,而现在这把利刃更加锋锐。集成了接续能力的鸿蒙原生应用,可以在不同设备之间无缝流转;系统层的跨设备复制粘贴、音乐视频多媒体不中断等等能力,让体验更「流动」,不局限于不同设备的方寸之间。
要想让用户「住」得更舒适,「小区」必须要有合理的「门禁」系统,特别是全场景流通,必须让数据能既自由,又有序流通。
Android 因为早期过于开放,隐私管控粗放,导致不少「流氓应用」都要求索取过量的隐私权限,一个读书应用索取通讯录权限的情况比比皆是。
而 HarmonyOS NEXT 和 iOS 一样,将系统权限牢牢掌握在手里,加上统一的管理机制和开发者证书,从根源上开发者恶意索取权限隐私和诱导下载等乱象。
HarmonyOS NEXT 还带来了首创的安全访问机制,只有用户同意给予数据,用户才能获取,从「管权限」细化到「管数据」。
除了这些用户刚需的系统安全和隐私管理,鸿蒙还带来了更进阶的数据安全,文件可以实现「加密」,只有授权用户能打开,实现真正的转发保密。
如果你告诉一个华为手机用户,你的手机将彻底转移到 HarmonyOS NEXT 系统,完全抛弃 Android 框架,他可能会听不懂,也不理解这有什么意义。
但他会发现手机上的语音助手更好用了,不会再问乱七八糟的权限了,手机和自己的平板、智慧屏设备协同更强了,还能加密文件。
不破不立,彻底放弃了 Android 框架,HarmonyOS NEXT 才能为用户带去更核心的系统优势,真正实现「万物智联」,吸引更多消费者加入鸿蒙生态。
HarmonyOS NEXT 将于今天正式启动开发者 Beta,于 8 月启动公测 Beta,第四季度正式在手机和平板上推出正式版。
鸿蒙原生应用居然比普通应用更好用?
对于一个新的操作系统,最大的挑战就是应用生态的构建,这是连微软 Windows Phone、三星 Tizen 都没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也是笼罩在 HarmonyOS NEXT 上的乌云。
一年的时间,5000+ 鸿蒙应用已经启动开发,1500+ 应用完成上架,鸿蒙生态建设进入了最后的「冲刺期」。
与开发者的关系,是鸿蒙生态构建的重要基础,官方提供开发套件和丰富的课程资源,集成 AI 辅助编码工具,目前 HarmonyOS 开发者数量已达到 254 万。
鸿蒙原生应用「全场景」原生多端的特征,则可以通过一次开发,自动适配直板手机、折叠屏、平板多种设备屏幕尺寸和布局;还提供了各种种类的鸿蒙应用 UI 规范,适配更加轻松;丰富的接口和 Kit,让普通应用简易适配也能成为全场景应用。
这带来双赢的局面:开发者适配工作量大幅降低,而消费者在不同的设备上得到风格和体验一致的家族化体验。
鸿蒙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单纯布局好「够用」的应用生态,还要将生态作为「亮剑处」,深度与 HarmonyOS NEXT 系统体验整合,带来其他平台没有的独门优势。
其中的原生智能 AI 能力,将会开放 API 提供给第三方开发者,让开发者直接调用系统级别的 AI 功能,不需要开发者自己去研发 AI 功能。
例如小红书,能够根据用户近期的照片推荐相关的笔记创作主题和配图,还能调用系统级的 AI 抠图。
不同的新闻和阅读软件,可以通过统一的播控中心进行管理,智能语音体验更一致。
接入「意图框架」的第三方应用,则更加智能。比如说支付宝会根据用户的所在地,智能匹配用户可能需要的服务。
还有全场景下的应用流通,由于一次开发就可以实现多端部署,鸿蒙原生应用在体验针对设备优化的同时,还能实现体验的统一化,设备流转更加方便快捷:手机的相册,小红书可以直接调用;钉钉会议不需要中断,就可以跨设备转移。
一般的操作系统都是仅仅只是提供一个简单的底座和平台,和应用本身互动极少,而 HarmonyOS NEXT 整合了框架和接口,让系统级功能也能接入第三方应用,强调系统对应用的赋能,同时让鸿蒙、开发者、用户三方都获益的生态:
鸿蒙不是赢者通吃,而是各方共赢,是从一马当先到万马奔腾。
纯血鸿蒙,纯在哪里
放弃 Android 框架,HarmonyOS NEXT 迎来了脱胎换骨的自我重塑。
从操作系统内核、文件系统到 AI 框架、编程语言,HarmonyOS NEXT 实现了全栈自主研发,真正成为独立于 Android、iOS 的操作系统。
它摒弃 Linux 内核,换上了全新的鸿蒙内核,不仅结束了 30 年来终端操作系统内核长期被西方主导的历史,同时性能较上一代提升 10.7%,在稳定性、流畅性与安全性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自豪地说:
我们用十年时间干了欧美同行三十多年才干成的事情,这就是鸿蒙速度,是向下扎到根的全面的操作系统的核心技术的突破。
OpenHarmony 是发展最快的开源操作系统,Gitee 指数为 NO.1,社区贡献者达到 7800+,代码数超过 1.1 亿行,其中华为累计贡献了 6200 多万行核心代码。
HarmonyOS NEXT 首次公开亮相 HDC 互动展区,带来原生智能、全场景、原生安全等 6 大原生体验,主打一次开发,多端体验。
这种创新也渗透到了用户与设备交互的细微之处。
ArkGraphics 是业内首个高并行、低负载的统一渲染引擎,2D 绘制性能提升 26%,同时功耗降低 10%。
方舟多媒体引擎首次支持 HDR Vivid 图片标准,图片的动态范围提升 2.7 倍,还原真实世界色彩;拍照时出图速度提升 3 倍;视频播放负载降低 30%,延长了手机续航。
又或者自研的方舟编译器/毕昇编译器/方舟,在运行高性能代码时,能够做到端云芯协同,自适应优化。
例如,招行使用 ArkTS 和方舟编译器运行时,性能提升 10% 以上;高德地图的 C/C++ 代码使用毕昇编译器重新编译,性能就得到了大幅提升。
华为的 AI 功能升级为系统级别,不仅仅停留在用户界面或应用层面,而是嵌入到操作系统的最基础层面。
结合对各子系统(如媒体、文件)进行智能化升级,华为构筑了一个原生智能的系统底座,从而提供更加流畅和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基于分布式技术和一次开发多端部署,HarmonyOS NEXT 则推动了全场景智能体验的革新。
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全面升级,进一步强化了设备之间的原生互联和协同工作能力,连接速度提升 3 倍,最多可连接 4 个设备,功耗降低 20%。
得益于根技术的全面突破和架构的创新,HarmonyOS NEXT 重构系统架构,深度整合软硬芯云,使得性能相比 HarmonyOS 4 提升 30%。
华为的目标是通过极简架构极致并行,要让整机的性能每年再提升 20% 到 30%,超越整个行业芯片工艺制程的进步速度。
华为终端 BG 软件部总裁龚体在发布会上强调,开发鸿蒙原生应用绝不只是简单地重写代码,而是重新设计用户体验。
例如,美团和华为进行了深度合作,重新设计了骑车的体验。
过去骑车从解锁手机到完成开锁至少需要五步。那么现在通过开发的扫码直达能力,五步变一步,简化操作流程,并且还能在锁屏状态下的实况窗一键还车。
HarmonyOS NEXT 也重新定义了应用获取隐私数据的规则。
开发者再也不能过度申请权限,只能获取用户明确授权的数据。就好比快递员上门取件,他不需要拔你家的钥匙,只需要带走你的包裹——简单、直接、安全。
至于金融级的安全能力,支付宝、建行、农行、工行、招行等企业都已经率先接入使用了。
操作系统与应用之间的紧密深度优化,让鸿蒙原生应用运行更加流畅。比如淘宝的结算速度提升了 1.5 倍,美图秀秀的 P 图速度也提升了 1.7 倍。
比起更强的大模型,我们更需要一个 AI 操作系统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手机操作系统?在鸿蒙系统发布 5 年后,这个问题有必要重新回答。
原生鸿蒙应用的到来,固然标志着打破技术的封锁和垄断,在一系列大众产品中拥有我们自主可控的技术,这是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价值,也注定在中国科技史挥下华章之浓墨。
然而我更想讨论的是,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自主版的 iOS 或 Android 系统吗?
在大模型快速进化, AIGC 浪潮席卷而来后,虽然大部分人日常生活并没有因此产生太多变化,但交互方式在悄悄发生变化。
1980 年代,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出现看似平平无奇,最终却发展成为现代操作系统,电脑、手机、平板、车机……我们今天几乎所有带屏幕的设备交互都是以此为基础。
年初我们在 ifanRank 提出一个观点,AI 将成为智能手机新的操作系统,而大模型就是智能操作系统的核心。今天可以更新一下,将「智能手机」换成「智能设备」。
将 AI 能力融合到系统层级,以最简单、最直观的交互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这才是 HarmonyOS NEXT 在当下最大的价值。
比如我在屏幕前进行编辑文字、阅读文档、观看视频时,都可以直接将这些不同媒介的信息拖拽至导航条,召唤「小艺超级智能体」来进行表格提取,摘要问答等操作。
我还可以告诉小艺,将这些处理的文字图片或视频发送给某个人,同时提醒他在哪一天要来参加会议讨论。这其实需要 AI 同时调用日历、联系人、短信来执行任务,但因为盘古大模型隐藏在系统中,用户不会察觉。
这样的处理逻辑,让我想起 OpenAI 创始成员、AI 技术大牛 AndrejKarpathy 去年提到一个概念:大语言模型操作系统(LLM OS),大模型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一种新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它可以连接各种软件和硬件,以及所有模态信息组成的外设,并通过通过函数调用执行各种任务。
基于原生鸿蒙的操作系统,试图在让用户逐渐忘记应用,或者说忘掉那种需要在不同应用之间切换的「孤岛感」。这也是鸿蒙上线之初我们的推测,也是 「超级终端」的交互形态:将服务原子化。
日常超高频的 App 被 API 形式的服务应用所替代,而对接这些服务到前端用户的体验,由 AI(人工智能)来介入。AI 借助语音、图像等传感器,进行意图识别和服务调度。
比起大模型,和 AI 硬件,怎么打造一个 AI 操作系统对用户体验的提升的价值甚至要更大。当然这还有一段路要走,怎么在原生鸿蒙中构建起丰富的应用生态,这是 OpenAI 等 AI 明星公司也在尝试但却不太成功的领域。
在 AI 时代,华为一个更重要的角色就是「操作系统公司」,将 AI 的力量渗透到系统,塑造一个智能化的生活和工作平台,提供一种实用、触手可及但隐形的 AI 体验。
本文由李超凡、苏伟鸿、莫崇宇合写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h9ZglCY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