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是暗流涌动的一年。
这一年,重新定义手机的 iPhone 和高速发展的 3G 网络撬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门。
翌年,App Store 的诞生则彻底改变了互联网流量的分发方式——互联网公司通过 App 直达用户,搜索引擎、手机运营商对流量渠道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正是在手机行业锐意变革的这两年,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也迎来巨变。
2006 年发布的电动跑车 Roadster 遭遇难产,直到 2008 年才完成交付;与此同时,特斯拉内部的管理层也发生大地震,创始人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被淘汰出局,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则带领特斯拉掀起新一轮的电动汽车变革。
2017 年是个拐点,一切与十年前息息相关。
(乔布斯和初代 iPhone,图片来源:Billboard)
在一片争议声中,iPhone X 以「全面屏」的姿态迎来十周年,从 Face ID 到 Siri,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渗透到 iPhone 的方方面面;「超级应用」微信终于也展露出巨头的野心,以 10 亿用户为依托的微信生态,正在利用「小程序」来争夺流量的控制权;新「造车运动」的领头羊特斯拉,在 2017 年连发两款新车,被给予厚望的 Model 3 此时也进入量产阶段……
十年前的暗流,时至今日已经搅得天翻地覆,风起云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科技圈的技术风景,都与十年前大相径庭。这样的时间节点,技术创新显得尤为关键。2017 年,爱范儿的评选维度依旧是以下三项:
- 技术改变行业的潜力
- 技术产品化的成熟度
- 社会关注度
经过深思熟虑,我们选出了人工智能、造车运动、小程序作为 2017 年度创新的代表。
人工智能
入选理由:
- 消费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 AlphaGo 进化为 Alpha Zero,进入更多领域
- Facebook 广告系统被指操纵民意,影响美国大选
- 中国「天网系统」大量采用人工智能技术
状态:
- 消费级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初级阶段,引起广泛讨论
- 企业级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逐步展露出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956 年,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这也是人工智能最初、最流行的定义之一:
人工智能就是要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就像是人所表现出的智能行为一样。
什么是「智能行为」?
邻桌的小姐姐每天都穿不同的衣服、化别样的妆容,但我却能一眼就认出她——这就是智能行为,而智能手机正在尝试学习你的这项能力。
在 iPhone X 之前,不少手机、电脑都已经搭载了「面部识别」功能,但大多就跟指纹、密码一样,只是通过记录和比对样本来判断正确与否,并没有涉及太多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
而 Face ID 不一样,苹果试图通过一系列的传感器元件来获取足够多的面部数据,并且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日经月累地学习,从而让 iPhone X 能够识别出你的脸,无论你今天是什么打扮。
事实上,手机不止是想认出你的脸,识别你的语音指令、判断你的购物喜好、分析你的阅读兴趣——那些你熟悉的科技公司,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构关于人的一切,消费科技领域的巨头们正抓紧机会推出更多的人工智能产品:
- 2017 年 4 月,三星发布智能助理 Bixby,并于 11 月正式支持中文
- 2017 年 6 月,苹果发布智能音箱 HomePod,内置 Siri 语音助手
- 2017 年 7 月,阿里巴巴和小米先后发布了智能音箱天猫精灵 X1 和小爱同学
- 2017 年 9 月,华为发布首款人工智能移动芯片麒麟 970
- 2017 年 12 月,美图影像实验室接连发布了 AI 绘画机器人和 AI 测肤技术
- ……
不过,受限于成本、性能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消费科技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仍处在起步阶段,你或许会用 Siri 设定闹钟,拿美图秀秀把自拍变成插画,让 Bixby 编辑发送简单的文字短信——但所谓的「人工智能」并未给生活带来本质上的变化。
(小爱同学智能音箱)
可一旦把目光放到更宏观的领域,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服务的支持下,人工智能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释放,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
2017 年 5 月,世界排名第一的人类围棋选手柯洁,输给了 Google 旗下的人工智能程序 AlphaGo;时隔半年之后,泛用型人工智能 AlphaZero 发布。
通过「自我对弈」的方式,在几乎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AlphaZero 能够在围棋、将棋、国际象棋等领域迅速超越人类。未来,AlphaZero 还有望投入到医疗科学等领域当中。
(对阵 AlphaGo 的柯洁)
显然,以 AlphaGo 为代表的顶级人工智能专用算法,如今正在寻求泛用的可能性;而那些早已投入商用的人工智能算法,则对公众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017 年 10 月,Facebook 宣布,俄罗斯过去两年在 Facebook 上发表了 8 万多篇试图影响美国政治的帖子,大约有 1.26 亿美国人看过这些内容。
此前,由于 Facebook 的广告系统缺乏人工审核,全由人工智能算法根据用户的社交行为进行定制推送,因此出现假新闻泛滥的问题。
(扎克伯格跟 Facebook,图片来源:Tech Ritual)
实际上,不止是 Facebook,Twitter、今日头条等利用算法进行内容分发的科技公司也都面临类似的窘况。
互联网活动家 Eli Pariser 曾提出过「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理论:
由于算法会根据用户喜好推荐与其兴趣相投的内容,这将导致用户越来越难接触到不同的意见,使得个人认知过于单向,最终沉浸在自己的意识形态气泡之中。
更为关键的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公权力监督系统也变得更为完善。
2017 年 12 月,英国 BBC 记者约翰·苏德沃斯(John Sudworth)对中国公安部开发的「天网系统」发起挑战。约翰事先把自己的照片传给了贵阳警方,之后便开始逃逸,他想知道「天网系统」需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抓住他。
结果,仅仅过了 7 分钟,记者约翰便在客车站售票大厅被「抓获」。负责生产监控设备的大华技术公司介绍称,他们的摄像头可以做到让每张照片与身份证进行匹配,并回溯过去一周个人的行径路程。此外,他们也在做人车匹配、亲属匹配以及常见人际关系匹配等工作。
(BBC 记者被「天网系统」发现,图片来源:BBC)
总的来说,下至个人移动设备,上至国家公安系统,人工智能技术几乎无孔不入。从前科技公司藏着捂着的秘密武器,如今成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
「人工智能」热也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IDC 预测,全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支出将在 2017 年跃升 60%,达到 125 亿美元,到了 2020 年,该数值将跃升至 460 亿美元。
造车运动
入选理由:
- 特斯拉 Model 3 进入量产,电动卡车 Semi、电动超跑 Roadster 2 发布
- 蔚来首款量产车 ES8 发布,小鹏、威马、车和家等国产新车企发布产品计划
- Waymo、苹果等巨头加大测试规模,BAT 各自成立电动汽车联盟
状态:
- 新造车运动风起云涌,先行者的产品已经逐步成熟,进入量产阶段
- 科技互联网行业的巨头企图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切入电动汽车市场
2017 年,最能刷屏的汽车厂商非特斯拉莫属:
- 2 月 20 日,特斯拉 Model 3 开启试量产
- 7 月 30 日,特斯拉 Model 3 宣布定型生产,首批交付 30 辆车
- 11 月 16 日,特斯拉发布电动卡车 Semi 以及电动超跑 Roadster 2
自 2017 年以来,特斯拉的股价已经从每股 219 美元涨至 325 美元,股价涨幅超过 60%,市值高达 546 亿美元,与通用汽车的市值差距不到 50 亿美元。
(近一年来特斯拉的股价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看,特斯拉的崛起,代表着「造车运动」的浪潮达到了顶点。在互联网产业发达,但汽车工业相对弱势的中国,诞生了一大批效仿特斯拉模式的新车企。
其中,蔚来是资金最为雄厚,也是最快推出量产车的新车企:
- 2017 年 3 月,蔚来在北美发布首款概念车 EVE
- 2017 年 4 月,蔚来首款电动超跑 EP9 开启预售,售价 148 万美元,全球限量 10 辆
- 2017 年 12 月,蔚来发布首款电动 SUV 量产车 ES8,补贴前售价为 44.8 万元
(蔚来 ES8)
除了蔚来之外,车和家、威马汽车、小鹏汽车等国产新车企也都各自宣布了各自的量产车计划:
- 威马汽车首款量产电动车 EX5 将于 2018 年开启预售
- 小鹏汽车首款车型目前已宣布量产,但仍未开启预售
- 车和家首款 SEV 将于 2018 上半年上市,而首款 SUV 则要等到 2019 年
- ……
纵览新车企们的造车时间表,2018 年都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酝酿多时的量产车终于到了上市阶段,这其中既有售价四五十万的高端车型,也有一二十万的入门款式,甚至还有主打共享租赁模式的定制产品——热火朝天的「造车运动」究竟成效几何?很快,市场就会给出答案。
(车和家 SEV)
新车企们在前台造车,科技巨头们则忙着幕后布局。
无论是美国的 Alphabet、苹果,还是中国的 BAT,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条路线:发展自动驾驶平台。
2017 年 6 月,苹果 CEO 蒂姆·库克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透露,苹果确实正在研发自动驾驶系统。而最早从 2014 年起,就有苹果内部正在秘密造车的传言;而最近一次曝光的苹果测试汽车,车顶上安装着十几个激光雷达。
(早前曝光的苹果自动驾驶汽车,图片来源:Mac Rumors)
Alphabet 旗下的 Waymo 无人车公司则更进一步,不仅与 Lyft 合作,为无人车提供叫车服务,还和保险公司 Trov 联手,为搭乘 Waymo 无人车的乘客提供保险服务。虽然目前还只是在小范围开展路试,但随着 Alphabet 的扩张,Waymo 无人车项目想必会加速扩张。
中国互联网的三巨头 BAT 也没有闲着。
百度在 2017 年 4 月宣布开放自动驾驶平台「阿波罗」,并设立了高达 100 亿元的自动驾驶基金。不仅率先让百度无人车上路,还吃到了中国无人车的第一张罚单。对于「All in AI」的百度来说,自动驾驶无疑是最能彰显其人工智能实力的一张牌。
与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的百度不同,腾讯主要是通过投资来对汽车产业进行布局。2017 年 11 月,腾讯推出车联系统「AI in Car」,除了与吉利、广汽、比亚迪等传统车企进行合作,还重金投资了特斯拉、蔚来、威马等新兴汽车企业。
强调战略生态布局的阿里巴巴,早在 2016 年就与上汽集团合资成立了斑马智行,共同打造互联网汽车解决方案。不过,目前落地的项目只有荣威 RX5 一款量产车。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巴巴还投资了前 UC 创始人何小鹏创立的小鹏汽车,占股 10%,但具体投资金额未知。
(小鹏汽车)
当然,传统车企们也在有条不紊地推出各种电动汽车,日产 Leaf 2、雪佛兰 Bolt、大众 e Golf 等都是近年来颇受好评的电动车型,甚至丰田、奔驰、北汽也在 2017 年宣布了各自的燃油车停产计划。但与亟待证明自己的新车企相比,传统车企的电动车迭代更扎实,也更缓慢。
值得一提的是,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政策也正产生着微妙的变化。
2018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进一步收紧,北京很可能率先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但与此同时,北京新能源汽车的指标日渐紧俏,2018 年北京将开放 10 万个小客车指标,其中普通指标额度 4 万个,新能源指标额度 6 万个。
(北京小客车指标情况,图片来源:北京交通)
目前,北京有超过 12 万人在排队申请新能源汽车指标,部分申请者甚至需要等到 2019 年。
显而易见的是,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声势浩大的造车运动还将迎来一轮又一轮的高潮。2017 年,不过是刚刚开始而已。
小程序
入选理由:
- 2017 年初微信发布「小程序」
- 即开即用,用完即走。低频次轻应用有了新选择。
- 马化腾认为,小程序代表未来
状态:
- 随着各种能力的逐步开放,小程序渐渐渗透到微信生态当中,被微信用户所接受
- 微信之外的类小程序产品并未取得阶段性成果,用户感知度不高
2017 年 11 月,腾讯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其中微信的月活用户已经达到了 9.8 亿,是中国互联网首屈一指的「超级应用」。
「小程序」,是微信在 2017 年推出的一项重要功能,根据微信官方的介绍,小程序是一种全新的连接用户与服务的方式,它可以在微信内被便捷地获取和传播,同时具有出色的使用体验。
2017 年 1 月份,首批微信小程序上线,但由于微信官方对小程序有着严格地控制,小程序早期呈现出「高开低走」的局面。但随着各种新能力的开放,小程序开始爆发出强大的势能:
- 3 月 29 日,摩拜单车宣布接入微信,通过「扫一扫」功能可以直接调用摩拜单车小程序
- 4 月 29 日,麦当劳官方小程序上线,肯德基、喜茶、星巴克接连推出官方小程序
- 5 月 18 日,「匿名聊聊」小程序在朋友圈刷屏,次日被微信叫停
- 8 月 13 日,「蘑菇街女装精选」小程序上线仅一个半月,新客数便超过 300 万
- ……
如今,无论你是扫码骑车,还是到店点餐,甚至是阅读、网购,都有机会使用小程序,正如朋友圈、公众号那样,小程序正成为微信体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事实上,「小程序」并不是微信首创。早在 2013 年,百度就曾推出过类似的「轻应用」,而 Google 也在近两年力推「Progressive Web Apps」(新一代 Web 应用,简称 PWA),甚至在微信小程序上线之后,支付宝也推出了类似的「小程序」产品。
但这些类小程序产品都没有如预期般火热,难道说阿里巴巴、Google 的公司体量、技术深度、用户规模就不如腾讯吗?其实不然,这些产品其实是缺少了微信所独有的强社交黏度。
(Google 推出的 PWA 应用,体验与小程序类似)
在 2017 年的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马化腾表示:
过去,「全用户」平台仅仅局限于像水、电与交通网络这样的基础设施平台。今天,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平台,正越来越凸显出基础设施的特性。随着用户迅速扩容,这对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模式、组织形态和企业责任等都将提出新的要求。
如果说微信是连接人们生活的「水和电」,那么小程序就是维持正常生活质量的「水电厂」——这是坐拥 10 亿中国用户、深扎于中国市场的微信才能做到的事情,也是腾讯作为一家市值超过 38500 亿港币的科技巨头所应该承担的企业责任。
2017,科技革命前夜
市场调研机构 Gartner 每年都会发布一份「新兴技术炒作周期」(Hype Cycle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报告,着眼于那些未来将面临激烈竞争的新技术。
(2007 年的「新兴技术炒作周期」曲线,图片来源:Gartner)
回顾 2007 年的「新兴技术炒作周期」报告,当时 Gartner 总结的三大技术方向分别是:
- Web 2.0
- 用户界面
- 移动技术
时至今日,这些十年前就被看好的技术方向,如今已经落地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而新一轮的变革正在酝酿当中。
纵观 2017 年的「新兴技术炒作周期」曲线,只有 VR 技术处在「复苏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而其他的诸如深度学习、自动驾驶、机器学习等技术,仍处在「过高期望的峰值」(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
((2017 年的「新兴技术炒作周期」曲线,图片来源:Gartner))
毫无疑问,科技领域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产生泡沫。如无意外的话,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当资金潮退去、当技术发展面临瓶颈,无数创业公司也将迎来「过度失望的低谷」(Trough of disillusion)。换言之,漫长的备考已临近期末,终极大考即将来临。
对于已经颇具规模的巨头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寻找下一个增长点。
(2007 年与 2017 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大公司对比,图片来源:Weibo)
2007 年,世界上市值最高的 10 家公司里,只有微软一家科技公司;到了 2017 年,这份列表里 70% 都是科技公司,每一位都是科技互联网产业的颠覆者。
十年前,移动互联网革命带来的余波终会退去,而新一轮的革命浪潮即将到来。
无论是 Google、苹果,还是阿里、腾讯,都投入了无数的人才和资金到人工智能、VR/AR、自动驾驶等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巨大冲击的产业中——每一位颠覆者都在拼命努力,好让自己不被颠覆。
2018 年,抢占先机者,又会是谁?
ifanRank 是爱范儿颇具影响力的年度榜单,聚焦于全球科技领域的商业公司、人物以及产品,基于模式创新、业绩表现、用户口碑、社会价值、媒体声量以及影响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评选。爱范儿相信,盯住了这些最具智慧的公司、人物以及产品,就是盯住了这个时代。
从 12 月 26 日起直至年末,我们每天将发出 ifanRank 年度文章。
题图来源:Unsplash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from 爱范儿 http://ift.tt/2Dej5GF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