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 AirPods 已经推出 2 年多有余了。
真香定律再一次在苹果身上应验。AirPods 刚推出的时候几乎是铺天盖地的全网群嘲,原因之一大概是人们普遍认为 EarPods 剪掉线就当成新品类的苹果实在太过偷懒,而更重要的槽点则在于这个设计看起来实在是既不牢靠也称不上好看。
可现在,AirPods 已然成为了苹果的新生代小花旦。几乎每天上下班路上我都能和若干 AirPods 用户擦肩而过, 社交网络上对或许能支持无线充电的二代 AirPods 呼声也日益高涨。
而于我个人,自从前年在 Apple Store 机缘巧合下看到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现货后,随身包里就一直有它的一席之地。每天总有那么几次,看到充电盒就忍不住用大拇指把盒盖挑开,再「啪」的一下合上。
大概是闭合瞬间的清脆声响,恰好击中了脑内某一条神经回路,一下子让人慵懒的精神变得振奋起来。
更多的时间里,AirPods 的两只耳机都安稳妥帖地呆在我的耳朵里。我似乎已经习惯了长时间佩戴着它们。它们轻若无物,不会带来不适,存在感就好像是咖啡店里的背景音。
除了偶尔一阵突兀的提示音,告诉我电量即将耗尽。
▲ 图片来自:unsplash
在此之前,其它耳机都没能做到这一点。有线耳机的线材束缚局限了空间,码字久了站起来走动时需要摘下来,一些小动作也总会被束手束脚;入耳式耳机则和我有些天生八字不合,要么导致耳道不舒适要么容易松脱,也难以察觉到周围的环境音。
哪怕是无线的头戴式耳机,戴久了也会觉得如泰山压顶,异物感愈发强烈。
但 AirPods 似乎完美解决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无线、体积小、不闭塞、自重轻,如果算上快速充电和充电盒辅助,几乎可以实现无限续航——给左右耳机轮流充电,充得比用得还快。
很少有产品可以像 AirPods 一样,从最开始一边倒的被吐槽,演变成被大众市场所接受的明星配件。
2016 年 9 月,AirPods 最初发布时的景象还历历在目,当时苹果还推出了一部由御用声优 Jony Ive 主讲的宣传视频:
我们相信,未来将是一个无线的世界,这个信念促使我们设计出了这款 AirPods 耳机,
但很多人看完这部视频后给出的第一个评价却是:「我终于明白苹果为什么要砍掉 iPhone 的 3.5mm 接口了。」
除了上千元定价着实不菲外,还有人认为苹果把电源线砍掉是个很愚蠢的决定,「猜猜谁会成为第一个捡到 AirPods 单个耳机的人?」,类似的说法成为了一时兴起的话题。
乍一看,最初看到这个挂耳造型也确实雷人。
不过随着 AirPods 出现频率的增多,人们的审美神经也变得粗壮起来。起初在街上撞见一个戴着 Airpods 的用户,还会有种「志同道合」的惺惺相惜:
估计不是程序员,就是和我一样的互联网从业者。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同道中人」数量节节攀升。夸张一点的时候,我甚至能在一节地铁车厢里能看到五六个人戴着 AirPods 刷手机,这让人不禁产生了一种「iPhone 用户是不是人手一部 AirPods」的错觉。
实际比例肯定不会有那么高,但至少 AirPods 在很多领域里都证明了自己的存在感:世界杯、演唱会、大型展览,只要你能想到的公众场合,基本都会看到 AirPods 的身影,这远比投放铺天盖地的广告更有价值。
而对苹果自己来说,这个售价 1299 元的无线分离式耳机,如今也可以称之为除了 iPhone 外最重要的硬件产品之一。单纯从好评度来看的话,它的地位可能比现在的 iPhone 还要高。
苹果财报和分析机构也在突出展现这方面的数据,以 AirPods 和 Apple Watch 为首的可穿戴设备品类,是现在苹果同比增速最快的业务。而库克在今年 1 月份接受 CNBC 采访时也表示,这种增长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在可穿戴设备(主要是 AirPods 和 Apple Watch)业务上的收入,已经达到 iPod 巅峰时期的 1.5 倍;如果不考虑巅峰期,而以 iPod 发售时间起作为对比,即使把这两者单列出来,它们各自的收入都能达到 iPod 的 4-6 倍左右。
看到这一趋势的手机厂商,也纷纷跟进大刀阔斧地砍掉 3.5mm 插孔。从小米魅族再到华为 OPPO,好几家国产手机厂商都推出了类似外观的带充电盒的无线分体式耳机。
而那些做智能硬件的品牌,也争先恐后涌向了这个领域,你只要在淘宝上随便输入几个关键字,就能找到一大批从几十块到两三百元不等的「AirPods 类产品」。
事实上,蓝牙无线耳机并不是什么新鲜产物,只是在更早之前,它们更多强调接听通话,有的甚至连音乐功能都没有做,所以还只是面向商务人士和需要解放双手的人士,比如开车接听电话就是一个刚需场景。
▲ 图片来自:Business Insider Malaysia
但 Airpods 不但保留了原有的耳机功能,还近乎完美地解决了蓝牙耳机的几个痛点问题。比如充电盒提供的全天续航,比如基于定制 W1 芯片带来的配对便捷和传输稳定。
它还支持 Siri 语音,变得有点儿像电影《Her》中的人工智能助手;而红外传感器和运动传感器的存在,则让它可以根据你拿起和放下的动作自动播放/暂停歌曲,还提供轻触交互。
虽然 AirPods 外观不讨好,但当你真正佩戴了以后就会发现,这种解放有线束缚的畅快感和自然而然的使用逻辑,会让你将什么形态音质都抛到了脑后,反正不照镜子也看不出自己戴上什么样,好用才是硬道理。
是的,很少人会去对 AirPods 的音质品头论足,我们可以在现在的耳机市场中轻易地找到同价位甚至更低价位比它音质更出彩的产品,但我想大部分选择 AirPods 的人,更多还是看重了它的便利性优势,而非音质。
便利是 AirPods 的制胜法宝,这让它获得了远超预期的市场反响,也让它获得了用户的综合好评。在爱范儿,曾有读者给出这样的评价,即「比它便宜的没它好,但比它好的又没它便宜」。
大概我们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自诩购物理智客观的自己会愿意买一个听起来不咋样看起来也不行的耳机产品,并且甘之如饴。
对于 AirPods 的下一代产品,现在已经有很多预测了。在这个传感器广为普及的时代,只要苹果能解决空间的结构问题,下一代乃至之后几代恐怕远不只是换个无线充电盒那么简单。
比如说加强运动和健康领域的功能。苹果 Apple Watch 已经在这方面给出了范例,毕竟只要加几个传感器,就能实现心率和计步器的检测,等同于充当了一个数据采集器。
另一个呼声较高的则是降噪。这更多关系到听音体验的提升,对于经常出差的商旅人士来说,很多都已经习惯了 Bose 等降噪耳机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但这却是 AirPods 的弱项之一。
但相对的,也有人认为降噪对于 AirPods 不是刚需,因为从使用场景来看,很多人已经习惯了长时间佩戴 AirPods 走动的习惯,甚至在与人面对面简单交谈时也不会摘下来,这是因为它并没有影响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但如果加入降噪后,就很难保证同样的体验了,说不定还要进一步牺牲体积和续航。
最后,续航也是苹果需要思考的一个细节。虽然目前 AirPods 在配合充电盒的状态下,已经能满足近乎全天的使用需求。但这一两年下来,不少人都反应说 AirPods 的单次续航力出现了下降,我自己也有类似的感觉,如果真的存在潜在的损耗问题,证明 AirPods 确实还有改进的余地。
鉴于可供升级的空间如此之多,人们对往后一至两代的 AirPods 购买和升级欲望,可能比 iPhone 还要高。
根据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预测,2017 年苹果销售的 AirPods 数量只有 1600 万左右,这个数字到了 2021 年可能激增至 1 亿。
庞大体量下最终可能也会带来一些新的影响,就像 《大西洋月刊》所说的,当我们都习惯了长时间佩戴 AirPods 之时,这类无线耳机会从根本上改变人和机器,甚至是人与人彼此之间的沟通方式。
毕竟,过去我们戴上耳机,就好像是挂起了「闲人勿扰」的隔绝招牌,而现在的 AirPods ,则更像是我们耳朵的一个功能延伸。我们已经习惯了在任何地方一直用着手机,但在耳机这个领域,依然有广阔天地大可作为。
题图来源:Apple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from 爱范儿 http://bit.ly/2RvJUNm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