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keso 怎么看(微信 ID:kesoview),转载已获得作者授权。
参加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 PRO 版,尤其是听张小龙的开场演讲,已经成了微信公众号作者集体拜神的日子,就像电商从业者双十一拜马云一样。
1 月 15 日,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张小龙在 1 小时零 8 分钟的演讲中,专门拿出 9 分钟的时间,讲了公众号。考虑到有小程序、微信支付、智慧零售这些更大、更重要的事,9 分钟不算少。
张小龙承认,由于过去一年开发团队的主要力量都放在了小程序上,所以公众号的进展就相对慢了。但微信仍然希望继续改进公众号,以满足公众号作者的期待。实际上,孕育一个多样、繁荣的内容生态,对微信自身也是一条最好的护城河。
作为一个公众号的经营者,我当然也很受鼓舞。2017 年确实算得上是公众号流年不利的一年,小程序吸走了太多的注意力和开发力量自不必说,Apple 对公众号赞赏功能的无理要求,打断了正在良性发育的公众号赞赏氛围和用户习惯,还导致后续的付费阅读功能近乎夭折。此外,今日头条咄咄逼人的收买作者的攻势,也让内容市场和创作者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过张小龙所说的那些改进,在我看来大都算不上多么激动人心的新功能。比如将正式发布订阅号后台管理的手机应用,恢复 iOS 版微信的公众号赞赏功能,将赞赏对象从公众号改为文章作者,以及设法提高订阅号的阅读效率,等等,这些变化都可以有,但距离我的最低期待尚有距离,毕竟公众号已经被冷落太久了。
当然,公众号被冷落,也跟张小龙推崇的敏捷开发模式有关。微信一直严格控制团队的膨胀速度,保持着腾讯体系内最精干的团队规模。但这个模式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一旦出现小程序这样高强度的重大项目,其他项目的开发力量就可能被抽空。微信早期甚至没有专门的 iOS工程师、Android工程师,很长时间都是同一个开发团队做完 iOS 版,集体转到 Android 版,做完 Android 版,再集体转到 Windows Phone 版。敏捷固然敏捷,但总会有取舍,有牺牲。
作为测试者,我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公众号的手机 app 来进行文章发布和后台管理,从最初的公众平台 app,到现在的订阅号 app,内测版在功能上仍有不少欠缺,在专业性、完善性上无法完全替代 web 版,也很难达到张小龙所期望的让普通用户可以轻松上手的那种傻瓜化。
(TestFlght 中的微信订阅号内测版)
2014 年底,第一次微信公开课 PRO 版在北京举办,张小龙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微信希望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一个生态系统,一个动态的系统:“我们是希望建造一个森林,而不是建造一个自己的宫殿。森林是一个环境,让所有的动植物能够在里面自由生长,但它们不是我们培育出来的。”
3 年过去了,据新榜最近的统计分析,2017 年微信公众平台平均阅读数相比 2016 年下降 24.2%。订阅越多,阅读越少,曾经蓬勃发展的微信内容平台已显疲态。张小龙否定了订阅号的信息流模式,也表示会设法改善阅读效率,但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措施,怎样改善阅读效率,重新激活内容生态,仍是未知数。
张小龙始终强调,微信是个去中心化的平台。所谓去中心化,就是平台不干预、不影响第三方提供的各种服务,和用户对这些服务的自主选择。“去中心化与其说是平台的策略,还不如说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代表着我们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张小龙说。所以无论过去还是将来,微信永远不会向用户推荐公众号和小程序。
但悖论是,在微信的去中心化的平台上,少数头部大号成为去中心化的最大受益者,他们掌控着公众号越来越多的访问量,和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正在成为新的中心。我不知道张小龙是否认为,这样的结果是预料之中的,可以接受的。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from 爱范儿 http://ift.tt/2ESPB23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