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蹦迪,在朋友圈装死。」曾经可以总结人们的社交网络活动模式, Facebook 数据泄露事件发生后,人们开始蹦不动了,隐私泄漏恐惧使网络社交沉默。
根据对社交媒体(包括 Facebook 和 Twitter)的最新研究,在过去一年中,有 40% 的受访者出于对隐私泄漏的恐惧,放弃了至少一个社交平台。
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扯开了Facebook 私自收集用户数据的“遮羞布”,用户删号是其引发的蝴蝶效应之一。
吃着瓜看 Facebook CEO 小扎和苹果 CEO 库克就数据政策斗嘴,似是一场隔岸的烟火,却不知一片天空下,烟花灰烬飘散开,会落在所有人的头上。
除开各种隐私泄露猜测,只谈“已知”的事故,数据泄漏就在转角处。
▲ Facebook 数据泄漏丑闻. 图片来自:Forbes
二次元弹幕网 AcFun(A站),今年可谓大喜大悲。先是在粉丝哭天抢地中关停,接着被土味老哥快手“奶活”,但高兴不到几天,A 站就公布网站被黑客攻击,大量用户数据泄漏。
实际上,A 站在死亡中不断挣扎的 3 月份,已有人在暗网上兜售 A 站数据。根据 证劵日报,当时 1.2 万元就能买到泄漏的 800 万条数据,即一元可获得 800 条用户资料。彼时处于“死亡状态”的 A 站,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6 月,快手收购 A 站的消息传出,黑客手握的泄漏数据价钱水涨船高。此时活过来的 A 站发出公告,主动承认数据泄漏,并承诺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
别以为上 A 站看视频刷刷弹幕就绝对安全,如果二次元弹幕「初心」A 站泄漏了你的重要数据,还能爱多久?
完成这个社交媒体趋势调查的爱德曼公司表示,社交媒体上的虚假新闻也成为人们抛弃它的原因:
他们对侵犯隐私感到愤怒,并且因为虚假新闻的困扰而不确定事实真相。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微博上每天都有无数的官方账号忙着辟谣,以网红警察江宁婆婆(江宁公安在线)为首,到大大小小的警局官微,无一不是“以辟谣为己任”。但从关注转发量来看,辟谣公告跑不赢谣言的传播速度。
▲ 微博辟谣. 图片来自:微博台灣站
这背后涉及到传统媒体公信力的缺失,新闻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等一些列问题,从表面来说,传谣、反转、辟谣已经成为网络新闻的传播“套路”。
最近还有浏览器开发公司希望开发一款插件,帮助识别虚假新闻。该插件首先通过第三方事实检查器进行“评分”,然后将用户反馈纳入区块链,形成标准帮助判断虚假新闻。
开发团队 eyeo 公司的说明,这个听起来厉害的插件,实质还是依赖用户反馈来确定消息来源的真实性。所以这只是技术升级版的“举报功能”,同样是先传播后举报、辟谣的“模式”循环。
▲ 不要和伴侣一起看的电影. 图片来自:哔哩哔哩
那部传说中不要跟伴侣一起看的电影《完美陌生人》,最近在国内也上映了。多少情侣在电影放到一半开始查对方手机,又有多少对在电影散场后分手呢?
电影满足了观众的窥私欲,呈现了与伴侣分享手机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但也比不上社交媒体数据泄漏恐怖。一旦社交媒体数据泄露,你将与无数的人分享你的秘密。
▲社交媒体数据泄漏 . 图片来自:微博台灣站
虽然很多收集大量数据的公司都强调「数据不等于隐私」,大数据中的每个人都是无名氏,但从数据泄漏的丑闻来看,掌握大数据的公司不能经受诱惑,用户将会隐私裸奔。于是,部分用户选择了回避策略,关闭了自己的社交账号。
题图来源:Volvo Financial Services India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JPa3b7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