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日星期五

暂时忘了 iPhone 12,这些手机中的艺术品你见过吗?

近年来智能手机常被诟病创新乏力,虽然折叠屏、屏下摄像头等手机形态的创新让人眼前一亮,但还没有在市场上真正证明自己。

Quartz 副主编 Mike Murphy 认为,现在消费电子设备局限在了苹果所铺下的路,反而「扼杀了电子产品形态多样、色彩丰富的乐趣」。

其实在 iPhone 出现之前,已经有一些手机以别具一格的设计率先站在了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

从 2001 开始,日本电信运营商 KDDI 启动了一个叫做「AU Design Project」的项目,旨在推出强调设计美感的手机,探索手机形态的更多可能性,并邀请了深泽直人、Marc Newson 等多位知名设计师来参与设计。

这些设计师让我们看到,手机也可以成为一件艺术品。

「史上最漂亮的手机」是怎样的?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被誉为有着世界上最杰出的现代艺术收藏之一,如果一部手机被它收藏,那会是怎样一部手机?

在 AU Design Project 项目设计的手机中,就有 4 部被 MoMA 列为永久馆藏。这些手机设计在今天看来或许过于小众,但也为手机的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INFOBAR:深泽直人的「巧克力棒」

深泽直人在工业设计领域的成就无需赘叙,除了和原研哉定义了 MUJI 的设计语言,还曾给苹果、耐克、三宅一生做过设计,Apple Park 里「广岛椅」就出自深泽直人之手。

▲Apple Park 咖啡厅中广岛椅. 图片来自: 《Wallpaper》

在诺基亚 3310 还是全球最畅销手机的 2001 年,深泽直人决定设计一款不太一样的手机。

按照深泽直人的设想,这款手机正反两面都能进行交互。正面是常规的摄像头、屏幕、键盘,背面则是类似 PDA 的触控屏,这便是深泽直人为 AU Design Project 设计的第一款概念手机 INFOBAR

「INFOBAR」(信息栏)这个名字包含了深泽直人对未来想象,他认为手机不再只是电话,而是一台承载电子邮件、上网、音乐下载的复合信息设备。

修长的机身和宽大的方块按键让 INFOBAR 看起来像一根巧克力棒,当时这款手机主打的概念就是「一块显示信息的巧克力棒」。

值得一提的还有 INFOBAR 的撞色键盘,其中红、白、蓝三种颜色搭配的灵感来自于日本的鲤鱼旗。

然而「一机两面」的设计在当时还是过于超前,在 INFOBAR 2003 年量产时仅保留了键盘的那一面,定位依旧是一款功能机。

▲ 图片来自:The Verge

不过 INFOBAR 无缝无边框的键盘很好还原了概念机的设计,这款造型独特的手机在当时翻盖机已成主流的日本可以说是一股清流,很快也受到消费者追捧,一举进入当年日本手机销量榜前列。

2007 年深泽直人设计的 INFOBAR 二代也推出市场,机身变得更加圆润,从侧面看上去就像一块肥皂,握持手感更好,让人忍不住上前把玩一番。

深泽直人曾表示,如果说初代 INFOBAR 是一块刚开包装的巧克力,那 INFOBAR 2 就是巧克力含在口中缓缓融化的样子。

INFOBAR 依旧贯彻了深泽直人「无意识设计」(Without Thought)理念,将用户无意识的行为转换为可见的设计,用深泽直人的话来说:

设计并不是我所创造的,它原本就在那里,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将它呈现出来。

▲ 深泽直人. 图片来自:Anders Norén

The Verge 在 2016 年的一篇文章中,直接以 《INFOBAR 是有史以来最漂亮的手机系列》(INFOBAR is the most beautiful series of phones ever made)为标题,表示即便在十几年后回看 INFOBAR ,这依然是一款独特、漂亮的手机。

Talby:苹果设计鬼才操刀的手机

另一款被 MoMA 收藏的手机出自 Marc Newson,熟悉苹果的读者对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

2014 年,苹果将这位传奇工业设计师招募进入 Jony Ive 领导的苹果设计团队,据称 Marc Newson 对 Apple Watch 的外观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2 Newson

▲ Marc Newson .

早在 2003 年, Marc Newson 也曾参与 AU Design Project ,设计了一款叫做 Talby 的手机,在星海城的动画电影《秒速五厘米》里就出现过这款手机。

Talby 采用正面银色背面黑色的直板机身,乍看之下有点像电视遥控器。厚度为 13 毫米,Marc Newson 表示这是当时市场上最轻薄的手机之一。

虽然 Talby 用的只是一块分辨率为 240×320 的 LCD 屏幕,摄像头也只有 VGA 级别,但却拥有扫描二维码的专用开关,机身侧面则刻着 Marc Newson 的签名。

DSCF3422.0

这款手机的 UI 延续了外观简约的风格,采用了单色设计和拟物化的图标,这样的 UI 与后来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界面已经有几分相似。

负责 Talby UI 界面设计的 Brendon Smale 表示,当时日本手机界面大都凌乱复杂,他的目标就是设计一个简约、实用、与产品设计风格一致的界面,「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与几年后面世的 iOS 如出一辙。

Neon:棱角分明的音乐手机

在音乐手机还大受欢迎的 2006 年,深泽直人也带来了一款设计独特的音乐手机 neon。这是一款翻盖手机,边框棱角分明,看上去就像两块叠起来的积木。

neon 方方正正的造型和「性冷淡」的配色,充满着日本盛行的禅意美学风格 Zen Design,深泽直人也将这种设计理念带到了无印良品中。

neon 最特别之处在于机身外壳,机身背面搭载了一整块液晶冷光屏,并配备了 16 颗红色 LED 灯,用以显示时间、消息通知、FM 频率等信息,与当年的 sony NW-A3000 类似。

有意思的是,每次开合手机这些 LED 灯都会在屏幕上组成不同的动画,而且用户还可以在网上下载不同的动画样式,让人想起最近在 iOS 用户间风靡的 DIY 桌面。

MEDIA SKIN:如同肌肤的触感

AU Design Project 最后一款被 MoMA 收藏的手机 MEDIA SKIN,来自师从三宅一生的吉冈德仁。

当我们与手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手机仿佛成为一个新的器官,长在我们的手上,这便是「Media Skin」这个名字的由来。

吉冈德仁在手机表面采用了一种化妆品粉底常用的硅粒子涂料,带来类似皮革的触感,让 Media Skin 拿在手中就像人的第二层皮肤。

除了被 MoMA 收藏的 4 款手机,AU Design Project 中还有不少设计独树一帜的手机。

比如灵感来源于酒瓶的 Vols,如同酒瓶般的不锈钢机身符合人体工程学,可伸缩的设计让它可以轻易放在口袋当中。

 

田村奈穂设计的 cypres 则有着冰块般晶莹剔透的外壳,可清晰看见手机内部的机械结构,现在也有厂商以类似的透明探索版作为手机卖点。

最特别的还要数 Makoto Saito 设计的 Penck ,外形就像一块光滑的鹅卵石,未来感十足。

智能机时代的惊鸿一瞥

随着智能手机的浪潮袭来,AU Design Project 在 2009 年推出新的手机品牌为 iida,「iida」意为 innovation(创新)、imagination(想象),design(设计)和 art(艺术)。

深泽直人设计的 INFOBAR 系列也开始和智能手机结合,INFOBAR A 系列是其中的代表作,深泽直人设计外观, UI 设计则由曾负责优衣库网站设计的中村勇吾负责。

INFOBAR A01 的 iida UI 基于 Android 系统,不过由块状组成的界面看起来更像 Windows Phone  的 Metro UI ,用户可以分割出多个主屏。

罗永浩当年试用 INFOBAR A02 后的评价是「炫酷但容易产生疲劳感」,并认为「炫技型的交互总是一出来就受追捧,但很快就没人用。」

不过罗永浩也直言锤子科技的手机设计风格深受深泽直人的影响,初代 Smartisan OS 就被认为「借鉴」了 INFOBAR A 系列的 UI 设计。

▲. 图片来自:Engadget

2009 年后的 INFOBAR 系列也可以说是日本手机行业在智能机时代探索的缩影。INFOBAR C01 主屏右滑后会出现一个 widget Home 区域,用户可自行添加不同的 widget,这和今天智能手机系统的「负一屏」十分类似。

不过 INFOBAR 系列在智能机时代无法再现当年的辉煌,在日本人对于翻盖手机的情有独钟,以及 iPhone 等主流旗舰的冲击, INFOBAR 再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手机也可以是艺术品

当一款手机被艺术博物馆收藏,难免给人一种跨界感,毕竟手机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快消品,似乎与艺术品风牛马不相及。

实际上艺术只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早在一个世纪前,人们就开始探索如何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

1923 年,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发表了题为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Art and Technology: A New Unity)的演讲,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向:

艺术和技术,是一种新的结合。(art and technology – a new unity.)

格罗皮乌斯便是著名的包豪斯学院的首任校长,包豪斯不仅仅是一家学校,它已经成为一种设计流派,一种美学风格,《包豪斯理想》一书中认为包豪斯重新定义了设计。

全世界的设计师和建筑师都从包豪斯的实例中汲取灵感, 然后又反抗它。在每一个时代,包豪斯关于人性、社会责任和品位的理念都会成为一种刺激物。

包豪斯提出了现代设计的三大原则:

  • 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 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 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乔布斯 1981 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举行的年度设计会议接触到包豪斯风格的产品后,开始将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奉为圭臬。

两年后乔布斯就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达他对包豪斯风格的推崇,并提出一个与产品结合的方案。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产品科技感十足,然后用上简单干净的包装,让科技感一目了然。我们会把产品放在小包装盒里,让它们看上去纯白漂亮,就像博朗生产的电器一样。

可以说后来一系列经典的苹果产品中,从硬件到系统都遵循了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乔布斯就曾指着一部 iPhone 说:「如果这不是包豪斯的,那又能是什么呢?」

为什么当年 iPhone 4S 一推出就惊艳世人,而 iPhone 的设计也被其他厂商争相模仿。

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包豪斯的设计原则里,已经将美的原则,全都给划分出来,而 iPhone 是完全遵照包豪斯的设计原则所设计。iPhone 4S 的双面玻璃和金属边框就是典型的包豪斯设计。

在今年出版的 《i 包豪斯:iPhone 是包豪斯理想和设计的化身》(iBauhaus:The iPhone as the Embodiment of Bauhaus Ideals and Design)一书中,就详细介绍了 iPhone 和包豪斯之间的关系。

▲ 图片来自:Fast Company

乔布斯继承了格罗皮乌斯的理想,将艺术和科技融合在一起,让苹果站在了「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在 2011 年的 iPad2 发布会上乔布斯就曾表示

只有技术是不够的,这种理念已经融入了苹果的 DNA——是科技与人文艺术的结合,与人性的结合,造就了合乎我们心意的产品,这在后 PC 设备上体现的更加明确。

对于一款科技产品来说,功能当然是核心,可美学也不能忽视。就像杜克大学的教授 Vivek Wadhwa 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的,人文艺术和科技同样重要,真正伟大的产品是两者的结合。

一款出色的手机,本身就一件艺术品。

题图及部分配图来自:AU Design Project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GAqU0A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