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0日星期日

今年过年,他们的年夜饭来自肯德基、盒马鲜生|春节特辑

去年热爱网上冲浪的朋友应该都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日本一位带着孩子母亲在超市拿了一盒土豆沙拉,一旁的老年男性看到后说「身为人母,土豆沙拉这样的菜好歹自己做吧。」

这个故事真假未可知,但却成为了大众的热议话题。大家谈论母亲的不易,讨论说出这样言论的男性是不是从不做家务,甚至去讨论做土豆沙拉到底有多麻烦。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土豆沙拉虽然看似简单,但给土豆剥皮,加蔬菜甚至调味,制作也是需要时间的。

正因如此,直接买制作好的土豆沙拉对于消费者来说决策门槛很低,价格不贵又能省时间,为什么不买呢?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人越来越多,2020 年日本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了 238.5 亿美元,行业渗透率 60% 以上,人均消费预制菜 11.04 kg,也就是说大部分日本消费者都在购买预制菜。

▲ 土豆沙拉

只是在中国,预制菜家庭渗透率只达到了日本的 1/19。中国的预制菜发展是一个更不平衡,更年轻,更快捷的故事。

预制菜是什么,顾名思义提前制作好的菜。

方便面、罐头、自热米饭,这是预制菜。有了它们,你可以不用开火加热食材,滚烫的热水,早已准备好的调料包,或者是打开就能直接食用的罐头,他们是提前做好,让你可以吃得更方便的预制菜。

速冻水饺、电商网站购买的当地真空包装特色菜,鱼丸牛肉丸,这也是预制菜。它们基本上不需要什么加工调味,和其他菜组合反而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制作简单,加热即可。

▲ 某品牌在淘宝的预制菜礼盒

已经切成丝的密封土豆丝,椰子片、鸡块、椰子水都已经准备好的椰子鸡套餐,辣椒都已去籽切好的盒装炒肉,这同样是预制菜。你还需要炒制调味,但准备流程被大大缩短。不需要洗菜、切菜,你只需要享受一下做饭的快乐就好。

翻过年就要 30 岁的婧靓就是预制菜的忠实粉丝。她很多年前在旅游景区尝过一次方便速热米饭,当时觉得这就是方便面的翻版,只是因为技术的发展延伸到了米饭领域。

▲ 方便面和自热米饭都很快捷. 图片来自:亚洲日报

她眼中的预制菜独属于社区团购生鲜品牌中的「净菜」,清洗好的蔬菜瓜果和切割好的肉类是她的最爱。

以前做饭都要一个多小时,其实就是准备过程太久,买了之后半个小时就能搞定。我之前也不经常做饭,土豆丝都不会切,即便勉强切菜也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还切的断断续续,之前买的刨丝器把手割伤了一次,就坚持在上面买预制菜了。

整体来说这种处理好的菜会更贵一点。但说实话我本身对菜品的价格没什么认知,贵感觉不是很深刻,但方便是实打实的。我妈会让我少吃外卖,也会念叨让我自己做饭(不买预制菜),但对比起来我觉得她更不希望我吃外卖。

▲ 有的净菜还会配置调料包,你只需要炒. 图片来自:观麦生鲜 SaaS 服务平台

同样对预制菜概念模糊不清的还有上班经常去便利店买便当的久。他放弃了公司食堂提供的饭卡额度,反而更偏爱外卖便当,因为选择更丰富。但他也只吃便利店的鸡腿饭,其他饭味道都太重,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在他看来,便利店的便当也和预制菜没办法联系在一起。

作为肯德基的粉丝,久觉得自己购买过的「自在厨房」产品更像预制菜,例如意面套餐、花胶鸡汤、鱼肉炒饭等等。因为这些菜还需要自己去制作料理的,下锅炒和开锅炖的环境更符合他对「菜」的认知,可以节省时间,但也不缺一些烟火味。

但说到底,从方便面到速冻水饺,从便利店便当到饭店盆菜,从椰子鸡套装到切割好的食材,这些统统属于预制菜。

▲ 每日优鲜和盒马鲜生的预制菜

今年年初,预制菜概念股集体爆发,这是预制菜近些年来值得几年的高光时刻之一。从疫情开始,资本和品牌其实一直对预制菜青睐有加。

2020 年 3 月,盒马为此成立了 3R 事业部——Ready to cook,ready to heat,ready to eat。你也可以叫它预制菜事业部,毕竟即烹、即热、即食可都是预制菜的特点。疫情期间因创始人呼吁和菜品涨价冲上热搜的西贝筱面村和海底捞也在同时布局预制菜,应对可能的竞争。

▲ 西贝预制菜蒙古奶酪饼、草原羊蝎子

在投资者和品牌眼中,预制菜可能是下一个「风口」。因为疫情期间有段特殊时期只能在家做饭,这对培育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大有裨益。而预制菜本身降低做饭门槛的产品特性,大概率击中了很多年轻消费者的痛点,未来会是一个万亿市场。

但在年轻人眼中,预制菜可能远远没那么吸引人。

久拿肯德基自在厨房的意面举了一个例子,一份意面的价格是 26 元左右,对比餐厅里的意面不算贵但对比外卖 20+ 还能带一杯饮品的套餐也绝不算便宜。「外卖经过用券什么的,一餐还能控制在 20 左右,反倒是自己煮的意面一袋就要 26,量少而且需要洗碗。」

▲ 受访者供图,肯德基自在厨房的意面

如果只是为了省钱和便利,预制菜可能远不是一个好选择。海底捞的自热火锅接近 40 元,用这个钱点麻辣烫或许在品类上都能丰富不少,还也不需要你加水、烧水。预制菜现在尚处于发展阶段,不管是品类的丰富度还是定价的吸引力上,可能远远比不上外卖。

不少有预制菜消费习惯的年轻用户就表示,和预制菜相比,外卖才是第一选择。只在少数朋友聚餐的情况下,他们才会购买预制菜和朋友一起做饭放松。在他们看来,外卖属于一种日常消费,而预制菜可能对他们来说更像看电影、KTV 一样,属于娱乐消费,让他们更更简单地做饭。

▲ 盒马的预制菜

信任的超市、熟悉的平台,甚至是外卖看到的菜品选择可能都是用户第一次选择预制菜的原因。

和品牌想象的迎接年轻消费群体不同,预制菜征服了很大一部分原先就有做饭习惯的用户。51 岁的陈阿姨就已经习惯了在朋友来之前备上几道大菜。她从南京带回来的盐水鸭,菜市场购买的腌制烤鱼,还有提供调料包的酸汤鸡都在她的选择范围内。

她并不会觉得这些东西不健康,反而觉得制作过程透明且好吃。对于宴请亲朋好友时需要准备近 10 道菜其实是不小的负担,这时候之前购买过的预制菜反而可以在关键时候帮上忙,减少一些做饭的时间。对于这类经常做饭的群体而言,预制菜是和手机一样提升效率的存在。

▲ 盒马预制菜

当然,要是说到外卖,陈阿姨又回到了反对者的位置。「外卖怎么能多吃,你也不知道干不干净,不知道怎么做出来的。新闻都报了,高油高盐不健康的。」

只是在春节这样的时期,预制菜比你想得更受欢迎。

回到家的久就发现爸爸买了盆菜,售价 888。加热就能吃,号称是米其林大厨的作品,有不少鲍鱼,但味道还真没那么惊艳。只是作为一道「硬菜」,它的存在成功降低了爸爸准备年夜饭的压力,保住了「吃点好的」下限。

▲ 预制菜也可以很高级

而对于其他返乡的人而言,预制菜可能是分享的一种方式。@咿咿呀呀 家在北方,基本很少喝甜汤,她在物流要停运之前就往家里买了个椰子鸡套餐,到家给爸妈做了一次。「爸爸很喜欢,妈妈说吃不惯,但我觉得让他们尝过就很有意义。」

即便是在经济相对没那么发达的小城里,@咿咿呀呀 也发现预制菜越来越多了。父母除了在家里囤了不少食材,也有很多仅需加热就能吃的食物。楼下的商铺也有了搭配菜,只是买的人没有那么多。

▲ 图片来自:《喜欢你》

今年自己过年的雅楠也打算用预制菜搞定所有。她在生鲜平台买了四个菜打算自制年夜饭,这种按照菜提供原材料的模式很适合只打算做一次饭的她,不会造成太多浪费,也可以缩短一点时间。不过从看爸妈做年夜饭到自己买菜做年夜饭,她的感觉是「年味」越来越少了。

以前回老家过年是提前很久家里就买了阉了的老母鸡养着,要准备做之前还要特意去杀鸡。我这次买的连鸡块斩好了,煲汤的枸杞啥的都不需要特意准备。方便是方便了,不过感觉也没什么特殊的仪式感了。

今年我就觉得过年只是普通的一天,没什么不同。

不太有趣,不太乐观。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oG3QFSkIC
via IFTTT

2022年1月29日星期六

这届年轻人的「年味」,是天真蓝和海马体们给的 | 春节特辑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爱范儿的各位编辑已经踏上了归途。

可春节期间我们也不会停更,散布在天南海北的编辑给大家准备了一系列春节专题,欢迎在春运路上和走亲访友的间隙来看看。

今天我们聊聊年味,每年大家都在感叹年味一年比一年淡,没有了小时候过年的快乐,但其实 Z 世代也在制造属于他们的年味。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过年和自己、和爱宠、和闺蜜拍一辑写真,就是一件年味十足的事情。

预祝大家在春节过得开心,新的一年如虎添亿!

🐯

走进超市,眼前是堆积如山的年货,耳边是刘德华欢快的「恭喜你发财🎵」。人在工位,同事们聊的不是项目进度,而是「你老家在哪」、「做核酸了吗」和「需求年后再说」。

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打工人:马上就要过年了!

坐不住的不只是你,还有那些早早拍好了红彤彤写真的年轻人。

看着 2022 虎年春节的日子一天天靠近,他们心跳加速、心潮澎湃、心花怒放,就等着在适当的时机,往朋友圈啪唧发出全套精修拜年图,收获满屏点赞。

▲ 图自微博 @海马体照相馆

半个月前,炒饭同学打算趁着过年,带家人拍一套春节全家福。在简单的询问过后,他不由地皱起了眉头——失策了,好几家照相馆的档期都基本约满了。

「来晚了」是新手小白常常会遇到的状况。而有经验的写真爱好者们,甚至早在去年 12 月底就已经安排妥当。

小红书用户 @lalala 一向有拍摄圣诞或新年写真的习惯。以往拍摄的都是单人照,今年她叫上了男友,身穿喜庆的服装,举着舞狮、春联、糖葫芦等道具,在镜头面前笑得颧骨升天。这套写真包括有 6 张精修双人照,在海马体的小程序上标价 1626.50 元。

@我不漂酿了 平日走的是时髦韩风路线,今年是第一次拍摄新年写真,因为被一顶可爱的虎头帽吸引,于是选择了汉服造型。她说,「2022 给自己拍一套虎头虎脑的新年照吧!」最终成品是 4 张精修照片,价格 699 元。

▲ 图自微博 @天真蓝

而广漂的 Alice 养了一只小龙猫,今年 11 岁了。她跟室友 Carmen 选择了一家宠物摄影工作室,两人第一次整整齐齐入镜,跟小龙猫一起拍摄清晰好看的新春合影。2 人 1 宠拍摄,12 张精修照片,一共要花上 1699 元。

虽然一套新年写真动辄上千,但仍然无法阻挡摄影行业迎来忙碌的春节旺季。

不仅档期约满,目前,连锁照相馆海马体的大众点评页面上已经写明:1 月 25 日后拍摄的订单,要等到年初七后才可预约取片。而接受爱范儿采访时,321 宠物照相馆的负责人嘉欣也表示,最近预约拍摄差不多是平时的翻倍,连不少工作日都约满了。

当然,约拍写真不是唯一选择。这届为喜茶排队也爱蜜雪冰城的年轻消费者,总能找到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比如被称为「消费新风口」的自拍馆,也是出片的好地方。

趁着春节,最近不少自拍馆也顺应推出了新年场景。花费 200-300 元不等,你就能在两个小时内无限换装。场地会提供服装、配饰和道具,以及手机支架、打光灯、蓝牙遥控等设备,方便你现场展示高超的自拍技艺。

汉服、旗袍、国潮、民族风、千金名媛、摩登复古风、在逃公主风……只要时间安排得足够紧凑,就能一次打卡多种风情,甚至拍出的照片够你从初一到初七拜年不重样。

你甚至还可以打开小红书搜索「新年写真 在家拍」,找到终极平替版。

博主们手把手教你如何在家拍出同款效果:道具可以网购,后期用修图软件和滤镜 P 一下,姿势就向照相馆样片的模特学习……别人花 2000,你花 20,同样可以拥有艳压朋友圈的新年写真。

▲ 截图自小红书

有人出去拍,有人在家拍。写真的主角可能是自己,是闺蜜,是情侣,是人宠合影;也可能是一家老小出动,记录阖家团圆和和美美的时刻。

不管怎么拍,新年写真已经成了春节的一种仪式感。

最近几年,互联网和社会的发展引发了「年味变淡了」的讨论。

我们还是会购置年货,大包小包返乡,忙里忙外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团聚举杯看春晚。从年初一到年初七,穿着红彤彤的衣服大街小巷走访亲戚,道一声「恭喜发财,春节快乐」。

但小时候难得的大鱼大肉,现在不那么稀罕了。一些铺张麻烦的传统民俗,被逐渐简化了。当年的熊孩子放鞭炮炸牛粪到处乱跑,现在似乎更喜欢盯着手机玩游戏刷短视频。

而当年轻人带着对新一年的期待,大费周章拍摄一辑春节写真,他们其实是在这个时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年味」。

▲ 图自微博 @海马体照相馆

有人将这当作「新年开运」,也有人只是单纯想拉满春节的氛围感——1000+ 拍摄一套精修写真,不仅有纪念意义,还可以发到朋友圈和家庭群拜年,甚至用来制作自己的微信红包封面,太值了吧!

而嘉欣补充称,这种新「年味」,也跟当下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地域迁移有关。

春节是大家拍照欲望旺盛的时间段之一……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工作,新年成了家人难得团聚在一起的重要时刻,大家会想要拍照纪念一下。所以年前预约拍摄全家福的也会比较多。

等等,先将「年味」放一放,是谁把「过年就要拍一套写真」的想法塞进你脑子里的?

在传统的影楼时期,人们并没有一年拍摄多套写真的消费习惯。像爸妈一辈能称得上写真的照片,往往只有一张带着岁月痕迹的、裱起来的结婚照。即使为了某个重大纪念日踏入影楼,成片也总不免带着塑料布景、简陋服装、不自然妆容和僵硬笑容。

▲ 图自《俗女养成记 2》

而天真蓝、海马体等新式照相馆的出现,重塑了整个摄影行业,也为你制造了春节写真等新的消费需求。

天真蓝成立于 2010 年,海马体品牌创立于 2014 年,一开始都靠「最美证件照」的概念出圈,后来再慢慢扩展到形象照、全家福、写真照、轻婚纱等更多系列。从服装、造型到拍摄选片提供一条龙服务,成品精致,流程主打轻、快、简,它们颠覆了年轻人对以往影楼的印象,从此拍一套好看照片不再是折腾和噩梦。

▲「最美证件照」,图自 36kr

这也是一波善于制造仪式感的照相馆——新年、圣诞、毕业季,每个节日和热点都被它们拿捏得死死的。

2019 年的一篇报道指出,海马体会在每年 6 月开始立项研发圣诞照产品。先根据往年消费者的反馈和当年流行趋势定主题基调,再经过 5 个月的研发打磨,再上线最终版本。海马体甚至把「生活需要仪式感」直接打在了 slogan 上。

此外,天真蓝和海马体们还会以杨超越、金晨、白鹿等明星拍摄吸引粉丝;港风、法式浪漫等风格跟上时尚潮流;婚纱系列跟 Vera Wang、Jimmy Choo 等大牌合作;甚至有王者荣耀、迪士尼、超级猩猩、十三余、网易云音乐等跨界联名……

它们就像「摄影界的 ZARA」(甚至是摄影界的 SHEIN),用好看的样片来撩动你的拍摄欲望,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让你心痒痒,再用不断上新给你「再来一套」永不满足的新鲜感。

▲ 天真蓝 x 杨超越

2019 年,天真蓝完成 4500 万人民币的 A 轮融资,至今门店覆盖全国 20 多座城市。而海马体照相馆也开业超过 400 家,有数据称其一年营收能达到近 4 亿元。

腾讯广告的《2020 写真消费人群需求报告》显示,18-44 岁女性群体中有 2.38 亿是写真公司的目标人群,而 1 年内有考虑拍写真的消费者能达到 1.1 亿。看着这样的一块大蛋糕,推出标准化流程的新式照相馆越来越多了,而研发节日主题也成了摄影行业的普遍做法。

摄影从业者崽崽告诉爱范儿,他的工作室一般会提前 15-30 天进行脚本策划、服化道采购、模特约拍、后期制作和宣发等工作。而 321 宠物照相馆称,今年的新春主题在 1 月初上线,其实也早就从 11 月开始筹备了。

▲ 人宠合影,受访者供图

我问嘉欣,制造春节仪式感算是一种好的营销手法吗?她说:

这个我也很难下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者在这段时间就会有新年写真的需求。如果我们不推出相应主题,就会损失掉很大一部分的营业额。

动辄上千的新年写真,年轻人为了仪式感抢破头想拍。但遇上春节这种拍摄高峰期,预约爆满,接待客人过多,照相馆并不一定能提供原本声称的好体验。

高高兴兴出门拍写真,到最后你可能会遇上「化妆 1 小时,等待 2 小时,拍摄 5 分钟」「每个步骤都像赶鸭子上架」的糟心。

▲ 截图自大众点评

公众号「Vista 氢商业」的编辑橘总,就曾经有过一次类似的体验

前台登记以后把我交给化妆师,手法娴熟地按照「天使」妆容模板在我的脸上添砖加瓦。一声「美女,到你了」,化妆师带我钻进摄影棚,摄影小哥火急火燎地用 3 秒钟教会我 pose 精髓……道具还没摸热乎被他无情地夺取换下一个,等我差不多找到点名模的从容,还在想着 Vogue 封面咋拍,突然小哥大呼一声:ok 了,美女咱们来选片吧!

 

走出摄影棚,我才发现拍照加选片也就过去 10 分钟。

小红书上也有各种翻车踩雷的经历分享。主要吐槽的是妆发不适合自己、摄影师没有耐心引导、修片僵硬奇怪、成片效果不好等问题,甚至「还不如我那手残男朋友拍的」。

天真蓝 CEO 周扬曾在采访中表示,天真蓝的竞争力在于 AI 人脸识别修图技术:能实现 1 分钟修图,97% 替代人工,并保证 100% 通过人脸识别的标准化运作。而海马体每推出一套新主题,都会要求技术岗员工先完整地操作一遍(比如摄影师要自己找模特、搭布景练习拍摄),并设置「通关」环节,要求员工的作品跟样片标准一模一样。

标准化、模版化的流水线作业当然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同时也把化妆师、摄影师和修图师变成了麦当劳的炸薯条小弟——不需要动脑子,你只需要记住炸薯条的几个步骤,并每天重复 10000 遍就好了。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各有特色的少女能被修出一样的微笑纹和下颚骨,看起来「都像失散多年的亲姐妹」。

▲ 图自公众号「Vista 氢商业」

既然照相馆约拍写真也有翻车几率,为什么还要花那冤枉钱?手机技术不断发展,摄影门槛一直在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自己拍不香吗?

调查报告显示,人们拍摄写真的 Top 3 原因主要是纪念留影、仪式感、被朋友种草等。以我的朋友徐天天为例:每年她都会跟老公拍摄一辑写真,这种影像记录方式就像是一次「年度总结」,也是生活里的一次仪式感。

▲ 腾讯广告《2020 写真消费人群需求报告》

去年春节,小红书博主 @气温零下七度 带着一家老小拍了套喜庆的全家福。

她平时经常为朋友拍摄写真,那次去照相馆是因为难得全家团聚,爷爷奶奶也从来没有拍过写真,想让长辈有不一样的体验,「另外也是因为我不太会化妆,懒得布置场景,摄影棚的灯光会比较好,不然我在家也可以拍。」

之前的 Alice 并没有约拍写真的想法。

但她养的小龙猫今年已经 11 岁,算是高龄了,虽然手机里也有很多可爱的日常照片,但基本没有好看的、能用于纪念的人宠合照。对她来说,宠物照相馆的拍摄场景、道具、灯光、摄影师的整体把控和后期精修等,是平日在家难以实现的。

▲ Alice 的 11 岁龙猫,受访者供图

也有一些年轻人,将拍摄写真视为解锁新尝试的「沉浸式体验」。比如说,第一次穿上汉服,第一次尝试旗袍,第一次拍明星同款,第一次穿 Vera Wang 体验大牌婚纱照的感觉……

曾经,零毛孔零瑕疵的写真拍摄是明星专属。而今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一套精修写真。

它可能是被制造的消费需求,标准化流水线产品也或许过于相似毫无灵魂。但大多数情况下,对一个普通女孩 / 男孩来说,拍摄写真仍然是自己最接近「明星状态」的时刻。

《小王子》里有这么一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从今天开始,你有可能陆续会在社交网络被红彤彤的新年写真刷屏。走过路过,不妨给个点赞夸句好看吧——

它们既是年轻人眼里的春节「年味」,也记录着一个属于他们的「明星时刻」。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bit.ly/3r9AqfG
via IFTTT

2022年1月28日星期五

专访 CSA 联盟总裁:是什么让 Google、苹果、华为等巨头决定「握手言和」?

起初,我还以为它会取代我呢。

当露丝·萨瑟兰第一次被她的丈夫领进那间被杂乱的电线和巨大的机柜填满的房间时,她显得有点慌乱。

面前的这台重约 800 磅的巨型计算机,给这位家庭主妇带来了很多幻想,根据她那在西屋电子担任工程师的丈夫介绍,这台名为 ECHO IV 的计算机会掌控家里的一切:在家人入睡后可以帮你断掉电视、下雨时可以关上窗户,在年底甚至还可以帮她统计所得税。

这在 1966 年对于一名家庭主妇来说,无异于在自家的后院停泊了一艘「航空母舰」。

ECHO 的全称是「电子计算机家居控制者」,听起来既冰冷又拗口,在近五十年后,我们有了一个更有温度的名字去称呼它——智能家居。

2014 年,亚马逊发布了市面上第一款带有智能语音助手的智能音箱,巧合的是,亚马逊也选择了 Echo 作为它的系列名。

根据 CIRP 的报告数据,截止 2021 年 6 月,亚马逊占据美国智能音箱市场 69% 份额,累计出货量超过 8600 万,曾经的「航空母舰」如今已开进了很多人的家里,等待主人用语音召唤。

智能家居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所有的设备都联网,我们现在已经经历过这个阶段

CSA 连接标准联盟(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的 CEO Tobin Richardson 在接受爱范儿采访时,分享了他对智能家居市场的观察。

你也许会对 CSA 联盟的名字感到陌生,但是如果你有购买过小米的智能家居产品,那么你多半会在产品背部看到 Zigbee 的标识——没错,Zigbee 联盟就是它的前身。

2021 年 5 月,CSA 联盟发布了全新的 Matter 标准,在 Matter 的支援列表里,你会发现亚马逊、苹果、Google 和华为等大厂们罕见地联合在了一起。

「但光是连上网络还不够」,Tobin 接着说道,「我们的下一步,应该是要打通障碍,将所有的智能家居设备连接起来。」

「智能」不应该成为家居的束缚

2014 年是智能家居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年初,Google 以 32 亿美元收购了由「iPod 之父」Tony Fadell 创立的 Nest Lab,开始组建自己的智能家居团队;同年 6 月,在 WWDC 2014 上,苹果发布了智能家居平台 HomeKit;11 月,亚马逊正式发布第一代 Echo Alexa 智能音响。

互联网巨头们的接连入局,让智能家居市场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连接」一词自此开始在众多厂商发布会上刷屏。

2015 年华为发布全场景智能家居战略,而小米也在一年后推出了「米家」,一时间几乎所有厂商都在致力于讲好「全屋智能」的故事。

起床,窗帘自动拉开,温度自动控制在舒适的 26 度,智能音响亲切的向你问好,并为你播报今天的天气,提醒你注意带伞;出门后,家里的摄像头睁开了眼睛,扫地机器人这时开始工作,在你回家之前,保证家里干净又安全。

这是智能家居宣传片里最经典的画面,然而在这些「梦想之家」里,你几乎不会在一个厂家的广告片里看到别的厂商或者别的生态的智能家居产品,这也是厂商们没告诉你的「潜规则」:各品牌的生态设备并不相通,选生态就像是选门派,一旦入门了,想要出去可就难了。

一些在用户在发现,当家居被冠以「智能」之名后,挑选起来比传统家居更加复杂,除了要考虑设计、功能和性能外,还要顾及智能生态的兼容性。

IKEA 的桌子可以和差价上百倍的赫曼米勒椅子和睦共处,小爱音响却会和美的热水器「打架」,即使处在同一个屋檐下,HomePod 也不能让华为智慧屏换台……家居设备的智能化,似乎天生就意味着「生态绑架」。

根据 IDC 的统计预测,2021 年中国智能家居的出货量就要达到 2.3 亿台,在 2025 年这一数据将接近 5.4 亿。

智能家居市场正在以一个高速的节奏增长,但在这些蒸蒸日上的数据背后,各个智能家居生态之间的裂缝也随之不断扩大,造成这些裂痕的原因,除了有厂商们出于安全性、数据隐私而将数据私有化的考虑,还有难以协调的连接协议。

It doesn’t matter

连接协议之于智能家居,就像不同国家间千差万别的语言。

目前智能家居主流的连接协议有 Zigbee、Wi-Fi、低功耗蓝牙等技术,由于技术原理各不相同,不同协议种类的家居产品之间不能建立连接。

种类繁多的连接协议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的产品理念,有的产品侧重连接稳定性,有的强调长时间待机的低能耗表现,有的则更加注重兼容性,理念不同,选择的「语言」也就各异。

除此之外,即便是同一协议下,不同品牌的生态系统为保证自家数据的安全,也会高度排外。

于是乎,智能家居的出现了一个怪象:我们看似用网络连接起了屋内的电器,但是设备与设备之间却有着无形的隔阂,化作手机里一个又一个孤立的智能家居 app。

2019 年,苹果、Google、亚马逊和当时的 Zigbee 联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普遍性问题的存在,他们成立了一个名为「Project Connected Home IP(Project CHIP)」的工作小组,以探讨统一智能家居协议的可能性。

CHIP 提出了一个能够跨越不同平台的通用标准,为了加速这个通用标准的开发,苹果开发了 HomeKit 开发包的开源部分,Google 贡献了自研低功耗 IP 协议 Thread 等技术,尽可能地消除平台生态之间的摩擦。

Tobin 认为一个统一标准联盟的成立,对整个智能家居行业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 CSA 的使命所在。

苹果、Google、亚马逊等公司都是虽然在智能家居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但他们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如果市场持续分裂,很难再实现大幅度的增长,这为他们的合作提供了契机,在 CSA 与联盟成员的交流中,我们也会经常强调这一点。

放下竞争建立共识只是第一步,想要建立一个被大多数设备都支持的协议标准,需要针对可靠性、安全性以及互操作性等细则做更深入的讨论,而要让这些头号玩家在技术上达成一致意见,并非易事。

在统一标准开发的过程中,成员们针对网络协议或是标准的某一方面经常会有激烈的讨论,而 CSA 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的平台,以比较公正的方式解决这些争论并达成共识。

经过两年的商议,Project CIHP 在 2021 年 5 月正式改名为 Matter,截至目前已获得包括宜家、华为、OPPO 等超过 200 家公司的支持。

这对于一个全新的技术标准而言是个美好的起点,智能家居市场也迫切需要一个技术将人们从被动接受生态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而 Matter 很可能就是开启智能家居新时代的钥匙。

什么才是智能家居的未来?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CSA 联盟在打造统一协议标准时,并没有选择生态、技术都发展成熟的 Zigbee 协议,而是通过整合 Thread、WIFI、蓝牙等通信协议,打造了一个基于 IP 的全新协议。

当前 Zigbee 协议已经能满足市场对可靠性、安全性的需求,但是我们也认为基于 IP 的 Matter 协议能够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通过这样的底层协议,可以帮助更多物联网的设备建立连接。

Tobin 总结了 CSA 对不同协议技术的看法。随着智能家居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消费者更加注重智能家居所能提供的舒适和便利。

因此具有更高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的 Matter 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于灵活布局的需求。

根据 CSA 的设想,只要是经过 Matter 认证的设备,都可以实现不同品牌设备间的相互通信并协同工作,你还可以像 HomeKit 一样通过在手机上通过一个 app 控制所有的 Matter 设备,这在过去几乎无法想象。

易用性是 Matter 强调的重点,亚马逊 Lab 126 的首席软件开发工程师 Chris DeCenzo 称亚马逊的无障碍安装技术(Amazon’s Frustration-Free)也被带到了 Matter 的规范之中。

这是一种「零障碍」的安装体验:只要把设备拿出来接上电,就能自动连接到家里原有的系统,而不需要繁琐的配对过程。

为行业提供最基础的底层协议,这种理念在某种意义上也影响了这一统一标准的命名和 Logo 设计。Interbrand 的设计总监 Oliver Maltby 曾在一次采访时直言,为 Matter 做品牌设计是一件「漫长且折磨人的事」。

Oliver Maltby 称经过漫长的讨论和筛选,最终才找到了一个能与品牌战略完美契合,并且能在全球各个类别中注册商标的名称——Matter(物质)。

正如物质是世界的基石一样,他希望通过这个名称让用户能感知到 Matter 可以作为物联网的基础组成部分,它赋予了智能一种物质属性,让人可以想象这不是某种单纯的技术协议,而有着实体般存在的感觉。

与此同时,Oliver Maltby 希望通过 Logo 的符号设计让人对 Matter 如何运作、如何发挥作用一目了然,例如箭头的造型标志着无处不在的连接,三角形的布局传递稳定和安全的感觉,而圆环般的对称感则象征着 Matter 能把各种不同协议都聚集在一起。

这也是 Matter 协议的基础理念:传达信任、精简以及连接。Tobin 相信通过这样的符号化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 Matter 推广,成为像 WiFi 和蓝牙那样符号化的技术。

作为一个拥有标志化 Logo 的标准,我们觉得 Matter 应该是一个适用于所有这种智能产品上的 Logo,从这个角度来说,它适应的产品范围或者类型其实是会比 WiFi 更广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 Matter 的 Logo 可能会比 WiFi 更让人熟悉。

Matter 会改变什么?

Matter 的出现意味着未来的智能家居产品不再需要同时支持多种协议,彻底简化了用户的使用门槛,及降低了厂商的技术开发投入成本。

Tobin 表示 Matter 未来会出现一个可以控制所有设备的集中 App,这也是 Matter 作为一个全球性互操作标准所具有的优势,目前 Google 和苹果相继都宣布了未来对 Matter 标准的支持。

Matter 会成为打通各个生态的桥梁吗?智能家居品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市场体系,目前还有问题有待 Matter 解决,包括旧产品的兼容性、设备统一认证等,Matter 应该是平息市场混乱的开始,而远非结束。

按照 CSA 的规划,Matter 会在 2022 年的年中完成标准认证的工作,届时 Matter 产品将正式进入商用市场,在 1 月的 CES 2022 大会上,包括三星、Belkin 在内的厂商已经先行公布了支持 Matter 的智能家居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Matter 与厂商原有的生态系统的不是一种竞争的关系,Matter 并不是一个生态平台,而是提供了平台互操作的底层技术基础,一些品牌生态特有的功能是否保留取决于成员各自的开发深度。

例如苹果 HomeKit 团队的 Selina Zhang 在 WWDC 2021 中提到,苹果的目标是实现 Matter 和 HomeKit 的无缝集成。

▲ 苹果在 WWDC 2021 上提到对 Matter 的支持

在开发者预览版的系统里,用户可以自行决定设备是否出现在家庭 app 或是控制中心中,是否支持 Siri 控制等,苹果认为这会让用户在选择产品时更加自由。

Matter 的到来会让智能家居产生怎样的影响?Tobin 认为,这很可能会成为智能家居增长的分水岭。

Matter 为智能家居提供了进化所需的下一个步骤,当所有智能设备与用户的体验都能结合起来时,我们相信一个巨大的市场将由此诞生

少说废话。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u7VjK8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