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米其林指南》的质疑,在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发布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 11 月 28 日发布的这份榜单上,北京一共有 23 家餐厅成功摘星,其中三星餐厅一家,二星两家。「完了,以后还怎么黑北京是美食沙漠?」有人如此调侃。
和前几次发布上海和广州的米其林指南一样,这份榜单并没有讨好本地人。北京人不满意的原因,本来和上海人、广州人嫌弃「米其林不懂上海/粤菜」是差不多的态度,「本地人才不会去这些餐厅」是北京人最普遍的评价,常见的还有「XXX 不配一星」、「XXX 竟然能得二星?」的质疑。
不仅如此,向来被视为美食黑洞、长期处于全国美食鄙视链底端的北京,竟能评出 23 家上榜餐厅,这让广大北漂族觉得自己可能去了一个假北京,全国各地自诩美食之城的地方也觉得被冒犯,起码只有 11 家星级餐厅、去年首版连一家二星、三星都没有的广州要缓缓地打出一个问号。
「广州:米其林美食沙漠。」有人嘲讽道。
再联想到前几天米其林的「必比登餐厅」榜单(也就是平民版米其林)收录了豆汁、卤煮等的重口味食物,似乎更坐实了外地人对北京无美食的印象,广大网友的话题,也从「北京不配有米其林」,上升到了对北京食物的吐槽。
面对随之而来的全网群嘲,北京人当然不开心。北京小吃只有北京人才吃得懂,最正宗的炸酱面和打卤面得是自家做的,豆汁这种「彼之砒霜吾之蜜糖」的东西你吃不惯不代表它是黑暗料理好吗?
一句话,北京米其林榜单算是把全国人民都得罪了。米其林这本「美食圣经」,怎么突然不灵了?
为什么这么多人骂米其林?
事实上,米其林这种由组织专家实地体验,再逐项打分的「中心化」做法,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另类,甚至有些过时,不信你想想,现如今提到吃饭、出游、购物,你是会打开大众点评、TripAdvisor 甚至知乎、小红书翻看他人评价,还是翻开某某网点或杂志评选的「十大餐厅」、「人生必去景点」?
▲图片来自:Firstclasses
过去米其林指南受到人们推崇,一是确实具有权威性,二是吃了信息不对称的红利,毕竟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旅行指南、餐厅指南对旅行者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但互联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这种信息不对称,哪怕你是伸手党,只要在微博、朋友圈吼一声「XX 城市有什么好玩好吃的推荐吗?」也能很快得到当地人或亲身体验过的朋友的推荐。
垂直信任体系的崩塌,不仅体现在消费决策领域的「去中心化」,专家们屡屡「打脸」或「语出惊人」的言论也早就让公众有了「专家话能信么」的共识,「砖家」、「叫兽」等说法也折射出专家公信力的缺失,比如英国脱欧公投前,凭借经济学家、央行官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等权威人士苦口婆心地晓以利害,最后胜出的还是脱欧派。
《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莲·邰蒂将这种现象解释为:
因此,与其说米其林不再权威,倒不如说权威在互联网时代更容易被消解,甚至被嘲讽和质疑。
骂米其林的人骂得对吗?
当然,专家的话未必能全信,但不是专家的人,说的话就靠谱了吗?
退一万步说,专家不懂中国美食,但骂的人就一定懂吗?尤其是食物这种没有绝对标准的领域,各花入各眼,实在很难分出对错。
这种人人都能说上两句的领域,最容易产生对权威的不信任,或者说对专业的不尊重,同理还有电影、游戏等「其他领域我不懂,看电影/打游戏谁不会啊」的行业。每每有大片或烂片上映,人人化身影评家,游戏直播中对「我上都比他强」的弹幕也不要太多,球迷中指点江山、动辄喊主帅下课更是常态。
更何况,有些吐槽根本站不住脚,比如网络上质疑米其林榜单不权威最常见的理由就是「米其林根本不懂中餐」、「一群老外能选出什么正宗的中餐厅?」。事实上,米其林其实有一定比例的本地评委,虽然可能评选标准受了西餐的影响,但要说米其林餐厅全是外国人选出来的也有失偏颇,用流行的话来说,这叫无脑黑。
米其林还能信吗?
虽然被韩国媒体曝光花钱可买星级、先后有名厨拒绝上星、自愿退榜等事件都给米其林的形象造成了打击,但不可否认它的光环依然耀眼,不然各国旅游局也不会争相斥巨资邀请米其林——尽管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说到底,米其林榜单不过是个餐厅指南,它纵然有无数槽点,但是在它之前和之后,并没有更靠谱更令人信服的榜单,携程和大众点评模仿米其林搞了好几年的「美食林」和「黑珍珠」,并未能在市场上掀起太大水花,在这两份榜单上能找到不少米其林餐厅,但过快的更新速度和餐厅数量的泛滥很难不让人对其权威性产生质疑,知名度也和米其林有很大距离。
在同行的衬托下,米其林似乎也没那么糟糕了。不信你看,人们再如何瞧不上米其林的北京榜单,新荣记、屋里厢、京兆尹等在照样在上榜后登上了大众点评餐厅热搜榜前 5。
题图来自:Pri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qTNh9C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