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星期一

穿马甲的 bot 账号兴起,内容众筹这门生意还真是越来越红火了

三个星期前,一个名为 @意难平 bot 的博主宣布关博,让不少人开始注意到一些后缀为 bot 的微博账号。

不知从何时起,这一波名字很像的账号仅凭发布网友投稿,就悄然侵占了广大微博用户的时间线。今天就给诸位讲一个内容生产业中靠众筹白手起家的故事。

Bot:我不生产情绪,我只是情绪的搬运工

Bot 全称 Robot,原本指的是社交媒体机器人。但微博上走红的这群 bot 却是由真人运营的,他们接收并发布网友的投稿,而投稿的范围则由各个 bot 的前缀划定。

小众分享型:谁的生命密码

最普遍的 bot,是以某种爱好或者圈子为边界,作为自嗨和安利神器存在的。

举例而言,@胖球 bot 负责记录中国乒乓球圈的金句,@三国 bot 则接受三国历史及其衍生同人的投稿,@RPS_bot 更是细化到了真人 CP 这一小圈层。

对于圈外人而言,这些格式统一、没头没尾的投稿发布,就像打上了暗语一样难懂;但看得懂的圈内人,只需交换一个眼神,就能在评论区原地开始表演。

吐槽日常型:前方奇葩,小心避让

在兴趣爱好之外,一些 bot 也致力于从真实生活的缝隙里打捞有趣事物。

在微博上,再小的苦恼也值得郑重其事的吐槽。譬如,当你夹起一块品相良好的肉准备细细咀嚼时,却发现——那是一块伪装得极好的姜。

@菜里的姜 bot 的博主曾被一碗没有牛肉的牛肉面伤害,于是开始记录这种被食物欺骗的失落。在五花八门的带图投稿中,姜汁瓜子,姜味薯片,像土豆的姜以及像鸡肉的姜纷纷出镜,沉默的料理大反派终于迎来了审判时刻。

或许有人可以避开菜里的姜,那没人能躲过「行走的姜」之倒胃口人士。@直男发言 bot 收录了各位草履虫男士的单细胞言论,评论区按耐不住,纷纷表示「我看过更大的猪蹄子」,并附上了直男发言 2.0,3.0,4.0……

看到这里的直男也不要慌,左转点进 @绿茶发言 bot,海量茶言茶语等你吐槽。

情绪主题型:人类的悲欢偶尔也相通

某种固定的情绪,也可以成为一个 bot 的主题。这一类 bot 跨越了圈层,打破了次元壁,内容往往是最多元的。

开头提到的 @意难平 bot,灵感便来自于红楼梦那句「纵使举案齐眉… 到底意难平」。但凡围绕这种遗憾而纠结的钝痛感进行投稿,不论是影视台词,还是自身经历,都可能被 bot 接收。

自称正能量博主的 @生艰 bot 为大家带来了「生活好难我好烦」的一百种表达方式,而 @千禧 bot 则用怀旧的集体情绪诉说着对当下的温和抗议:

「欢迎各位怀旧人士、土酷爱好者和认为 2010 年后的一切都糟透了的悲观人士来玩耍。」

虽说人类的悲欢不一定相通,但这些密集的七情六欲至少可以安慰我们,人嘛,到底还是相似的。

投稿:这个套路,我曾见过的

Bot 账号很「潮」,但读者投稿却称不上什么新鲜事物。即使我们忽略当年报纸杂志上最欢快的来信板块,互联网的内容众筹史也值得说道一番。

靠谱网友,在线答疑

在 bot 大火之前,微博上的粉丝投稿几乎都是问题导向的,标准格式为:我是谁,我遭遇了什么,我该怎么办。

「品姐枕聊室」是微博博主 @我的前任是个极品的保留栏目。博如其名,发布的投稿主要聚焦于不太靠谱的前任,以及是否应该让也不太靠谱的现任变成前任。

或许是因为「爱情使人痛苦,学习使人快乐」,@本硕博吐槽君的画风显然要沉稳得多。从保研怎么选学校专业,到备考如何防止「过劳肥」,投稿者都会事无巨细地配上一段自我陈述。

@办公室吐槽君则是为社会人士准备的进阶账号,提供求职、工作、跳槽一条龙答疑服务: HR 为什么鸽了我?领导总加班,要怎么先走?裸辞可行吗?同为底层社畜,刚好在带薪上厕所的间隙里,和投稿人互相打气、抱头痛哭一会儿。

无心插柳的大 V 们

网友固然热心,却不是万能的,总有一些生活中的「十万个为什么」需要专家解答。

譬如 @博物杂志的绝大部分微博,都在通过读者们并不怎么高清的图片,回答他们突发奇想、漏洞百出的提问:你看这个花,它又香又红;你看这只鸟,它又大又肥……

沙雕网友靠无聊和好奇撑起一片天的故事,同样发生在 @马伯庸的微博里。

众所周知,我国的路边小馆执迷于用历史名人和神话传说为自家美食镀金,从朱元璋到乾隆无一幸免。类似的野生素材俯拾皆是,只是苦于无人搜集,亦无处投放。

过去的某一天,当时还是正经小说家的亲王 @马伯庸随口吐槽了这个饮食圈怪象,从此便一发不可收地成为了「不靠谱民间美食故事收割机」,投稿至今不绝。

亲王的微博恰恰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吐槽集散地。从此等待上菜不再百无聊赖,拍下墙上的美食传说,上微博,@马伯庸,与世界分享你内心的弹幕。

公众号:故事的二手贩子

粉丝投稿这种素材宝藏,微博博主玩得转,日日为了新选题和十万加头秃的公众号自媒体人难道会放过吗?不存在的,他们甚至更主动。

在公众号领域,新世相是一个极其成功的个人故事分发机。

这个团队非常擅长和粉丝互动来产出高质量 UGC:他们会在后台用各种主题征集回复,内容永远关切都市男女的野心与爱。而成千上万的读者留言则会经过筛选,成为后续推送的内容来源,打造出一款款当代情感群像爆文。

时尚类公众号深夜发媸则专门为素人开辟了一个求打分栏目,接收各位小仙女小仙男的照片投稿。投稿均会辅以一篇或脸酸或自嘲的本人美颜推荐信,由其他全体读者进行负分到 10 分的颜值评级。

为了适应微信用户的阅读习惯,公众号上的投稿会经过精心的筛选、编辑和排版。但在它们最粗糙的时候,我们也还是忍不住要去关注这些普通人,为什么?

内容众筹的创业时代

注意力稀缺时代,内容生产者们为了让用户多停留几秒钟挖空心思,看似最原始的粉丝投稿却脱颖而出得毫不费力。或许,我们是时候审视一下内容众筹这门生意了。

风险:我给自己造了个影子

不论是为了寻找同好,还是求个公道,投稿的目的始终如一:获取认同。

想被认同是天性,但寻求认同的风险,常常使人们压抑自己的天性。

以朋友圈为例,这个无限逼近我们真实社交圈的平台,却开始被大家抱怨「朋友圈里没朋友」。

因为真实,所以沉重,现实的社会角色必然会侵蚀自由表达。毕竟这一秒你在朋友圈交付的真心与困惑,或许下一秒就会沦为公司茶水间的谈资八卦。

相反,匿名投稿则用一种轻盈的方式,塑造了更理想的表达环境。

虽然你会面对数量庞大的评审团和人生导师,但感谢去身份化的表达,他人的评价在网上山呼海啸,却很难结实地打到你。

人设风险被规避,社交安全感骤升,于是人们乐于借用大 V 的流量,让陌生人为自己主持公道,和不知名网友掏心掏肺。

哪怕处在评论区的位置,这种安全感依旧存在。现实中和同事谈论爱好是尴尬的,劝朋友和渣男分手是不得体的,可这些人情束缚,都抓不住变身无名吃瓜众的你。

成本:自产自销的故事

想象中,读者投稿常常是简陋的,口语化的行文和乱飞的标点挤在私信截图,拼凑出碎片化的故事。

别怀疑,时至今日,它们也还糙着,并没有因「消费升级」和「高级感」这些概念的流行而长进。但高精尖从不是它们的目标,丰富、多元、接地气才是。

海量投稿为这些账号带来了持续性输出,使得个体的单薄故事,有机会变成群体的生活图鉴。这个世界上,人们的幸福与忧愁如此参差多态,以至于当它们被平铺直叙在你面前时,也自带一种人生百味的厚重感。

这就像是内容生产领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效应显著,而这些劳动者,居然还都是义工。

从热心的投稿者,到积极接梗、创造各种神转评的围观群众,他们都在共同为这份事业投注热情,明明是个志愿者,却活得像个精神股东。这份沉没的注意力成本,可以更容易地将一个人留下来,转换成所谓的用户粘性。

这也是为什么 @意难平 bot 的关停,会成为那么多人心中最大的意难平。

「我们为彼此花的时间,使我们特别。」

体验:梦回 2010

在全媒派的往期文章《当人设成为网红生产力:始于颜值、归于经营,让用户甘愿买单才是硬道理》中提到,人设是网红与粉丝建立连结的开端,以及流量变现的跳板。投稿类账号的运营,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去人格化传播」——很酷,不聊天,不把粉丝当朋友。

这一特点在 bot 类账号中达到了极致,它们从不发布任何投稿以外的内容,没有广告,也没有互动。在这里你看不到运作的心机,也找不到资本的痕迹,仿佛它真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但没关系,用户们自带充沛的感情,他们只担心盛放自我的载体是否干净——我有酒,我也有故事,但你不会想趁机卖我货吧?

换言之,当运营者放弃刷取存在感时,他们不再发表意见,也不刻意引导受众,甘当一个好树洞。而对自我角色的削弱,则是对用户的逆向赋权。

一度被广告刷屏、被网红种草、被意见领袖引领的读者们,如今得以看见和自己一样的互联网草根们在输出有效内容,还都是滤镜拙劣的买家秀。这种公平而真实的参与感,或许可以进一步解释他们为何会坦诚相待。

这个闪光时刻值得被 @千禧 bot 收藏,毕竟这是多么复古的微博图景,是关于互联网家园最早、最美好的想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 ),作者为腾讯传媒,爱范儿经授权发布,文章为作者观点,不代表爱范儿立场。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z6YK5M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