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2日星期六

这个手环在无声无息之中,堵住智能音箱的耳朵,保护你的隐私

2018 年 5 月,下班在家的 Danielle 突然接到了来自朋友的一通电话。朋友在电话中告诉 Danielle,说他们家正在遭到 Echo 的窃听。

正当 Danielle 半信半疑之际,朋友把一段录音发给了她,而录音中纪录的对话,正是朋友来电之前,她和丈夫讨论房子装修该用哪种木地板好。

感到震惊额 Danielle 立马把家中所有的 Echo 智能音箱的电源拔掉,并把这件事反映了给亚马逊。

随后,亚马逊给出的回复是 Echo 在运行时,设备将一段对话的内容误解为指令,以为用户希望将此前的语音内容发送给通讯录中的某个人,随即执行了这一指令。

由于亚马逊的 Echo 属于智能音箱市场头部产品,在当年市场占有率达到 70% 以上,再加上智能音箱窃听时间频频发出,所以这类时间在当时引起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人们也不禁怀疑,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智能家居设备,真的安全吗?

有同样担忧的还有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计算机教授 Ben Zhao,在搬入新房子之前,他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特殊的手环,以防止家里的智能智能音箱对他进行监听。

该手环相比起普通的手环会相对更大一些,因为它里面配置了 24 个扬声器。当用户需要进行私密性交谈的时候,就可以打开这个手环的开关,然后手环就会发出一些高频声音。

这些高频声音人类是听不到的,但是只能音箱就能听得一清二楚,甚至可以把用户的谈话完全覆盖掉。

在接受采访时,Ben Zhao 对这个手环的功能进行了展示,他打开手环,模拟平时聊天时候要的场景,并且用 Echo 进行录音。结果录出来的音频片段,只有类似于静电噪音,丝毫录不到用户谈话的内容。

Ben Zhao 表示,之所以要把这个设备做成一个可以携带的手环,是因为它认为目前只能音箱相当普及,无论是公众场所、办公环境、还是私人家庭都相当普及,但大多数人都没有一个很好地网络防护意识,为网络设置的防护措施十分脆弱。

所以将它做成可以随身携带的形态,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防止隐私泄露。

对于量产和商业化的问题,Ben Zhao 表示这种产品的成本并不高,成本价大概只在 20 美元左右,目前已经有不少投资人联系到他希望进行合作。

随着智能音箱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开始担心自己是否会被监听。据 National Public Media 的统计,直到 2019 年末,24% 的美国人拥有一台或以上的智能音箱设备,54% 的美国人曾经给使用过智能音箱或智能手机上的语音指令。

智能音箱以及语音智能助手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为了安全,几乎所有智能音箱都需要特定的指令,例如 Hey Alexa、Ok Google、你好小爱同学、来唤醒之后才能开始工作。但由于技术仍未成熟,很多智能音箱都会存在意外唤醒的情况。

为了提高改进语音识别功能,不少厂商都会收集用户的录音。此前,VRT NWS 就曾经指出,Google Home 几乎会将用户的每一段语音纪录下来,并交由外包商进行整理,以提高 Google Home 的语音功能。

在众多录音当中,就包括很多极具隐私的录音,甚至会有一些记录下了犯罪现场的证据。

他们相信,这些录音都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错误地激活了智能音箱而纪录下来的。

去年 7 月,就有一连串的报道指出,苹果的一名承包商称,为了提升 Siri 的语音识别能力,苹果会雇佣外部承包商审听录音,当中有很多 Siri 在意外被激活时收录的私密对话,例如医疗信息、毒品交易和其它信息。

芝加哥大学两位计算机系的研究人员最近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某主流品牌的智能音箱当在了电视机前面,并且连续播放 120 个小时的电视节目。结果,智能音箱在没有任何人在场的情况下被电视发出的声音激活了数十次。

谷歌硬件主管 Rick Osterloh 最近在接受 BBC 采访时就透露,当有客人来到他们家时,他会主动地向客人提醒,家中有智能音箱设备。他也呼吁所有家中有智能音箱的用户也学他这样做。

显然,智能音箱依然是一个尚未成熟的品类。

这不仅体现在识别准确率功能实用性等用户体验层面上,更存在于技术发展与隐私的难以平衡上。

目前,智能音箱还处于野蛮生长的触及阶段,隐私保护的问题还智能以来厂家的自律。芝加哥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 Woodrow Hartzog 认为依靠厂商对产品安全升级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通过法律政策以及,更强硬的行业守则来保护用户对数据的掌控权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37SczEq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