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戴表了吗?作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一员,智能手表曾经一度曾是科技界的宠儿,但如今潮水退去,还在坚持做智能手表的品牌已经不多了,而出门问问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今天出门问问发布的 TicWatch Pro 4G 这款智能手表用了「大三双」来形容,什么是大三双,出门问问将其解读为双屏、双模和双终端 eSIM, 而这三双究竟是怎么表现的,我们一件一件慢慢说。
双屏、双模和双终端 eSIM指的是什么?
首先来谈谈双屏这回事。双屏这种操作在手机上我们已经屡见不鲜,无论是两块屏幕折叠还是在正反面做双屏都已经过了新鲜劲了。但在智能手表上,出门问问用了一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双屏设计——堆叠式双屏。
具体而言,出门问问在 Ticwatch Pro 4G 版上面做了两层屏幕,上面的一层是一块单色液晶 LCD 显示屏,就像我们曾经最熟悉的「电子表」,至今很多运动手表还在采用这样的屏幕。
而在这块单色液晶屏之下,还有一块 1.4 英寸,分辨率为 400×400,ppi 达到 287的 AMOLED 屏幕。足够精细和鲜艳,是一块主流级别的智能手表屏幕。
这两块屏幕单独拿出来用都没毛病,前者在省电和阳光下可读性上的表现优秀,而 AMOLED 屏幕胜在鲜艳好看,能显示复杂的信息和交互界面,是智能手表上必要的显示和输入设备。但头一次,这两种屏幕会出现在一块手表上。
在我实际看过之后也不得服气,出门问问竟然真的把双屏做到互不影响的程度。在单色液晶屏显示时,我看不到一丝一毫 AMOLED 屏幕的痕迹,而切换到 AMOLED 屏幕后,那块「老旧」的单色液晶屏就消失无踪,这种独立的设计,让两块屏幕互补的特性能够在一块手表上自由切换。
而双屏的设计,也是第二个双模功能达成的必要条件。
出门问问所谓的双模其实就是他们称之为「智能模式」和「持久模式」的两种运行状态,智能模式就是我们常见使用智能手表的方式,持久模式则类似很多手机的极致省电功能, Ticwatch Pro 4G 会启动单色液晶屏,把多余的功能都屏蔽掉,只用协处理器运作,追求极致的续航。
以 Ticwatch Pro 4G 这款手表来说有两种主要使用方式,第一种是唤醒屏幕后切换到AMOLED 屏幕,锁屏后切换到单色液晶屏,出门问问官方宣称这种「混合模式」使用下续航能够达到 5 天,而在完全的持久模式下,续航则能够达到 30 天。
最后的双终端 eSIM 则是指一个号码可以用在手机和智能手表两个终端上,在开通 eSIM 之后,TicWatch Pro 4G 不需要连接手机也能够正常接听电话,只要双终端中一个接听,另外的设备就会自动挂断。
目前 TichWatch Pro 4G 支持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大运营商的 eSIM 服务,此外中国移动还支持在线开卡服务。目前移动支持的地区为上海、广州、天津、成都、杭州和南京,联通支持的地区为上海、深圳、广州、天津、郑州、长沙和武汉。
至于系统,TicWatch Pro 4G 版采用了本地化版本的 Wear OS 系统,用自家的 AI 语音助手代替了 Google Assistant,用问问商店代替了 Play 商店等服务,以及其他一些本地化处理。对于这个中国特供版 Wear OS,爱范儿之前也进行过比较细致的体验。
其他方面,TicWatch Pro 4G 版采用了 22mm 标准表带,具备 512MB RAM 和 4GB 的存储空间,支持刷地铁公交和支付宝微信二维码支付,具备 IP68 防水防尘能力。
TicWatch Pro 4G 版售价 1799 元,11 月 28 日预售,12 月 1 日在官方商城、天猫、京东及线下线下零售店正式现货发售。
智能手表和 Wear OS 这门生意现在如何了?
既然说到搭载 Wear OS 的智能手表,我们就不得不说说这个略显奇葩的市场,实际上如果你仔细留意的话就能发现,目前搭载 Wear OS 的国际品牌,比如 Fossil 到泰格豪雅,再到万宝龙、LV、阿玛尼等等,几乎清一色都是时尚品牌或是奢侈品牌。
而那些电子消费巨头们,则纷纷逃离了 Google 的控制,三星早早的将 Gear 系列转移到了 Tizen OS 系统上,华为最近推出的 Watch GT 也抛弃了 Wear OS 而改用了自家的 LiteOS 系统,要不就像是 MOTO 这样的早期先行者默默的退出了这个市场。
这种表现似乎让人有点怀疑,Apple Watch 依旧是目前不可撼动的可穿戴王者,而 Wear OS 已经众叛亲离,成为了有钱人的小众玩物?但如果用数据讲话,其实 Wear OS 接下来仍然有很大的机会。
根据今年 IDC 的发布的可穿戴市场 2018 到2022年预测数据来看,今年智能穿戴产品的出货量将会达到 4620 万,较之上年的 3330 万增长了38.9%,而这个数据在 2022 年可能将增加一倍达到 9430 万。
IDC 的分析师 Jitesh Ubrani 表示,「用户已经开始接受智能手表和需要智能手表的某些功能。除了那些健身和健康应用,移动支付和即时通讯应用也开始流行。蜂窝网络的新功能也吸引了一批用户,此外用户也在期待一些像音乐流媒体这样的新功能。」
在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的可穿戴市场,领导者仍然是苹果的 Apple Watch。从另一家调研公司 Counterpoint Research 发布的报告来看,在今年第二季度,Apple Watch 依旧占据着全球智能手表销量的 41%,剩下的则是 Fitbit、Fossil、华米 AMAZFIT 以及三星。
尽管这其中真正在使用 Wear OS 系统的产品数量依旧让人堪忧,比如三星就采用了 Tizen OS。但这种逐年看涨的形势,让 Google 终于开始在智能手表领域有了新的实际动作,而不是把 Android Wear 改名成 Wear OS 这样的无用功。
▲ 图片来自:Android Police
在Android Wear(现 Wear OS)2.0 姗姗来迟之后,Google 比大多数人想象中更快的推送了 Wear OS 2.1 版本,并在界面上再次进行了不小的改动,使之更符合如今 Google 的 Material Design 2 的设计,甚至还放出了下个迭代版本 Wear OS H 的消息。
另一个对 Wear OS 手表的利好则是高通在时隔两年多以后,终于又再次更新了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芯片组。
▲ 图片来自:9to5Google
今年 9 月 11 日高通正式发布了 Snapdragon Wear 3100,这款全新的芯片如今已经有产品面世,Fossil、LV 和万宝龙是第一批使用这款芯片的品牌。而在这之后,多数采用 Wear OS 智能手表品牌都会进行跟进,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像华为和出门问问这样的国产品牌。
但是站在 Wear OS 背后的 Google,却没有像传闻的那样在今年发布 Pxiel Watch 智能手表,也没能为 Wear OS 手表阵营树立起一个标杆。外媒 Wearable 表示 Google 目前还是专注在和其他品牌的合作上。
除了手表,出门问问还在做什么?
对于出门问问,很多人的印象依然还停留在「他们是一家做智能手表的品牌」这个阶段,其实这话拿到现在说,也算是一半对一半不对。
出门问问现在依然在做智能手表,但除了手表之外,出门问问今年已经将产品线拓展到了 Tickasa 智能音箱和 TicPods 真无线耳机。
根据出门问问 CEO 李志飞的透露,智能手表时至今日仍然是出门问问卖的最好的产品,在今年出门问问的营收中,面向 C 端消费者的产品仍然占据着 80% 以上的份额,而在所有 To C 的产品中,又有 80% 以上的份额是被智能手表占据的,换句话说,智能手表依然是出门问问的顶梁柱。
不过近两年出门问问并非在别的领域没有动作,而是从去年开始,出门问问就开始将 To B 的业务逐渐拓展开,用李志飞的话说就是出门问问开始有能力做 To B 的业务了。
To B 的业务简单说的话可以归到两个部分,AI 芯片模组和 AI +汽车的战略。
在去年 4 月份的时候,出门问问发布了面向 B 端市场的 AI 开放平台,在今年 5 月份又推出了首款量产的 AI 芯片模组——问芯 A1。出门问问想做上下游中间的赋能者,将 To B 的业务拓展到 IoT 消费电子和金融地产语音服务这两大场景。
另外出门问问的动作还拓展到了汽车上面,在去年 4 月份宣布和大众进行合作之后,6 月份就已经成立了合资的子公司问众智能,而问众智能提供的 AI 中控前装,也已经搭载到了江淮大众生产的 SUV 上。
根据出门问问自己估计,预计到 2020 年,出门问问将会爬上汽车前装智能语音交互市场第一的位置。
最后的一个战略就是新零售。尽管绝大部分的产品依旧是通过线上卖出,但出门问问准备在今年打造出二十家线下零售店。
李志飞表示线下店目前已经开了十五六家。和美国那种占地面积庞大的线下店面不同,中国的线下店可以更小更灵活,比如在出门问问办公楼下面的新中关中心,以及北京东南地区最大的商业体合生汇下面,都开有出门问问的线下体验店,而这个体验店甚至就只有几个柜台大小。
To C 的产品+To B 的业务+线下新零售,就是出门问问现在以及接下来要持续做的,其中有一些可能会成功,也有可能不会成功,但李志飞和出门问问还是抱有着更多的理想希望在这个市场,比如对消费者拿出体验更好的产品,对企业拿出更加靠谱的方案,在线下开出旗舰店等等。
而在对于 TicWatch Pro、出门问问本身和智能手表市场进行了这三问之后,我发现智能手表这门生意似乎又回来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KLHKrn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