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

智能手表「成为另一台手机」的探索已经失败,它终究避不开传统市场的影响 | 硬哲学

剥离技术和参数的外衣,探求设计与人文的本源。

2.1 亿1800 万,这两个数字分别是苹果 iPhone 和 Apple Watch 在 2017 年的销量成绩。哪怕是放眼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去年全年销量也仅为 1.15 亿台

体量的差距证明,不管是苹果还是 Google,投身智能手表领域那么多年,还是没能让它成为和手机一样普及的消费电子设备。

手表之所以会出现被挂上「智能」之名,很大程度源于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这间接拉低了各种元器件的成本。

也因如此,厂商们开始将它们迅速植入到其它设备中,并接入互联网,手表便是其中之一。

但这些传感器并没有让手表朝着我们想要的样子发展,至少它距离变成像手机一样不可或缺的东西还有不小的距离。为何这个探索失败了?

最开始,我们希望让手表变成「又一个智能手机级别的设备」

手表最核心的功能,自它 400 多年前诞生时就已经被确定下来了——作为计时工具,它存在的目的就是让佩戴者能更好地了解时间。

但对智能手表而言,我们则希望让它承载除了「看时间」之外的更多功能,就像苹果最开始为 Apple Watch 定义的那样——不止是时尚腕表,也是通信设备,更是健康伙伴。

▲ 图片来自:CNET

此时此刻,很多人还抓不准智能手表擅长做什么,但仍然愿意持乐观态度,认为几年以后,这个品类也会出现一个「杀手级」的使用场景。

就像是我们现在已经习惯在手机上聊微信、看视频和玩游戏一样,手表也应该具备某个等待被挖掘的交互形式,比如一键购物,又或者是查阅附近热门地点之类的。

为了找出这个场景,厂商们尝试将智能手机的那套东西也搬到手表上——除了打电话和发短信,还有各种各样的第三方应用,从智能手机的角度来看,每一类应用都代表着一种应用场景。

然而大部分场景都行不通,从第一批智能手表上市后我们就发现,第三方应用的很多功能都不适合放在手表上,比如你会在手表上看到微信消息弹出,但基本不会选择在手表上回复。因为哪怕只是按几个按钮点两下屏幕,都比在手机上难用得多。

这有屏幕面积较小造成的交互限制,也有电池容量和性能的问题,以至于大部分人都找不到在手表上长时间使用一款应用的场景和理由。

甚至是很多基础功能,比如打电话、发短信、看照片等,智能手表都不能比手机做得更好。

时间一长,你会发现每天花在「看现在几点钟」的次数仍然是最多的,然而这本身就是手表的原始功能,和智不智能压根没关系。

手表的硬件形态决定了,它更适合被动提供「通知」,而非主动使用「应用」

如果我们将「看时间」这件事延展,大部分戴表用户看手表的频次其实并不低,既然如此,表盘上也不一定只能呈现时间,还可以是其它信息。

在这种习惯的影响下,智能手表逐渐转变自己的定位,不再强调以应用为中心的论调,而是转为提供各种通知信息。

这让智能手表的定位更清晰了些,至少足够让一些几百元的中低端智能手表找到存在理由了。不过这也让一些第三方应用放弃了对智能手表使用场景的挖掘——反正大家只关心通知信息,更进一步的交互还是在手机上做吧。

但扫一眼通知信息可没法成为高端智能手表的核心竞争力,虽说手表抬手一看只花几秒钟确实很方便,但本质不过是将查看通知这件事从手机移到了手表上,想要支撑起几千元人民币的售价还是很难。

这意味着智能手表仍需要找到一些差异化的东西,还得是智能手机无法办到的。

这块空白已经被找出来了,那就是运动和健康,这也是目前苹果、三星以及 Fitbit 在内的智能手表市场领先者们的主打方向。

会选择这两个方向和手表戴在手腕上这个硬件形态有关,因为它能和皮肤和人体接触,使得大部分智能手表都比手机更清楚你的身体数据。

毕竟只要加几个传感器,就能实现心率和计步器的检测,现在已经发展到 ECG 心电图,智能手表等同于充当了一个数据采集器。

同样也是因为传感器,像 Apple Watch 还可以根据我们的身体动作来给出各种判定。比如说久坐提示站立,各种运动项目的识别并记录,还有最新的摔倒检测等。

这些功能基本都是围绕运动和健康领域做文章,检测信息也都能直接显示在表盘上,很少会有需要你主动点击按钮或滑动屏幕的操作。

但健康数据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求,只能算是一个加分项,这也是智能手表还没办法成为智能手机的原因。

主流消费者更在乎手表是否耐用好看,而不是能用多少 App

随着智能手表市场的扩展,消费人群正逐渐从极客和科技圈爱好者变成了大众用户,但新功能并没有改变他们对于手表这一腕上设备的固有认知,反倒是智能手表需要迎合消费者的口味。

这种「口味」具体代表什么很难下定论,但至少有一点能确认的是:想要吸引大众用户为手表买单,就必须要有「做表」的气质,而不是让人觉得你是在「做玩具」。

一个典型例子是三星旗下的 Galaxy 系列智能手表,不妨对比下 2013 年的 Galaxy Gear 和 2018 年的 Galaxy Watch,这种设计风格的转变多少能说明消费者的喜好问题。

还有像 Google,在今年推行新版 Wear OS 系统时,主要合作对象也不再是三星、LG、华硕、摩托罗拉等这些手机厂商,而基本都是 Fossil 等传统制表商,或者是万宝龙、LV 这些奢侈品牌。

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第一眼看到这些表时,大概也不会和「智能」二字联想到一起。

▲ Google 的 Wear OS 手表们

而在功能上,除了基本的通知信息显示外,这些手表只配备了 GPS 和 NFC 模块,有的连心率感应都做不到。

但缺少智能手表的功能点并不会影响这些传统制表厂的生意,在查阅通知和检测健康还未成为强需求的今天,工艺、款式等因素仍然是手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比如像 G-SHOCK ,它家的表体设计就一直比较粗犷,同时凭借多年打造的「耐摔」品质,一直都是不少欧美人士的首选。

还有一个是近几年销售成绩不错的时尚腕表集团 Fossil,它可以在一年里推出上百款的智能手表设备,也大多是以前传统表的样子。

▲ Fossil Q Commuter

然而这便是现在智能手表市场的现实,愿意为手表花钱的用户仍然会看重传统风格,唯一可能的新增用户群体,大概只有那些看重健康数据或是有运动习惯的人了。

虽然取代手机仍有距离,但不联网的手表也确实越来越少了

短时间内,智能手表暂时还无法摆脱传统手表的设计影子,可另一方面,智能手表也在推动传统表厂进行革新,比如说植入越来越多传感器,和手机保持连接,甚至是换上一块触摸屏。

这也是智能手表对传统制表业产生的最大影响,毕竟当你习惯了能通过手表检测心率,定期更换各种表盘和抬手查阅未读通知等功能后,重新再戴回一个只能显示时间的手表,还是会感觉缺了点什么。

而且传感器成本本身已经够低了,多几项功能反而能让那些传统品牌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

但它们大部分都和「智能」二字没什么关系,严格意义上说,这只是一个具备联网和数据检测功能的传统手表,像 Fossil 就将这些产品称为「混合型手表」(Hybrid Watch)。

▲ Skagen Jorn 手表并未采用触摸屏,但也能提供信息提示和运动目标跟踪等功能

不过所谓智能,终究还是要看你自己如何定义,有人认为 Apple Watch 上的心率数据主动预警或是训练项目自动识别等,已经是智能化的体现,虽然这些更多是传感器的功劳。

但我们总是会要求更多,我们会希望手表能够察觉到那些被我们所忽略的细节,然后再及时给予提醒。

这更像是一个人工智能助手应该去做的事情。

然而以目前我们对 AI 和机器学习的研究来看,还不足以制造出一个足够聪明、且懂得随时根据场景调用各种功能的虚拟助手,那还需要更多的技术突破。

▲ 图片来源:Brina Blum

或许到了万物互联的时代,你我身边的联网设备就不再只有电脑、手机和手表这几样东西,或许你戴的眼镜,身上穿的衣服和脚上的鞋子都会被塞进一个微型联网模块,以及各种用来检测数据的传感器。

等到那个时候,取代手机的也不一定非得是智能手表不可,是些别的什么东西也未可知。

题图来源:Corinne Kutz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AFbkKa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