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0日星期五

从什么时候开始,索尼手机变得不再酷了?

索尼手机不好看了,这话从索粉口中说出来,要比其它品牌粉丝再怎么喷都有力的多。

在今年 2 月份的 MWC 2018上,索尼发布了全新的 Xperia XZ2,这款手机少见的一经发布就恶评如潮,其中还不乏使用索尼手机多年的忠实粉丝。「索半斤」和「健身器材」在一夜之间似乎成了索粉大逃亡的口号。

我们嘲笑索尼跟不上全面屏,嘲笑索尼没有极尽圆润的边框,嘲笑索尼的额头下巴,但以往的索尼手机一直还是有强烈的设计感在的。但在 Xperia XZ2 发布后,大家似乎见到了一个来自 HTC 出产的后背,索尼手机的最后一丝精致也终于消磨殆尽?

分手后,索尼给出的答案

2012 年初在正式和爱立信分手之后,很多索尼的老粉丝对新机器的设计可谓是翘首以盼。回归完全的日系血统后,索尼新机将完全由日本团队负责设计,毕竟日本设计团队有 Xperia Arc (LT15i)和 Xepria Ray(ST18i)珠玉在前,之后索尼首秀会带来怎样的纯粹日系设计,不免让人有所期待。

▲ 图片来自:Purchase.com.pk

Xperia S(LT26i )就是索尼交出的答案,这份答案可能并不算完美,但绝对有吸睛的部分:灵睿透明带设计。

透明光带设计在索尼手机上几乎以一模一样的形式用在了Xperia S、Xperia P(LT22i) 和 Xperia U (ST25i)三款机型上,在 Xperia SP(M35c)上也有位置稍微变化的透明光带设计。

索尼手机一直以来都有种重设计轻手感的感觉。Xperia S 也并不是一款握持手感至上的机器。凡是摸过的它的人都应该还记得,Xperia S 虽然后背有一定的弧度,但比起以鹅卵石为灵感造型圆润的 Galaxy S3,它仍是一台方方正正的手机,四角的「耿直」让它可以说是一台「五直面手机」。

方正所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Xperia S 厚度达到了10.6 mm,作为对比,Galaxy S3 的厚度为 8.6 mm,而 iPhone 5 的厚度为 7.6 mm。摆着好看,拿起来不舒服,似乎成了索尼手机这几年来的通病。

▲ 图片来自:YouTube

但不得不说光是最好的魔术师,当把 Xperia S 摆在那里,光线扫过,透明光带里波光流转。夜幕降临,光带又恰如其分的点亮指尖,这又是多少上乘手感所无法带来的奇妙感受了。

▲ 图片来自:YouTube

2012 年 9 月,进入下半年节奏的索尼惯例要发一台旗舰去连接前后两年之间的部分。索尼再度启用了新设计,我个人曾经非常喜欢的 Xperia XT(LT29i)被推到了大众眼前。在全平衡时代到来之前,Xperia XT 是对索爱时代一次短暂的「文艺复兴」,Xperia Arc 的曲线设计被再一次带到了索尼手机之上。

把 Xperia XT 背面朝上放在桌面上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背部呈现出一种内凹的曲线设计,这条弧线即为「Arc 曲线」,一如当年索尼爱立信时代的 Xperia Arc(LT15i)。

对 Xperia XT 钟爱似乎都来自对 Xperia Arc 的怀念,所以这款手机的存在感稍显薄弱。但 2012 年这个时期索尼手机的设计极具变化,并且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创造力。

成也全平衡,败也全平衡

2013 年对索尼手机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由 Xperia Z (L36h)开启的 Omni Balacne 全平衡设计时代,是索尼这几年在设计上具有高度传承性和认可度的设计理念。

▲ 图片来自:01net

怎么理解全平衡?全平衡设计作为索尼手机投入心血最多设计语言,野心其实是很大的。把全平衡设计的要点提炼出现你会发现,全平衡设计的重点在与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的对称设计,不是设计元素的对称,而是设计理念的对称。

你可以这么认为,如果把手机的按键等不得不出现元素砍掉,全平衡设计的索尼手机就会越发的呈现出一种「玻璃砖」的感觉,撑住中心,你会发现这也是重心。这种由内到外的设计平衡感,正是 Omni Balance 全平衡设计贯穿的体现。

索尼手机北京/台北设计总监 Jun Katsunuma 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表示:「设计 Xperia
Z 时采用的是平板的设计理念,平整而且四角更为尖锐,但到了 Xperia Z1(L39h)时,四角引入了圆角设计,而边框保持平切,让手机不容易在手里滑下去,这就是一种平衡」。

▲ 图片来自:Hollywood Reporter

也是在 Xperia Z1 发布的时候,时任索尼 CEO 的平井一夫在发布会上宣布了「One Sony」的概念,旨在索尼各部门之间加强协作打造更优秀的产品,但之后索尼在全面屏进展缓慢,与之或许也有一定的关系。

也是 2013 年开始,「屏占比」这个词在社交网络上多了起来,人们开始认为屏幕大机身小就是出色的设计,后面的「全面屏」和「窄边框」,无一不是此理念的延伸,而这种设计思路也在几年之后全面统治了市场。这个时期,索尼开始「被落后」。

▲ 图片来自:YouTube

但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在第一代全平衡设计手机 Xperia Z有一款「弟弟」—— Xperia ZL(L35h),身位次旗舰定位的 Xperia ZL 其实是索尼在屏占比路线的一次尝试,超过 75% 的屏占比在当时是全球第一,尽管核心配置与 Xperia Z 十分相似,但 Xperia ZL 的销量和影响力都十分惨淡。

或许坚定全平衡设计路线不动摇,也有 Xperia ZL 的一份功劳。

从 Xperia Z 到 Xperia Z5 Premium,开山鼻祖到巅峰之作,中间经历了 6 代旗舰,若是算上 Premium 版本等,一共有 14 部旗舰级别产品采用了全平衡设计。其中 Xperia Z5 Premium 是不得不拿出来单独谈谈的一款。

▲ 图片来自:IBTimes UK

Xperia Z5 Premium 是全平衡设计的最后一款,也是其巅峰之作,在细节设计上相比前辈可谓臻至炉火纯青力求尽善尽美了。最让人着迷的应该就数后背整面的镜面设计,银色版本平整的镜面让Xperia Z5 Premium 的后背像是一扇窗,蕴藏了整个世界在里面。

▲ 图片来自:Digital Trends

虽然镜面让人着迷,但并不是最让粉丝着魔的部分,最让粉丝「信仰」燃烧的设计细节要数机身侧面蚀刻的「XPERIA」字样,这种铭牌上身的仪式感,则是索尼品牌深深沁入粉丝骨血的真实写照。

但是事不过三,从 Xperia Z3+ 开始,频繁密集的趋同设计总会让人审美疲劳,加上各种原因造成的连年亏损和份额下降,全平衡时代后期的索尼,有了一种英雄末路让人扼腕叹息的感觉,新机依旧是好看的,但时代已经不属于索尼。

到后来,粉丝都嫌弃索尼了

在 Xperia Z5 Premium 成为全平衡时代绝唱之后,深感已经玩不出什么花样,再打磨就是狗尾续貂的索尼终于更换了设计语言,并且名字上比全平衡更加高大上,新的设计语言被称为「合一」设计。

初期的合一设计并没有完全成型,2016 年初推出 Xperia X Performance 和 Xperia X 就属于过渡设计时期。全平衡时期的背部玻璃被金属拉丝设计替代,延伸到边框将屏幕夹在其中。下半年的 Xperia XZ 则将合一设计打造成了完全体。

▲ 图片来自:The Droid Guy

由于上学时喜欢用手指捻着滴管玩,所以这种管状弧形设计的手感对我来说一直很奇妙。但合一设计并没有给索尼带来翻身的机会,依旧是宽阔的额头下巴,让人感觉只是一次不走心的「换汤不换药」。自此索尼几乎断绝了路人缘,变成了一场完全的粉丝经济。

要知道 2017 年是全面屏发展最为迅速的一年,但在 MWC 2017 上,索尼的市场总监  Don Mesa 表示:「为了兼顾主流娱乐,索尼展示不会大力发展全面屏,至少不会那么快,况且索尼还是一家影视公司,部门之间不能相互排斥。」难道只有在拖后腿的时候才会想起 One Sony ?

▲ 图片来自:Android Authority

或许是合一设计与全平衡之间还有着不少千丝万缕的联系,索尼很快就结束了合一设计的生命周期,并在 Xperia XZ2 中启用了全新的 Ambient Flow 流体设计语言,尽管终于用上了 18:9 的屏幕,但却是一次设计口碑的滑铁卢。

方方正正的元素和凌厉的线条是索尼近几年来在设计上最直观的要素,而 Ambient Flow 则为索尼带来了圆润的 3D 曲面玻璃以及曲线更加明显的弧形玻璃背板,与我们印象中的索尼几乎是背道而驰,这就造成了一种很奇妙的现象。

索尼的忠实粉丝认为这是对自己眼中索尼的背叛不买账,而非索尼的粉丝又认为这是学 HTC 的设计不买账,两边吃力不讨好,况且曾经追求轻薄的索尼,在 Xperia  XZ2 Premium 上也彻底放弃了治疗变成了「索半斤」,我的好朋友某索粉拿到该机后口头禅变成了「健身器材了解一下」。

这一次,连索粉也不惋惜索尼了,对笨重的 Xperia XZ2 Premium 只有浓浓的嫌弃。

▲ 图片来自:SonyMobile

或许是 Ambient Flow 流体设计实在是恶评如潮,索尼在终端机型 Xperia XA2 Plus 上再次启用了合一设计,同时还配上了 18:9 屏幕设计,这是否代表着索尼要悬崖勒马?不知道,但是对索尼移动来说,已经承受不起再一次打击了。

「今天索尼倒闭了吗?」

题图来源:SonyMobile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LBEePM
via IFTT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